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5)

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5)

来源:吉趣旅游网
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菩萨蛮

六军阅罢,犒饮兵将官

王安中

中军玉帐旌旗绕,吴钩锦带明霜晓。

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 分兵闲细柳,金字回飞奏。 犒饮上恩浓,燕然思勒功。

【注】 ①此词是作者任燕山路宣抚使时所作。②细柳:本为地名,因汉代名将周亚夫扎营于此且军容整肃而闻名。后人称军纪严明者为“细柳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展现了一幅兵强马壮、军威雄伟的画面。“霜晓”点明了检阅的时间,“塞”点明了地点。

B.下片首句对应“中军玉帐旌旗绕”,用典贴切,且照应标题,由“六军阅罢”引出“犒饮兵将官”之意。

C.“分兵闲细柳”的“闲”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边防力量强大,敌人不敢侵犯,守军自然显得“闲”。

D.“金字回飞奏”的“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凸显将士的忠君爱国之情。

(2)“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与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语意相似,但艺术手法和写作目的不同,请具体谈谈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②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

④②

祭祀之用。③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④东瀛变:指沧海桑田。东瀛,指东海。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景物越多,越显汉寿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机;颈联写华表、碑文表现出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之情。

(2)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 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起床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明月白露、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说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

切,对仗工巧。

(2)本诗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D.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写事,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的复杂情感。 B.“未报恩波知死所”一句流露出作者未能报答皇帝深恩的一种伤感和遗恨。 C.“莫令炎瘴送生涯”表达了诗人不希望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的愿望。 D.这首诗诗意委婉含蓄,韵味浓厚;语言看似平淡,实则奇崛。 2.首联诗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1.答案:(1)D (2)①手法不同:王词用的是夸张手法;辛词不仅使用了夸张手法,还

使用了比喻手法。②写作目的不同:王词写边防战士的骑艺高超、箭术精湛,是为了显示出的训练有素、能守能攻,侧面赞扬指挥者的高超能力。辛词写想象中的将士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是为了抒发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的无奈。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D项,“‘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分析错误,应是“‘回’是‘金字’下达后的行动反响,‘飞’字极言回报朝廷之速”。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诗句的内容来分析。王词中,“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意思是士兵骑着快马可以追上风的速度,拉弓的声音惊动了边塞的鸿雁。从手法上来看,铁马追风,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内容上来看,赞扬边防战士的骑艺高超,箭术精湛,进一步显示出治军有方、训练有素、能守能攻的雄厚实力。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意思是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从手法上看,既用了夸张的手法,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来看,诗人写的是想象中的画面,他仿佛看到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结合辛词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的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2.答案:(1)A (2)相同点:描写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两首诗都描写了丛生的杂草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中的场景,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战后的景象,描写了战后的荒祠古墓、野草荒树、牧竖、行人等。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残破的国都中的生活状态;《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③《春望》刻画了一个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的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描写了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唐江山的忧虑。(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1)B项,对应的是诗歌颔联、颈联的内容。颔联主要描写的形象有人物(“牧竖”“行人”)、事物(“刍狗”“陌”“石麟”)。因为首联描写环境的荒凉,容易忽略此联中人物的具体行为,进而断定出现牧竖和行人,是“增添了景中的生机”。此联中的“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墓周围环境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没有可以观赏的景物,只有古墓前的石兽尚可注目而已。颈联描写的形象主要是事物(“华表”“碑文”),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C项,对应的是诗歌尾联的内容,分析尾联情感内容,要关注“东瀛”之“变”和“还成要路津”体现的意义,即兴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不是消极的思想。D

项,是对诗歌表达的诗人情感的概述,把握诗人情感可以从诗歌刻画的各类形象的角度进行分析,诗歌并没有表达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感。

链接:对比类诗歌阅读题容易在“对比错位,答非所问”“思考不全,遗漏要点”两方面失分。考生要避免失分,首先,要分析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清要对比的角度,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保证“所问必答”。其次,要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要从诗歌表述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对应的角度。最后,确定答题术语。诗歌阅读题考查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体现出诗歌阅读题本身的特点,即准确回答出相关术语,比如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就要使用具体的术语,如“动静”,不仅要知道“动静结合”,还要了解“以动衬静”“化动为静”等手法。

诗歌鉴赏:这首诗虽然极力描绘了汉寿城遗址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首联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练地说明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道路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残破,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尾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3.答案:(1)C (2)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作者中夜生起愁思,于是起床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思,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作者无法排解的愁苦和忧思之情。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使人获得快乐并且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1)诗的五、六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其中“虽言”“定自”是重点,可以理解为虽然自己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但自己不是庄周,这里是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诗歌鉴赏: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被迫羁留敌国多年之后无可排遣的郁闷忧愁与思乡之情。诗人寻思自己虽已身处显位,夜半却忽然愁绪满怀。悠悠琴声在屋内回响,累累书卷铺满床头。诗人虽然想在梦中化作蝴蝶飞去,自己却不能做到如庄周一样潇洒无羁。如今残月和当初新月是一样的形状,这个秋天也仿佛和故都的秋天一样。泪水如连珠般流下,飘零的萤火虫像破碎的火星般飞舞。虽说乐天知命就可以忘忧,但是诗人感觉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没有忧

愁。 4、答案 第一组

1.B [B项“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错。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杜鹃,是近景描绘。]

2.(1)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2)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3)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 第二组

1.D [“实则奇崛”错,以曲笔出之。]

2.首联描绘了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山中哀猿啼叫,人间茅舍两三家的景象,突出了山区清静、冷僻的特点。表现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居闲地的孤独、凄冷的复杂心情。

诗意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可以见到江底

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