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食品安全研究

食品安全研究

来源:吉趣旅游网


食品安全研究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人们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食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探究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几件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大事件,并结合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以期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

关 键 词:食品安全;现状;对策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当今,食品产业已经是在许多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再到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大头娃娃、三聚氰胺以及最近的毒薯条和牛肉膏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水果、大米、婴幼儿配方乳粉、水产品、饮料、蔬菜、鲜肉、发酵性豆制品、膨化食品、葡萄酒等10种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食品进行检测中发现,不合格率接近10%。导致食品不合格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直接威胁到我国的食品安全。

1。1食品添加剂不符合标准规定

发酵性食品违规添加防腐剂苯甲酸的情况较多,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防止产品变质,延长产品的变质期,不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导致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也有的企业由于采购的原料中含有防腐剂,造成产品防腐剂含量不符合标准。

1.2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

少数奶粉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掺入大量的代用品,经过极为简单的加工、调味、膨化等工艺过程配制而成,有些甚至根本没有牛奶成分,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低于3%,实质上已不是奶粉,危害极大,以致出现“大头娃娃\"怪相。更有甚者,为了提高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值,大量添加能致人死亡的三聚氰安等化工原料。

1。3卫生指标不合格

在有些食品中,绝大多数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不合格,严重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健康。食品制作工艺不严谨,原料处理不规范,外包装不严密均有可能造成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超标。

1.4包装类食品标签不规范

一些食品标志不清、不齐,包装外观比较粗糙,食品标志上配料表标注不全,食品没有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食品添加了防腐剂,但在标志中没有注明。这些情况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5水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比较严重

水产品的问题集中在重金属超标。这是因为水产品需经过保藏、运输、保鲜,如果控制不严,会造成新鲜度指标不合格,为保证水产品的新鲜度,经营者往往使用重金属超标

的营养液。另外,由于近年来海水污染日益严重,亦反映到海产品中,重金属“镉\"超标是环境污染带来的结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既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又有政府监管中的问题,也有消费监督中的问题。

以下便是两例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

2010年1月份以来,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对海南省豇豆连续3次检出高毒农药水胺硫磷残留,为此,武汉市农业局规定从2月7日起停止销售来自海南省的豇豆3个月。对此,海南省农业厅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向全省各市县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豇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豇豆质量.据通报,武汉市销售的豇豆主要来自陵水县和三亚市崖城镇。豇豆一般亩产2500公斤以上,照此计算,海南省今年豇豆产量将达到50万吨。据武汉相关部门披露,截至目前,已经销毁约3.6吨海南豇豆。海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处邢处长对记者表示,接到湖北方面的通报后,海南省农业厅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当即就向全省各市县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豇豆生产大县要以此为鉴,严格按照《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加强冬季瓜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豇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延伸到其他冬季瓜菜质量安全监管.

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曾在国内外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更令人忧虑的是,2010年年初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又发现了三聚氰胺超标的乳制品,截止到2010年8月20日,全国已查处了三聚氰胺超标的奶粉 100多吨。这些奶粉或原料,正是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被少数不法厂商藏匿起来的存货。应该说,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来,我国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目前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特别是三聚氰胺奶粉的重新出现,说明食品安

全的形势依然严峻。进一步来看,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除了监管体系依然不够完善、少数不法厂商见利忘义等原因外,很可能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加大。

2。中国市场频频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

2.1对关键技术及配套措施缺乏系统的研究

我国对各类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动植物种植、饲养技术、加工技术、贮存技术等。无论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的集成,还是产品质量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开发。此外,在检测技术方面,无论是检测的手段,还是检测点的分布都还显得不足。食品安全如同偏差,这样的问题只能减少,而不能百分之百的消除,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某些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认为安全的食品可能过几十年,人们会发现它会有一些问题或潜在的问题.

2.2企业高层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重视

食品企业的高层管理更或是1把手,食品安全意识不够或根本没有,有的只是利益,这就造成他们对这些食品安全隐患视而不见,他们不能够预测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2。3宣传力度不够

当前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一方面消费者要求安全,另一方面又对安全食品的公认度很低.据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市l863名消费者的调查,50%的人表示,在选择日常食品时不会特别关注安全食品,70%以上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安全食品的辨别知识。在目

前全社会缺乏诚信、拜金主义泛滥的大环境下,超范围、超期使用、假冒安全食品标识的现象较为普遍,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不对称。这里面有执法不严的问题,但与宣传不够也有关系。加强宣传,就是为整个安全食品树立形象。

2。4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市场上的各类食品名目繁多,难以辨别,比较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管理权限不统一,不便管理,有的甚至出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排斥的现象。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和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分辨到底何类食品为优,何类为差,有时业内人员也很难解释清楚。从安全食品认证的机构来看,有机食品认证归口环保部门,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归口农业部门。众多小的食品企业,难以监管,尤其是小的作坊.

2。5政府监管不力。

2。5.1监管重点落点不对

目前政府多于最终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即使这些都还没有监管到位),忽视了过程控制,虽然增加了QS认证,但也是形式化,没有真正的走到企业中,没有给企业形成监督的压力,实在劳民伤财,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用,反而成了某些人捞钱的工具.

2。5。2 监管人员的素质不高

政府的这些监管人员多于理论,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较低,再有就是监管态度,不是为了更好的引导、管理企业如何更好的发展,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挑挑所谓的毛病,造成企业多于应付.

2。5。3监管部门责任不清

没有具体人员对企业监管负责,出现问题更找不到监管部门的责任人。也就是说责权不分,没有绩效考核的制度,这样一来,监管部门也就干好干坏都一样,能多捞就多捞.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两个制度就能保证的,需要的是政府的培训、监督、管理和引导。

开车前需要考驾照,因为没有驾照这样的手段,那就会到处都是马路杀手.

开办食品企业也是这样,一把手也就是这个食品企业的驾驶员都没有驾照的话,他就不是马路杀手了,他就是人民杀手!

3.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食品安全战略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严格的监控管理系统为手段,以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为基础,而这些都需要由国家级部门统一管理实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3.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存在

部门众多,职责不清等问题.食品监管部门有十几家: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粮管、物价、药品食品监督、酒类专卖、烟草专卖、盐业、农业、畜牧、出入境检疫等。一旦出了事故,似乎与所有部门都有关,又似乎谁都没有直接责任。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不顺问题突出。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从预警机制,发现机制,及时反应机制,到事后奖惩机制,应该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系统。所谓封闭,即该机制互相衔接,环环紧扣,层层落实.所谓开放,即上述机制应该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行政执法的结果应该向人民群众公开。

3.2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目前,食品监管部门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普遍比较落后,如在集贸市场上,检测一例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通常需要半个小时。商贩等着卖菜,顾客等着买菜,都着急得很。像米粉这类速食品,也没法做到即时检验。另外,基层检测人员的数量不够,素质也有待提高,都成为当前制约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

3。3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

国家应从宏观上调控,由专门食品安全部门负责,实行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分级;在政策上扶持安全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与市场价格体系

3。4建立市场准入制

在我国,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已建立了一批面向全国的大型安全食品批发市场,所有商品需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销售,并实行安全食品市场准入制,对不符

合绿色安全要求的食品限制进入市场.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已试行市场食品准入制度,并将在全省大中城市全面推行,所有上市的食品必须领有合法的“身份证”才能上市销售。

3。5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一个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作为保障。通过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法律法规,可以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相应的法律地位、确认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内各项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明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

3。6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

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教育宣传体系的作用不能小觑.宣传教育工作是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氛围的基础,应当突出主题、注重实效,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张敏

2、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何文娟

3、中国食品安全阶段性特征解析,杨文友

4、讨论中国食品安全检查体系问题,萧蓓蕾

5、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分析,胡艳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