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阐明药物对机体生化生理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依据。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量效关系:是药物的药理效应,剂量关系或血药浓度成一定关系。
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时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胆汁排泄量大,就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物程度
选择性作用: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不良反应,凡于用药目的无关,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在治疗计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不适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药物作用选择性差。
耐受性: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加大剂量,停药之后可以恢复。
治疗指数:用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LD50\\ED50。一般情况下治疗指数越高,药物作用越强,毒性越小。
毒性反应:在大剂量或者长时间使用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药理
性,病理性,基因毒性。
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药物清除快慢的重要参数,服药间隔理论依据。
生物利用度:用任一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药物达到全身血液循环时百分比,反应药物吸收重要参数。
成瘾性:药物长时间使用后,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停药之后导致身体不适或心里渴求。
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服用过量导致重症肌无力,危象。呕吐,绞痛等
锥体外系反应: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
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或选择性,广谱窄谱
抗生素:某些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对其他病原微生物抑制或杀灭作用物质
耐药性:是指长期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后病原体或恶性肿瘤对药物敏感性下降。
肝肠循环:排出肠腔部分药物经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入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血液循环。肝脏,胆汁,小肠之间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反跳现象:指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而出现原有疾病加重的现象。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杀灭敏感菌,而某些真菌不敏感菌株趁机繁殖造成再次感染。
灰婴综合征:新生儿,早产儿应用剂量过大,常于用药后4月发生循环衰竭,患者出现腹胀,呕吐,呼吸急促及进行性皮肤苍白。
抗菌药: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用于预防或治疗细菌性感染药物。分为:天然,人工,半合成。
简述题:
1, 肾上腺素临床应用:
a. 心脏骤停:用于溺水,麻醉手术过程中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和传导阻滞所致心脏骤停
b. 过敏性休克 c 支气管哮喘 d与局部麻醉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2, 阿司匹林药理作用:
解热 镇痛 抗炎 抑制血栓形成或抑制(使TXA2生成下降)
3,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清除毒物(1%盐水或1:5000的KMnO4或2%-5%NaHCO3洗胃) 胆碱酯酸复活药 阿托品
4, 地西伴作用和应用:
作用:a.抗焦虑 b.镇静催眠 c.抗惊厥和抗癫痫 d.中枢性肌肉松弛
应用:a.焦虑症 b.失眠症 c.惊厥和癫痫 d.缓解肌肉紧张
5, 磺胺类与TMP配伍优点:
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二者共同阻断四氢叶酸合成。干扰嘌呤,嘧啶合成,最终导致DNA合成受阻。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抗菌作用比单用增强数倍,甚至产生杀菌作用,减少耐药性产生。
6,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a. 肾上腺皮脂功能功能亢进综合征:引起物质代谢,水盐代谢紊乱,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病。
b. 诱发或加重感染:抑制机体防御或修复功能,使机体病菌大量繁殖和扩散。
c. 消化系统并发症:使胃酸,蛋白质酶分泌增加,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抵抗力,诱发加重十二指肠,胃溃疡
d. 运动系统并发症: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缓慢
e. 其他:精神失常,长期时使用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7, 阿托品用途:
a.胃肠绞痛 b.膀胱刺激症 c.胆绞痛 d.胃绞痛 e.小儿遗尿症 f.麻醉前用药 g.严重盗汗 h.流涎病和溃疡病 i.检查眼底 j.验光配镜 k.虹膜睫状体炎 l.缓慢型心律失常 m.窦房结功能低下,室性异位节律 n.抗休克 o.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8, 强心苷中毒表现:
a.胃肠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剧烈呕吐 b.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见障碍,绿视,萤视,视力减退 c.心脏:1,快速型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 室性早缚 二联律 房性 房室活性 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缓 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心律低于60
9,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 呕吐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上腹不适 腹痛 腹泻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通过血脑屏障 头痛 头晕 失眠 复视 幻视 幻觉 抽搐或癫痫 中枢毒性
3、过敏:红斑 皮肤瘙痒 神经性水肿 光敏性皮炎
4、其他:尿结晶 影响肾功能 幼龄软骨组织损伤 肌腱炎
10, 药物不良反应有: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 继发效应 停药效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依赖性
11, ACEI降压药作用特点:
1.降压时伴随有反射性心率加快 2.预防和逆转心肌与血管重相
3.不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电解质紊乱 4.久用无耐受性及停药后反跳现象
12, 目前常用一线抗高血压药有哪几类?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如何?每类写出一个代表药物
1利尿药:氢氯噻嗪 初期通过排钠利尿使血容量减少 心输出量减少而降压
长期:Ca离子减少 血管平滑肌舒张 降低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缩血管物质反应性 张力下降而降压
2.ACEI 卡托普利: 抑制ACE 减少缓激肽产生 抑制交感神经递质释放 自由基消除
AT1阻断药 :AgII拮抗作用 氯沙坦 肾素抑制药:瑞米吉仑 降低肾素活性 抑制AgI合成
3.钙通道阻滞药:抑制钙离子内流 钙离子总量减少松弛小动脉平滑肌 降低外周阻力 硝基地平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β受体:普萘洛尔:阻断β1受体 心脏抑制 收缩力降低 心输出量减少 阻断肾小球细胞上β1受体 抑制RAS降压 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上β2受体 取消正反馈 减少NA降压 阻断血管中枢β受体降低外周神经张力 增加前列环素合成而降压
α受体:哌唑嗪:选择性阻断α
13. 细菌产生耐药途径有哪些
1.产生灭活抗菌药物酶 2.细菌体内抗菌药物革巴位~相效应 3.降低膜通透性 4.增加主动外排 5改变菌体正常代谢途径
14. 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反应和预防办法
1肾上腺皮质功能反应不全 长期使用抑制脑垂体前叶促皮质激素分泌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2.反跳现象
预防:1不可骤然停药 逐渐减量 缓慢停药 2停药期反复用促皮质激素促进皮质功能恢复 3停药后遇感染 创伤 手术时 及时补充GL
15 青霉素不良反应和预防
过敏 1询问过敏史 2皮试3现用现配 4避免局部用药 滥用 5避免饥饿注射 6观察30min 7做好相应抢救措施
16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
1胃肠道 饭后服用或同服抗酸或肠溶片 2凝血功能障碍 维生素K 3阿司匹林哮喘 糖皮质激素或抗组内铵药物 4瑞皮综合征 儿科用对乙酰氨基酚 5水杨酸反应 立即停药 静脉滴注nahco3
6对肾脏作用 老年心肝肾功能不全慎用
17. 抗生素分类
喹诺酮:莫西沙里 磺胺类:SD 内酰胺:青霉素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大环内酯:红霉素 万克霉素 氨基糖苷:氨基霉素 四环素 氯霉素
18. 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特点
1缩短心肌肌缩期 2增加心输出量 对正常人和CNF都有正性肌力作用只增加病人心输出量而不增加正常人 3降低心肌释放量 对正常人加强收缩而增加耗量 CNF患者~~~~~~~~~~~~~~~~~~~~~
19. 吗啡作用特点 机制 部位
特点:镇痛作用强 选择性~ 欣快感 只影响痛觉 耐受依赖性
机制:促进神经细胞膜超极化 抑制神经放电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 通过激动脊髓胶质区 丘脑内侧 脑室及导水管 周围灰质阿片受体 ~u受体 模拟内源性阿片肽 对痛觉调节功能 部位:脑 脊髓 外周
20氯丙嗪不良反应 防治
一般不良反应:不应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产生血栓和静脉炎 锥体外系反应 :减少药量或停药中枢抗胆碱药苯海索 抗多巴胺药 内分泌系统 过敏反应 心血管系统:去甲肾上腺素 惊厥或癫痫
21. 传出神经药作用方式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受体 影响传出神经系统递质 a影响递质合成 b影响递质转化 c释放 d再摄取和贮存
22.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各环节代表性抗菌药
1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 30S亚型 2大环内酯 木柯氯 50S亚型
23.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机制
强大抗炎作用 抑制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 初期:抑制毛细血管~~性 自C浸润及吞噬反应 减少炎症介质释放 减轻渗出及局部水肿 缓解红肿热痛 后期:抑制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合成 防止粘连和瘢痕 对引起炎症病因无影响
24.抗生素合理使用
尽早明确病源诊断 按适应症选药 根据患者状况合理选药 谨慎实施预防性用药 防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a病毒感染 b原因未明发生 c局部应用 d 合理剂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