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呈现两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和假设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适时引导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流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指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一)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
(二)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2.假设全是兔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写算式,然后指名板演。)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三)好,让我们一起再次回到1500年前的这道题目:(出示课件),看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1.课件出示“做一做” 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 (1)龟鹤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集体反馈。
(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
(3)引导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今后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课外延伸与作业。
1.阅读并思考:课本105页的“阅读资料” 2.完成练习二十六的1-3题。
鸡兔同笼课前研究单
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① 怎样理解“从上面数,有8个头”这句话: __________ ② 怎样理解“从下面数,有26只脚”这句话: _________ ③ 你能细心算一算,完成表格的填写吗? 鸡 兔 脚 观察你完成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鸡和兔子的总数都是______
每减少一只鸡,增加一只兔子,脚的数量怎么变化?____
2.预习数学书104页,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假设笼子里全是兔 (列式并解释算式含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鸡兔同笼》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复习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方法,分析比较各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代数法和假设法的一般性;
2、通过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从而让学生更熟练解决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熟练解决“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鸡兔同笼”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2、假设法:一般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 1、六年级同学分组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科技类每5人一组,艺术类3人一组,共有37名学生报名,正好分成9个组。参加科技和艺术类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探讨用假设法解决: (1)学生小组探讨; (2)小组汇报探讨结果;
(3)集体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用假设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
2、体育用品商店篮球42元/个,足球35元/个,排球28元/个,学校花231元共买了6个篮球和足球。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几个? (二)综合练习
1、小刚买回8角分邮票和4角分邮票共100张,共付出68元,问,小刚买回这两种邮票个多少张?各付出多少元?
2、某人领得奖金240元,有2元、5元、10元三种人民币共50张,其中2元和5元的张数一样多。问:10元的张数是多少?
3、有一辆货车运送2000只瓷碗,运费按到达时完好瓶子计算每只5元,如有破损,则破损一个瓶子要倒赔1元。结果运费9940元。问:运送中损坏了几只瓶子?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炼出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把学习引向深入。]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下面是我国古代的一则民谣:
一队强盗一对狗,二队并列一对走,数头一共三百六,数腿一共八百九。问:有多少强盗多少狗?
2、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 3、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