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第七册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歌曲:
快快长 小蜜蜂 鹿 甜甜的咧 如今家乡山连山 大树桩你有几岁 童谣 山谷静悄悄
读谱知识:
1.认识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它们的作用。
2.会唱一个升记号的调的歌曲。
3.学习切分音。
4.认识常用速度标记(二)
欣赏:
教学要求:介绍西洋管弦乐器、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及乐队。介绍音乐家聂耳。
发声基本要求:
1.在气息的支持下,逐步扩展音高。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视唱:
1.视唱在C调号上的音阶。
2.练唱有增四、减三旋律音程的练习曲。
3.分二声部练唱大小六度和声音程。
4.在教师的帮助下视唱在C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
5.在教师指导下视唱有临时升记号的单声部歌曲。
6.在教师指导下视唱4—8小节二声部歌曲。
7.划拍视唱二、三、四拍歌曲。
练耳:
1.使用C调号听记二拍子的2—4小节单旋律。
2.听记2—4小节节奏(包含有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
3.听记和声音程中的两个音。
教材难点:
本册的难点在于读谱知识,将临时变音记号和固定变音记号唱准并会认;二声部合唱听辨,要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扎实。
教材重点:
音乐感觉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知识的兴趣及掌握。
声音训练:和谐、统一位置。
对所学音乐作品的兴趣、爱好。
第一课 快快长
教学内容:
歌曲:快快长
读谱知识:变音记号
综合训练:1.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声乐练习 2.听音练习
欣赏:大森林的生命(少年叙事歌曲)
教学目的:
一.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种树的愉快心情和表达自己快快成长的愿望。
二.认识变音记号,结合本课歌曲和综合训练听辨变化音。
三.通过歌曲和欣赏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少年英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品质。
歌曲分析:作者:胜民词 文杏曲
题材:歌中以树木的生长比喻儿童的成长,表达了孩子们热切希望自
己可棵快快长大,为祖国建设出力的心情的创作歌曲。
曲式结构:一段体
调式:C大调
拍号:2/4拍
教学时间: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谈话:回顾三年的音乐课学习情况
2.复习一首大家最喜欢的歌
3.提出要求:上课专心听讲,学好知识,为今后三年的学习获得更大的成绩打好基础。
复习
1.五线谱:高音谱号
2.G大调 F大调
读谱知识
1.临时变音记号:变音记号记在任何一个音符的前面,叫做临时变音记号。
2.区别:(1)记在高音谱号后面的变音记号,在旋律所遇到这个音的地方都唱
成带“#”“b”的音。(2)用在某音符上的变音记号仅对本音符和同一小节内再次出现的相同音高的音有效。
3.若在同一小节中变化音后该音再次出现需唱(奏)本音位时,则应标记还原
记号。
4.变音记号的种类(简单介绍)
练耳、听音
1.听唱
2.听辨、模唱、听唱
3.这首练习曲取材于优美的新疆民歌,唱时应注意宁静、抒情的气氛,变化音的出现给人以月亮缓慢升起的感觉。用mp—mf—mp的音量和比较含蓄的音色歌唱。
鼻韵母发音位置要保持统一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跳音练习:mi ma注意气息、口型、笑肌、气流
2.《半个月亮爬上来》E—F 要求:用“mu”演唱,声音柔和、连贯
基本练习
1.节奏练习
2.音准练习
新课教学
1.请同学欣赏歌曲《快快长》
2.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
3.歌曲有几个乐句构成?(划分八个乐句,四小节乐句)
4.分乐句读谱
视唱一、二乐句节奏
请一个同学读三、四乐句节奏,找出与一、二乐句的节奏特点
视唱一、三乐句
听琴视唱二、四乐句
完整视唱前四乐句
听琴视唱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同上课时
新课教学
1.复习曲谱
2.听录音范唱歌曲
3.按节奏轻声朗读歌词
4.填词演唱歌曲
歌曲处理
第五乐句与第七乐句的前两小节的断音与后两小节的连音唱法要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的结束句要唱的饱满,把歌曲推向高潮,歌曲中的变化音唱出特色。
采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女声独唱 女领众和 男领众和 齐唱
综合训练(二) 听音练习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用竖笛注意事项
保持卫生:不许别人吹、手绢包好、冲洗干净
按时带:不丢、不损坏、不乱拆
三.纪律要求
其他课不许拿
老师允许才能吹
规定停止手势
四.复习已学过的音阶
注意问题:姿势正确、缓呼气息要均匀
作业
熟练掌握上学期学过的乐曲
欣赏
1.请一名同学介绍赖宁的英雄事迹
2.导入欣赏课题
初听:(1)体会歌曲的基本情绪,运用语言表达听后的感觉,结合听听想想作为概括:充满了(深沉)(坚定)的情绪。(2)这是一首叙事歌曲,我们学过《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是。特点:比较口语化、词曲结合密切、明白易懂、分节歌。
复听:(1)歌曲共几段歌词?(六段)(2)歌曲运用了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齐唱、合唱)(3)歌曲中哪几句的旋律相同?
结合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二课 小蜜蜂
教学内容:
一.歌曲:小蜜蜂
二.读谱知识:一个升号的调
三.综合训练:移调练习
四.欣赏:蜜蜂(小提琴独奏曲) 西洋乐器介绍(一)弓弦乐器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和清晰的咬字、吐字的歌唱技巧来表现小蜜蜂的勤劳和欢快,并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习一个升号的调号,认识该调的首调唱名位置。
三.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形状、音色和演奏方式。
四.通过欣赏启发学生领悟旋律、节奏、速度和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音色形象中的作用。
歌曲分析:曲式结构 三个乐句
调号(式) G大调
拍号 2/4
教学时间: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1.《半个月亮爬上来》声音柔和、统一、整齐、位置
2.换成哼鸣练习“mu”
三.读谱知识
四.综合训练
这是一首新疆民歌的前两句旋律,请将do=C记谱改为do=G并唱一唱。
下加一线的do改为第二线作do,其余节奏不变,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作题。
五.新授歌曲
导入:介绍歌曲构成
范唱歌曲
学习曲调
(1)先找出“do”在线谱中的位置
(2)依次找出其余各音的位置
(3)划分乐句
(4)视唱时速度放慢
(5)唱完第一乐句再请同学们视唱第三乐句,找出特点,一、三乐句旋律相同
(6)视唱第二乐句,节奏均匀
完整视唱
作业:熟唱曲谱,掌握G大调唱名在线谱中的位置。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1.《半个月亮爬起来》加二声部
2.唱词:吐字、咬字清晰准确,注意鼻韵母的发音。
三.复习
1.复习G大调唱名位置
2.综合训练(二)请将下面的旋律移回到do=C的线谱上
四.歌曲教学
1.复习曲谱
2.填词演唱歌曲
3.歌曲处理
(1)吐字清晰,嘴唇动作要利索,口腔不要开的太大,演唱时速度不要太快,以利于咬字。
(2)要突出强拍上的音,强弱分明。
(3)在音量上可随旋律线条的起伏而变化,象征着小蜜蜂在采蜜时愉快飞舞的情景,从中感受自然、爱劳动的情绪。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同二课时
三.复习歌曲
1.巩固G 大调唱名位置
2.视唱曲谱
3.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西洋乐器介绍
(一)弓弦乐器:西洋弓弦乐器主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它们都是用弓擦弦发音的。
小提琴:分琴领和琴身两部分,音色优美、华丽,音域宽广,性能灵活,是表现力极为丰富的独奏乐器,在重奏和管弦乐队合奏中也占着首要地位。
中提琴:和小提琴相似,但稍大,音域较低,音色柔和、深厚。
大提琴:形状和小提琴相似,但琴身比小提琴长一倍,音域较中提琴低一个八度,音色丰满有力,演奏时琴身下端支在地上。
低音提琴:构造与大提琴相似,但体积更大,音域更低,音色深沉、雄浑。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
欣赏小提琴独奏曲
初听:思考,结合歌曲体裁说出乐曲描写的是何种动物,描写的是蜜蜂或其他在天上的飞鸟。
你是怎样从音乐中产生贴切联想的?
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紧凑 速度:快 乐器音色:表现力丰富,音色优美、华丽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乐曲就是用小提琴演奏的《蜜蜂》
介绍乐器及作者:
《蜜蜂》是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舒伯特的所作的小提琴曲,乐曲短小精悍、形象鲜明,是以练习曲性质的带标题的作品出现的。
复听:一开始就出现了连绵不断的三连音和半音上下颤音,奏出了模仿蜜蜂
嗡嗡的展翅飞鸣声,生动逼真,加上旋律连续上升八度,使人联想起一群可
爱的蜜蜂在盘旋起伏,漫天飞舞。乐曲的中间段落运用了重音奏法,最后用
提琴的拨弦轻轻结束,乐曲栩栩如生的描绘了蜜蜂灵巧轻盈的形象。
第三课 鹿
教学内容:
一.歌曲:鹿
二.综合训练:1.听辨和声音程 2.填写旋律的结束音
三.欣赏:天鹅(大提琴独奏曲)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以宽广的气息、轻柔的声音歌唱,赞扬热爱劳动的人们。
二.进一步熟悉一个升号的调的唱名位置,学习听辨和声音程。
三.通过填写旋律结束音的练习,初步了解旋律结束音的作用及多样性。
四.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来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意境。
歌曲分析:题材 以蒙古人民热情的劳动为题材
曲式结构 一段体
调式(号) D调式
拍号 2/4拍
教学时间: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音练习
顿音练习:mi ma声音整齐
母音转换时,尽量保持位置统一
《半个月亮爬上来》鼻韵母的发音,位置的统一。
三.综合训练(一)
和声音程听辨
方法:(1)先弹主音a 模唱(2)弹奏根音do 模唱(3)弹奏冠音mi 旋律音程do—mi(5)和声音程
四.新课教学
复习G大调do—sol五音的唱名位置
引导学生唱出第一线、第一间及下加一间的唱名
演唱时跳过黑符头唱,这种没有fa—si的音阶为民族调式音阶
模唱(4)
视唱曲谱:现请学生视唱第二小节和第六小节,开音要把握住音准(re mi)找出一、三乐句和二、四乐句旋律变化的特点,再视唱,加深对旋律的感受,促进识谱能力的提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生练习:同一课时
三.综合训练(一)听辨和声音程
复习一课时内容
听辨
四.继续学习歌曲
复习民族五声调试
复习歌曲旋律
填词视唱歌曲:注意4/4拍的强弱规律
歌曲处理:歌曲是民族中常见的问答形式出现的,演唱时力度和音色可随同旋律的起
伏和回答的语气作相应的变化,两;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歌曲共有四段歌词,一直演唱下去,枯燥无味,可以在每段歌词后面,自己创作四小节节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又能活跃气氛,这样就成了回旋曲式。
A+B+A’+C+A’’+D+A’’’ B、C、D可由学生自己创作四小节节奏
另外歌唱时声音应轻柔,气息平稳、悠长、中速、力度随旋律的起伏稍作变化,但不要唱得太强烈,这也是民歌演唱的一个特色。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G大调音阶,民族调式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综合训练(二)
我们知道大调式的主音为do,小调式的主音为la,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中,调式主音更多。
练习(二)是为旋律末尾选择结束音的练习,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旋律,往往在其末尾会给人终止的感觉。
造成这种终止感的因素之一,便是该旋律以它所属的调式中最稳定的主音作结束音,不同的调式,它的调式主音也不同。综合训练(一)的第一题是一首民歌,显然是民族调式,选自四川民歌《太阳》
经过学生反复演唱得出结论,“re”在这里有结束感。
四.继续进行听辨音程练习
唱音阶
现唱单音:do mi sol
听和声音程,并唱出,由低唱到高。
第二组练习
通过听辨和声音程,训练学生的耳朵。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介绍作品、作者
《天鹅》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首,由大提琴独奏,两架钢琴伴奏。作品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昂首漫游的神态。
三.初听
结合课本画面“天鹅在湖面上悠然漫游”来欣赏全曲
看着优美高雅的天鹅,欣赏着动听的旋律,想到了什么?大提琴的演奏非常抒情,恰似天鹅在吟唱。钢琴的演奏玲珑剔透,展现了清澈明亮、波光粼粼的湖面,整幅画面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四.复听
1.《天鹅之死》舞剧来历:值得一提的是杰出的苏联芭蕾舞大师福金根据《天鹅》改编的芭蕾小品《天鹅之死》。本来圣桑的音乐只是塑造天鹅高雅的形象,根本与死无关,而福金以他艺术家的灵感对作品作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优美动人的旋律中感到了悲哀和忧郁,从微波激荡的伴奏织体中体会到紧张和不安,并把这些因素化为舞蹈形象,表现了垂危的天鹅对生活的热爱与死神搏斗的情景。这个短短的两分钟芭蕾小品几十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盛演不衰,它以强烈的艺术性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曲式分析
1.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
2.二年级我们欣赏过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
情绪:欢快、活泼、节奏紧凑
3.乐曲基本情绪
节奏:舒展 速度:缓慢 力度:较弱
第四课 甜甜的咧
教学内容:
一.歌曲:甜甜的咧
二.读谱知识:切分音
三.综合训练:填写旋律的结束音
四.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五.西洋乐器介绍(二)木管乐器
教学目的:
一.通过歌曲教学,引导学生表现自己对温馨家庭—尤其是建立在父母双重之爱
的基础上的温馨家庭的无限赞美之情。
二.学会切分节奏的唱法,感受这一节奏在歌曲中的表现效果。
三.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
管)的形状、音色和演奏方式。
四.引导学生注意乐曲中主题旋律的重复出现,培养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1.音阶练习 口形、气息、声音整齐
2.顿音练习 mi ma 口形变化要小,声音统一,气息活跃。
3.《半个月亮爬上来》用哼鸣练习,气息从鼻孔中出来,喉咙放松,闻花呼吸,用词演唱,注意鼻韵母的发音。
三.读谱知识
音乐中的节拍重音是有规律的,如强拍上的音,强位上的音。我们在三年级
学过的《牧童》一首歌,其中运用了大量切分音,给歌曲增添动感。
切分音:从弱拍或弱位上开始并持续到后面的强拍或强位,这样造成重音位
置前移,这样打破了原来的平衡。
切分节奏在音乐中常被用来加强力量,强调语气,增加动感。
四.基本练习
复习C大调的音阶并作级进与跳进音准训练
视唱练习
五.综合训练:填写旋律结束音
学生反复试填la和do,自己感觉哪个音最稳定(能起结束旋律的作用)。
六.新课教学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歌曲《甜甜的咧》。
范唱歌曲
请学生议论一下对这首歌曲的印象。
教唱歌曲
(1)曲式分析
(2)分乐句学习歌曲
(3)视唱歌曲曲谱
(4)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5)跟琴唱词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音阶练习:口形正确 气息下沉
顿音练习:li la气息弹跳起来,字咬清楚。
似连非连:mi-ya转换时口形变化不要太大,有底气。
二.继续学习歌曲
1.前两个乐句的收尾部分容易混淆。
2.倾听歌曲
3.随琴演唱
歌曲中的前倚音及下滑音要唱得自然、优美,切勿过分。
歌曲处理:歌曲的基本情绪是亲切、甜蜜、活泼的,歌曲的高潮部分—第三
乐句及结束句在力度上适当加强。
采取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三.西洋乐器介绍(二)木管乐器
西洋木管乐器主要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是用木料(或金属)制成的管状吹奏乐器。
长笛,是木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音色清澈优美,性能灵活,音域宽广,人们把它比作乐队中的花腔女高音。
短笛,是音域最高的木管乐器,形状似长笛,但其长度仅及长笛之半。音色尖锐,有穿透力。短笛和长笛演奏时都是横握,通过吹孔而发音。
双簧管,音色明亮,带有鼻音,长于感情的表现。演奏时直吹,通过两片芦片做成的簧哨而发音。常用于表现田园风光,有“抒情女高音”之称。
单簧管,又称“黑管”,直吹,簧哨用一片簧片做成,音色丰富而明朗。低音区浑厚响亮;中音区圆润柔和,富有表情;高音区则较尖锐。单簧管表现力极为丰富,也是木管乐器组中音域最宽的乐器。
大管,又称“巴松”。管身很长,是木管组中的低音乐器。音色丰满浑厚,善于表现诙谐、滑稽的形象。
四.欣赏
初听
简介“波尔卡”
《单簧管波尔卡》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单簧管独奏曲。“波尔卡”是起源于
捷克民间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跳跃的圆舞曲。
复听:注意主题1出现的次数感受三段主题旋律的共同特点—快速、节奏紧
促(以十六分音符为主)、旋律上下起伏流动。
再听: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明朗、活泼、充满朝气的情绪和气氛。
第五课 如今家乡山连山
教学内容:
一.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二.综合训练:声乐练习(二声部)
三.欣赏:牧童短笛(钢琴独奏曲)
教学目的:
一.在歌曲中运用连音和断音的唱法,表现孩子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家乡的
思想感情。
二.练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初步做到两个声部间协调、整齐。
三.指导学生听辨乐曲中旋律的重复,变化和对比,区分段落、感受和理解音乐
所刻画的形象。
歌曲分析:题材 反应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
调式 民族羽调式
教学时间: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音阶练习:字正音准
音阶反向练习
顿音练习:声音轻巧,有弹性
《半个月亮爬上来》:用连音法演唱,注意二声部协和。
新课发声练习
(1)这是一首二声部声乐练习曲。第一声部前句用“断音”唱法,表现小羊羔
活泼可爱的形象,后句则用连贯的声音唱出小羊羔和妈妈紧随不舍的依恋
之态,第二声部的模声要用连音唱法,以模仿小羊羔娇憨地叫唤。
(2)自己视谱学唱
(3)处理感情:唱第一声部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第二声部以“咩”字为
词,节奏悠长,唱时必须注意,口形的保持和声音的连贯,唱断音时,要
有力度和弹性,做到声断气不断。
(4)二声部合成时,要求学生边唱边聆听音响效果。
三.听辨音程
先听一组,并模唱。
音程连接,低声部唱根音,高声部唱冠音。
交换位置,边聆听边唱。
二声部练习:两声部一起进,加节奏。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音阶练习
顿音练习
二声部声部小品
三.基本练习
节奏练习
音准练习:复习G大调在线谱中的位置
四.复习歌曲:《甜甜的咧》
五.新课教学
导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农村经济改革的歌曲,描写了农村儿童纯
朴的感情,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听录音欣赏歌曲
曲式分析:共六乐句
分乐句学习歌曲:跃过第四乐句,按节奏、音准、视唱步骤进行,遇到困难处反复练习。
完整视唱慢板部分
视唱歌曲曲谱
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跟琴唱词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音阶练习
顿音练习
二声部声乐练习
三.复习
视唱曲谱,注意两声部和谐。
听琴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歌曲的情绪:欢快
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唱最适合表现歌曲“中速、稍快”
前两乐句:感情平稳,但略带俏皮,描写了孩子得意的神情,音量不要太强,
但每乐句的前后乐节在力度上作前强后弱的对比。
合唱乐句是歌曲的情绪,气氛最为热烈,要用“f”力度来表现,母子(女)
俩的欢声笑语和愉快的心情,断音唱得轻快而有弹性。
末尾一句要唱得连贯、亲切,最后以“mp”的力度结束全曲。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听辨音程
听辨每组的主要音程
唱出音程连接,分唱根音、冠音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
初听:先从整体上熟悉歌曲
介绍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再听:将乐曲分段
分段欣赏
(1)熟悉第一乐段的主旋律,哼唱
(2)精听第一乐段,听辨上下两个声部的对答旋律
(3)细听第二乐段,将此段和第一乐段所表现的情绪、意境作比较。
(4)精听第三乐段
完整复听,感受和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第六课 大树桩你有几岁
教学内容:
一.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
二.读谱知识:常用速度标识(一)
三.综合训练:1.填写旋律的结束音 2.速度选择
四.欣赏:采茶扑蝶(长笛、大提琴、竖琴三重奏)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用明亮而富有弹性的歌声和力度的对比来表现活泼、俏皮的情趣。
二.学习和理解几种常用速度标识和它的表现作用。
三.感知竖琴的音色,了解器乐重奏的形式,扩大音乐视野。
歌曲分析:
《大树桩你有几岁》是一首五声宫调式,三拍子歌曲。
曲式结构:一段体 四个乐句(另有一个结束句)
调式:五声宫调式
调号:G大调
教学时间: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音阶模唱练习
顿音练习:声音有节奏地弹跳,唱得轻巧li la。
非连音练习:声音整齐,气流有控制。
三.基本练习
节奏
音准练习
四.新课练习
导语
听录音范唱歌曲
曲式分析:六小节前奏,一乐段四个乐句(四小节)结束句
歌曲分句学谱
完整视唱歌曲,老师指挥。
强弱记号,恰当地运用歌曲中,跳音记号唱得轻巧。
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听琴演唱歌曲
歌曲处理:一、二乐句跳音部分,唱得有弹性,其余部分用连音唱法演唱,二乐句是一乐句的应答。第三乐句弱记号要唱得轻柔,表现有趣及疑问的感情。第四乐句强记号与第三乐句造成对比,唱得要情绪热烈、天真、活泼。结束句渐弱记号和“p”要正确地表现出来。演唱记号作速度渐慢处理,最后两小节恢复原速,这样可以增添活泼、俏皮的情趣。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音阶模唱练习
顿音练习
《半个月亮爬上来》二声部练习
《小羊羔》二声部练习
以上练习要求:声音整齐,声部和谐
二.读谱知识
演唱《小羊羔》用稍快的速度,如速度较慢,就无法表现小羊羔欢蹦乱跳的
形象,所以速度对表达音乐情绪,塑造音乐形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速度”指音乐进行时的相对快慢程度,速度用语标记在一首音乐曲或歌曲开
识处的谱表上方。
一提起速度,就与快、慢有关。一般情况下,表现欢快、活泼、热情等与快
速相关;表现沉痛、庄严、赞颂等与慢速相关。
音乐术语与中文标记对照
三.新课教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这首歌曲非常活泼,用明亮而富
有弹性的歌声和力度对比,来表现活泼、俏皮的情趣。
演唱歌曲,注意情绪。
歌曲演唱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练习,给第四乐句加上二声部。
竖着对位写作
完整视唱这一乐句,分声部。
加歌词演唱歌曲
完整演唱歌曲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和声练习:强弱变化要靠气息控制
音阶练习
顿音练习
《可爱的小羊羔》
二.继续学习歌曲
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歌曲,并且为歌曲创作了二声部歌曲有几个地
方需要再进行细致处理。
2.一、二乐句唱得有弹性,表现出天真活泼的感觉,后面唱得柔美、舒展,显
得亲切温情,表现了儿童的两个侧面。第三乐句弱记号要唱得轻柔,表现疑
问的情感。第四乐句唱时要情绪热烈、天真活泼。结束句要正确表达出来。
3.四乐句我们创作了二声部把它记在书上方。
4.边讲边请同学练习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综合练习
请你选择一个恰当的音写入旋律的最后小节,作为结束音。练习(1)应用(小
快板),练习(2)应用(中板)
回顾视唱19页的练习与26页的练习在色彩上比较。民族宮调式和大调式一
样,比较明亮。民族羽调式和小调式一样,比较柔和暗淡。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教学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长笛、大提琴、竖琴三件乐器的重奏曲《采茶
扑蝶》。
重奏:是多声部乐曲的一种演奏形式,每个声部由一件乐器担任重奏,按声
部或演奏的人数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无重奏等。
初听:乐曲根据福建民歌《采茶灯》改编
(1)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听辨出长笛和大提琴的音色。
(2)结合挂图和音响,使学生知道竖琴是管弦乐队中富有特性的拨弦乐器,竖
琴音色柔美清亮,作品中常用它的演奏来表现水波流动、优美宁静地景象。
复听:老师黑板上出示两个主体旋律,通过视唱或听来熟悉主题,音调可让
学生听音定调。
分段细听:
(1)听辨两个主题的速度、情绪
(2)听辨同一音乐主题经过种种变化后的重复出现
(3)乐曲的第一部分中,主题旋律出现了三次,每次担任演奏的主要乐器都不
同。第一次(长笛)第二次(竖琴)第三次(大提琴)
(4)当你听到新的旋律出现时,请举手表示,这就是乐曲的第二部分。
(5)乐曲的第三部分旋律与第一部分相同,演奏的乐器是(长笛)
这首乐曲根据民歌《采茶灯》加工整理的民间歌舞《采茶扑蝶》。乐曲主要内
容表现采茶上山坡、过小桥、穿茶丛、摘茶、拣茶、筛茶等劳动,以及扑蝴蝶、追逐嘻戏的场面。
再听:感受音乐所概括地表现出来的劳动、嘻戏的活泼节奏和欢快气氛。
谈一谈你对乐曲中两个主题旋律的不同感受。
回顾《单簧管波尔卡》、《天鹅》和《采茶扑蝶》思考
曲 名
速 度
情 绪
单簧管波尔卡
快 速
欢快、活泼、热情
采茶扑蝶
中 速
优美、从容、雄壮
天鹅
慢 速
沉重、庄严、赞颂
第七课 童谣
教学内容:
一.歌曲:童谣
二.综合训练:1.拍号和节拍的练习 2.听辨二声部旋律
三.欣赏:天黑黑(童声合唱)
教学目的:
一.采用以听唱为主的方法学习本课歌曲(一个降号的调),继续加强流动“do”
的首调概念。
二.通过实践和比较,进一步感受2/4、3/4、4/4三种拍号的节拍特点。
三.感受“童谣”这类民歌质朴、稚气的风格特点。
歌曲分析:体裁 中国民歌童谣
曲式分析 一乐段四个乐句
调式 C调式
拍号 2/4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几种调式的音阶?“do”分别在什么位置?
C大调的“do”在下加一线,G大调的“do”在第二线
我们知道“do”是个流动的“do”,五线谱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作为do,do
流动到什么位置,什么位置上的音名就是什么调式。
如果“do”流动到第一间,整个音阶的位置就要从第一间往上排列,依次一、
二、三间,do mi sol,二、三、四线为re fa la do’
音名的排列顺序是:C D E F G A B
三.新课教学
在三年级我们欣赏过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河北民
歌《童谣》。
打开书29页,听老师演唱歌曲。
曲式分析:划分乐句 一段体 六个乐句
节奏分析
分乐句视唱
分析旋律特点:一、二乐句,四、六乐句相同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可爱的小羊羔》
2.《半个月亮爬上来》
听唱F大调音阶
要求:声音整齐,统一气息
二.复习
F大调音阶 “b”记号的写法、音阶位置
复习曲谱
三.新课教学
视唱连贯、完整
按节奏有感情地视唱歌词
听琴视唱歌曲
歌曲的连线特别多,要唱连贯
歌曲处理:《童谣》这首歌特点是演唱极易上口,每个孩子都有童年,歌曲中的这个故事可能家长也给你们讲过睡觉时的催眠歌,游戏玩耍时都可以唱,所以这首歌曲充满生活气息,用天真、朴实的语言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视唱歌曲旋律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
1.《天黑黑》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虽为童谣,但深受人们
的喜爱,被大人小孩广为传唱。
2.初听
3.歌词以孩子的视角和口气观察叙述爷爷与奶奶为煮食泥鳅的方法而各不相让,
打破锅子的有趣情景。
4.曲式分析:歌曲分为几部分?两部分,每部分又分为两个乐段。
第一部分描写了爷爷掘到泥鳅时高兴的心情,两个乐段都表现了兴奋欢快的
心情。
第二部分表现老两口的争吵,似真似假,语言诙谐,生动,两个乐段中一乐
段以前一乐段材料为基础加以发展,二乐段好像是争抢越来越激烈。
最后以孩子们“哈哈”声结束全曲,十分风趣逗人。
5.分乐段边欣赏边讲解
音乐形象纯朴、天真、富有农村生活气息,词曲结合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质朴自然,与歌曲《童谣》的特点差不多,也是天真、朴实、富有孩子气的音调,这便是“童谣”这种民歌体裁的共同特点。
三.简单视唱几个乐句歌曲,进一步巩固F大调音阶唱名位置。
四.听听想想:答案 (3)风趣 填写在旋律开头处速度标记后面
第八课 山谷静悄悄
教学内容:
一.歌曲:山谷静悄悄
二.综合训练:声乐练习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描绘宁静美丽的山谷风光,书法对祖国河山的赞
美之情。
二.对二声部的歌唱,要初步做到声部间音量的均衡,声音协调。
三.继续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能力。
歌曲分析:
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曲式结构为一段体分节歌,调性是G大调,为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时间: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音阶手势练习
顿音练习
《可爱的小羊羔》
《半个月亮爬上来》
二.新课教学
综合训练
歌曲调式:G大调 拍号:2/4
先视唱第一行,再视唱第二行,然后完整视唱。
将一声部唱熟练
换气记号处,两小节换一口气;保持记号,演唱时的音的位置要保持住,不能下滑;跳音记号,音要唱得短促跳跃。
按音乐标记得要求演唱一声部
视唱第二声部
分声部演唱
a 老师演唱二声部,学生唱一声部
b 学生唱一声部,老师唱二声部
c 学生分一、二声部,交换演唱
加深母音练习一、二声部
唱mi时声音放松,唱ma时位置要高,要做到韵母变而声音位置不变,声音连贯,唱好连音,保持音和断音。
10.两个声部合唱:音量均衡,音色协调,声音要保持位置,有气息支持。
11.曲式分析:前乐句为卡农式,后乐句为和声式二部合唱。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顿音练习:声音轻巧,有弹性。
《可爱的小羊羔》
二声部合唱练习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艺术歌曲《山谷静悄悄》
听录音或教师范唱
歌曲分为两部分,今天学习第一部分
歌曲为G大调,4/4拍
三.歌曲第一部分曲谱
视唱一乐句,气息要饱满
第二乐句,切分节奏要唱得有力,小节与小节之间连接紧密
一、二乐句视唱完整
视唱一乐句,在G 大调中,下加二间唱低音mi
视唱二乐句,唱准fa re si且二乐句后乐节节奏与一声部节奏不同
二声部比一声部的音低,两个乐句视唱完整。
分声部:一声部视唱准确,听琴,唱连贯。
视唱二声部
合成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音阶练习
顿音练习
连音练习
二.复习
视唱一声部曲谱
视唱二声部曲谱
三.学习第一部分
按节奏读歌词
听录音范唱
跟琴视唱一声部歌词
跟琴视唱二声部歌词
分别唱熟各声部歌词
试将两声部合起来演唱,注意声部均衡、和谐。
四.歌曲第二部分
视唱一声部旋律
学唱一声部歌词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二声部
两声部合唱,注意声部和谐、均衡。
五.歌曲处理
歌名是《山谷静悄悄》,演唱时要轻,山谷里薄雾轻烟。
力度记号,使用p-mp-mp-p-pp,用断音连音唱法,唱断音时要做到音断而气连。
两声部要做到声部间音量均衡和音色的协调。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
介绍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的早晨》是一首描写苗族山岭早晨景色的曲子,我们对苗族这个民族不太了解,苗族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其中以贵州省最多,这个民族历史悠久,忠厚朴实,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每逢节日、聚会,都以唱歌来表达祝贺,友情和对下一代的教育或叙述故事、讲述历史等。
乐曲《苗岭的早晨》是笛子演奏家俞家逊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苗族民歌中的一种山歌体裁)的音调委素材,只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二.初听
乐曲一开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晨
景春色之中,布谷鸟在欢鸣,百鸟在呼应,宁静地气氛中,充满了勃勃生气。
乐曲的主体部分活泼、欢快,描绘了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
面,不断出现的鸟声,使音乐气氛更为活泼。
乐曲的尾声部分再现了开始时的声调,使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又一次呈现在
人们的眼前。
三.复听
从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上来感受作品。
通过欣赏来区分乐曲的段落。
四.再听(听听想想)
乐曲的末尾又出现了第一乐段的旋律
乐曲可分为三个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