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l卷第10期 ・潮南中区攘忐 Vo1.31 No.10 100・ 2015年10月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ct 2015 [3] 张玉莲,张静,王连顺.头针加眼周穴治疗中风后视觉障碍 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4):6—7. [4] 尹勇,欧阳应颐,张锡芳,等.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研 究[J].新中医,2002,34(5):41—42. (收稿El期:2014—12—24) 作者简介:王红秀,女,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针灸的临床研究 王季良针刺治疗 枕大神经痛验案1则 王宏君 ,王季良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枕大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区疼痛和 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症状为枕部和颅 后部麻木、疼痛以及头颈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时可 表现为头后部一侧或双侧阵发性剧痛,烧灼感、针 刺或撕裂样,枕后压痛明显,多以浅出斜方肌腱膜 处即风池穴处为著。王季良老师系天津中医药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博学众长、医 术精道、深得家传(其父即天津市名老中医王云 翮),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颇多治验。 笔者有幸跟随王季良老师学习,听其教诲,亲睹其 施针用药之妙。现就王师采用针刺治疗枕大神经 痛1例验案介绍如下。 患者,女,34岁,2012年7月就诊。主诉:右后枕部及项 部钝痛6年余,阵发放电样剧痛。患者于2006年出现不明 原因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右后枕部阵发性剧痛,呈放电样、 撕裂样,向头顶及耳后放射,痛时难以忍受,平日右后枕部 及项部钝痛,带来了极大痛苦,甚至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曾 就诊于市内多家医院,行颅脑CT、MR、颈椎MR、经颅多普勒 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被诊断为枕大神经痛,服用多种中 西药物及针灸治疗,均未奏效,后闻知王师有治愈枕大神经 痛的经验,遂前来就诊。刻诊:右后枕部放电样疼痛,牵及 头顶、耳后,风池穴有明显压痛,耳顶线以下至后发际处痛 觉过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为枕大神经痛。取 穴:颈椎及胸椎1—2右侧夹脊穴,右侧天柱、风池、完骨、承 灵、率谷、肩井、秉风、天宗、百会、上星,右侧外关、合谷、中 渚、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足临泣、太冲。操作:先针风池 穴,取0.30ram×30mm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进针约 25mm,行捻转补法,患者感觉酸胀感向同侧顶骨结节放射。 颈胸夹脊以毫针呈内八字形斜向颈椎缘刺入0.8~1.2寸, 施捻转补法,以针下酸麻得气为度。百会、上星、肩井平补 平泻法,足三里捻转补法,余穴常规刺法,均施捻转泻法,留 针30min,每天1次。首次治疗后右后枕部放电样疼痛明显 减轻,患者自诉头部轻松许多。复诊诉当日并未再发生放 电样剧痛。如上法连续治疗3次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耳 顶线以下至后发际处痛觉过敏也减轻、可碰触。如上针灸, 坚持2周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风池穴压痛消失,疗效满意。 按:本病属中医学“头痛”、“头风”范畴。是神 经内科和针灸科常见的疼痛类疾病之一。中医学 认为本病多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涉及太阳、少阳 经脉。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行巅顶,循项背; 少阳居半表半里,其经脉循行达后头及项部,邪遏 太阳,或邪居少阳,导致气血不和,经脉不利,“不通 则痛”,而发为本病。 王师治疗重在调整太阳、少阳经气,主要选取 夹脊穴、太阳经和少阳经局部穴位,遵循了《灵枢・ 经筋》“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王师在治疗头面部 疾患时还非常注重“上病下取”,远道配穴。夹脊穴 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胧经之间,贯通 二脉,能够调节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宣通 阳气,舒筋活血。从现代医学来看,夹脊穴周围组 织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伴行,所以针刺夹脊穴可改 善局部循环,加快炎症吸收,解除其对周围神经、血 管的刺激与压迫,减轻疼痛症状。风池祛风散寒, 是治疗头项强痛的要穴,因其位置为枕大神经穿出 之处,针刺治疗效果直达病所。风池又是足少阳、 阳维交会穴,与足太阳、少阳之会之完骨、足太阳经 穴天柱相配,三穴合用疏通少阳、太阳之经气,以达 祛邪通络止痛之效。痛及头顶加承灵、百会,牵及 耳后加率谷。百会、上星均属督脉穴,为百脉之会, 总督诸阳,可调和阳气以和阴阳。“头者神之居”, 百会居于巅顶,刺之尚可调神止痛。肩井 风、天 宗三穴疏通肩背部气血,有利于缓解斜方肌痉挛, 减轻枕大神经卡压征。“面口合谷收”,合谷与太冲 相配以开四关,《标幽赋》载:“寒热痹痛,开四关而 已”,四关穴可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标幽赋》载:“泻络远刺,头有病而脚上针。”痛在面 者,循经选取上下肢穴位,外关、中渚、阳陵泉、昆 仑、足临泣是典型的具有循经主治作用的远取穴 位,意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外关与足临泣又 属八脉交会八穴,其选穴配穴实在妙哉。足三里属 足阳明胃经腧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刺之可调理气 血,李东垣日:“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之而俱 病。”此可谓辨证施治,效如桴鼓。 (收稿日期:2014—11—04) 第一作者:王宏君,女,2008级本硕连读研究生,研究方 向:中医学针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