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实录及点评

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实录及点评

来源:吉趣旅游网

  (十月的南京,稍有些凉意,学生们校服外都统一套了一件灰色马夹。)

  课前谈话:

  今天很有意思,一个穿蓝马夹的老师和一群穿灰马夹的孩子一起上课;你们身上都戴着一个牌牌,我身上也有个牌牌,看来我们还真是有些缘分。(笑声)

  【师生初次见面,老师抓住学生与自己穿着的相似之处——“马夹”、挂在身上的“牌子”,机智寻找话语点,瞬间拉近师生距离。】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大家举起右手的食指书空。(师板书,生书空:螳螂捕蝉。)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

  师:再读一遍。

  (生声音洪亮地再读。)

  师(模仿讲故事的语气):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

  生1(较急促):螳螂捕蝉。

  生2:(较有韵味地接读)——螳螂捕蝉。

  师:这样读,就有点儿讲故事的味道了。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响亮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ok?

  【师生接读课题,进入文本,形式简洁明了;教师示范引领,学生心领神会,合作默契,将故事轻松带入课堂,课堂氛围安全,令人心情愉悦。】

  (生自由读课文。)

  师:孩子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认真读书是课堂上最美的样子。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屏幕上有四个词语,自己练练。

  (生自由读大屏幕上词语——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

  (指名一生读。)

  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有一个字我觉得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

  生:乘虚而入中的“乘”应该读第二声。

  师:正确,请你教大家读一遍。

  (生带读,大家跟读。)

  师: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好极了!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能否也能读出好感觉呢?看着大屏幕自由练练。(大屏幕出示含有四个成语的句子。)

  (学生练习朗读词语。)

  (指名一女生读第一句——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读得真好听,下一次“小喇叭”选播音员,我推荐你去。再看下一句。谁来试试?

  (屏幕出示第二句——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一生读。)

  师:吴王英明!谁再来读读。

  (一生再读。)

  师(模仿学生):“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你真有点儿吴王的风度。

  师:课文到底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用简要的话说说。

  生一:吴王见自己的兵力很强大,想攻打楚国,大臣们都很反对,可吴王很固执,下了死命令,谁劝阻就要杀掉谁。有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出了一个办法。

  师:什么办法呢?

  生:就是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师:结果呢?

  生:结果吴王觉得不应该攻打楚国,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读完故事,用简要的句子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长话短说,是思维训练,也是口语训练。】

  师:三句话,简简单单,起因、经过、结果清晰明了。有谁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讲述这个故事?

  【文中四个重点地成语再次出场,能为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提供帮助,四个成语的加入,增加了概括的条理性,也增强了语文的味道。成语由积累到运用,效果得到提升。】

  生:吴王想出兵攻打楚国,但大臣们认为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会不堪设想。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故事情节简单。学生初读课文,文字障碍不大。检查初读情况,教师抓住文中的四个成语切入,有一箭多雕之功效。一是集中成语重点朗读、正音,自然积累;二是借助成语所在的句子朗读,促使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子,逐步走进文本;三是借助成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地使用四个成语,是词语积累后外化的良好时机。】

  师:在文章里,我仔细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个词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文字直接写这个故事的?

  【题眼——“螳螂捕蝉”一词的训练,使学生的目光投注于故事的关键之处,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览无余,课堂的高潮由此渐起。】

  (生快速默读全文)

  生:在文章的第九小节。

  师:读来听听。

  (生读。)

  师:是这个段落,你读的时候有个字读得不太准确,大家听出来了吗?螳螂举起前爪的“爪”应该读“zhǎo”。到这里,这个故事讲完了吗?

  生:还没有。

  师(指一举手学生):那你接着讲下去。

  (学生继续读第十和十一自然段。)

  师:你更细心,目光更敏锐。大家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讲这个故事,这样合作:看大屏幕上的这个故事,我读一小句,大家接读下一小句,我们要读得快慢高低和谐,听起来才有美感,明白不?(大屏幕出示完整故事。)

  师(很有故事韵味地):花园里有一棵树,

  生:树上有一只蝉。

  (师生如此接读这个故事。)

  师:这么讲故事,就有故事味儿了。按照这种方法,大家自己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生自由读。)

  师:我找两个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每人一段,合作完成。

  男生:花园里有一棵树

  师:好美的花园,动听的故事开始了!

  (男生继续读完第九段……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的身后呢。)

  师:好惊险的场面!

  女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棒极了!你准是个故事大王!

  【多次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合作朗读“螳螂捕蝉”部分,使故事情节了然于心,完全达到了离开课本,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自然达成了课后练习中复述故事的学习目标。】

  师:故事讲完了,我来考考大家。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呢?(板书“利益”、“祸患”)

  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但是这样,其它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

  师:孩子你想得很远。我想问问在咱们刚读过的“螳螂捕蝉”的故事里,有几个角色?

  生:四个。

  师:都是谁?这里的“它们”指的是谁?

  生:蝉、螳螂、黄雀。

  师:那这三个角色的“利益”、 “祸患”是什么?

  生:蝉想喝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师:这是蝉的利益和祸患。

  生:螳螂想吃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准备打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