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
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课标解读: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学过很少的宇宙知识,对这部分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匮乏。初中学生获取知识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获取知识以抽象思维为主。学生正处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阶段,应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抽象想象思维。
教材分析: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天体,地理环境必然深受自身所处的宇宙环境的深刻影响。本节内容放在本模块的第一节,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就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初步认识,从而在宏观上把握地理环境的大背景。
教材采用图片、表格、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分析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自主探究分析得出地球既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事实性知识:
1、了解天体及其基本类型
2、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级别
3、掌握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方法、技能:
1、运用图表等感性材料,分析、比较、归纳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 的共性和个性。
2、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训练地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欣赏星空无限、变化又具有秩序、和谐之美。
2、领略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联系的,而且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有其内在和谐秩序,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教学难点: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
学时:
一学时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 老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 生 描 述 地 球 所 处 宇 宙 环 境,运 用 资 料 让 学 生 说 明 地 球 是 太 阳 系 中 的 一 颗 既 普 通 又 特 殊 的 行星。
引入:夜晚我们站在空旷的田野中仰望天空,同学们会有什么的感想或疑问呢?大屏幕投影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图。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
让学生看大屏幕投影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图,提问学生图中的星星等都是以什么为背景?观察点在哪里?是物质存在还是意念?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归纳天体是什么?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
2、天体类型
让学生自学书图1-1,分组讨论各类天体的区别。让学生分别说出一些常见天体的名称并分类。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天体的主要类型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
3、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级别(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先让学生自学图1-2,然后分组讨论并填写图1-3,展示各组填图结果。最后教师总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 太阳系的组成:
投影打出太阳系模式图,让学生读图说出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师总结: 太阳系组成:太阳、行星、小行星带、彗星、流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八大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让学生看图1-4和表1-1,分组讨论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并说出依据展示结果。教师总结: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八大星行分类:
投影课本p5活动栏目中的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比,并投影太阳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比,要求学生读图,先提问行星下的数字是什么含义?再提问地球的质量、体积与太阳相差大含义?还是与其他行星相差大?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
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比较小。 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远日行星:质量和体积比较大。 提问:为什么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教师小节: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在太阳系中运动也和其他行星一样。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学生读书p6思考:提问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温度与日地距离的关系?液态水的来源与地球内部演化有何关系?液态水的存在与地表温度有何关系?大气的存在与地球的质量、体积有何关系?
存在生命的行星 (1)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温度 (2)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大气层 (3)有液态水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看图、看书、讨论、回答问题:1、宇宙 2、地球 3、物质存在
学生回想、看图、看书、思考、讨论、回答:星云、行星、流行、彗星。
学生思考、读图、看书、讨论、填写图1-3,陈述自己观点。听讲。
学生读投影回答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学生读图,读表1.1的标题,读p4页末注释,读表中数据,比较九大行星轨道倾角、偏心率,归纳运动特征。
学生读图中数据、读图例、比较数据的差异,以此说出地球与太阳的差异大反衬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差异小。
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回答前两个问题,受启发后再结合课本新知识回答第三个问题,接着看太阳系模式图,比较日地距离与其他行星到太阳的距离,读课本p5图1.5,比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质量、体积,讨论、推导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学生读书p6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课堂引入情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看书图培养解决问题,并通过生活常识举例培养学生动脑能力。
通过看图填表,培养学读图、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读图总结,培养学神圣分析归纳能力。
让学生看图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培养学生了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天体的概念。 1、太阳系的组成
2.、天体的特点。 2、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3、天体系统。 3、八大行星分类
学习评价:
1、 绘图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xx年6月8日,我国大部分地区能看到一个小黑点从太阳表面移过,人们把这一天文现象称为“金星凌日”。请回答(1)--(2)题:
(1) 金星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b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一颗
c 位于水星与地球之间的行星 d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2) “金星凌日”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金星的亮度超过太阳 b金星从太阳与地球之间穿过
c地球从太阳与金星之间穿过 d太阳活动强烈爆发阿
3、说出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