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与课后题层层展开,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就课题“理想的翅膀”提出疑问,显然孩子们提问题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了,能够提出较明确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理想怎么会长翅膀呢?”“理想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是谁的理想长上了翅膀呢?”“为什么风筝就是理想的翅膀?”……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读文后,马上领会了“理想的翅膀指的就是风筝”。并能够从中找出了统领全文的中心句“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风筝。”
在理解“我和小伙伴们各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时,放手让一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的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这样既利用了教材的空白,也使全体学生完全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充分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理解了“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知道风筝就代表了自己的理想,风筝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实现,将学生的想和做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有了理想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理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谈理想引题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自主释疑,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评价、读中感悟的教学目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应当值得尊重,因此在给予学生评价时,我也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
不足之处:这堂课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环节安排也很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抓好重点词的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想放不敢放,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还有待改进,合作学习等形式运用不够。
改进措施:注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在品读中感受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为学生练笔提供平台,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