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及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及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来源:吉趣旅游网
【财税金融】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Financial

2下 2016年 第6期(总第524期)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及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董 亮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通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从中暴露的出来问题,突显了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和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一直保持隐蔽性,一旦爆发,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出,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效果微弱,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才是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键。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060-02

一、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缺乏稳健性1.不良贷款情况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用不良贷款率来显示不良贷款的情况。不良贷款率高,会使得商业银行受到亏损,降低了银行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基石的作用。截至2012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 92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不良贷款余额较三季度的4 788亿元有小幅上升。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处在国际较低水平,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12年的世界经济的下滑,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稍微上升。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巴塞尔协议以及我国的相关规定保持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规定之上,实现商业银行资本的安全性的基础上再获得相应的盈利,以此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商业银行信贷过于集中

在当今社会,我国信贷资金规模超过了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一半以上,信贷资金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信贷结构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的重要内容,信贷结构的平衡对银行的健康发展,甚至对国家经济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多层次银行业金融体系,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过于集中,信贷结构不合理,金融资源配置路径不畅,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信贷集中的泡沫被刺破,就会造成严重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信贷资金过度集中在某些领域。信贷资金在不同行业分布不均在表1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来,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07到11年的五年间,贷款占比较高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电力、燃气、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而其他的行业,如农林牧副渔、信息技术软件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信贷资金的供给非常匮乏。因此,我国信贷结构行业分布非常不合理。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区域结构过于集中,目前我国信贷资结构在东西部差距很大。其中,东部发达省份银行信贷资金比中西部的信贷资金供给多很多。这种状况使得东部发达省份在已经很发达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更快,而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会更加滞后。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是一个地区能否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商业银行认为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很优越以及很好的发展条件使得企业可以轻松获利,因此商业银行更愿意在东部地区放贷,但商业银行应注意到,这样带来的资金过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带来的风险会很大。

第三,贷款期限过于集中在中长期化,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1994年占比仅为19.7%,到2008年时上升为51.1%。对经济不发达的中国来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成本较高,风险种类多。中长期贷款相对于短期贷款风险更低,银行这种经营理念,使得贷款长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利润是来自存贷款的利差,活期存款民众可以随时提取,而如果银行大量的资金用于长期贷款,可能会出现银行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当我们的社会处于经济稳定发展的时期,客户不会有这种挤兑等行为,此时的信贷结构尚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就可能引起客户挤兑的现象,就有可能引起银行业危机,甚至危及国家稳定。

3.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有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商业银行会同时追求三个目标,如果过分在意盈利性,那么安全性与流动性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同理,如果过分强调安全性,那么盈利性与流动性就会受到影响。在2008年

表1 2007-2011年17家上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情况

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

A0.020.040.030.040.05

B4.734.043.403.824.18

C26.9227.1025.5325.3026.34

D8.2112.10.959.739.52

E3.193.102.843.003.36

F5.504.944.875.657.55

G12.8013.1813.5314.1514.19

H0.070.100.090.090.11

I0.490.520.360.280.23

J0.971.171.461.070.84

K11.3410.7710.9011.5311.03

L25.7522.4926.0325.3422.60

注:数据来源为金融数学与研究,2013年第1期。行业代码说明:A,农林牧副渔业;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G,邮政业、运输业和仓库储存相关行业;H,酒店服务业;I,计算机相关产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其他服务业。

收稿日期:2016-01-06

作者简介:董亮(1993-),男,安徽蚌埠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60

的金融危机中,很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其他相关监管指标经营状况都很好,然而因为没有充分考虑流动性,当危机来临时,银行不能及时给存款人兑付资金而使得商业银行受到沉重打击。

(二)地方债务风险不断积聚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思维的转变,地方开始大量借债发展经济。由于大量的债务在身,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危害极大。这是因为,从地方借款的来源看,地方债务以发行债券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贷款为主,而在这两种融资方式中,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为主。据资料显示,到2011年初银行贷款占地方债务余额贷款的比例高达70%。2012年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9.2万亿元,占中国银行业贷款余额的14%。这几年地方债务规模一直处于逐年扩大的趋势,这表示一旦地方无力偿还,出现违约,银行金融机构将会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危机。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含义与重要性

1.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

宏观审慎监管包括两个维度。第一,横截面维度,指在特定时间内,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各金融机构之间分布和相互作用,关键是处理特定时间内金融机构共同的且相互联系的风险暴露。第二,时间维度,考察系统风险随时间如何变化。不仅要关注整体风险随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累积,而且要关注顺周期性问题。在横截面维度上,此种监管着重在于处理特定周期内金融机构共同的且相互关联的风险暴露。这些风险暴露既可能是这些机构在相同或相似资产类别下的直接风险暴露,也可能是它们之间的业务交叉而导致的间接风险暴露。

2.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监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显露出来,金融学家一致认为,监管不力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能有效对金融系统性风险进行预防,只有宏观审慎监管才可以使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宏观审慎监管一方面可以与微观审慎监管共同维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对风险的积累有很大的控制作用,而且还可以在经济有所下滑时提供预警的功能,使得国家乃至世界出现经济萧条时增强一国经济复苏的能力,从而维护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建议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不符合当代的风险管理要求。我国银行业监管

61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The Fiscal and Taxation Financial 【财税金融】

2下 2016年 第6期(总第524期)

改革迫在眉睫。但我们国家的金融领域历史较短,没有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参照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我们自己国家银行业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创新。

1.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并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宏观审慎管理基本框架以及学习其他国家的宏观审慎监管,我国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联合一行三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作为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来对我国的金融稳定进行宏观审慎监管,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监管质量,使得银行业金融市场稳定发展。与此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在银行业审慎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还不完善,我国审慎宏观监管的相关法律需要加快推进,提高效率。

2.协调金融创新和审慎监管的发展

如果一国过于重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则会使得一个国家的金融创新能力大大下降,而如果一国过分追求金融创新,就有可能使得平时的风险累计,最终导致危机集中爆发,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为国家平衡稳定发展,理论结合实际,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审慎监管的必要性都需要高度关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始终拥有忧患意识,把金融监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注意实体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与此同时进行的金融创新要与市场相结合。第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的方式也要不断进步,鼓励合理范围内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创新可以进一步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3.注重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的结合

微观审慎监管强调的主要是对单个金融机构而不是整体的金融体系的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更关心来自经济系统性风险,注重的是自上而下的监管方法。与前者相比,后者的优点主要在于可以进行提前预防,有效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就目前来说,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更多地是注重运用微观审慎监管的方法,宏观审慎监管基本没有。因此,在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应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与政治形势,逐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使得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平衡发展。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实施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J].上海统计,2003(6).

[2]巴曙松,王璟怡,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

[3]郭娜.基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我国银行业转型[J].新金融,2011(6).

(责任编辑:辛美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