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改善策略
本文从我国当前高校师生交往条件、交往方式的变化等角度分析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造成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提出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策略。
[标签]高校师生关系现状改善策略 因此,客观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改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师生关系是人际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中国又是拥有悠久尊师传统的国家,因此,师生关系在各个时期的总体状况都是比较和谐的,主流是融洽的。近些年,由于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等因素,带来了师生关系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教师社会化、官僚化、功利化,热衷于社会交往活动,而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不足,工作和教学质量不高,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个别教师把手中的权力商品化,以招生、考试等活动为契机拉关系、讲人情,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了学生的质疑;有的教师的某些行为背离了传统的师德规范,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不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人格,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加剧,等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个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利益化,一些学生利用家庭或自身担任学生干部等优越条件,与教师和管理人员形成亲密关系,在学生中成为“特殊阶层”,使其他同学受到不公正对待;某些学生因经济条件、家庭或心理问题等原因,不愿与人沟通,对社会交往存在一定的恐惧感;个别学生沉湎于网络,醉身于游戏不能自拔,不愿主动与同学和教师接触等等。
二、高校师生关系问题分析
高校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双向的,不能仅仅把焦点局限在部分教师或者某些学生身上,要从两方面着手,重点分析师生交往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机制变化等因素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心理和思想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办学条件与模式、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变化引起了师生关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分析这些变化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师生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交往环境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高校间资源共享,高校更多地承担起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任务,加强了高校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扩大了教师的活动空间,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教师更多地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经不起利益的诱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赚钱和拉关系上,放松了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和与学生接触的要求,个别教师甚至做出有损道德水准、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而有些学生则受社会环境中趋利、趋势、利
己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和自我中心感,以及贫困、单亲家庭的生活压力、孤独感、自卑感等等,都会造成学生的沟通障碍。另外,现实和教育的反差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有时甚至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打击,使其产生极端行为。
2交往条件的变化
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工作和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以前,师生交往主要是利用教学过程来进行学业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而如今,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变,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师与学生从自然的群体性交往转向了间接交往和单向交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师任务结构的变化也使师生间直接交往时间减少、频率降低、感情因素减弱。另外,与教师交流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上网、阅读、与同伴交流同样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求知需要而与教师交往的要求大大减弱;多媒体设备的大规模使用(有时甚至是学校强迫性地要求教师授课时必须使用多媒体设备),导致了高校教师的惰性和对数字设备依赖性的提升,学生也很少按照常规记笔记、抄板书,只需考试复习时拷贝打印出教师使用的课件即可,这大大降低了教师课堂讲解的作用;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办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降低,也使教师的作用大打折扣,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现实原因。2008年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高校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导致其心理产生变化,很多学生读书的目的由汲取知识转变为谋求职位,往往只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对课堂越来越不重视,对教师越来越不尊重,师生关系恶化似乎走向必然。
3教育体制的变化
教育的竞争使教师承受了教学、科研以及职务、职称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常常会导致教师减少或者放弃某些长线工作,而转向集中精力于周期短、收效快的工作,如科研、社会工作等等。而在从事科研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不道德地享用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无疑会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学校出于追求某些硬指标的需要,也会有意无意地降低对教师接触学生方面的要求和对教师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要求,客观上降低了师生间交往的频率。学生也面对学业、经济、就业、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争取获得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条件,包括入党、考研、考取各种证书、获得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等等,自然成了学生热衷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获得老师的好感和偏爱,就成了很常见的事情,由此造成学生待遇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情绪。
三、建设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1理性认识高校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问题存在于教学和生活等诸多领域,有多种表现形式且程度差异明显,例如不信任、淡漠、疏远、矛盾和冲突等等。目前,引起高校管理层关注的通常是个别的、矛盾突出的、易导致突发事件的问题,但除此之外,更需要对教
育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师生的思想政治方面加以分析和认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认识到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要全面检查师生交往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查师德和教风方面的问题,检查师生交往的各个环节,客观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各种因素,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不能忽视或加以隐瞒,这样才有利于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环境。而且,仅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检查是不够的,参与者往往更能够给出正确、全面的评价,建立学生评教系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好办法。可采取知名或匿名的方式,对各位授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2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反思师生关系
认真分析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师生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有关,尤其是很多教师和高校管理者都把师生交往的意义局限于传授知识和维护校园秩序的层面上。其实,师生交往对学生认知、了解社会,树立崇高理想,消除心理方面的问题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仅要遵从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关注具体问题,更要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关注其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当前学生的一些异常表现和极端行为中可以看出,一些学生还不能从理想信念的高度来认知和处理事务,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难免会有认识不清和想不开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要理解学生,接纳他们的情感。接纳学生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等,才能在平时对学生多加以关注和关心,才能在出现异常情况时有所觉察并加以预防。
3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并征服学生。目前,高校教师及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其工作方法、师德素养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有效的培训工作成为必需之举。天津市高教界每年都会举办高校联盟之间的各类培训,以帮助建设和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2010年10月,南开大学就主办了天津市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4积极拓展师生交往的新领域、新方式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聽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处于混乱无序状态时,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沟通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就随之出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对师生之间的私人交往加以舆论引导和制度约束,另一方面要加强师生交往渠道的建设,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社会调研活动的指导,加强学生活动的教师参与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等等。
5努力创造师生交往的公平环境
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以及发展机遇是否有序等方面。要通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保障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从而减少导致师生间矛盾发生的各种人为因素。应该从制度层面对重大成果的认定程序等加以完善,尽可能地在民主基础上做出决定,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采取公开公正的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