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考察研究——甘肃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

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考察研究——甘肃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

来源:吉趣旅游网
2014年11月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M Sciences Edition) NOV.,2014 Vo1.31 No.6 第31卷第6期 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考察研究 ——甘肃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考察之二 郑国穆 ,韩 华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73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南藏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的考察,详细梳理了甘南藏区茶马古道各主要线路 及支线的交错分布状况和走向,在尽可能清晰地“复原”茶马古道交通线路的基础上,探究茶马古道沿线各类 文化遗产与茶马古道的历史关系及文化内涵,为开展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研究提供考古学支撑。 关键词:甘南藏区;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考察研究 中图分类号:K8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14)06—0021—07 甘南藏区是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的重要交汇 区域,也是衔接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通道之 一江流域或沿江(中路河)而下到文县、碧口,再到 四川青川、江油中坝。这条川甘交界古道,是川茶 。它通过临夏地区北接西北民族走廊河西走 等物资进入甘南藏区的东路主要通道,其东连洮 岷一长安古道,也可吸纳中原西进的各种物资,同 时也具有向西进入甘南藏区腹心地带桥头堡的交 通优势。 北宋自“熙河之役”后,舟曲上半部归岷州管 辖,下半部属阶州福津县管辖,境内有三寨一堡一 廊,南连西南民族走廊“藏彝走廊”,历史上汉、 羌、氐、吐谷浑、藏、蒙古、回等民族先后在此繁衍 生息。 本文考察区域包括今甘南州辖境及陇南的宕 昌、定西的岷县、漳县的部分地区。通过对甘南藏 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考察,以梳理茶马古道 关,即:峰贴峡寨(今峰迭)、武平寨(今武坪)、沙 滩寨(今沙滩)、固城堡(今舟曲县城,即西固城) 和平定关(今坪定)。据《宋史・兵志・马政》:市 马分为战马和羁縻马。宕昌、峰贴峡、文州产战 马,当时大量战马来自西北的茶马交易。南宋时, 主线及支线的交错分布走向为主,认定与古道相 关联的重要文物,最大可能地“复原”茶马古道网 络,作为古道交通史、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和 佐证。 一、松扶古道(舟曲、岷县境) 陕西熙秦地区(今临洮、天水一带)、白龙江以北 地区被南下的金国所占。南宋所需马匹主要由四 川茶马司通过购买来供给三衙,在绍兴年间的三 衙“马纲”运输,从宕昌寨至兴元府(今陕西汉中 市南郑县)的路程由茶马司负责(称为“短送”), 从兴元府到临安府由三衙负责自行取马运输(称 松扶古道,由松潘北上翻甘松岭(弓杠岭)经 九寨沟县(古扶州)折向西北至宕州(今宕昌)、岷 州(今岷县),与洮岷一长安古道(岷县段)衔接。 中间由舟曲到四川的古道——“西固古道”(舟 曲、岷县境):从白龙江河谷去武坪翻峡子梁到武 坪乡再到拱坝河谷的插岗乡,一路折向西南,去四 为“长押”)。庆元以后,金遭受蒙古攻击陆续丧 失长城沿线马场,也在宕昌附近及河、洮州一带向 川黑河南坪(今九寨沟县黑河乡),从插岗行至博 峪境内,翻青山梁到黑河若那寨;另一路南下,翻 蕃部置场买马,和南宋展开马源的争夺。宕昌寨 至兴元府的路程就是东路(松扶古道)进入陇南 境,经成、康县或徽、两当县可到陕、川的茶马古 插岗梁到博峪的第二坎村,再翻野猪关梁到白水 收稿日期:2014-05-22 基金项目:甘肃省文物局2012年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甘肃省省级科研课题经费资助项目“甘肃茶马古道文化遗产 调查研究”(k201216) 作者简介:郑国穆(1973一),男,甘肃庆阳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韩华(1977一),男,甘肃宕昌人,历史学 硕士,甘肃简牍博物馆馆员。 ・21・ 道。 石门沟栈道及摩崖,位于舟曲县大川镇石门 沟峪口,邻白龙江依山对峙,今存三国时期古栈道 遗迹东西长约200米,古栈道孔近190孑L。摩崖 记载皇桔四年(1052)冬尚书屯田员外郎朱处仁 巡察峰贴、平定、武坪、沙滩诸城寨之情形。峰贴, 今舟曲峰迭村峰迭古城,宋熙宁八年(1074)于此 置茶马互市,一直到金、元而不衰,清《岷州志》载 为茶马交易之故地。平定关,今舟曲坪定乡先锋 村平定故城址,尚存残墙垣。据《详庆寺寺碑记》 载:北宋福津县所辖平定关址,明洪武四年补筑平 定关城。嘉庆十三年《武阶备志》载“平定关在将 利县,州西北,关在交元台地上”当指此。该摩崖 是研究宋代陇蜀“茶马古道”及茶马贸易运输的 重要史料。石门沟栈道不仅是阴平古道西段连接 武都至舟曲、宕昌的主干道,也是通往武平、沙滩 诸寨的重要入口,自古为兵家必争要地。据学者 考释该处摩崖与朱处仁在武都万象洞天庭西壁的 墨书题记均有“左班殿直买马向宣”,表明早在宋 皇裙初年在已有专司买马事的地方职官。l1 作为 主管买马事宜的地方官的“左班殿直买马”向宣, 全程陪侍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阶州朱处仁自南 而北一路考察,在武都万象洞、舟曲石门沟等地留 下题记,所走就是连接武都、舟曲、宕昌的茶马古 道主线(阴平古道),其考察应该与茶马互市贸易 不无关系。 杨家卡子摩崖刻石,位于舟曲博峪乡与九寨 沟县接壤的边界卡子山口石崖之上,仿石碑形制 嵌刻,刻石残高220、宽75厘米,为处理侵犯地界 解决纠纷的记事摩崖刻石。过山口沿中路河谷往 南可到文县石鸡坝与东路(松扶路)衔接,沿白水 江向西出古柴门关可到四川,东进文县(经火烧 关、临江驿)、经武都、成县的古道汇合。卓尼土 司的辖区即洮河中上游及白龙江上游一带,当地 俗称“杨家卡子”为卓尼杨土司世袭辖地之“关 卡”,历代杨土司驻兵把守、征收过往商旅关税。 二、洮岷一长安古道(岷县、临潭、卓尼段) 洮岷一长安古道,东起长安(今西安),沿渭 水北岸西行经淠水到陇县,越陇山,过大震关,到 清水县境、西南行经北道埠(今天水市北道区)、 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盐官(今礼县)、固城,再 西行过马务堡(今马坞),又经锁龙、闾井、申都、 茶埠峪(今茶埠镇)到岷州(今岷县城),这条线路 ・22. 主要在古洮、岷州的范围内。在岷县境基本上与 省道306线(徐家店—合作)重合,代表性的古道 遗存有。 岷州故城址,位于岷县城中,洪武十年筑。在 东门城墙发现洪武十四年岷州卫《筑城碑记》,记 述岷州卫指挥司守御马烨等众开设岷州卫, 修筑城垣,建修四门、造战楼、敌台、仓禀的事由。 清《岷州志》载:洪武十一年始筑新城,弘治十一 年改置四门瓮城、隆庆二年筑北城角浚城壕,隆庆 六年地震后重修,万历九年筑西营城 现存城 墙可能是明万历九年筑“西营城”,故今名“箭 营”。 《岷州新修广仁禅院记》碑,位于岷县二郎山 西北今岷县一中院内。广仁禅院北宋元丰七年 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修后改称广福寺,俗 称西寺。碑载“岷州,故和政郡,通吐谷浑青海 塞,南直白马氐之地”,“元丰初予以市国马数至 其郡”,言明岷州为北宋向藏区吐蕃马商买马的 必经之地。 《诸公平洮州诗碑》,宋元禧二年,又名《平鬼 章诗碑》。原在岷县广福寺内(即西寺,北宋广仁 禅院故址),现藏岷县博物馆。为游师雄、黄庭坚 等庆贺岷州州官种宜大败吐蕃鬼章青宜结的诗 作,此碑为研究北宋陇右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的 重要资料,也是此段茶马互市历史的间接证明。 马务关遗址,地处岷县、武山、礼县三交界的 马坞乡境,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市,唐代名“马埠 峪”。现存两堡一墩,即上寨堡子(官堡城)、下寨 堡子(军营)、墩台,构成一处完整的关隘。《宋史 ・张佶传》载:大中祥符六年骐骥使张估出知秦 州后,率部击退今武山东南部(今杨河、沿安)、岷 县南部(今马坞、锁龙、闾井)及礼县境北部(今湫 山、崖城、洮坪)一带的吐蕃部落,张估为加强防 务,筑马务堡为要塞。熙宁六年王韶收复陇右六 州,马务堡划归岷州,与木树关、石崖关遥相呼应, 驻军守关;明初,陕西都司在马务关领千户所治理 军务。 洮岷一长安古道,在岷州分别向北、西、南、东 北连接延伸,在各路沿线分布着不同类型的与茶 马古道关联的文化遗产,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历史。 以下按路线分别简略考察。  .(一)沿洮河在岷县北经茶埠、梅川、中寨、维 新人临潭、卓尼境再到王旗、洮砚、包舍口进入九 巅峡谷,一路沿洮河北上到渭源、临洮、兰州。 此道自唐宋以来为兰、熙(今临洮)南下洮、 处,俗称高庙。城墙已毁,形制及门向不清,现仅 存墩台两处、青石旗座残及其构件等,采集有宋元 黑釉、青釉刻花、天青釉及明青花瓷片等。洪武四 年置铁城千户所,十二年沐英平定西番叛乱后城 岷、阶州等地,进人川北捷径通道之咽喉,笔者在 此以“熙岷古道”称之。有学者研究至迟于北宋 时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就得到了开发利用, 洮河已是岷、熙、兰州问物资的重要运输线。¨3 在 古道沿线遗存有古城址、栈道、渡口及修路摩崖等 遗产多处,反映了此道在沟通陇蜀、衔接交通方面 的重要性。 废。据说城内有龙兴寺铁旗杆,故名。铁城创建 不久被响厮哕鬼章所占。熙宁七年王韶收复河、 岷州后,鬼章屡次侵扰河州,河州知州景思立率军 进攻鬼章被围后战死。元j;占二年,宋岷州行营大 将种谊和姚兕两路出击,俘获鬼章,收复铁城。 “诸公平洮州诗碑”所记游师雄、黄庭坚等庆贺岷 州州官种谊大败吐蕃鬼章战事就发生在这里。 包舍口古城(校场)遗址,位于卓尼县藏巴哇 乡九巅峡口包舍村,遗址北为峡口,在洮河大拐弯 东侧的冲击台地上,一为古城,另为校场。在古城 遗址上曾出土有绳纹砖瓦残片、宋代古钱币及大 量各色陶片,1958年平田整地前曾有2米多高残 城墙,现西城垣已被洮河冲毁。当地有“城墙上” “城门上”“城壕里”等称谓。古校场曾出土铁箭 头等,当为驻军的兵马场所。据《卓尼县志》似为 五代后梁五吞护军中石门护军遗址,也为王韶 “熙河之役”进军洮州所设军镇。 铁门关,位于临潭县陈旗东南临边墙河与岷 县元山坪相接,东北临洮河。其中王旗、中寨、梨 园及磨沟称为“铁城四寨”。熙宁十年置关,元置 铁州属吐蕃宣慰司,与洮岷并属脱思麻路。洪武 四年置铁城千户所,属河州卫。可见铁门关、铁城 堡自宋以来在古道交通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经茶埠、梅川向东北,经木寨岭、酒店 子、大草滩、过鲈鱼关(即石门关),在殪虎桥折向 西北行、越分水岭,经渭源、临洮到兰州。也可在 九巅峡栈道遗址,位于卓尼藏巴哇乡九巅峡 内,从包舍口村人峡至宗石村出峡,全长15公里 断续栈道凌架岩壁上。现栈道多已废弃,有桥梁 殪虎桥分出一支线路,继续向东北经三岔到陇西、 定西再到兰州。 遗迹2处,还有历代修路题刻:康熙五十年《比丘 修路记》是目前所见“熙岷古道”九巅峡咽喉段最 二郎山铜钟,洪武十六年铸,是为庆祝岷州卫 早的摩崖,对于研究“熙岷古道”沟通陇蜀交通的 历史作用等有重要意义;同治十一年《开修九巅 山粮路记》记载王德榜西征平叛回乱率洮岷当地 士庶开修九巅山道路以通粮运事由①;《王公桥摩 崖碑》,其后崖壁尚有栈道孔遗迹,也是王德榜同 治十一年前后建王公桥遗存,与《开修九巅山粮 军民指挥使司的设置及城垣建筑完毕而铸造。铭 文记载开设岷州卫的史实。钟铭载岷山驿丞、西 津驿丞、酒店子驿丞、酒店子递运所大使、梅川递 运所大使、野狐桥递运所大使等职官,揭示了明代 由岷州(今岷县,设岷州在城驿)北上兰州,除唐 宋以来的沿洮河向北经茶埠、梅川、然后西北经中 路记》遥遥相对;光绪年问《利有攸往》摩崖,记载 何军门带兵自陕来甘平叛回乱时与赵土司号召捐 寨、维新到王旗、洮砚、包舍口进入九巅峡谷沿洮 河北上临洮、兰州等地的路线外,还可经茶埠、梅 川向东北进入漳县境,经木寨岭、酒店子(明代设 酒店子驿、酒店子递运所)、遮阳山下大草滩、经 鲈鱼关、殪虎桥折向西北越分水岭,经渭源、临洮 到兰州。 资修路的原由;还有《何老军门重修河桥铭》题 刻、《捐产重建利济兆民题刻》及《重修九巅峡石 桥碑》《桥道坡题刻》《何世英饬炸峡石颂摩崖题 刻》等。“熙岷古道”九巅峡段的诸多遗存,反映 了唐宋、明清以来历代对此道畅通的持续关注和 重视。 熙宁元年,王韶大军由今渭源经临洮至临夏, 翻越露骨山(今太子山)到洮州(今临潭),推进到 岷(今岷县)、叠(今迭部)、宕(今宕昌)等州。所 以这一带诸多宋代史迹多与”熙河开边”有关,也 在今漳县境自宋以来沿途固守险要的堡砦主 要有:遮羊堡(大草滩乡颉店子村,《宋史・地理 志》有载)、鲈鱼关堡(殪虎桥乡石关村,《漳县志》 载:鲈鱼关在城西南45里)、盐川寨(盐井乡盐川 村,《宋史・地理志》《金史》《元史》《明史》及《甘 是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所要关注的重点。 铁城城址(铁城堡),岷县维新乡元山坪西洮 河南岸一级台地,地处临潭、卓尼、岷县三县交界 ①宣统元年《狄道州续志》卷七《职官表》所载:“王德榜,湖 南江华人,曾任福建布政使。随前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克复狄 道。平毁北庄,剿除逆种,安抚汉民。州人为立德政铁碑以志不 忘。” ・23・ 肃通志》有载。元代县城圮于明正统中,移置今 县城。现存堡寨为明清重筑)和三岔堡(城关镇 西北14公里,是东通陇西、武山、甘谷,西南抵卓 尼、岷县,北达渭源、临洮的必经地。《元丰九域 志》载熙宁四年(1071)置三岔堡。明初置三岔 镇,后设三岔驿。清末驿废,城址仅存残迹。 漳县木寨岭、遮阳山、殪虎桥到分水岭的沿 途,有宋、明、清时期遮阳山、石门关、独秀石和凤 凰崖摩崖石刻(群)。凤凰崖、石门关和独秀石摩 崖石刻诗文题镌在内容上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 遮阳山摩崖石刻,从北宋延续到明末清初,留有北 宋诗人、监察御史张舜民,龙图阁直学士李南公, 卫尉少卿游师雄,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孙路,熙 河钤辖、岷州太守张守约,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等 名人刻石。宋、明时期遮阳山就已誉满陇上,这些 摩崖石刻充分说明途径遮阳山的古道为南北往来 必经官道。 (三)从岷县向西经西寨到临潭,溯洮河向西 沿阿拉、双岔、拉仁关、西仓进人碌曲草原,可南下 穿刀个日沟(道格儿沟)到郎木寺人JII,或者北上 经博拉、合作、麻当、曲奥,过“土门关”“老鸦关”, 接通往吐谷浑、吐蕃的“唐蕃古道”,到甘南或经 临夏到青海藏区,从而使洮岷一长安古道与松洮 古道衔接。 在岷州向西到洮州的洮河沿岸。分布着众多 的堡寨、烽火台等遗址,是拱卫洮岷古道的军事设 施:二郎山烽火台遗址(岷县岷阳镇长虹村县城 南面二郎山头寨子之山脊上,北面正对岷县城,为 岷州卫城的附属设施)、五台山堡址(岷县十里镇 洮河南岸“五台山”巅)、“关上”堡址(岷县西寨 镇与卓尼县交界洮河北岸一级台地上,洮河穿峡 东流成天然隘口。堡寨依马合山坡构筑。《岷州 卫志》“要害”载:明代“永宁堡寨”设于此,今名 “关上”)、“野狐桥”堡址(岷县西寨镇东南野狐 桥村东洮河西岸拐弯处,东、西、南三面滨河。古 时河桥名“野狐桥”,古堡因名之。 三、松洮古道(迭部、卓尼、临潭、合作、 夏河、碌曲、玛曲境) 西路进入甘南藏区一松洮古道,多走白龙江 上游,溯白龙江西行进人草原或北上。由松潘西 北出黄胜关,沿若尔盖县东部包座河谷北上进人 甘南,经迭部、临潭、卓尼境,或向西进入草原(河 曲马场,历史“南番马”繁育之地),或北上经郎木 .24. 寺、玛日(刀个日沟)、拉仁关、博拉、合作、麻当、 曲奥,过“土门关”“老鸦关”,接入通往吐谷浑、吐 蕃的“唐蕃古道”,到甘南或经临夏到青海藏区。 (一)叠州一洮州段(迭部、卓尼、临潭、合作 境) 由包座河谷北上经四川求吉进入甘南藏区 境,沿达拉河沟向东北(途经加阿卡城址、卡坝故 城址)出沟口,向西逆白龙江到叠州(然闹故城 址)。经叠州至洮州境内,须走益哇沟古道(三国 姜维进军洮阳、狄道所走古道,途经布岗故城)北 上,过扎尕那石门(吐蕃屯兵处、曾出土唐宋铜 币)、走车巴沟古道(途经迭当什古城址)和卡车 沟古道(途经阳坝城址),可分别在迭当石(临潭 县扎古录乡迭当石村洮河南岸)或卡车(卓尼县 卡车乡阳坝村洮河南岸)一带渡洮河,向北取道 闹站沟古道或旧城沟古道可直达洮州、河州,此古 道在联系叠、洮、河州,沟通南北交通、衔接“唐蕃 古道”上的历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另外,在出达拉河沟口,也可沿白龙江岸向东 经尼傲、旺藏到洛大,或南下到西固(今舟曲)进 人历史上“沓中”地区,或北上穿腊子口到岷州 (今岷县),以沟通古叠、岷州之交通。红军长征 中进入甘肃迭部境,即由若尔盖过包座河北上经 求吉,沿达拉河谷北进住高吉(“俄界”会议旧 址),再北出到旺藏(茨日那),然后才沿白龙江东 进突破腊子口天险北上岷县。 布岗故城址,迭部县益哇乡布岗村东南200 米。《洮州厅志》卷三《墟市》载:“迭城之北,今属 迭部境界,其地名直支,有一城在山顶上,古冢古 碑至今犹存,惜无字迹,故不名其名称焉。”_4 据 考为唐乾元后的叠州州治、唐交戍城。 旧洮堡址,平面长方形,夯筑堡墙,基宽6.6、 高6.6米。南、西墙辟门,筑方形瓮城,瓮城门朝 西。城东北角有水洞门。城已毁,仅残存东北角。 《临潭县志》载:西晋永嘉年间吐谷浑所筑,北周 置洮阳,后改洮州,隋大业年间置临洮郡,唐贞观 年间为临洮郡临潭县治。明洪武四年置洮州军民 千户所,洪武十二年移洮州卫至新城后,以旧城为 堡。万历时,操守杨继芳重加修筑。清代再加修 复,并在西北置古城、官洛、俄藏三堡为旧城门户, 明清时戍兵防守。《洮州厅志》载:“西河滩集,在 旧城西门外,番汉贸易于此”。 4 旧城即明代旧洮 堡(今临潭县城),距洮州边墙不足十公里。自明 初沐英西征把内地回回人迁往洮州后,是藏区与 汉族茶马贸易的场所。20世纪90年代,临潭县 发现明永乐年间茶马敕书,清康熙、雍正时洮州茶 马信牌,康熙茶马领讫,雍正时有关茶马的地契等 珍贵文物,记载了明永乐、清康熙、雍正时期洮州 茶马互市贸易“纳马中茶”的情况,是反映明清 洮州茶马贸易繁荣状况的有力物证。 洮州卫城,位于临潭县新城乡新城村。明洪 武十二年,西平侯沐英、大都督金朝兴于东陇山地 筑城,将洮州卫旧城(旧洮堡)迁此,依山势而筑, 东北高,西南低。平面呈多边形,周长5430米,城 墙夯筑,四面皆设门,外有瓮城,砌拱形顶,又有水 西门一处。顶原有敌楼,两侧有门墩,四周设马 面、角墩,城西北、东北山头有烽火台遗址。现藏 新城隍庙的《洮州卫城竣工碑》记载了明洮州卫 平定纳邻七站,筑洮州卫新城的原因和时间地点。 鸣鹤城址,临潭县新城镇东李家庄村前台地 上,西距原洮州卫城4公里。此地东通岷县、陇 西,西往合作、拉卜楞,北上临洮、兰州,南下迭部、 松潘,为洮州卫十字路口。安史之乱后没于吐蕃, 与其南吐谷浑所筑三足城(今临潭新堡乡窑头 村)、其北吐蕃所筑孔令城(今临潭羊沙乡一带) 形成自北向南的防御线,成为吐谷浑、吐蕃与唐朝 攻防的前沿要塞。宋代废弃,明洪武筑洮州卫城 后,鸣鹤城成为其外围防御前哨和征稽关税的关 卡。 迭当什古城,临潭县扎古录乡迭当什村洮河 南岸,依地势而筑,三面临水,城南墙外有护城沟, 周围有7座烽火台,据考为唐天宝十三年神策军 驻地,向西沿洮河直通黄河九曲的玛曲,与东侧阳 坝城形成犄角之势,并与北面唐洮州城内莫门军 共同成为唐辟河曲的坚强要塞。洮州西南的 黄河九曲之地一直是唐朝与吐蕃角逐的重点地 区。据严耕望先生考证,由洮州西经神策军,“又 西至黄河九曲吐蕃大莫门城,是亦西通吐蕃之一 道也”。[ ] 阳坝古城,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洮河南岸。 城依势而筑,城东洮河东岸山脊有烽火台及护城 墙,城南洮河西岸山顶有4座烽火台及壕沟。城 内出土有唐天宝八年的八棱“石壁战楼颂”碑刻、 模印画像砖、彩绘骆俑及唐钱币、兵器、铜镜等。 关于阳坝城,一说是唐临潭县和临洮郡治所,也有 认为是唐天宝八年哥舒翰攻拔之石堡城。 。 近又 有认为石堡城即今阳坝城址,赤岭即城址西二三 十里、洮河北南北纵贯的红土山,藏语“红土山” 取赤岭之意。石堡城、赤岭在唐洮州境河、洮至河 源的唐蕃古道之南道上。 阳坝古城处在南下叠 州的车巴沟道和卡车沟道北渡洮河处,由阳坝城 一带渡洮河向北经闹站沟道、或旧城沟道可直达 洮州、河州。无论是否为石堡城,也不影响其在联 系叠、洮、河州以沟通南北,衔接唐蕃古道地理位 置的重要性。 《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卓尼县卡车乡安布 族村。额篆《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碑阴有:宋 廉访使于宣和庚子岁过洮河观《李将军碑》、元至 正癸卯口口口口官兼枢密院事阿口口速氏题李将 军碑记事二题刻文字,似为宋、元朝廷在洮、 叠州间来往途经此地慕名参观李将军墓地留下歌 颂其伟业的记载,可以简接佐证在唐、宋、元时期, 此道作为官道的繁忙和必经之道的地位。该碑处 在唐洮州通往阳坝古城和叠州的卡车沟古道上, 与阳坝城出土天宝八年(749)“石壁战楼颂”八棱 碑一起对于认定阳坝城址的性质是有利物证。 今存临潭文昌庙的《洮州钟铭》,《洮州厅志》及张 维《陇右金石录》有录文载,张维认为“洮州钟铭” 与李将军碑是为同一人所立。 关于明代“洮州边墙”,地方志和学者们已有 记载和考察。旧洮堡南峪口石崖即今卓尼县阿子 滩乡那子卡村西南玉古石崖,今那子卡村西南山 谷中尚有边墙遗存。八角山顶位于今临潭县八角 乡木札河村东北,由此向东不远处即可到达河州 “二十四关”最东一座关口一俺陇关。据《洮州厅 志》卷十六《番族》载:“土司昝天锡,居城东南二 十里资堡族,始祖南秀节,系洮州卫底古族西番头 目,于前明洪武十一年率领部落投曹国公,十二年 督修洮州边壕城池”,_4 可知昝土司始祖南秀节 督修的“洮州边壕”就指洮州边墙。沿边墙周边 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古城和堡子,其中的牛头城应 是吐谷浑时期的洮阳戍,是丝绸之路“河南道”洮 岷支道上的重镇,与甘卜他(塔)同门一起扼守洮 州通往青海藏区的茶马古道。 (二)向西进入青海藏区草原段(碌曲、玛曲 境) 正如上文已述及,由岷州到洮州溯洮河向西 一路经阿拉、双岔、拉仁关、西仓(唐代西仓城), 进入碌曲草原地区,也经拉仁关可南下穿玛日的 刀个日沟到郎木寺入jiI,或可往西进入玛曲草原, 再西北进入青海藏区。 向西进人青海藏区与“唐蕃古道”的衔接联 ・25・ 通印度等地的古道,对于甘南藏区而言首先就得 从探讨“丝绸之路河南道”说起。魏晋南北朝至 唐初,由成都向北偏西,经灌县、汶川、松潘、尕里 台草地进人今甘肃迭部,沿包座河谷(达拉沟)经 包座、求吉、达拉及卡坝,沿途有加阿卡古城(达 拉乡加阿卡村西南2公里,据考为三国甘松戍、唐 代恒香戍)、卡坝古城(卡坝乡卡坝村东南2.5公 里,据考为常芬县城,即芳州城)。由卡坝古城沿 白龙江西进,约50里至然闹古城(东三里电尕乡 然闹村白龙江北岸台地上,“然闹”,藏语意为“城 内、寨里”。《元和郡县志》《旧唐书・地理志》载 为武德二年叠州城)抵白龙江存在一条古道,这 就是丝绸之路河南道蜀分道松灌支道所经,也是 南北朝时期西域向南朝输入佛教的重要线路,其 所经加阿卡古城、卡坝古城和然闹古城是古道沿 线的重要城池。 宋代茶马互市马的来源主要依赖洮、叠州的 蕃马和川北地区。“河曲马”是自宋以来“茶马互 市”交易之“马”的产地,其所繁育马种最宜骑乘 驮载,自古为天然马匹良种。自王韶开边以来,叠 州番马被推广至洮、岷、迭、宕藏区不断地培育繁 衍,现今碌曲、玛曲、夏河等地是历史上“南番马” 主要繁育地。明清以来河、洮州“茶马司”茶马交 易的马大部分就来自“十二南番”的“南番马”,也 就是说,玛曲一带是甘肃茶马古道上茶马交易中 马匹的主要来源地。 (三)向西南进入青海藏区段(夏河境) 麻当,北通大夏河谷、人土门关进入河州,西 入且隆沟(古白石川I水)过八角城、斯柔城直通青 海,南连合作、玛曲、直通四川阿坝,东人亚东沟连 接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槐树关”,或东南之临潭 旧城(即旧洮堡),是古代控扼甘青要道的一处重 要交通枢纽。在拉卜楞寺创建以前的甘青东西通 道,就是从河州(今临夏)经麻当、沿且隆沟过八 角城到青海藏区。经麻当沿且隆沟西行经甘加、 斯柔,过境夏河到青海,由此西北行经捏工川(捏 工,“热贡”对音,即古大、小榆谷之地,大致为今 青海黄南州的同仁、泽库、河南及尖扎四县,还有 甘肃夏河县甘加滩一带)、莽刺川(今青海贵南芒 拉河一带)可至归德(今青海贵德)等藏区,与西 去联系西域的丝绸之路河南道相接。唐宋以来为 保障丝绸之路南线的畅通和邮驿安全,历代在此 道沿线的斯柔、甘加、麻当等地筑城防卫。 麻当古城,位于夏河县麻当乡当日卡山麓高 .26. 地上,东南隔大夏河(古漓水)与麻当村相望,且 隆沟河自西而南在西南部山下流夏河。此城 位于且隆沟河(古白石川水)与大夏河交汇处台 地上,城南有三处小城址,1座已毁,尚存2座。 据考应是宋怀羌寨址。《宋史・地理志》:“怀羌 城,崇宁三年王厚收复,东至南川砦六十里,西至 循化城六十五里,南至洮州界一百七十里,北至安 疆砦一百一十七里”。关于此城,也有认为是《水 经注》所载汉代白石县城,宋代筑怀羌寨。 八角城址,位于夏河县甘加乡八角城村(卡 尔囊),大夏河支流央曲河上游、与央拉河汇流处 甘加草原东部河谷台地上,此城靠山临河,平面呈 空心“十”字,截去城垣的8个角,每角各筑角墩 形成八角36个面,俗称“八角城”。城垣保存较 完整,城周有护城河、再外围有城壕,形成多层防 御布局。据考为唐代吐蕃筑雕窠城,宋代沿用,有 学者认为即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置振威军城。从 城内出土以唐开元、北宋(特别喃厮哕政权)货币 居多,可知嘣厮哕政权在“联宋抗夏”、保护丝绸 之路南线畅通中所起的防御作用。笔者实地调查 发现:在八角城以北5公里白石崖村(有明末清 初建白石崖寺)西北的江拉沟白石崖山口,从此 穿石峡深人数里翻越达力加山,可通青海循化连 接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大路),无疑也是 出入藏区的“茶马古道”支线之一,现在仍可通 行。 斯柔古城,位于夏河县甘加乡斯柔村西北甘 加滩中心区,央曲河上游两条支流汇合处的台地 上。城平面长方形,城墙夯筑,南垣辟门。城内中 轴线两侧为建筑群遗迹,遗落有柱础、筒瓦、板瓦、 方砖、陶器、琉璃建筑残构件及宋钱币。东、西、南 三面城外有护城壕。其南有两座古城附属城堡。 《宋史・地理志》:“循化城,旧一公城,崇宁二年 收复,改今名。别见‘乐州’。东至怀羌城四十五 里,西至积石军界一百余里,南至下乔家族地分一 百余里,北至来同堡六十五里。”据考为嘣厮哕政 权筑“一公城”,也即循化城。此城在响厮哕与北 宋“联宋抗夏”时期曾派兵驻防、开关设市,开展 茶马交易。和八角城一样,在西夏控制河西走廊 时保障丝绸之路南道通畅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北上河州段(碌曲、合作、夏河境) 经今郎木寺、玛日(刀个日沟)、拉仁关、博 拉、合作、麻当、曲奥,过“土门关”“老鸦关”,经临 夏接通历史上的“唐蕃古道”,成为联系甘川交通 的大道。 拉仁关,位于碌曲县东约15公里洮河南岸, 为碌曲藏族西仓部落之分支,唐初在西仓置西沧 州。《隋书・地理志》:“洮源,后周置,日金城,并 立旭州,又置通义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为 美俗。大业初州废,县改名焉。”隋代设洮源县于 今碌曲。安史之乱后,喃厮哕占据河湟、洮、岷州 和析支河曲等地,在今博拉、洮源等地开设茶马交 易,与北宋进行茶马互市“贡赋”。元代又为吐蕃 等处宣慰司辖地。明代归洮州卫管辖,嘉靖年间 在此设关防卫图墨特蒙古俺答汉势力扩张争夺草 场。从洮州旧城沿洮河至拉仁关南下,经刀个日 沟再西进,沿黄河到玛曲草原西部直至今青海果 洛州,循此西进藏区的茶马古道沿线均有古城 (遗址)分布。 刀个日刻石,位于碌曲县拉仁关乡玛日村西 北500米,刀个日沟(也译作“道格尔沟”)、马日 可沟和赛杰西沟交汇处。线刻记事刻石碑刻,四 周阴刻题记多处。可见的有明永乐、正统及万历 年间多次用兵洮西的记载,其中有“张掖领兵” “榆林领副总兵”“固原指挥”“巩昌兵备道”“标 下守备”“榆阳领兵”“领兵指挥金城”“河州营领 兵中军指挥”“千总指挥”等职衔。有学者甚至推 断刀个日刻石(碑)为唐蕃长庆会盟分界碑,刀个 日沟古道从南北朝始直至前是中原与羌、吐 谷浑、吐蕃争夺的沟通青藏的重要交通古道。¨ 又据杨铭先生考证:刀个日沟是《新唐书・地理 志》所说的“尉迟JiI”,一说为藏语“弯曲河” (dgurchu)”音译,即“道格儿曲河”或“刀个日曲 河”。_1 唐“尉迟川”就是碌曲县拉仁关乡玛日村 刀个日沟所在河谷川地。无论是否为“分界碑” 或“尉迟JiI”所在,均表明早在唐代此地古道已通 行无碍。刀个日沟,在拉仁关以南,两地相距不 远,均属明洮州卫管辖范围,明嘉靖年间在此设关 防卫图墨特蒙古俺答汉势力扩张进入争夺草场。 综上所述,刻石(碑)所处刀个日沟于古道交通的 重要性非同一般,无疑是陇蜀“茶马古道”南北交 通的关口。 岗岔摩崖题记,位于合作市佐盖多玛乡郎坎 道村东、岗岔隆洼沟口西石崖上,墨书:“总兵官 征西大将军差安吉神武/口口将巩昌等卫官军,西 征回还,/口口此经过记耳”。由怀羌城(麻当)东 入亚东沟连接“槐树关”,是河州南下洮州的有一 联系通道。据研究该题记与明初沐英率军西征, 平叛甘青吐蕃部落叛乱的军事行动有关。【12]则此 摩崖所在的岗岔隆洼沟口,必为当时军事行动的 重要关隘,也是明代河州联通洮州藏区的茶马古 道必经之处。 参考文献: [1]蔡副全.石门沟古栈道遗迹与宋代茶马交易[J]. 农业考古,2014,(2). [2]岷州志[M].康熙四十一年版. [3]刘再聪.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甘、宁、青 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 (1). [4]包永昌.洮州厅志[M].光绪三十三年手抄本. [5]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台北: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 [6]李振翼,马明达.甘南卓尼县“唐李将军碑”考略 [J].兰州大学学报,1982,(1). [7]李宗俊.唐代石堡城、赤岭位置及唐蕃古道再考 [J].民族研究,2011,(6). [8]李振翼,马明达.甘南卓尼县《唐李将军碑》考略 [J].兰州大学学报,1982,(1). [9]陈守忠.漓水水系及汉白石、袍罕古城址考[M] ∥河陇史地考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10]马建新.道格尔古碑再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 报,1998,(1). [11]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M].哈尔 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2]王科社.甘南岗岔摩崖题记“总兵官征西大将 军”指沐英[M]∥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编.西部考古(第6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陇右)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