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永顺
来源:《中国包装工业(下半月)》2016年第03期
【摘 要】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有几千的发展历史。在沧桑变幻中,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派别、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佛学思想、佛文
化产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方面促进了佛文化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悄然的与当代设计产品、设计方式相互融合,为大众提供方便,以达到“度人”的旨意。 【关键词】佛教 人文精神 禅文化 互联网 1 佛教文化的发展 1.1 佛教文化的概论
佛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播,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宗教体系。它于印度产生,在两汉之际将多数的大乘经典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得到了发展。发展至今,佛教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涉及政治、军事、其他宗教信仰产生冲突的文化形式。 1.2 佛教文化的内涵
佛教文化包含着大乘和小乘两大理论体系。溯其本源,佛教思想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其强调的是一种出世求得解脱的态度,这种思想即被称为“小乘”。小乘佛教讲求的是“度己”旨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自身修行。而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其教义与中国的儒、道思想以及社会现状相适应,逐步形成强调积极入世的“大乘”思想。大乘佛教讲求的是“度人”旨在普度众生,一方面注重自我的修行,另一方面是对众生的普度。因此佛教文化也注入了人文的精神。
1.3 佛教文化中的禅文化
随着佛教的发展,“禅”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也应运而生。禅文化是一种“静”的修行,基于人类的本能,如今已经融入了各类的宗教派别,尤其在佛教中发展甚是深远。他主张一颗平常心,主张内心的博大而空灵无物,无视外界的纷乱困扰,用内心的思辨与体悟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种种难题。这正体现了佛教当中修行对于内心的修炼与培养。 2 佛教器具设计中的人文精神
如今,设计也逐步由繁复走向简洁化,抛弃表面浮夸的修饰,而更注重其功能性,注重对气韵的渲染与描摹,用艺术手法辅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一种本真与质朴,而大乘教义中以“人性”为出发点的态度也与之不谋而合。这种人文精神与佛学文化的结合在佛教器具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大乘佛教认为“悟道成佛不需要任何特殊条件,佛法就在世间,就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中,进而不必出家修行。”因此,修行、礼拜器具也随之更加的通俗化,进入寻常百姓人家。某种程度上,这种变化无形中对器物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器具的比例
规范要严格遵循度量的法度,而另一方面,其又要满足功能性、实用性的需要,在满足商品属性的同时,诠释佛教“度人“的理念。其中,佛坛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器具之一。 2.1 佛坛的作用与意义
佛坛,顾名思义是安置佛像的坛座。在佛教中,佛坛与祭拜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按照使用场景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佛堂内用于供奉佛像建造的祭坛,另一种是用于寺庙或者朝圣者家中所设置的体积较小的佛龛。同时按照其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石质、土质、木质,按照形状又可划分为方形、八角形、圆形等(如图1)。家用的佛坛,便是对佛教思想中人文精神的极好诠释,而《忍佛坛》也是众多产品中的佼佼者。 2.2 忍佛坛的诞生
(1)设计的思想基础:纵观传统的佛坛,无不高大、繁复,雕刻着精美的纹样,或是漆金黄,仿佛如此才能表达朝圣者的敬慕与虔诚。着实这些精美的装饰是与佛家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的,然而体积巨大,价格昂贵的佛坛并不是每户人家都可供奉得起的。而从根本来说佛家的文化讲求的是心的修行,凡事心上用功,而非在事相上用心。
(2)设计的实践基础:《忍佛坛》由日本新一代设计师铃木启太所设计,日文名字叫做Shinobu,意为——对逝者的缅怀。它的设计正是从佛家人文情怀的本意出发,进而解决空间,经济原因对朝圣者这种心的修行的限制。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之后,设计师铃木在访问了的受灾地区后了解到,日本公民在遇到灾难时还是会寻求神灵的帮助。然而现实生活当中由于日本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佛坛,并不能被大多数民众所供奉(如图2)。
2.3 忍佛坛设计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从根本上讲拜佛不应该有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只要个人觉得舒服即可。”这也正和当今时代佛教所推崇的尊重人格、人性、人道的人文情怀相吻合。因此在设计中《忍佛坛》也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态度。
(1)结构设计中的体现:与传统佛坛相比,忍佛坛体积更加小,造型也更加简洁干练,同时去掉了繁复的修饰。整体看起来干净清爽,又不失庄重严肃的气息。在结构上,忍佛坛采用竹帘代替了传统佛坛典型的开合大门,一方面减少了对空间的占有,另一方面柔和的竹制结构让新鲜的空气和阳光穿过,进而为佛坛增加了几分灵气与神韵。这种“自然而然”的态度,也正是佛家所推崇的,这些设计使得佛坛成为更加人性化的应用仪具。
(2)视觉设计中的体现:为保留其神圣的宗教含义与现代的审美需求,佛坛整体颜色采用木材本身的色彩,增加了其质朴、严肃的气息。对于辅助的拜佛仪具,采用了黄色的铜制
品,并结合了圆润、高挑的曲线设计,体现平等、宁静、永恒的佛家思维,与端庄的木质佛坛相得益彰(图3)。
(3)产品气韵中的体现。整个产品在保留了佛教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了佛学中的人本思想,使产品既保留了原本佛坛的端庄气息,又以简约轻巧的现代设计方式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解决了实际应用中的种种不便,为更多的佛教信徒带去福祉。佛坛的设计与应用,有效的证明了佛教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良性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造物方面,也体现在了他的“人文关怀”上,但是,这种结合更多的体现在其功能方面。而佛教文化的精髓还体现在众多方面,也与当代的设计有着更丰富的结合。 3 禅文化在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
禅宗,做为佛教众多宗派之一,如今也广泛流传。禅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这里的禅不仅是一种修行方式,同样也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与智慧。而这种思想也被当代众多的设计产品广泛借鉴。 3.1 禅文化应用基础
提到“禅”文化,其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思想上的高度皈依与身体上的绝对静止,进而在心灵上向神明靠拢。这种理解,更多的强调了禅文化的行为方式,无形中加重了其宗教的意味,进而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与传播。
然而真正的禅修,是通过冥想,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进而消除自身的烦恼。由此可见其“明心见性”的内向作用。 3.2 禅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
随着人们的理解逐步清晰、明确,如今禅文化的思想内涵也融入的众多的设计当中,互联网这成为了助力禅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纵观各大移动平台,不难发现,现今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将禅文化中“自修”的元素注入到产品当中,在传播禅文化的同时,进而辅助用户进行身心状态的调整。《开心禅》便是将这种传统的禅修方式植入到移动app之中,从而摆脱时间、地点、理论学术等困扰,使参与者更自由地参与到禅修之中,更自如地对自我的身心发展进行调节。
(1)《开心禅》产品概况。《开心禅》定位于健康辅助类产品,专为都市高压人群量身定制的专业大脑减压APP。它最突出的特色点是将禅学思维应用于心理调节。藉由各种易于理解与简单易行的禅修方法,整合理论和禅修方法,辅以可穿戴式设备,实时了解禅修练习中的大脑变化,达到较高层次的大脑专注及潜能唤醒,实现大脑本质的洞察力及深度放松体验(图4)。
(2)禅文化与功能设计。在功能设计上,开心禅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部分称之为《道歌》,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禅学的经典心经,通过语音与文字的引导,使受众在耳濡目染中深切体会禅学的精髓,学会对自我心灵的放松与调节。第二个部分为关键部分,也是对心理纾解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通过语音引导的形式让用户在冥思中进行自我的禅修。
(3)禅文化与智能设备。而与普通的经书诵读类佛学软件不同,此款软件更多的是将禅修与现代人的心理治疗相联系,因此,此款软件配合了一款智能硬件设备BrainLink(头戴式脑电波传感器),用于对用户的心理状态和放松程度进行分析,帮助用户一步一步学会觉知、观想、行禅、慈悲冥想等训练,同时结合软件的数据监测更好的对个人心理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开心禅》是将禅学的思维体系,APP的运营模式,智能硬件的链接手段进行综合利用,一方面给用户带来多方位完整的监测与引导,从而更加迎合现代消费者追求便捷、追求健康的消费心理,完成用户量的积累与凝聚。另一方面软件通过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带动线上用户,进而带线先下产品的营销,以完成线上线下产品的双赢模式。而这些智能的设备的使用对于传统的禅学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帮助,他使严肃、古朴的无形思维方式在现代化设备的帮助下更加的体系化、可视化、通俗化,进而推进禅学的发展与传播,并使其为更多的非信奉者所了解、所提供帮助,达到佛教教义中“度人”的旨意。 3.3 禅文化与心理治疗的融合
除去功能上的创新之外,《开心禅》更是从视觉设计和内容设计上进行了创新,进而使其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同时吸引更多的用户,而这些创新也都是和心理学理论分不开的。 (1)视觉设计中的体现。在视觉设计上,《开心禅》采用扁平化的设计风格,搭配以半拟物的视觉效果,给用户一种简洁、柔和的视觉感受,同时图形多用圆及弧线,传达一种宁静单纯的意向。在配色方面,《开心禅》以紫色、粉色为主,并辅助以米黄色,完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佛教常用的朱红、金黄等颜色,从禅学的意境出发烘托出质朴、宁静的氛围,进而起到对使用者心理的舒缓、减压作用,同时使产品气质在众多同类竞品中脱颖而出(图6)。 (2)内容设计中的体现。在内容设计方面,此款软件将禅修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练习能全身心投入到禅修的状态。第二阶段:培养爱与慈悲的心态。第三阶段:了解自身的本质,学会控制自我。通过一步步对禅修能力的深入引导用户逐渐进行心理调节。这种修行的方式与心理催眠有相似之处,都是使人在空冥的状态中达到全身心的放松。而两者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催眠是一种被动的心理疗法,它需要催眠者对被催眠者进行前期的心理放松,之后是催眠的引入,通过梦境或隐喻性故事对被催眠者进行心理调节,最后结束催眠的过程。而《开心禅》使用的禅修方法大概分为三分:入定、禅修、出定。与催眠的不同是,它更多的通过修禅者的自我意识为主导,完成一种意识高度集中的空冥的禅修,进而学会快速的控制情绪进入平静的状态,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嘈杂的世界。
结语
综上所述,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思维理论体系,要在现今高速迭代的信息化社会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要适应当今的设计趋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从而更加适应“互联网+”的时代浪潮。
(1)将佛学理论可视化、通俗化,易于其理解与传播。(2)提炼佛家思想中适应大众心理状态的部分,更注重人文关怀在设计中的体现。(3)注重产品意境的塑造,突出佛文化在设计作品中的气韵。(4)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使理论与技术相结合。(5)将抽象佛学理论与现代化科学理论相结合,让设计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切实的为用户带来服务与帮助。如今佛教文化,禅学文化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越来越为普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佛教文化定会成为设计语言中的一部分,服务于更多领域,为当代设计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家成.《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洪修平.《论中国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学基础——兼论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
[3]李霞.《从“六祖革命”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建立》. [4]李慧,张涛.《禅与心理治疗比较》.
[5]张粹然.《禅宗与心理治疗》.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日本新生代「忍」佛坛》.Little Scoundrel. http://www.shejipi.com/39567.html(设计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