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社会建筑技术中不断出现创新。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将装配的建筑部件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即可完成建筑施工。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最终在上世纪60年代实现,首先在英国、法国、苏联等西方国家尝试。装配式建筑物由于建造速度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新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较高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装配式;现浇筑;对比
装配式建筑工程模式在近些年得以快速发展,由于其在建筑工业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加之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未来必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方向。因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与传统施工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在工程成本对比分析方面较为困难。
一、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加大了对环保理念的应用力度,在各行各业中都得以显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主要发展潮流。根据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地方已经开始使用装配式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就是利用一体化的方式来进行施工,缩减了施工流程,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极大的满足了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而且,我国非常提倡使用装配式建筑,对于这种建筑形式,国家给予了一些政策补贴,并对其进行了大力宣传与支持。与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备诸多的优势,下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前,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大多使用现浇技术,这种施工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比如建筑单方补贴,容积率补贴等等不同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整个施工环节,极其容易产生建筑垃圾,由于垃圾回收利用得不到落实,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二,在进行现浇建筑施工时,会出现一系列的污染问题,比如:噪音污染、粉尘污染等,不仅破坏环境,而且还会对人们的身
体健康造成影响,后果较为严重;第三,现浇建筑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大多数的施工工序都需要施工人员进行操作,由于人员因素的不稳定性,导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第四,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的浪费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工期得不到有效保证。与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不存在这些问题,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主要优点:第一,能够保证资源使用合理化,避免出现浪费现象。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于危险部分的施工,不需要搭设外架,将安全围栏进行安装就可以了,节省了不少资源;第二,施工操作较为简便,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工,甚至提前完工;第三,能够有效当值污染现象的出现,环保、节能效果极为突出。第四,外形多样化,摆脱了传统建筑外形设计的单一性,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的成本对比 2.1土建工程成本数据详情对比分析
装配整体式建筑施工工艺特点决定了其实际施工中所用的混凝土以及抹灰用量等分部分项工程较现浇工程都有所减少。尤其是在模板装配、现浇混凝土、防水施工、保温隔热施工以及各种涉及人工费较多的工程项目都会降低的成本使用。例如模板施工过程中,通过使用铝模板代替传统木质模板,增加了使用周期,成本分摊相对有所降低。施工过程中选取模板,首先要对模板设计要求的刚度、硬度、承载力等各方面性能进行详细了解,保证模板能够承受外来的压力、重力、侧力等。一般模板的结构较为简洁,能够便于模板运输和装卸。同时,这也为混凝土浇筑和钢筋捆扎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
2.2装饰工程成本数据详情对比分析
装饰工程施工过程需要精细化管理,细节部分一旦出现成本和质量问题,会影响整个建筑物的成本和质量水平。例如地面上出现凹凸不平、起皮等问题,就会在后期的房屋装修过程中,带来很多困扰,增加成本。所以,施工单位要尤其注重建筑物的细节处理,对于不符合相应标准规范的建筑工程,要坚决进行重修或者修复。例如:对于门窗的质量管理,也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门窗能够符合安全标准,降低隐患。对于可能出现的漏水地方,要重点检查,做好防水防潮
工作,加强对于门窗管道等细节部分的质量重视,而装配式施工因是工程化量产,施工现场通过机械化设备进行组装,大大减少上述情况的出现,故成本相应降低。
三、对装配式设计建筑工程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3.1对预制件的设计要进行优化
采用装配式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其设计更加灵活的特点,可以在设计图纸中将整体结构设计分成存在内在规律联系的不同小部分,改变现浇式传统设计的大型整体性设计方法。这种装配式设计可以满足多种规划设计的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而且如果需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变更时,其改动和管理成本比较低,可以有效降低设计成本。优化设计提高预制率和相同构件的重复率。在两种工法并存的情况下,预制率越低、施工成本越高,因此必须提高预制率,发挥重型吊车的使用效率,尽量避免水平构件现浇,减少满堂模板和脚手架的使用,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可节约成本并减少外脚手架费用,提高构件重复率可以减少模具种类提高周转次数,降低成本。另外,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开始,设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并且要注重与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单位以及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协调,还要与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厂家加强联系,从而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厂家的具体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以提高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水平和质量,提高预制件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2对预制构件的运输方案设计要进行优化
对预制混凝土构件进行运输时,要合理设计运输的路线,运输的装载方案设计要与预制构件的形状特征相结合,将构件装运方式改为平放或立放(带飘窗或空调板的构件只能立放或斜靠),对运输车辆的内部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费。
3.3在预制构件生产加工环节加强成本控制
目前建筑预制构件普遍采用香港模式的“工厂化”生产方法为主,不同的预制构件在规格大小上各不相同,在加工时需要分别使用相应的模具,因此,存在模具笨重和组模、拆模速度慢、生产效率低的弊端,应革新模具构造并改进为流
水线生产形式,使混凝土下料、振捣、养护在固定的位置,既提高生产效率也方便管理。同时采用磁性模板做边模,可延长模具平台的使用寿命5~10倍,大大降低模具成本。
3.4在预制构件的安装施工环节加强成本控制
在预制构件的安装施工中也要加强成本控制,减少构件的损耗,以减少成本支出。构件的安装以重型吊车和人工费用为主,因此安装的速度决定了安装的成本,比如预制剪力墙构件安装时,套筒胶锚连接和螺箍小孔胶锚连接方式的单片墙体安装较慢,一般是预制双叠合墙、预制圆孔板剪力墙的3~5倍左右,因此安装费用也要高出好几倍。另外,在装配施工时,可以通过分段流水的方法实现多工序同时工作,提高安装效率,节约安装成本。
结语:
相对于现浇式建筑工程而言,装配式建筑工程虽然在成本控制方面短时期内还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是无法用成本来衡量的。随着国家装配式标准规范的逐步完善,设计施工一体化市场逐步形成,设计深度精度、施工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也将逐渐体现出来,从而成为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建国.装配式PC构件配送成本优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5).
[2]谷永兵.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要点分析[J].时代金融,2019(27). [3]“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与控制[J].耿营.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
[4]陈伟伟.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转型必要性与实践之我见[J].中国集体经济,2019(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