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点

来源:吉趣旅游网
神州文化

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点姜凯丽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它作为我国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纷繁广阔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特点:维护实质是为了服务于古代社会,满足当时的政治生活需要。五、“经世致用”的理念连续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官方修史发达、政治观念深入人心等。关键词:古代史特点;官方修史;儒家思想;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史学作为我国大一统王朝的缩影,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一、梁启超说:中国古代史学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①从黄帝之史仓颉,到周代、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官的设立,乃至后世史官的建置,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史官多为世袭,且朝廷能以专才任专职,这就保证了史书的质量。且每遇朝代更替,统治者为达到教化、明道、资治、鉴戒的目的,总能网罗一时学者,不遗余力地修纂史书,使史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诞生之早、文明程度之高、传承之久为世界其他各国所不及。史书修纂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历朝无论记史、修史都实行官僚制度化的组织形式有关,即受官方修史的影响。二、以官方对史籍修纂的管理来看,官方修史发达官方修史发迹于东汉时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规范化,在隋唐、五代时期,史官制度与修史制度日臻成熟,至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古代官方史学达到鼎盛。中国官方史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项内容:制度化的修史机构、官方控制下的史籍编纂、官方史料、史书、官方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以及官方史学的政治作用和学术地位。②虽然在体裁上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多种形式,但与体裁的多样性相比,官方修史的政治性色彩更加突出。三、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史籍中,政治观念浸透史籍内容多涉及巩固政权、教化百姓、政治思想及制度沿革等方面,而对某些社会史的记述,亦是为了表彰贤能、惩恶劝善,最终仍要归结到政治层面。从其记载的人物来看,主要是帝王将相或能起到教化、劝诫的道德人物。就像《太史公自序》中记叙的:“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③从其记载的事件来看,多数史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政治简史,这其中尤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具代表性。它所选取的内容是“专取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为一书”。④宋代孙甫更是明确地说道:“夫史之记事,莫大乎治乱。”⑤从记载的制度来看,史书中的“书”或“志”就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唐会要》、《通典》以及后世的《十通》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正是基于为统治集团服务的目的,使史学在编纂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再加上官方修史的影响,使史学呈现出以儒家思想为其指导思想的基本特点。四、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纲常伦理道德的维护。受儒家思想影响明显早在春秋时期,董狐的“赵盾弑其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中对其表述的更加清楚:“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晦,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⑥这其实就是在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史学在“求真”与“避讳”之间的选择上,实质上是以是否符合封建社会的正统需要来做出取舍的。史家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其活动的场所,那么在以重视血缘、伦理和等级的社会里,人们的观念、意识被烙上纲常伦理的烙印就不足为奇了。中国古代史学对儒家伦理纲常的20

史学的经世致用主要包括以史为鉴、惩恶扬善、将施有政以及。以史为鉴就是找寻历史的存亡之术。史学家刘勰《文心雕龙》篇中语:“原夫载籍之作,必贯乎百世,被之千载,表徵盛衰,殷鉴兴废。”⑦包括后来的唐朝连续修撰八部正史,这与统治者“以史为鉴”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史学发挥道德评判的功能主要来源于孔子的《春秋》,而北宋欧阳修编纂《新五代史》的缘由就是他认为五代是一个道德丧失的时代,必须要仿效《春秋》来实现褒贬善恶的功用。统治者在励精图治时,将施有政就会发挥它的功效了。正如《资治通鉴》提到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⑧他希望通过嘉、矜、取、舍来使统治者达到以史资政的目的。为统治者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显著特点。六、中国古代史学虽然特点多样,结语但亦优劣之分:官方修史虽然成果颇丰,但隐藏在这背后的中国史学弊端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史学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对历史的进行歪曲,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只有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才能使中国史学始终保持其耀眼的光芒。注释2014①年,梁启超:第10页。《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北京:中华书局,的完善②》乔治忠:,《河北学刊《中国古代官方史学的兴盛与当代史学新机制》2005点本,③标点本,④第《史记》332⑤《资治通鉴3299页。卷130《太史公自序》年第2期。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标⑥《史孙甫:第9639通》《唐史论断页。》《资治通鉴进书表内篇《直》,书》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北中华书局,京:中华1985书局年。,1992页。⑦年,刘勰:第192《文心雕龙》十六《史传》,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标点本,⑧《资治通鉴页。第9639页。》《资治通鉴进书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参考文献:2014[1]梁启超:社,2001[2]年。[3]黑格尔:《中国历史研究法级补编》1994[4][5]司马光:年。刘勰:[6]瞿林东:《文心雕龙《《历史哲学》资治通鉴,潘高峰译,上海:,北京:上海书店出版中华书局,》,》贵州:,北京: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20151992年。年。[7]年。[8]《2011[9]《[10]魏收:史通《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孙甫:史记《》《》,,魏书北京:唐史论断北京:》,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141999年。中华书局,年2013,。1985年。年。制的完善[11]年。乔治忠:乔治忠:《中国史学史》》,《河北学刊《中国古代官方史学的兴盛与当代史学新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期。[12]白云:《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期。,《学术论坛》2000年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