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

来源:吉趣旅游网
填空:

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西方有了三套美学:1,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制度„„),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从哲学上说,是以一般——典型为基本结构。之所以要突出一下这三种美学范式,是因为西方美学随西方文化向全球扩张,主要是这三种模式。

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人是王国维。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的理论,并认为它适合于解决美学中的定义问题。

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但又是不能言说,特别是不能给出定义的。

印度美学有两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一个是“味”,一个是“情”,这两个概念显示出了印度美学的一种特殊内涵和特殊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理解印度式美学的关键。

* 悲剧是走向崇高的死,崇高却是在崇高中走向生。

怪是对正常的物的尺度的一种变形

希腊艺术普遍呈出了神与人的互通和同形同性。 区别与其它文化雕塑中神与人之间、神与神之间和神与神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区别。

希腊艺术中的美,不是靠一些神性符号,而是靠人的肉体本身呈现。

康定斯基说,直线有两个特征:张力与方向

德国的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美学》成为美学之父

查理斯·巴托把艺术与技术和科学相区别,称为美的艺术,被普遍接受

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怪主要是变形,丑主要是畸形

柏拉图(理解)→亚里士多德(形式)→ 普罗提诺(一的光辉)→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文艺复兴(形式)→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夏夫兹伯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柏克(物的感性)→狄德罗(关系)→康德(合目的形式)→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名词解释 1. 荒诞

荒诞的对象是与人敌对的东西,但却不象崇高显可怖,它是看不到可怖的可怖。因此荒诞不像崇高那样使人从痛

感转向快感,因为这里不可能有胜利;荒诞与悲剧一样展现出宇宙人生中的最大最深矛盾,但却不能像在悲剧中那样去抗争去战斗,因为这里没有具体的对象。 荒诞与悲态一样,否定人的是无法战胜、甚至根本就无法去战的东西,但它不像悲态中那样, 对无形之物有一个理性的理解,因为荒诞本就意味着理性的失败。

荒诞表现的是与人的趋美本能和美好理想完全相反的宇宙人生的荒诞性。

因此,荒诞中没有崇高的心灵,也无悲剧英雄,也没有悲态中怀着理想信仰而哀叹自己被理想所抛弃的深悲,只

有荒诞世界中的荒诞的人。

2. 滑稽

滑稽,从感性形式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从内容上讲,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偏离

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怪和丑的主要流向是滑稽,但还有其他流向,从而不全都是喜的对象,怪和丑成为喜也

主要在其显出滑稽。滑稽则全都是喜。

3. 原型

原型即原初的一,主要指在人类诞生以后,作为人类的原初的一。

4. 移情

1, 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它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虽然表现为一种主体的主动性,但主体把什么样的情

感移入对象,是受对象的形象制约的。

2, 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 。

3, 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有了主体的向外移情,主体就感受到了美感;有了情感

的移入于客体,客体就成了美的客体 。 4,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5. 美在形式 6. 意境 7. 悲剧

悲剧呈出的是对不能把握东西的抗争,所面对的一般是有形的或能够作为有形之物来对待的东西,它的对象不仅是与人敌对的,而且是邪恶的,悲剧的性质是激烈的冲突和坚决的抗争,呈现出人自身的有限性,因此悲剧的冲突双方可能都有片面性。

8. 悲态

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悲态基于对宇宙规律的信仰,源于对宇宙规律正常性的偏离,悲态在偏离中询问的,不是对宇宙规律何以要设置偏离的询问,而是对“为什么是我碰上了偏离”的询问。 12. 对称

对称即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对称是世界中最常见的现象:人体是对称的,动物是对称的,很多植物是对称的,不少建筑对称,书本翻开,构成对称。

13. 直觉

直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觉产生个别意象。直觉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个别的具体意象;第二,它还没有上升到概念,是与概念没有关系的印象。

14. 内模仿

1 内模仿是知觉——身体——心理的三位一体的运动,但以筋肉运动为主。2, 内模仿讲的主体模仿客体,突出了客体的作用。3,内模仿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

15. 移情

1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它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虽然表现为一种主体的主动性,但主体把什么样的情感移入对象,是受对象的形象制约的。

2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 。

3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有了主体的向外移情,主体就感受到了美感;有了情感的移入于客体,客体就成了美的客体 。 4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17. 形式美的规律

1,对称与均衡 2,比例与尺度

3,节奏与韵律 4,主从结构

18. 美的形式元素

形式美的第一个因素是点,点是实体的开始。第二个因素是线,第三个因素是形,第四个要素是色彩

19. 美

美是主体与客体的同一

20.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首先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就是人把自己心理中的其它属性暂时“悬隔”起来,即把心理中的其它属性用括号括起来。

二、简答题

1. 简单谈一谈,把握中国色彩系统的三个主要逻辑。

答:第一,一种原色的由浅入深的序列。第二,一种色包括多种色,其界线从本身到与之相邻的色的边缘。第三,

根据色彩对人的生理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多种色彩象征体系。

2. 简述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不同直线最基本的审美感受。

答: 水平线。是大地之线,人最好的休息就是与大地平行的躺下,任何物体处于完全与大地相连的水平状,消除了

与大地的张力,最宁、最静、最平、最稳、最实、最冷……

垂直线。从大地到天空,是高扬,也是升腾;垂直线与地心引力相同,和水平线一样有稳定感,但人直立是清醒的,又不动,表现了一种庄严肃穆。

斜线。斜线是一种不安定的线,它与地心引力处于斗争之中。如果与垂直线接近,好像是刚从垂直状况离开,如果接近水平线,则仿佛是要回到水平状态。斜线充满了动感 。

3.简述优美和壮美的区别大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界定? 答:1 空间上形的大与小

2 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 力量上的强与弱 4 性质上的刚与柔

4. 心理距离是怎么使人成为审美之人的?

答:1,心理距离,意味着主体从自身的复杂性中摆脱出来,与内心的各种需求、欲望拉开距离,成为纯粹的审美主体; 2,主体的变化使客体本来与主体十分丰富的关系变成只剩下审美的关系;

3,其结果是客体的所有非审美属性也被括起来,拉开了距离,只向主体作纯形象外观的呈现,使客体成为审美客体。

双向的过程,在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的场效应中,人成为审美主体,物成为审美对象。

5. 西方美的模式有那些特点

答:1 西方之人 2 美的比例

3焦点审美

4 存在与空虚 5 对立与斗争

6什么是全球审美化?

7“美”具有哪些特性? 答:

•1、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 。

•2、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常尺度,是正常中的优秀者 •3、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由历史实践活动而来的内在同一性

•因此,美既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又具有人的尺度的完善性,它以符合人已掌握的客观规律的感性形态展现自己。这种展现又完全符合人的目的、愿望、理想、自由。美的对象与人的感性知觉有着直接的适应关系,与人的心理情感有着结构的同构关系,与人的目的、愿望、理想有着内有的或显或隐的同一性。

8.简述审美设计的基本原则。

9、简述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和事物具有的三种属性的对应关系。

答: 对同一事物,主体可以有至少3种态度:认知态度、功利态度、审美态度。反过来,说明同一事物至少具有3种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审美属性。在采用认知态度时,主体想要获得的是关于对象的知识;采用功利态度时,主体想要获得的是关于对象的实用价值;采用审美态度时,主体只关注对象呈现给主体的形象本身。

10、谈一谈,当主体向客体作审美观照时,客体之所以成为美的客体,在于客体自身的那些特性?

审美观照对于审美主客体都需要相应的条件。就客体而言,能够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之物,一是感性的、具象的,能够提供给审美主体的知觉以原型或者说是整体性的材料;二是对象本身具有某种审美属性,或云美的潜质,在主体的意向性召唤中使其美的潜质或属性得以呈现。

11、 简述本教材所总结的审美的基本类型。

答:本教材以二元对立方式为基本方式,运用西方主流美学常用概念,把审美对象分为美、悲、喜三打类型。在美、悲、喜三大类型下面再分出次级类型。美下面有优美、壮美、典雅;悲下面有悲情、悲剧、崇高、荒诞;喜下面有怪、丑、滑稽。

13、西方美学中的“和谐”有哪些特点?

答: 和谐是西方文化的理想,也是西方美学的理想,但西方的美的和谐与其它文化不同:

一是,人在一个存在与虚空的宇宙中的和谐;二是,焦点构成了人在存在与虚空宇宙的审美视点;三是它所看到

的美是具有几何意味和美的比例的 形式;决定美以这种比例形成这种形式的在于形式后面的对立面的斗争,对立面的斗争推动着一种形势向另一种形式转化。

14、美感中的直觉具有那些特点?

15、悲态与悲剧的区别

答:悲态表现的是对人不能把握的东西的一种顺应、一种理解,在顺应和理解中超越对象。悲剧呈现出的则是对不能把握东西的一种抗争。悲情所面对的一般是无形的必然律,悲剧所面对的一般是有形的或能够作为有形之物来对待的东西。悲态的对象虽与人为敌,但从根本上说,它在人的主观内心里是善的,至少无所谓善恶。悲剧的对象不仅是与人敌对的,而且是邪恶的。

三、论述题

2、美如何成为一种“学“

3、试论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产生了那些方面的结果。

答:柏拉图提出了决定每一具体美的事物之为美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柏拉图之问产生了多方面的结果。

1, 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美是什么之问意味着,只有把握了美的本质,才能把握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审美对

象。这样追求美的本质,是理解各种具体之美的基础。这是从美本身,而不是从美之外去理解美创造了基础。 2, 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柏拉图之问意味着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方式的确立。美有两大类,具体之美与美的本

质。在美与不美和美与丑的转化这一普遍现象中,柏拉图之问以一理论逻辑引向了两种结果:其一,是美的等

级划分,美的本质为高级,具体的美是低级。其二,有了美的本质,人们知道自己以前认为的美在严格的意义上不是美。

3, 追求美的悖论。美是什么之问使人们面对美的事物时,不把思想局限在这一事物本来有限的美上,而是追问在

它之后或之上的决定它之为美的本质。

有了柏拉图的一声猛喝,人们不会把具体之美按照以前的方式认作美。

4.什么是美?

6、审美分类的意义 审美分类意味着:

1, 审美对象的扩大。这扩大不是在与人同一的性质上,而是在与人不同一的性质上。它使得审美对象的核心——与人同一更为突出。

2, 人的胸怀的扩大,不仅与人同一的美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与人不同一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审美的重要性已

经不在客体,而在主体,说明人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而且是能动审美心理结构,它可以运用这个结构去看待一切对象。

3, 非美的对象成为审美对象而不是审美对象和审丑对象,其要义在于,人要使这些非美的对象趋向和成为“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