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案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案集
a组
1、《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5)????????? 鄂州市鄂州高中 王晓燕(1)
2、《宇宙的边疆》(必修3)??????????? 襄樊市襄樊四中 刘明国(5)
3、《动物游戏之谜》(必修3)?????????? 华中师大一附中 黄 敏(8)
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必修3) ???? 潜江市潜江中学 胡 宁(10)
5、《动物游戏之谜》(必修3) ????????? 宜昌市宜昌一中 何 洋(13)
6、《宇宙的边疆》(必修3) ?????????? 随州市第一中学 张 萍(15)
7、《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5) ???????? 天门市天门中学 苏荣华(18)
8、《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必修3) ???? 水果湖高级中学 熊 海(21)
9、《作为生物的社会》(必修5) ???????? 咸宁市通山一中 刘慧慧(24)
10、《作为生物的社会》(必修5) ??????? 江汉油田广华中学彭桂珍(28)
b组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必修4) ?????? 孝感市安陆一中 游 盼(30)
2、短文三篇《热爱生命》(必修4) ????????? 黄石市二中 谭清才(32)
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必修4) ?????? 荆门市荆门一中 肖珊珊(36)
4、短文三篇《热爱生命》(必修4) ?????? 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 吴 芳(41)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修2) ???? 黄冈市黄州中学 杨 静(43)
6、《我有一个梦想》(必修2) ?????????? 十堰市郧西一中 蔡杰珍(45)
7、短文三篇《热爱生命》(必修4) ????? 荆州市洪湖第一中学 朱艳霞(49)
8、《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修2) ???? 仙桃市仙桃八中 李方玉(52)
9、《我有一个梦想》(必修2) ?????????? 武汉市长虹中学 程 希(54)
10、《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修2)?????? 恩施市一中 向爱华(57)
中 国 建 筑 的 特 征
鄂州高中 王晓燕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先生之子。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他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文明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
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
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篇二:2014年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2014年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明确高三语文现状和高考情况,了解老师,增进师生情感,和谐课堂氛围。
2、通过学习《考试说明》,明确高三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充分做好学习准备。
二、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
2、本课学习目标:
3、学习考试说明,了解高考情况,交流语文学习现状。 你的语文学习现状如何?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4、探讨语文学习方法:(可从态度、方法、练习、积累、整理、书写等方面) 你觉得在高三,语文这一科应该怎样学更有利、更高效?(板书)
5、明确语文基本要求:高三一年里,我们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最起码应该有哪些?(板书)
6、作业布置:
1、复习必修一课本文言文,背诵默写《劝学》全文。
材料一、《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节选)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大多数同学是带着高涨的热情进入高三的,这种热情能维持多久呢?我不想给大家泼冷水,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热情容易像水蒸气一样无声无息的挥发散
失,最终留下“无动于衷”的心志,“麻木冰冷”的眼神。所以,第一节语文课,我不想洋洋洒洒,慷慨陈词,澎湃激昂的言谈既能让人充满斗志,也可能使人盲目乐观或彻底绝望,只有落到实处,在正式上课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帮助大家顺利闯关。这一节课,我就以“学好语文”为出发点,谈谈自己从高三教学中总结出的最切身的体验,算是为大家一年的征程开山辟路。
一、 走出误区,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对于语文学习,大家存在许多认识误区。这些误区,有的是将语文和其它课目进行比较,放大了某些细微的现象而产生的错觉;有的则是错误认识语文本身的特点,而在畏难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偏见;有的则是在高功利追求下,屈服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情的差距而形成的主动放弃。
总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种认识:
(一)语文科目拉不开分数,不如在其它科目上多花功夫。
这种认识大有市场,从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通家长,从学校里的老师,甚至包括一些语文老师,到我们在座各位同学,都深受这种认识的毒害。确实,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同一层次的班级,语文平均分相差不过一两分,或零点几分,但如果以此作为语文科拉不开分数的依据那就大错特错了,君不见语文最高分也有上140的,130分的也大有人在,相对于八十分、九十分,这其间的差距是惊人的,如此看来,放弃语文,主攻其它科目,在每分必争的高考竞争中,无异于自毁长城。
(二)语文学习需长久积累,高三努力一年也于事无补。
“语文需要积累”,这句话是语文老师提得最多的,也是语文成绩不好的同学常挂在口头上的挡箭牌。语文包罗万象,传承华夏五千年古老文化,承载现代文明五光十色的思想理念,既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中,又在其它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其特点而言,不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大家的积累不是不够,从出生到现在,十几年的阅历,生活中的点滴,课堂里老师的讲解传授,书报电视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其实都是以积累的形式存储在大家的脑海里,只要加以系统分类,也许就是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适当回复再现,也许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不过大家现在还没有学会去整理,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的分量,故而觉得无知,一片空白。因而在高三一学年,大家一方面要通过有限时间,去积累一些与考试息息相关的内容(考纲中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也就是更重要的,是调动自己现有的积累,或者重新挖掘,或者反复强化,或者补充完整,或者梳理分类,相信在老师帮助下,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化积累为分值。
(三)语文考试具有偶然性,不学习的同学反而考得好
这种说法有点偏颇,我觉得,只要是标准化考试,就存在偶然性。数学考试中,如做过几个相似的题目,故而得心应手,所以考得好,语文考试时,熟悉某方面内容,恰巧被考到,自然比平常的分数高。不过,由于语文涉及面广,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同学的语文成绩总是处于高低起伏的状态中,只要不学习的同学考好一次,其它同学就会产生不读书也会考得好的认识,继而影响自己语文学习的连续性。实际上,大家在具体的学习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去不断的消解这种不确定因素。高考内容,考试大纲有了明确规定,再加上高考出题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大家在复习时,可以不断弥补自己的空白,让试卷中不会出现自己从未涉及内容,同时,反复强化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个知识点都烂熟于心,让一种出题形式都了如指掌,那么不确定的因素就能挤缩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考出好成绩就成了必然。 材料二:语文学习现状。
关于语文学习现状,同学们分四种情况,一为语文素养高成绩稳定的;二为喜爱语文,有较好素养,但成绩不稳定,基础不够牢固;三为知识面一般,
语文中等成绩,比较稳定,没有突破基本成绩110分;四为基础差,成绩差,学习用时少,兴趣不强,功夫小;五为理科强,不重视语文学习,用时很少,认为不学影响有限,严重偏科。
材料五:清华学生张亦楠学习心得。
张亦楠,高中毕业保送进了清华大学,现在哈佛大学读博士。他是一位比较典型的长胜将军,让高三学生深感头疼的每天“统练”,
张亦楠自有一番心得:
高中三年,我独爱高三,因为高三每天都有统练。
听起来是不是很“变态”?其实,连我的朋友也认为我的这种观点近似疯癫。我爱统练。因为统练,每天清晨,我都会满怀希望地去上学;每天上午,我都会满怀希望地去听课;每天中午,我都会满怀希望地去吃饭;每天下午,我都会满怀希望地去为即将到来的统练而摩拳擦掌。统练是我一天的希望所在。因为统练,我生活得很充实。
我爱统练。统练没有压力,因为它不直接关系到我的未来前途;统练又有压力,因为它是正规的考试,而我看重每一次考试。正是这种不松不紧的氛围让我达到最佳状态。统练时,我总能敏锐地发现题目的“陷阱”,那个时刻的喜悦即使在分数下来以后,仍让我回味无穷。 我爱统练。统练后与其他同学比分,较量个高低,是高三必不可少的项目。如果能够“一览众山小”,我会高兴两三天;若是不幸在年级“泯然众人矣”,我也会花一个晚上面壁思过。不过大
多数情况,我与那些高手都互有胜负,“胜故欣然,败亦坦然”嘛。 我在高三有一个“统练伙伴”。他与我一样,视每次统练如高考。且他的实力亦甚强。我们还有一个相同点,都不太谦虚。每次分数下来后,我们中的胜者都难免流露出对对方的挑衅。如果某次输给他,我会好几天感到耻辱。而这种耻辱感正是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于是一天一次的统练就让我这个疏懒的人勤奋起来。
我还是个知足常乐的人。但我们班的强手居然几乎都扎堆坐在我那片,每次统练,我们那片人很快就能知道其他人的分数情况,不免要比一比。比输了,我又不服人家,只好下次争取超过他们。还好,每天都有机会,于是每天都有目标。渐渐地,我发现,我也成为了强手中的一分子。是统练让我这个知足的人不知不觉取得了进步。
以上所有这些,使我顺利地考上了清华。一天一次的统练,帮助我成功。
三、关注社会,是学好语文的助力。
这里不得不强调,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社会。以六十分的作文为例,大多数同学做着苍白空洞的表达,口号式呼唤随处可见,所选的素材陈旧不堪,假话套话令人望而生厌,当司马迁、苏武等古人反复出现在文章中,当黄伯云、洪占辉在占领各个媒体时,又占据了高考试卷,这不仅让阅卷老师产生严重的审
美疲劳,更是反映了我们同学的视角还没有完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去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生活、生命,只能通过重复某些已有言论来凑满字数,写出来的文章,有一股浓重的腐朽之气,丝毫不能展示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而,在高三的复习当中,要在紧扣书本之余,还必须关注社会,一方面注意从自己生活体验中提炼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通过读书看报的形式了解国际时事、社会民生,同时形成写时事评论、人物
评论的好习惯,哪怕只是点滴之语,也能汇成汪洋大海。
以上讲了三点,走出误区、把握细节、关注社会,这三者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走出误区是心理准备,把握细节是行动指南,而关注社会则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提升,做到这三点,相信大家的语文成绩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材料六:高考学习成功的七大策略
策略1: 高三生活规律化,提高生活满意度
案例:有一位高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提不起学习兴趣,经常上网吧玩游戏,甚至彻夜不归,结果第一次期末考试考得一塌糊涂,对他震动很大。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终于开始走向正常的学习生活。开始他有些不适应,但是在老师的监督下硬着头皮去做,一个月之后慢慢进入了学习状态,一到学习的时候就学习,由于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效率非常高,成绩提高很快,整个人的心理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最终考上了“二本”。
解读:只要生活节律化,自己的心理活动就能节律化,就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生活的状态中,按照自己的愿望明显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成绩。 策略2: 小步子,大目标:每门课每月提高3分
案例:一位高三学生,学习几个月后语文成绩还是在100分左右徘徊,我告诉他,不要要求成绩一下子提高多少,只要每月提高3分左右,坚持到高考时就能达到120分以上了。后来这位考生找到他的语文老师,把我的意见说了一遍,老师说这个好办,这下这个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大增,在语文老师的具体指点下,他的语文成绩不断上升,高考时语文考了129分,如愿以偿上了北大。
解读:坚持小步子、大目标的方法,高三一年提高100分其实并不困难,具体地说,高三学生要做到:自学或找老师帮助明确每月重点突破哪些查漏补缺的地方;养成每次月考考完,对每门课查漏补缺的习惯;跟着老师的部署走,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策略3:抓紧、抓好课堂40分钟
案例:一位在清华读书的青海高考状元介绍,他高考成功并成为状元的基本原因是上课用心听讲。他说他在班里并不是最用功的,他的学习时间没有比别的同学多,做的作业也不是非常多,每天晚上十点钟准时睡觉,宿舍有些同学甚至嘀咕他睡得那么早看他高考怎么办。而他把精力用在了课堂上,上课盯
着老师看,跟着老师思路走,下课后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抓紧时间做好,其余时间加强体育锻炼。
解读:有不少高三同学忙得不亦乐乎,题海战术、挑灯夜战,自己做得累死,效率还上不去,学习没有进步。其实,高考考得好并不是完全拼时间,最关键的是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这一条做不到,你夜里再用功,效率也甚微。策略4:强强补弱,重点补弱
案例: 2005年全国高考,黑龙江省理科状元曾经对我说,他每次考试,理科成绩在全年级都是第一名,但是加上了语文和英语,他的名次就一下降下来了,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在高考前两个月的时候,他用相当多的时间来解决语文和英语的弱项问题,用较多的时间大量做语文和英语试卷,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得到了迅速提高,高考时以黑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
解读:同学们对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应该都心中有数了。在高三一年里,一方面一定要把弱
项补上去,确保高考时不被弱项拉分太多,使高考总分被拉低;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自己的强项进行适当的强化和提高,确保高考时成为强项,靠强项拿高分。 策略5:抓好每天两个记忆最好的时间
理论: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一天的记忆时间中有两个时段效果最好:一个是晚上睡觉前半个小时,一个是早晨起床后半小时。
解读:高三的同学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时间段,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复习效果。具体的说,晚上睡觉前最好把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再简要复习一下,强化一下;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利用洗漱的时间,在脑子里再过一下头一天的知识点,这样经过一天最好的两个时间段的强化记忆,基本上就能把知识记牢了。 策略6:跟着老师走
案例:2008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胡梦萦说:“我之所以高考成功,就在于上课跟着老师走,把上课的效率提高了。我在课下用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而她所在学校的副校长沈献章也表示:“学校高考的成功就在于教学的过程,老师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工作都做好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取得就水到渠成了。”
解读:有些考生,认为老师讲的是针对全班,并不适合自己,基础好点的甚至认为老师讲的速度太慢了,非要另起炉灶自己来一套复习计划和进程,这样做效果并不一定好。老师毕竟比学生更了解高考大纲的要求,更了解高考的策略和技巧,更了解学生该怎样备考和应考。脱离老师的部署和指导,就有可能背离了高考复习的方法,抓不住主要矛盾、主要知识点和主要学习环节,造成事倍功半。 策略7:用好错误本
案例:很多考生在高考后反映,最伤心、最不能原谅自己的是一模考试的题做错了,高考时同类题还做错了。
【篇三:《劝学》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 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 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 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
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
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 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5. 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小结全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