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背景知识了解
1.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那么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3.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4.杜甫与《登高》
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
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5.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以下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答案:1.A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 〔刘禹锡《途中早发》〕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