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土家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唐崖土司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土家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唐崖土司

来源:吉趣旅游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扩展版)2020年第1期J.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 1.2020【主持人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我们

无穷无尽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波澜壮阔奔涌向前,世世代代中华儿 女勇立潮头荡桨鼓帆,以强大无比的智慧力、创造力和文化修复力,发展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文

化,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提 供了丰厚文化滋养,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为世界文明谱写了光耀天地的华彩篇

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 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万物有所生,而

独知守其根”。*总号召我们,“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 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 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 个信心。”、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的重大国策进行了系统周密的部署安排。迈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更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 俱进、推陈出新;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更要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

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本期特设“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栏,刊发李然、马知遥、坚 斌诸学者的3篇文章,以期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将坚定文化自

信落实在积极的学术行动之上。土家族殳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基于唐崖土司城址的实证研究李然,梅娇(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74)[摘 要]文化遗产景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唐崖土司城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保护 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丈化景观空间营造不足、文化遗产景观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 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因地制宜地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

共生、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以及多样性餉保护与综合开发,来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人类学为文化遗产保 护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关键词]景观人类学;唐崖土司城址;景观文化特征;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5140(2()2())01-0163-0920世纪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不断追求文化的可参观性。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成为文[收稿日期]2019-09-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 17ZDA1);中南民族大学田野调査招标项目“土司文化旅游空间的营造”(项目编号:TYDC1928)[作者简介]李然,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梅娇,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社会发 展研究。163化景观。“景观”在不同的学科中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方式,但人类学“景观”的含义已经突破景观本身、地 理学、生态学概念的桎梏。它既是一种地理形态、一种观看方式和视觉理解,更是一个“文化过程”、一种

社会实践方式。通过景观实践,人类将经验世界与意义世界连接起来[d,1\"o人类学的“景观”延伸出两 种视角:一是从内部视角去看本地人按照自己文化特点和传统养成的习惯对本地的认知以及建设出来

的“地方”;另一个是从外部视角对于地方的观察、描述和相应景观意象的塑造,从而形成的“空间”⑴\"\"。 这两种视角的结合,决定着文化的生存、保护、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必须符合六项标准中至少一项。第五项

是从历史、审美、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岀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又翻译为“作品”)、人类与自然环境联合 工程(又翻译为人类与自然联合作品)以及考古地址等⑵。“人类与自然环境联合工程”与景观人类学的

内涵是一致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线索。每一时代的人都按照自己的文化标准去影响自然环 境,并形成人与环境互动的景观。这种景观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产物。因此,由于社会

实践与自然环境的不同,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各有不同。抓住具有地域性或独特性特征的景观,从内 部的视角去研究本地人对当地的认知,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点之一。在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以

及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自身的文化优势与经济优势吸引各种各样的开发与投资,被打造为

“可参观性”景观。“场所”本身成为展览,“空间”成为“可视”的辅助力量,自然环境成为前两者的背景衬

托。这种“可参观”性景观,一方面“挽留逝去的世界”⑼”,力图保护与传承“真实”文化的精髓,另一方

面刺激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方式是遗产地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

优先选择。然而,在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与符号资本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对“地方”的认知不足,对文化 内涵的研究不深,导致获取的文化元素不真实,致使“空间”的塑造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文化遗产的

保护与传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场所”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源头,“空间”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的手段。景观人类学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一、唐崖土司城址文化景观结构与特征(一)唐崖土司城址文化景观的结构唐崖土司素以军功卓著而闻名,由覃氏家族世代承袭,一共世袭16代18位,共历元、明、清三代

381年。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唐崖河西岸。据利川《覃氏族谱》和唐崖《覃

氏族谱》记载:“自玄武山发脉,前至大河边,左右二寨,石场二沟,设立衙署、街基、庙宇、寺庙,历朝功绩

昭著。”城址的本体处于较为平缓的地带,四周由城墙围合,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设有三街十八巷、 三十六院.内有衙署区、大寺堂、钱库、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等建筑及建筑设施。虽然当年气势宏伟

的建筑群已不复存在,昔日建筑细节上的雕梁画栋已化为乌有,往时生活上的八街九陌已烟消云散,但

现存遗址仍展现出弥足珍贵的文化内涵,其结构形式是土司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土家族生死观的体现, 是对国家认同的证明。2015年,唐崖土司城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贵州遵义海龙屯一起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前的唐崖土司城址与唐崖司村共存于唐崖河边。唐崖土司城址仅剩“城墙”“街巷”“牌坊”“衙

署基地”“土司坟墓”等土司文化遗迹。在原土司城址范围内有99户305人,有建国后修建的传统木质

吊脚楼以及现代砖混建筑。部分居民房屋修建在唐崖土司城址遗存上,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对遗址的整 体性保护与传承带来巨大的压力。1985年,唐崖土司城址被确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其古代南方山地城市的景观特征被逐渐

得以认知。整个唐崖土司城址坐西朝东,城址处于较为平缓的地带,但受山地地形的影响,使其建筑依

山而势,鳞次栉比,层层增高。城址分别被朱雀山、玄武山、青龙山、白虎山和唐崖河围绕。在玄武山之 后有一群小山环绕,同时城址南面有块小地名为五龙坪。城址两侧以贾家沟、碗厂沟、打过龙沟以及西

北最高点为分界线,构成三角形。唐崖土司城址作为山地人类古遗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受人类活动

1影响大、对四周的环境要求高⑷。为有效保护唐崖土司城址,从1985年至今,地方对唐崖土司城址的保护区域和建设控制地带 不断进行完善。2013年《唐崖土司城保护管理与规划》将保护区调整为北界以新寨沟、碗厂沟为线,东

界以唐崖河东岸为线,南界以贾家沟为线,西界以山脉西1()()米为线。建设控制地带北界以尖山集市以

北、尖山二桥、胡家山山脊、双河口村东北为线,东界以长岗岭、大寨顶、简槽沟为线,南界以唐崖河南岸、 打纸沟、赵家沟、黄家沟、肖家沟为线,西界沿沟阴河东岸为线。通过考古发掘整理,唐崖土司城址内部 建设结构基本得以呈现,如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落,主干道、三纵三横四干道以及数十条巷道,衙署区中

轴对称,牌坊与主街道形成相互交纵的T字形以及排水系统等直观可见。由于文物保护措施与环境整 治的需要,唐崖土司城址保留了相对完好的吊脚楼并已修复,其还被作为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土司服饰

展示馆、监控室、遗址管理处等。(二)唐崖土司城址文化景观的文化内涵唐崖土司城址是土家族人民认知环境、适应环境、展示环境和建设环境、延续人类生活的重要文化 物证唐崖土司城址整体结构和内部空间布局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选址因山采形、就水取势军事防御基地、三街十八巷和排水系统最能体现唐崖土司城遗址因地制宜的特征。《荀子•强国》 云:“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其认为军事防御基地的选址需与四周自然

山水相互融合,并利用山水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唐崖土司城军事防御基地居于高山,又与贾家沟、碗厂

沟、打过龙沟形成三角形。这种地势不仅视野开阔而且易守难攻。此外,将贾家沟设为逃生通道,真谓

“可与守近,利以攻远”。据唐崖《覃氏族谱》记载,唐崖土司城鼎盛时期设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落,其中道路体系有主干

道、三纵三横四干道以及数十条巷道组成。主干道自南向北依次分为上、中、下三街。次干道由东西向 第一、二、三下河道和南北向第一、二、三横道组成。数十条巷道位于主次干道之间,连接主次干道的基

本通道。城池内,排水系统以山地为依托,纵横交错。纵向水沟较宽,为明沟,分为第一下河道、第二下 河道、第三下河道,直通唐崖河;横向水沟较窄,或明沟或暗沟,为辅助排水。先汇集于横向水沟然后排

入纵向水沟或天然沟壑流出城外。暴雨季节时,可以利用贾家沟、打过龙沟和碗厂沟将洪水顺地势排到

唐崖河。排水系统并不是一次修成,而是经过几百年的修筑逐步完善。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池的军事防御基地、三街十八巷和排水系统,科学地应用山体自然的海拔高差, 依山采形,就水取势,体现了唐崖土司城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2. 建筑布局巧用堪舆中国古代极其重视生存,通过体察自然界万物的变化,从而精心选择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吕氏春秋•季春》《葬书》《汉书•艺文志》等文献都体现了中国建筑风水学的博大精深。唐崖土司城址

的整体格局尤为突出堪舆的思想。唐崖土司城址全境占地74万平方米,被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誉

为“小故宫”。它最为突出的特征为“前有罩,后有靠,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象格局”。唐 崖河如玉带围绕着城址。最新的研究确认了玄武山后有一群小山称为“万马归朝”。五条山脉汇聚于五 龙坪,是中国古代堪舆思想中典型的“五龙归位”。唐崖土司城址符合传统风水的曲线美,有着“山环水 抱”“曲径通幽”的特点,城与人、城与环境、人与环境相融,可谓“万物与我为一”。3. 规划思想兴儒学礼“坐北朝南”、T形格局以及衙署区中轴对称尤为体现唐崖土司兴儒学礼的特征。“坐北朝南为尊” 源于五行八卦之说。唐崖土司城坐西朝东的面向,并不符合中原文化的城市规划思想。因此,土司将周 围的山分别取名为玄武、朱雀、青龙、白虎。模仿学习王朝城市规划思想,建造了一座符合传统文化

之城。从城池内部的建筑割化分析,牌坊与主街道形成相互交纵的T字形,T字形之上分布衙署区、大 寺堂、王坟等礼制性与宗教性建筑,T字下建造经济区,总体上形成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城市建筑格

局⑸。165纵观中国历代古都的建筑形态,唐崖土司城址的T字形态并不是土司随心所欲所设计的。“T”字 形范式最早出现在曹魏邺城,此后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东晋南朝建康城、唐东都洛阳城等都

采取了这种布局。按照《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 庙”⑺的思想,土司不仅创造了一座“坐北朝南为尊”的精神王国,还遵循历史的发展,追慕王朝的礼

制观念,将自己的衙署区建设为中轴对称的格局。“坐北朝南为尊”“尊卑有序”“中轴对称”的建筑理念

是土司对儒家文化中“礼”的倾慕与仿形。唐崖土司城址规划设计契合了土家族土司的内在精神需求。 王朝用儒教的方式对土司及子弟进行儒家文化的熏陶,其建筑所运用的理念不仅强化了土司强大

宗族的势力,还表明了土司对中原文化观念的接纳.其实质是对“国家正统”的认同。二、唐崖土司城址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其问题唐崖土司城址保护与传承(一)唐崖土司城址2()15年申遗成功后,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 以及《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等强制性规范性保护,并强化了当地人文化自信与感情的支撑,从而

使唐崖土司城址的文物本体保护状况良好。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 化的进程,咸丰县、唐崖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在提升文物保护级别、树立科学保护理念、深入研 究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价值、提升文化影响力以及整治遗产区环境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相应的成

绩。1. 提高了文物保护级别,形成了标志性文化景观保护级别的提高,不仅是对唐崖土司城址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形成标志性文化景观不

可或缺的过程。唐崖土司城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前,当地就对它进行保护,但是保护级别相

对较低。随着唐崖土司城址的普遍价值被世界认可,对其重视度越来越高,文物保护级别也在逐渐

提高。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崖土司城废弃,1978年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1986年,公布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树立文

物保护单位标志牌;2000年,公布唐崖土司城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12年11月,唐崖土司城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15年7月5日,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年之前,唐崖土司城址的保护侧重于牌坊、张王庙、城墙、土司坟墓等直观可见的遗迹。这些

单个的遗迹逐渐成为标志性文化景观。2012年为了达到申遗的标准和进一步挖掘城址的文化内涵,考

古队对唐崖土司城址进行考古发掘,逐渐将原来深埋于农田的遗址清理出来,使整个城址的格局更清

晰、更完整,初步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文化景观。建筑格局的呈现使唐崖土司城址不再于历史典籍 中和人们的想象中,进一步形成了标志性文化景观。2. 科学的保护理念,增强了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可观赏性唐崖土司城遗址在提高文物保护级别的同时也与国家相呼应,树立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增强了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可观赏性。可观赏性需要城址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协调性的支撑。1981年

到1983年第一次修缮文物时,主要避免人们随意乱爬乱画、拴养牲畜,解决脏与乱的问题,使文物主体 少受损害,因此仅仅在石人处修建了罩马亭以及牌坊和王坟的围墙等。1992年到1993年春夏第二次 修缮,原则为修旧如旧。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唐崖土司城址的整个风貌相协调,维持着城址的历史感与沧

桑感,给人“真实性”的感觉。2()13年,《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 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在之前的保护理念上,增加了对城址的

环境的整治工作,拆除与城址环境不融合的电线杆、界桩、标识等。现城址内的标志牌、垃圾桶等都是请

高校老师设计以及由专业技术人员打造。这是对景观“完整性”“真实性”和“协调性”的体现。*总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以保护为主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166因此,《唐崖土司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2013- 2()3())》提出:“真实、完整地保护唐崖土司城遗址的全部历 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充分展示与阐释其文化价值与内涵,统筹土地资源与文化资源利用,谋求文化遗产 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的整体保护。”⑺2016年,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在县委、县和省、州文物局正确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学

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 的管理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的“可参观性”塑造是遗产地

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优先选择。通过对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修缮原则、工作方针以及保护管理规划分

析,每个时期的保护原则既有对前一个原则的继承又有根据自身的状况来进行合理改变,逐步增强了土 司文化遗产景观的可观赏性。3. 深度阐释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文化遗产景观的可读性深度阐释土司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是增强文化遗产景观可读性的重要途径。“可读性”的真实把握

与深度揭示,使塑造的“空间”体验更有文化意义与开发价值。申遗前后,唐崖土司城址因自身所隐藏的 文化底蕴受到各地学者的青睐与光顾,研究视野逐步开阔,研究内容逐渐深入,体现唐崖土司城遗址价 值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这种表现与2()世纪8()年代末形成巨大的反差。那时的唐崖土司城址在世

界的眼里可谓是无声无息。记录唐崖土司城的历史文献资料屈指可数,研究成果甚是稀少并且只是浅

浅而谈。2012年唐崖土司城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是喜悦又是忧愁。与湖南老司城、 贵州海龙屯相比,唐崖土司城址的考古发掘、价值涵义整理、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等几乎空白。为了深入

研究唐崖土司城址,2011年9月至2012年考古工作队对唐崖土司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主要为申遗提 供资料和数据.2013年再一次进入唐崖土司城址对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2014年考古工作结束。唐崖 土司城址在申遗过程中,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先生、国家文物局副刘曙光和杭州市文广新局工

作人员到唐崖土司城址进行了考察,武汉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对有关于唐崖土司城址的 古籍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申遗至今,为了进一步对唐崖土司城遗址历史、艺术、文化价值进行深入

挖掘和细致研究,唐崖土司理处与中南民族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设立实验基地,建立 研究院,并举办了唐崖土司论坛。三届“唐崖土司论坛”,收到来自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这些论

文对唐崖土司城遗址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国家认同的表现、开发利用模式以及保护传承研究都有积极的

推动意义。4. 注重文化遗产展示的互动性,提升文化遗产景观的体验性*总在考察西安市博物馆的时候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提升文化景观遗产的体验 性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最好途径。咸丰县博物馆、展示馆、非物质文化展示馆以及土司服饰馆,不仅是文化资源转变为“可参观”性景 观的载体,也是提高文化遗产景观体验性的重要场所。咸丰县民族博物馆、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文 物局注重各类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互动性,举办5 • 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千名学生走进博物馆活动、博

物馆“五进”活动、“咸丰历史我来说”暑期社教活动、小小解说员活动等,将土司遗产应用于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文物来感知历史,增进当地人的文化自信,了解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除此之外,为了让唐崖土司城遗址的整体结构、局部风貌以及文化事项被

更多人的了解,现今已推出了“世遗唐崖”“唐崖土司城址”微信公众号,并且在公众号中通过PixMaker 软件打造360度场景还原效果。虽然虚拟场景没有达到体验式影视数字化等阶段,但是文化遗产景观

以这种方式呈现给大众,不仅对唐崖土司文化的传承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提升了文化遗产景观的体 验性。5. 促进文化遗产景观空间与遗产地社区共生景观人类学中,景观与人类是一种双重互构的关系。因此,要达到文化遗产空间与遗产地社区的共 生,离不开当地人的支撑。2013年唐崖土司城址进行环境整治工作。环境整治工作主要是对城址内不

167规范建筑、交通设施以及遗址绿化方面进行整治。九十多农户的搬迁与其生活方式的安排是这次环境

整治面对最大的困难。不到一年的时间,需要完成15()()亩遗址区土地、拆除核心区22栋砖混结构房屋 和搬迁98户355名村民、近20 000平方米安置小区建设。2()14年9月已经有72户人家迁出。通过对

当地人的访谈得知,当地人非常支持唐崖土司城址申遗工作,非常乐意将当地的文化展现给世界,也想 让世界知道与了解唐崖土司城址,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地方的热爱与认同。部门通过对文物保护

措施和环境整治工作中相关经验的积攒,并结合唐崖土司城址文化价值、内涵以及特征的深入研究,加

上当地人的支持与维护,促进文化遗产景观空间与遗产地社区共生。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问题(二)虽然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成效,但是也出现了文化景观空间营造和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文化遗 产景观空间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的问题。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 如果将其任意践踏与破坏•“伪文化”“假文化”无法承载历史岁月的精神气质以及文化底蕴,终为昙花一

现。从申遗至今,唐崖土司城址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 文化景观空间营造和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唐崖土司城址2013年3月正式启动申遗工作。不管从考古发掘、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宣传都起步较

晚,导致申遗过程非常困难。面对如此短的时间与困难,先后有21个省直单位、5个恩施州直单位、29 个咸丰县直单位、8个科研院校(所),共计3()()余人参与到此项目。遗址衙署区发掘、大寺堂居民搬迁 以及土地征用工作、编制申遗文本、选择国际专家考察路线、土司文化展示馆选择、县博物馆建设、平面 三维恢复工作以及《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制定,都很快开展起来,亲身经历者与见证者将其速度

称为“唐崖速度”。文化遗产与大多数历史书籍不同,它具有潜在的利益、吸引游客的能力,现今旅游开

发成为引导文化遗产行进的旗舰⑷。唐崖土司城址没有持续地对文化景观的空间进行营造,从而不利于它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空

间营造不仅是对当地经济效益的保证,更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方式。唐崖土司城址缺乏空间 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反面。一是资金的不足。唐崖土司城址缺乏项目资金的支持。地方的财政基

本无法维持文化遗产的空间营造。二是遗址区位交通的落后。唐崖土司城遗址虽有沪蓉西高速到达,

但站点仅离咸丰县城近;虽与黔江的路线较近,但是公路是通村公路;恩施州铁路旅游促进方案中,在恩 施州城、利川市城、宣恩椒园、咸丰县四处打造轻轨,这确实能解决唐崖土司城遗址区位交通不足的问 题,但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落后的区位交通导致城址可进入性差。三是文化基础设施缺乏。文化基础

设施建设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与民族歌舞等活态传承方式不同,文化设施所承载的文化特征一旦 消失,则意味着其所表征的传统文化的消亡文化公共场所的缺乏无法满足遗址文化活动的开展,影

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四是游客接待中心、酒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城址无法接待游客。 五是缺乏文化产业产品。当地尝试文创设计与生产,但稀落的人流量无法支撑起产业的发展。文

化产品的缺乏致使遗址可参观性弱。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景观,若仅看重文化景观初步的形成,缺乏对文

化遗产的空间营造,文化遗产会随着时间的逝去逐渐地消解,不利于它可持续发展。2. 文化遗产景观空间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场所”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灵魂。过去的唐崖寺村,炊烟袅袅,鸡鸣狗吠。在那里,一群男人和

女人生活其中•他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集体情感)觉得自己属于那里帥」。无论是儿

童、年轻人、老人皆是“场所”的载体,他们对自我身份、生活环境的情感认知与依附是被认可与尊重的。 它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类与环境对话的印记,是一个社会景观。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当地居民对 当年土司英勇善战、精忠报国的精神赞叹不已。因牌坊的存在萌生出自身的认同与自信。不少慕名而

来的旅游在观看土司城址时会觉得荒凉,但路过的当地老者却情不自禁回应:“你脚下的这条路都有几

百年的历史,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当地人的支持,他们也是“空间” 真实性的重要载体。2015年,唐崖土司城址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为了有效地保护遗址,当地人面临着

遗产保护、拆迁等问题。拆迁将人与景观分离并且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原有的传统文化与日常生

168活只能通过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展示。文化从“活态”变成了“静态”展示。此时不禁让人思考,地方群众 是文化遗产景观的家园纽带,脱离了人,景观是否具有意义? “活态”文化如何保护与传承?唐崖土

司城址整体性的保护,使当地人不得不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此后,当地群众以何种方式最大程 度地融入环境中呢?3.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景观人类学关注聚落生计方式与景观的互动,如景观符号、记忆与认同、神圣空间与仪式信仰、社会

组织结构与景观秩序等传统议题M\"6o但伴随着全球性交流的深化,景观人类学出现对“移动性”景观 的思考。恩施地区土家族、土司文化浓厚,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利用区域资源打造恩施土司城,

集中展示了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土司制度和西南本地的民风民俗,为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特殊的

“传承场”⑴〕。实际上,恩施土司城并不属于遗址所在地的开发范围,而是“移动性”景观。这种“移动 性”使传统文化不再根植于地方。恩施土司城中的人是经营者,地方感与身份认同感并不强烈。而唐崖 土司城址是目前湘、鄂、川、黔地区已知城市中格局最为清晰、功能最为完备、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遗存

之一。不管从格局、建筑还是文化方面,它的原真性更为突出。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更为强烈。由 于大部分市场主体止步于恩施土司城,这导致唐崖土司城址的当地人会出现为什么真的遗址没人来观

看,而“移动”的土司城受人追捧。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关系的隔阂,极大地打击了当地人的文化自 信与自生认同感,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三、对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守护是保护,创新是传承。土家族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员,保护它是一种责任。第三次 “唐崖土司论坛”中,各专家学者主要从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对城址保护传承现状以及问题

做出分析。很少有学者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唐崖土司城址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人、 景是景观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空间”“场域”整体性视角、比较方法以及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是人

类社会与景观的双重互构。唐崖土司城址最为突出的是依山采形、就水取势的堪舆格局以及土家精神

等特点。它从侧面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与景观共生的状态。(一) 对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运用“场所”的视角,从当地人手中获得第一手材料,感受“本地”的认知,抓 住地域性特征,把握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化遗产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

体性保护。人们起初受自然环境的,随后适应环境再建设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使文化景观与自然 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果抛弃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景观遗产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与根

基;若只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社会的智慧结晶终究在历史中消逝。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文 化遗产景观保护无法有机统一,文化的消解只是时间问题。唐崖土司城遗址的选址、整体格以及局部建筑都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近

10平方公里,对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为此.、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以及相关的

文化部门,一是要明确文化遗产各个文物的价值,判断其价值的载体⑸,进一步调整保护区与建控地带。

二是关注唐崖土司城址的建筑结构与周围山水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其中的土家族文化。三是完善对 周边环境格局的整体性保护,对四象山系格局的保护以及唐崖河、打过龙沟、碗厂沟以及贾家沟的水道

的保护。四是总结现有保护区划划定理念与工作实践经验,编制、出台文化遗产保护区相关标准规范,

分级分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区划的划定工作。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是文化遗产生

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二) 因地制宜地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唐崖土司城址历史上被大火烧毁,未挖掘的时候与村落处于共生关系。唐崖土司城址自身是人与 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隐含着过去土家族的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特色村寨是指具有文化

169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与行政村。两者在文化特征方面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位置上

的共生关系,更能说明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是 突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塑造具有地域性、独特性民族“空间”,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 的重要途经。第一,深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从内部视角去研究本地人对当地的认知,整理、收集相关的材

料。不管是从时间的长短、了解的程度以及感情的付出都是其他人不可取代的。第二,进一步深度阐释 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从内部的视角去认识当地人的认知,是因地制宜的第一步,这也是“场域”灵魂的 把握。但是将当地人口中的故事、传说等赋予更为丰富的文化价值,需要学者专家对土司文化遗产的文

化内涵进行深度研究,并且通过历史文献、田野调查、环境勘测勘察等方法挖掘唐崖土司城址的文化价

值。第三,根据整理与收集的材料,结合土司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当地特色村寨的特征,将成果上升到

“活”态体验式的、特色的旅游活动项,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三) 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合力对文化遗产景观进行保护与传承“空间”“场域”的视角是景观人类学的基轴,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最大效果,不能只靠某一类 人,还需要当地人、、相关文化部门、学术界等主体的合作。第一,凝聚石雕、木雕、吊脚楼技艺等各

类传承人力量。要保证传承人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传承人把握文化遗产内容真

实性的能力。第二,激发当地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当地人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

第三,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挖掘唐崖土司城址的文化内涵。唐崖土司城址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其重要原 因在于自身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这需要专家学者挖掘与认证。当地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知识学 习是难以做到的。第四,强化与文化部门职责,在统筹协调、顶层设计、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 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主体。的决策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一个好的决策将可能直接形成良性循环应加大对唐崖土司城址的财政投入,最大程度保 证唐崖土司城址在开发过程中公益属性。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一、二、三期文物保护工程。文化部门的顶 层设计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总体方向的保证。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县、唐崖土司理处、县 住建局等部门对唐崖土司城址的保护开发做出了细致的研究。第五,加强多方合作,文化部门、学校、社 区和社会组织要建立传承联动机制,互为补充,形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辐射面。国家民委相关司局每年 要调研唐崖土司城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情况,协调下级部门做好工作。(四) 多样性保护与综合性开发,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景观不仅限于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更是对社会景观的保护。第一,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的 多样保护。由于区域位置、人流量等因素导致两个土司城形成巨大的落差。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形成立 体的、丰富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遗产景观项目。第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坚持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 文化的有机结合。雕塑、牌坊、坟墓、庙宇等有形的文化遗产景观是真实性的历史印证。它只能从自身

的形与色、结构与循环来展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以人作为载体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景观是景观的认

知与符号,需要“活态”保护与传承。第三,区位条件无优势、基础建设落后以及人流量稀疏的文化景观

遗址,一方面需对这些不足进行改善,另一方面要把握自身的区位优势,实行综合开发原则,打造具有地 域特色的区位组合。各部门、学术界以及恩旅集团合力将唐崖古镇建设定位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土司文化产业园”,纳入黄金洞、坪坝营打造区位旅游,按照“一城一镇一公园、一路一廊一中心”(一城:

复建一个唐崖土司城市;一镇:把唐崖集镇打造成土司民族风情小镇;一公园:把遗址核心区建设成世界 文化遗产遗址公园;一路:把梅坪到唐崖集镇公路建设成旅游景观路;一廊:把大河边至唐崖集镇沿线民

居改造成特色民居走廊;一中心:在麻球场建设一个游客换乘中心)的思路。因此,坚持多样性保护、综 合开发原则,文化遗产景观才能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文本符号,承载着个人或集体对历史、自然、建筑环境、文化的认知和记

忆,肩负着文学、建筑、宗法、理论、风俗等延续的重担。当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化遗产自身的保

护、传承以及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功能与意义在实践中偏离,其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在我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以及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之下,人类学“空间”“场域”整体视角、比较方法以

170及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考文献:[1] 葛荣玲.景观人类学的概念、范畴与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2014(4).[2] 马晓.城市印迹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8).[3] 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李长盈,付江.浅谈山地类古遗址保护区划的划定-一以唐崖土司城址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3).[5] 李梅田.观念认同与文化同化——唐崖土司城结构与性质分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4).[6] 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等.吕氏春秋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580.[7] 汤强松.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唐崖土司城址带来了什么[J].中国文化遗产.2014(6).[8] 徐俊六.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一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9(1).[9] 张熙.段超.关于加强京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10] BASSO. Wisdom Sits in Place: Landscape and Language among the Western ApacheQMJ.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96.[1!]姜爱.旅游开发场域中“文化景观再造”的省思 —— 以恩施土司城为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16(3). [12]刘露.多中心治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Study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Tujia Nati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nthropology------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ite of Tangya Chieftain TownLi Ran, Mei Jiao(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Abstract]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s the historic evidence of the dialogue of human beings and nat­

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though there i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angya Chieftain Town,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came up th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space, the alien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from living space, weak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the original landscape, etc・ As for these problem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should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methods: th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and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ro­motion of coexiste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and village landscape with th&r own characteris­

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local conditions, full play of different participants? and diversified prot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andscape anthropology has provided new perspectives and so­lu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Key words] landscape anthropology, Tangya Chieftain T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责任编辑第环宁

责任校对戴正)1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