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生虹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4期
内容摘要:如何培养学生习作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关键是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善于表达。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积累,扩宽知识面,引发学生写作欲望,让枯燥无味的作文课变成学生狂欢张扬的平台。
关键词:训练 创新思维 张扬个性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张扬,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启迪心灵 撒播种子
(一)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种子。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文本中找词语,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词语说话,接着鼓励学生多找好词语,多用好词语,多积累好词语,并在每天上课前让同学们进行词语展示,并选其中一两个进行说话。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已悄悄的埋下习作地种子。
(二)连词成段——作文训练的关键。段落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二年级开始,注重让学生练习写一段话,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在训练过程中,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善于表达。
首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好的文章源于生活,把所见、所闻说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分享。在说出真情实感的基础上,让他们把自己所说的话写下来。同时,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学会积累。让学生在诵读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然后摘抄好词、好句,学会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创造了条件,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其次加强交流。这样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会调动起来。在交流中,互相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二.打造平台 开花结果
(一)表达个性,水到渠成。在字词句段训练成功之后,写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犹如扩写,其实说透了就是将前面写的段进行扩写,主题不变,写作方式更加精细,更加具体。并且根据一定写作思路围绕主题进行加工。比如在二年级的写段训练中训练过的《我最熟悉的人》,在段的训练中也许只是写了某人的外貌,爱好等等。现在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按一定顺序写。可以适当的加一点写作技巧,如:前后照应,直接入题,对比入题,设悬念结题;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等。
(二)个性张扬,提高能力。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
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
三.综合训练 培养创新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训练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多种思维去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当能写、会写、爱写的循环形成后,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水生虹,教师,现居甘肃定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