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
【复习目标】
1、认识并总结出诗歌赏析常见的题型、考点及答题方法。 2、通过练习来巩固做诗歌赏析题的方法,加深对课内诗歌的理解。 考点分析(第一课时)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江面碧波荡漾,白色的小鸟,掠翅江面,格外醒目,山青翠欲滴,盛开的鲜花,简直像燃烧的火焰,红艳无比。(重点是描绘出几种景物的颜色。2分)(内容形象) 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作者通过本诗抒发了思乡盼归之情。(思想感情2分) 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答:“燃”突出了花朵色彩的火红、艳丽(1分),同时与“青山A”相互映衬,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1分) (表现手法)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绘形绘色,突出了景物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写桃花、柳丝、春雨等,抓住了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用“红”、“绿”、两字,使景物色彩鲜亮怡目;渲染了桃花、柳丝在春雨、水雾中的婀娜多姿,柔和可爱;诗句细致描绘,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美丽的图画。 (内容形象 表现手法) 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答:营造了清晨一种清幽的意境,如诗歌最后一句用“莺啼”的声音衬托了“犹眠”的静。(或用“未扫”、“犹眠”等写出了幽静也可) (内容形象 思想感情)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答:黄四娘家鲜花盛开景象的描绘。黄四娘家的庭院花团锦簇,把人行小路都遮盖了,那千朵万朵花把枝头都压低了。诗人用夸张手法来写花的繁盛。后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花香。花香招来了蝴蝶,花香引来了黄莺,那留连忘返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那歌喉宛转的黄莺也不停地啼鸣,真是鸟语花香的世界。 (内容形象)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留连”、“自在”是用拟人手法,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自己不也自由自在于此花园留连忘返吗 (思想感情) 春 雪 韩愈
新春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笌。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1、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因看到刚刚长出的草芽而吃惊(1分);“惊”字写出了诗人见到春色来临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情(2分,没有达到“惊”、和“喜”内容的只给1分)(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拟人手法(2分,答比喻1分)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充满活力,富有情趣(1分,答到1点就给分) (表现手法)
从中考诗歌的问题和答案情况分析可以得出中考诗歌的考核重点在:内容形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三大块。 解题方法指导:
1、 思想感情类:常见问题格式:(1)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全诗) (2)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字词) 知识储备:
复习时我们要清楚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大体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类: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生活哲理…… 2、内容形象类: 常见问题格式: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知识储备:
这些题考查的都是对诗歌的内容形象的理解。回答此类题应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合情合理但却细致入微的描述。既不失本意,却能更显本色,既是对诗的翻译,更是对诗意的进一步的描述。
3、表现手法类:常见提问格式:
(1) 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知识储备:
(1)大外着眼——重在句篇写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衬托、对比、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小处着手——重在炼字
①品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②品形容词:形容词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应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③品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时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阅读训练 (第二课时) (一)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4、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 。 (2)赏析:
(三)次北固山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答:
(四)阅读《过故人庄》,回答问题。(7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2分)
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3分)
9、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2、“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请你写出探究的结果。
(六)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3、请你将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1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1分) 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
2、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3、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4、(1)争、啄。(2)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
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分)
6.“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7、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9、老朋友们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0、“幽”和“深”这两个词语都含有“清净,幽静,清幽”之意,环境特点也在于此。11、)“寓情于景”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所写景物(山光),一个“悦”字可从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一个“空”字也可感受到人物心中尘世杂念全消之心境的宁静。这样,诗人欢快与空灵的心境也就跃然纸上。
12、运用“反衬”的写作手法,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写静”的妙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13、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14、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
③
【答案】
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3.古诗阅读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②。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阕首句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词人由近及远登临远眺,借“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将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令词人心旷神怡。
C.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下阕紧承上阕所写之景,触景生情,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E. 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虽质朴无华,但写出了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其词风是豪迈与婉约相兼。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AB
2.“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词人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词人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引起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感伤之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之情。“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现了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超然达观心态。超然物外,忘却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解析】
1.A错误,上阕首句以拟人、通感修辞手法。B错误,应是由远及近。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酒趁年华”“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②筼筜(yún dāng),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带的大竹,高达数丈。③踯躅(zhí zhú),植物名,亦称映山红,春天开花漫山红遍。④恩波,指皇帝的恩泽。⑤斗,同“陡”。 1.“吟君诗罢看双鬓”中的“君”是指谁?理由是什么? 2.诗中有两处出现了数词,请分别指出其表意内涵。 3.本诗中哪个字词可以做“诗眼”,说说你的理解。
⑤
②
③
【答案】
1.指张署,从题目《答张十一功曹》可见。
2.两三家表明人烟稀少,突显被贬之地的荒凉;一半加描绘白发苍苍,表现内心的愁苦。 3.“哀”,“闲”,“死”,“踯蹰”均可,联系流放荒地、命运未卜、报国无望、内心绝望等内容作答。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答张十一功曹”分析可知“君”是指张十一功曹,即张署。
2.要求学生找出两句带有数字的诗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哀猿啼处两三家”的意思是“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写出了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斗觉霜毛一半加”的意思是“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描绘出白发苍苍,内心愁苦的诗人。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哀”,“闲”,“死”,“踯蹰”均可。如“闲”字: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A
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
1.A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燕然: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西北边塞上的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白了鬓发,士兵泪满衣襟”。
C.“枯藤老树昏鸦”意为“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表现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建功立业的决心;《天净沙·秋思》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B.《渔家傲·秋思》描绘的是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天净沙·秋思》刻画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游子形象。
C.《渔家傲·秋思》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恬静明丽的意境。
D.“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古”字给人以苍凉之感。
【答案】 1.B 2.C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B项不正确。“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C项“恬静明丽”不正确。《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C
2.示例:“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向往(或参加、想)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
1.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者刚踏上征途的思想状况。据此理解作答。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 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
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9.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一种乐器。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答案】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
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作答即可。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有的声响。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作答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分析作答。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言之有理即可) 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
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11.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满 江 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运用典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说说作者这样用典的表达效果。 2.作者在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表达出词人既苦闷彷徨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比男儿更加刚烈的爱国之情,对缺少知音的悲伤之情。)
3.示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兴奋却又愁苦的心理。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者参加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特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2.阅读欣赏
醉著 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②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②桑柘(sāng zhè):指桑木与柘木。
1.前代诗论家曾指出“唐人忌重迭用字”,但是本诗前两句却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答案】
1.这两处是诗人的有意重复,更能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连用两个“万里”,更能突出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连用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2.旷达超脱、平淡闲适,同时也流露出一些迷惘、孤独(悲凉)之情。 【解析】
1.考查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的作用。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两个“万里”突出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由此描绘了一幅安静的乡间冬日风景。“万里”“一村”两词,以白描手法勾摹广阔的天地,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两幅画景。第一幅: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清净明亮的静静流淌;在江边的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桑树柘树,有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第二幅:江边的渔翁在静谧中睡着了,虽然到了中午却还不曾转醒,也没有人来唤醒他,却在午后漫天雪花的清冷中醒来。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按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别历下二首(之一)
晁补之
来见红蕖溢渚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
注释:(1)渚:水中的小陆地(2)汶阳:汶河之北。古时有济南到开封经汶河水路。 1.本诗前两句写了芙蓉香和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的妙处。
②
①
【答案】
1. 柳梢黄 来时的愉悦和去时的伤感(表现作者对济南的不舍和怀念)
2.运用拟人,赋予趵突泉以人的情感,通过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前二句运用“红蕖(芙蓉)香”和“柳梢黄”两个意象,叙写了来济南时的欣喜和离开时的感伤,采用借景抒情(谐音双关)的方法,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语句“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用‘殷勤’赋予趵突泉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叙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表现出诗人离别时济南时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14.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②霏霏:细雨纷纷状。③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咸阳城东楼》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台城》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答案】(1)秋天 春天
(2)《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宫,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或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台城》通过江雨、江草、鸟、杨柳、烟雾,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或衰败的状况)的无限担忧。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是秋天;由“江雨霏霏江草
②
③
齐”“ 台城柳”可知是春天。(2)本题考查对表达手法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合诗作说明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如《咸阳城东楼》中“蒹葭杨柳、溪云、杂草,鸣蝉”等景象,《台城》中“江雨、江草、鸟”等景象;接着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咸阳城东楼》中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台城》中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的忧虑之情。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②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③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④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④
【答案】 1.出郊 极目
2.诗的颈联中“唯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中“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与诗中“海内风尘诸弟隔”、“人事日萧条”都在渲染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漂泊不安、流离失所的生活。所以,身处其中的杜甫,既为天下苍生担忧,又为力,由此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充分表现在诗的颈联中了。 【解析】
1.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中的“出郊、极目”紧扣题意而来。
2.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与《旧唐书·杜甫传》中的“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与此诗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1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答案】
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A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题目的理解。“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指的是游览的地点;“春”点明了季节;“行”在这里是“散步、漫步”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春天在西湖游览,欣赏美丽景色。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B.有误,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争”“啄”表现的是莺燕的活力,没有争斗的意思; C.此时正是初春,花开得还不是很盛,本项错误;
D.“不足”的意思是看不够,没有不满的意思。所以本项错误。 故选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