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全文的主要意思及脉络,初步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2.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被
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请你给课文分段。(3)根据课文的几件事,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课文一共分几大段,每段写什么?并说说分段的理由。(除第一自然段外,课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前都有明显表示时间的词,分别写了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遇害后四件事。)
三、品读课文,感受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7自然段,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感受文中的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1.句一: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含糊是什么意思?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从那些词中看出来?
(2)“……,从来……更……,不论……总是……总是……”,请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
(3)是啊,平常父亲总是那么慈爱,那么耐心,可此刻父亲是怎样回答我?找出句子。
2.句二: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1)为什么此刻父亲这样回答我?联系上下文找找原因。 (2)找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六自然段相关的句子。
(3)归纳原因:因为当时局势紧张,没有时间与孩子谈心。 因为像书和纸片要烧掉的原因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与孩子解释清楚的。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5自然段
(5)以上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细节描写?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与父亲回答问题是前后态度的对比,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品质。)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句子三: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局势是什么意思?当时是个什么局势? (那年春天,……为这位工友着急。 )
(2)总结写作方法:前后照应,父亲的一举一动和周围起他们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时局已经十分紧张了。
(3)母亲知道现在的局势怎样吗?父亲知道吗?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这么说?为什么还要留下?(课外资料拓展: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4)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一个人?(对革命高度负责,不怕牺牲的人。)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回忆了关于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二、品读课文,感受形象
1.被捕时:自读8—17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想想分别是什么方面的细节描写?
(1)学生找出句子,老师出示:
句子一: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句子二: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2)研读句子
句子一:“不慌不忙”说明当时是怎样的情况?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② 指名回答。
②小结:当时情况如此紧急,我和父亲生命垂危,而此刻父亲却仍旧如此不慌不忙?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就是一种对比,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父亲沉着冷静
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③有感情的朗读。
句子二: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道理可讲的。 ①这句话是什么细节描写?(神态)严峻的意思是严肃而厉害,一般用在表示环境,事态,态度。近义词可以有哪些?
②为什么不对他们讲道理?那是怎样的一群人? ③这里暗含着哪些对比?
A.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B.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通过对比,你体会到李大钊怎样(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的一个人?
D.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写敌人的句子,同学们读写李大钊的句子。 2.法庭上:再看法庭上(18——29自然段),你划出了哪些描写李大钊的句子,这些句子是从什么细节描写?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李大钊是怎样一个人?
(1)出示句子: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
是我的两个孩子。”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2)重点研读一、二两句
①“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乱蓬蓬”说明什么?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为什么那么平静说明李大钊经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为什么还流露出慈祥神情?可以看出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指名读。
②“安定”的意思?沉着,那是在什么情况下?这又是一种对比。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如此安定沉着? 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什么?(对革命充满毕生的信念)破折号的用法是什么?(解释说明。)
③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面对敌人坚贞不屈)
④指名有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三、回读全文,感悟写法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3.课堂练习:写出与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四月六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着她到儿童娱乐场散步了。”
板书设计:
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父亲:处变不惊 被捕时: 敌人:心虚、残暴 十六年前的回忆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沉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