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来源:吉趣旅游网


浅谈如何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式

——由“因材施教”引发的思索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成功实施个性化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笔者就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学 模式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他在两千多年前的许多观点对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然有启迪与指导作用。其中“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就是孔子在其终身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主张与坚持的。是孔子教育思想宝库中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有的口才甚佳,有的精通政务,有的擅长文学创作等等。这些正是孔子运用“因材施教”的结果。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它的前提是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它的核心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方法与模式,它的关键是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但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基础教育中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却越来越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1

我以为当前基础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统一而僵化的教育模式:不注重个性、不注重发展。所有的学生,不管是资质优等的学生,还是资质一般的学生,都面对同样的学制—全然不顾学生个别的潜能及个别的需要,而被要求以同样的学习速度及方法,强迫其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达到统一的学习目标。就像是用一把尺子,统一裁剪学生。不管原材料是长是短,全根据一定的尺度度量和制作出来。对于教师来说,确实省事。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又丰富的世界,从来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子去衡量。掌握统一尺子的方法容易掌握,也容易操作,但绝对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这种错误的做法,基于以下错误的认识:

一、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的区别;因此他们的学习速度和方法并无不同。

二、所有的科目中的知识都是几千年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是可以不要变动的,几代人可以使用同样的教材。

三、学习就是一个苦差事,只有吃苦,才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唯一途径。只要加大学习量,就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提高自己的成绩。

四、只要存在高考和中考,应试教育就不可能改变,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只有继续加强“题海战术”的训练,才能确保自身的“地位”不被其他学校“动摇”。

2

这些认识,如果不予纠正,我们的教育将走不出目前的困境。

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在教育目的方面“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刺激和指导他们的自我发展。”“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条是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另一条,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泼泼的、有个性的学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发展过程,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潜能,因而我们的教育要想成功,就必须建立在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个性化教育,以及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学校应该尝试建立个性化教育的新模式。

(一)课内实行分层教学制。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标准,让不同的学生因其个别的学习能力,调节其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在此基础上,开设选修课,使不同的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课程。每个教师都必须能够开设一至两门选学课程。

(二)课外实施导师制。学校应向所有教师提出发展特长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能够带出一个至数个有特长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有人指导,有人帮助。如成立舞蹈队、篮球队、书法兴趣小组等。

(三)要开展探索性教学的探讨,要开展交互性学习的探讨,要让学生完成课题性作业。

要注重对“探究性知识”的传授。这种“探究式知识”极有价值。它包含了对问题的洞察、

3

预见、假设、提出试验性结论的全过程,从而给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这种“探究式知识”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可以设置研究型课程和课题型作业,吸收欧美国家的经验,从初中就开始让学生写研究报告和课题报告。使学生在创造的气氛中学习。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最后用文字作客观的表述。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来的学生可以通过掌握“事实”和“探究式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

(四)实行开放性教学,学校整天向学生开放。

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电脑室都应向学生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设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区别的恰当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不是统一的补课)。

(五)通过电脑网络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美国人力资源研究组织的心理学家赫伯特.杰尔居埃说:“新教育必须教人怎样归纳和再归纳信息,怎样估价其真实性,怎样在必要时更换信息的种类,怎样从抽象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抽象,怎样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总之,怎样教育自己。明天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的人。英国教育家埃德蒙.金提出,必须不断地把人们的存在及其周围一切事物的变化反馈到教育中来,教育必须及时地、迅速地作出反应。即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就是说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今世界已是一个网络世界,地球已成为“地

4

球村”,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进行自学、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

此外,学校还可以探讨“从角色表演、做游戏到以计算机为媒体的讨论会和把学生投入所谓‘人造经验’之中这样一整套教学技巧”。只要全体教师努力探索,我们还可以创造很多目前我们无法想象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以上是我关于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式的一些粗浅的看法,然而我以为不改变目前我国这种统一僵化的教育,不建立科学的、多元的教育质量观与人才观是不可能实行真正的“因材施教”,也就不可能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可喜的是,我国教育界的各届人士正在朝此方向做不懈的努力,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实效。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2、《外国教育管理史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

3、《中学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8月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