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需依法处罚医生,可罚款、停业整顿、吊销执业证书等。医疗事故可通过协商、调解、民事诉讼解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若有过错,可受到行政处分或刑事追责。
法律分析
一、医疗过错医生是否受处分
发生医疗过错时,要依据医疗过错的程度,确定是否对医生进行处分,对医生可以处罚款、暂停执行、吊销其执业证书等处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
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前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
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二、出现医疗事故怎么处理
1、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当事人自愿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
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且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2、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已经确定为医疗事故,并且当事人与医疗机构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
调解应当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赔偿数额应当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计算。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
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3、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发生医疗事故后,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不经卫生行政部门调解,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院的判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如果有过错的,对医生等人员可以处罚款、暂停执行、吊销其执业证书等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结语
医疗过错发生时,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生可能面临处罚款、暂停执行、吊销执业证书等处分。医疗机构应与当事人协商解决赔偿争议,制作协议书并签字确认。如协商不成,当事人可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调解应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若调解不成或一方反悔,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护权益。对于有过错的医务人员,不仅可受行政处罚,还可能构成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以上规定,医疗事故的处理将依法进行。
法律依据
第四十三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师考核工作。
第三十七条国家制定医师培养规划,建立适应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医师培养和供需平衡机制,统筹各类医学人才需求,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第四十八条医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