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开课教案==鼓乐铿锵

公开课教案==鼓乐铿锵

来源:吉趣旅游网


教案:《鼓乐铿锵》

授课人 陈 授课时间2015年5月28 授课地点:高一7班

教学内容: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童谣》、《锦鸡出山》、《滚核桃》三首民间乐曲。

教学难点: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

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演奏时使用多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由这首歌采用先数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

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技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教法、学法指导:

1、教师在视听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对比总结以及让学生的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从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切入)。

[创设情境、调动气氛、回顾旧知识]

(二)出示课题:鼓乐铿锵

1、从《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中选出部分锣鼓经进行师生互动。

[让学生对锣鼓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2、视听《锦鸡出山》,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内涵?(这个环节安排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3、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

式“打溜子”。

4、视听《滚核桃》,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这个环节也用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5、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鼓吹乐”,又称“鼓乐”。

6、视听乐曲《童谣》:

(1)练习口噙子数板的节奏和熟悉音乐主题。

(2)带问题聆听乐曲《童谣》:

乐曲的音乐主题有几个?它们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3)把乐曲《童谣》和前面两首乐曲对比开来,总结出一种先数板、后唱歌,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一个类别“吹歌”。

7、老师引导学生对《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行归纳。

[以上几个环节重在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自主完成的能力。]

(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1小题)

1、先让学生熟悉节奏谱。(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老师引导。)

2、分组或自由组合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

3、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尽可能多一些鼓励)

[此环节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课外作业的布置:搜集或记录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曲谱或音响资料。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鼓乐声中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当中,紧密结合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本人觉得较为满意的一是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个角色把握得较好;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合作性、有效性较好;三是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