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语文周考卷

高一语文周考卷

来源:吉趣旅游网
语文第七次周测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了解,节日前夕济南各大公园积极美化、创意布置园区,盛装迎接国庆节的到来。

B.奥运吉祥物福娃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着友谊、和平、积极进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C.有关专家认为:“十美十丑”行为评选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对于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近年来,龙口市各行政村以南山岗精神为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励精图治、辛勤耕作,描绘着家园未来美好的远景。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B.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1

C.人生就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奔腾之河,生命则是一曲永无止境的奔腾之歌。 ....

D.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 “致仕”指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古代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 “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4.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代指少年时代。表年龄称谓的还有“豆蔻、弱冠、而立、黄发、垂髫、耄耋、期颐、古稀、花甲”等。

B.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这几句中都有表示古代时辰称谓的词语,它们的时辰分别为:“五更”是1-3点,鸡鸣”为3-5点,黄昏是17-19点,“人定”是21-23点。

2

C.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六合”指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在文中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D.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下九”是中国古代的习俗,都指农历。七夕妇女乞巧,汉代每月十九妇女欢聚。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风”“雅”“ 颂”“ 赋”“ 比”“ 兴”,合称《诗经》“六义”。

B. 《离骚》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也是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

C.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长达1700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它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D.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选自《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语言质朴无华,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举人:秀才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统称举人,会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B. 干支纪年: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C. 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D. “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个是内容体例,后三个是表现手法。

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它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

4

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8.“东道主”“图穷匕见”“劳苦功高”“道路以目”“怒发冲冠”分别出自

A. 《史记》 《左传》 《战国策》 《国语》 《国语》

B. 《史记》 《国语》 《左传》 《战国策》 《左传》

C. 《国语》 《左传》 《史记》 《战国策》 《史记》

D. 《左传》 《战国策》 《史记》 《国语》 《战国策》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和《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一个意思。

B.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C. “太学”指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D.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A. “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B. 《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D.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二、填空题(每题4分)

1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12、中国古典诗词因多用比兴手法,因而联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琵琶行》中的一句“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3、《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14、贾谊用

“ , , ,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5、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

6

, 。

7

语文第七次周

1.C (A搭配不当,“迎接”和“到来”不搭配。B成分残缺,“积极进取”后加“精神”。D语意重复,“未来”和“远景”重复。)

2.A (B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遇见了,不容易让开。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 C“川流不息”的“川”,河流,与下文“奔腾之河”系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D“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人民疾苦”。)

3.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主要靠平时识记积累。C项“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4.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B项,“五更”是3-5点,“鸡鸣”为1-3点,“黄昏”是19-21点,“人定”是21-23点。

5.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D项,表述错误,《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的《陶渊明集》。所以选D。

6.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知识,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A项,“秀才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统称举人”不当,秀才参加乡试被录取者统称举人;“会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不当,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解元”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

8

7.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A项错在“编年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项错在“纪传体”,《左传》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C项《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所以D项正确。

8.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东道主”或“东道国”,典故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图穷匕见”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劳苦功高”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道路以目”出自《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怒发冲冠”出自《战国策· 燕策三》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9. A 试题分析: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0. 10.C 试题分析:C.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1.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2.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3.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9

14.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