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详解)

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详解)

来源:吉趣旅游网


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1. 默写。

蒹葭萋萋, ______ 。(《诗经》)

(2) ______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我报路长嗟日暮, ______ 。(李清照《渔家做》) (4) 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______ , ______ ”在交代时令、描写景物中,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民生乃国之本,家安而民乐。这种思想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 , ______ ”所表达的济世情怀一脉相承。

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______ , ______ ”描写游鱼自由游弋,潭水清澈透明,表现了一种游赏的乐趣。

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烂漫的山花中, 我们发现你, 自然击你以风雪, 你报之以歌唱。 命运置你于危崖, 你馈人间以芬芳, 不俱niǎn作尘 无意苦争春 以怒放的生命, 向世界表达倔强,

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公益校长张桂梅颁奖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馈 ______ niǎn作尘 ______ 倔强 ______ ..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 ”,正确的写法是“ ______ ”。 请把下面句子改为反问句。 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3. 下面的“简绘图”出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请根据提示,完

成相应任务。

第1页,共20页

梳理•了解故事。

(甲) ______ (地点):为离世的船员举行海底葬礼。

(乙)锡兰岛:尼摩船长、尼德•兰与鲨鱼搏斗,是为了救援 ______ (人物)。 (丙)南极:此处为什么被称为“关乎生死的一站? ______ (原因)。 (丁)挪威大漩涡: ______ (事件)。 4. 比读•分析形象。

你认为《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和《西游记》师徒中的哪位角色更接近?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述一条理由。

5. 校学生会开展“知节气•长知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请按提示修改活动中的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各位同学

为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校学生会特征集主题为“知节气•长知识”征文活动,征文以身边的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体裁不限, 欢迎同学们积极踊跃投稿。×字数60字左右。_____。稿件发至×。本次获奖作品将由校学生会惠存。 校学生会

2021年3月28日①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正文中“ ______ ”一词用语不得体,应改为“ ______ ”。 ③这则征稿启事内容不完整,请在横线处补充。 6. 下面是“知节气•长知识”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______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______

②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______

第2页,共20页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7. 八年级学生小芳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进一步探讨有关节气的传统

文化问题。若有以下四个传统文化爱好者微信群,她选择哪一个最合适? ______

8.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母亲的“经书”

冯剑芳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 ②出院后的第一天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指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结痂,她的手背上白一块、紫一块,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垄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液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只有妹妹( )跑到了最前面,落下许多“眼睫毛”。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 )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蒙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 .“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第3页,共20页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 )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我们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梅花三弄》《四小天鹅舞曲》……耳边传来的名曲是我们最早的艺术启蒙。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氤氲的热气浸润着母亲的手背,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呲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触着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 ⑪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⑫“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母亲亲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1期,有删改)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艰难地 B.猴急地 C.猴急地 D.坚决地 猴急地 坚决地 艰难地 艰难地 坚决地 艰难地 坚决地 猴急地 请根据①⑤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填空。 时间 腊月里下薄雪的一个早上 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 秋天 与“母亲”有关的事 母亲摔跤左手腕骨折住进医院 ② ______ 我们姐弟三个帮母亲摘棉花 母亲心情 ① ______ 急切 ③ ______ 第4页,共20页

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浸润”的含义。 ①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 ②氤氲的热气浸润着母亲的手背。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结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雪白的棉花倒在蒙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从修辞的角度) 作者最后说,“母亲亲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无字经书’”的理由。(至少写出三点) 9.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年人也可从中受益。

多项研究表明,阅读属于一种大脑锻炼,甚至可以提高情商。这项重要的大脑锻炼主要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众多有关婴儿期阅读益处的研究表明,读书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好处。例如,西班牙儿童发育研究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从较低年龄段开始阅读的孩子在一些智力测试中的得分会更高,掌握的词汇量也更大。

报道指出,阅读在增加智力锻炼中也显示出优势。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大脑仍在继续发育。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检测了阅读练习影响大脑不同区域的方式。志愿者在接受磁共振测试的过程中被要求阅读一部简•奥斯汀的作品。 神经生物学家发现,当志愿者专注于书中的情节时,“除了负责执行功能的区域以外,流向大脑其他区域的血液出乎意料地显著增加,而这些区域通常与集中精力执行某项任务有关”。参与这一多学科团队的文学专家纳塔莉•菲利普斯表示,阅读过程中血流的这种普遍增加“表明集中注意力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协调多种复杂的认知功能”。

这一有关注意力的实验着重于阅读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注意力集中的认知动态,其中包括浮动注意力。无论怎样,阅读都带来了明显的脑部训练,这将帮助人们改善或遏制认知能力的下降。

台湾竹南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以近 2000名64岁以上的人为对象,分析了促进阅读作为一项智力活动的价值。研究指出,阅读是一项典型的智力活动。与体育锻炼或社交活动等其他休闲活动相比,阅读是更加静态和孤立的。

第5页,共20页

报道称,按照自己的喜好阅读对延长寿命和提高认知能力有益,因此可能对老年人的健康更有帮助。研究强调,较高的阅读频率,例如每周两次或更多,可以减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

纽约新学院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阅读小说尤其有益于个人的情商:由于小说叙事着重于人物角色的情感和观念的深层描写,因此,阅读这类文学作品是一种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的练习。

报道提到,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类似结论,认为阅读小说有助于培养同理心,因为阅读小说时,大脑的工作原理与处理有关他人信息时的原理完全相同。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时激活的大脑区域与我们理解他人时激活的区域相同。”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阅读为何能提高情商智商?》2021年2月7日)材料二:

(改编自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材料三: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

第6页,共20页

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大脑仍在继续发育。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在接受磁共振测试过程中,阅读一部简•奥斯汀的作品。

B.文学专家纳塔莉•菲利普斯指出,有关注意力的实验着重于阅读时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注意力集中的认知动态。

C.纽约新学院大学研究指出,阅读小说是一种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的练习,其原因是小说叙事着重于人物角色的情感和观念的深层描写。

D.读书目的为了质疑批判,可以选择商讨、指瑕的内容。“热读”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

阅读给儿童和成年人带来哪些益处?请根据材料一分点概括。 材料三第二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中考复习期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明显增加了让学生讨论和互学互教的力度。甲同学不以为然,认为听老师讲,信息量更大;乙同学表示支持老师现在的做法。你赞成哪个同学的意见呢?请结合材料二,说说你的理由。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人不得乐,则非①其上②矣,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①非难(认为……不对)。②统治者(君王)。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 .②是进亦忧 ______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 .④乐民之乐者 ______ .⑤乐以天下 ______ .

第7页,共20页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甲】【乙】两段文字中,范仲淹和孟子的“忧乐观”分别是 ______ 和 ______ 。(各用四字短语填空)

从【甲】【乙】两段文字看,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 1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傅雷《傅雷家书》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繁星•春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罗受•罗兰《名人传》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作文。 【提示和要求】

( 1)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第8页,共20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白露未晞,陟罚臧否

【小题2】学诗谩有惊人句,箫鼓追随春社近 【小题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小题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小题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解析】答案:

(1)白露未晞(重点字:晞) (2)陟罚臧否(重点字:臧) (3)学诗谩有惊人句(重点字:谩) (4)箫鼓追随春社近(重点字:箫)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重点字:庇) (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重点字:皆)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碾,jiàng 2.【答案】【小题1】kuì【小题2】不俱,不惧 【小题3】略

【解析】答案: 碾 jiàng (1)kuì

(2)不俱 不惧

(3)你难道不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吗?

(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馈”读作kuì,“niǎn作尘”写作“碾作尘”,“倔 jiàng。 强”读作jué

(2)本题考查形近字辨析。“不俱”错,这里是不害怕的意思,应写作“不惧”。 (3)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肯定的陈述句改反问句,应添加疑问词“难道”和否定

第9页,共20页

词语,末尾加问号和语气助词。即改为:难道你不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吗? 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答案】珊瑚王国,采珠人,尼摩船长一行人在南极被困在冰盖之下,险些窒息而死,

经过众人不懈努力,最终安全出逃,尼摩船长带着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最终消失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原著,了解内容,梳理情节,简洁准确表述。(甲)“鹦鹉螺”号上的一位船员病逝后,尼摩船长很悲伤,带着所有的船员将它埋葬,在印度洋海底珊瑚王国举行了一场葬礼。(乙)尼摩船长为救印度采珠人,与鲨鱼激烈搏斗,被鲨鱼掀翻在地,情况非常危急,尼德•兰手持钢叉救出了压在鲨鱼底下的船长。(丙)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逃上大海。(丁)潜艇在挪威西海岸遇上了可怕的大漩涡,阿龙纳斯等人最终逃跑。阿龙纳斯无法知道潜艇卷入大漩涡之后的遭遇,因为他和他的同伴被漩涡抛入水里后,在挪威的一个小岛上侥幸脱险,而潜艇已毫无踪影了。 答案:

(甲)珊瑚王国(或印度洋) (乙)采珠人

(丙)尼摩船长一行人在南极被困在冰盖之下,险些窒息而死,经过众人不懈努力,最终安全出逃

(丁)尼摩船长带着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最终消失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彼埃尔•阿龙纳斯及其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Nautilus,或音译为“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书中主人公尼摩是个不明国籍身份的神秘人物,这艘潜艇异常坚固,利用海洋提供能源。阿龙纳斯了解到尼摩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第10页,共20页

4.【答案】本题考查分析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尼摩船长带领团队冒险,是领导者,有

惊人的毅力,能解救采珠人,很善良。这和《西游记》中的领导者、慈悲为怀、有毅力去取经的唐僧相近。另外,尼摩船长敢于冒险,敢于人类社会隔绝,遇到土著人、独角鲸等的攻击,敢于机智反抗,这和《西游记》中武艺高强,有反叛精神的孙悟空比较接近。根据上面分析进行解答即可。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尼摩船长和唐僧接近。 理由:

①都是领导者。尼摩船长驾驶诺第留斯(“鹦鹉螺”)号带领众人在海底探险游历;唐僧作为师父,骑着白马,带领取经团队西行取经。

②都心地善良。唐僧慈悲为怀,尼摩船长在海底丧礼中为船员落泪,都是善良的表现。 ③都学识渊博。唐僧熟悉各种佛教经典;尼摩船长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两人都富有智慧。

示例二:我认为尼摩船长和孙悟空接近。 理由:

①都有反叛精神。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尼摩船长曾发表宣言,要与整个人类社会决裂。

②都有睿智、通晓事理的一面。跟随唐僧取经的孙行者,言语中时时透露睿智禅理,学会了洞察世事人心;尼摩船长也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事理。

③浪游冒险的经历相似。天地孕育的石猴孙悟空,在西行之路上的浪游,恰如尼摩船长在大海之中自我放逐、一路冒险的情形。

【解析】《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全书共2卷47章。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

第11页,共20页

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5.【答案】惠存,保存

【解析】答案:

①删去“积极”或“踊跃”。 ②惠存 保存

③示例:截稿日期4月5日。

①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此句错在重复啰嗦,“积极”与“踊跃”意思重复,可删去其一。

②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表达能力。“惠存”是敬词,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这里不是请别人保存,语境不符,应改为“保存”。

③本题考查补充内容的能力。由“征文以身边的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体裁不限,字数60字左右”“稿件发至XX本次获奖作品将由校学生会保存”等语句可知,本则启事还没有说明截稿日期,因此可在横线上补充截稿日期。

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7)歧义;(8)句式杂糅。

6.【答案】立春,芒种,B

【解析】答案: ①立春;芒种 ②B

①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的掌握。

结合“万木生芽是今日”可知,这是万物复苏的日子,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天的开始就是立春。故这个节气是立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意思是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这是小麦收获的季节由此可判断是芒种。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②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的掌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只是我国传统节日,而“清明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 故选:B。

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12页,共20页

7.【答案】B

【解析】小芳上八年级,年龄十五六岁,“豆蔻年华”指女孩子十三四岁时。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8.【答案】【小题1】C

【小题2】惆怅

【小题3】母亲三下两下改变水流方向 【小题4】欣慰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有误,“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而妹妹却“跑到了最前面”,二者形成对比,此处形容妹妹,应选“猴急地”,可排除此选项;

B.有误,结合语境,“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挪着步子”,一个“挪”写出了母亲的艰难,因此此处形容母亲,应选用“艰难地”,可排除此选项; C.正确;

D.有误,“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而妹妹却“跑到了最前面”,二者形成对比,此处形容妹妹,应选“猴急地”,可排除此选项。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一空:根据给出的时间和情节的提示,找到第①段,很容易找到母亲心情的句子“母亲有些惆怅”,提取“惆怅”;第二空:对应第④段“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液汩汩地往外冒”,可用“母亲三下两下改变水流方向”概括;第三空:根据给出的时间和情节的提示,找到第⑤段,根据“母亲颇感欣慰”,可提取母亲心情的词语“欣慰”。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分析。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浸润”的本义指浸染熏陶;逐渐渗透,

第13页,共20页

引申为积久而发生作用。①“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指在贫穷的生活里,父亲买来的收音机里播放的故事和歌谣,浸染熏陶了“我们”的童年,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滋养。②“氤氲的热气浸润着母亲的手背”中的“浸润”,是指母亲做的不冻手的热汤,“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打在她的手背上,是想让这温热的汤水渗入到母亲的身上,滋润母亲因劳作而裂开口子的手背,表达“我们”对母亲的关爱,以此回报母亲的爱。 (4)①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角度句子赏析。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等。“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结痂”等句子,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结合下句的“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可知,通过对母亲这双手的细节刻画,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对家庭的付出,蕴含着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②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句子赏析。“倒在……”是运用拟人修辞,将棉花拟人化,赋予棉花以人的动作,写出棉花的美;“堆成高高的小山”运用比喻修辞,将摘下的棉花比作小山,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所摘棉花数量之多,侧面表现了母亲劳动强度之大;再结合“母亲颇感欣慰”可知,还写出母亲看到这么多棉花时的欣慰之情。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无字经书”的意思是说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是母亲一言一行带给我们的,虽“无字”却让我们能够读懂,且受益无穷。如“出院后的第一天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可看出是母亲的勤劳坚韧的品格感染了“我们”,熏陶了“我们”。“‘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也懂得这个道理”“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等语句,可以看出母亲对“我们”的深爱,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母亲懂得读书的意义,用奖励书的方式,鼓励“我们”好好读书,给予“我们”丰足的精神滋养,给了“我们”战胜贫寒的力量。 答案: (1)C

(2)①惆怅;②母亲三下两下改变水流方向;③欣慰

(3)①指故事和歌调给予“我们”童年的浸染熏陶,给予“我们”童年的精神滋养。 ②既指偏方的热气对母亲手背的滋润渗入,也指“我们”回馈母亲并让母亲感受到惬意的关爱。

(4)①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为了撑起这个家的辛劳,表现了母亲对

第14页,共20页

“我们”深深的爱。

②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所摘棉花之多、之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及其欣慰之情。

(5)母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们”,熏陶了“我们”;在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辛勒劳作为“我们”驱走严寒,常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母亲懂得“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给予“我们”清贫岁月里丰足的精神滋养,给予“我们”战胜贫寒的精神力量。

本文记叙了母亲摔跤左手腕骨折住进医院;母亲三下两下改变水流方向;“我们”姐弟三个帮母亲摘棉花几件事。赞美了母亲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表现了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

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贬义词褒用、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

9.【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ACD.正确。

B.有误,原文为:文学专家纳塔莉•菲利普斯表示,“有关注意力的实验着重于阅读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注意力集中的认知动态”,“可能”表明不确定性,与本选项的肯定说法不相符。 故选:B。

(2)阅读给儿童和成年人带来的益处,在材料一中。可提取材料中的关键句,如“阅读属于一种大脑锻炼,甚至可以提高情商”“这项重要的大脑锻炼主要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阅读在增加智力锻炼中也显示出优势”“较高的阅读频率,可以减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阅读小说有助于培养同理心”等,进行概括回答。

(3)“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是举例子。“实用文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是分类别。“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

第15页,共20页

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也是分类别。这两种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句“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

(4)根据材料二,可知让学生讨论和互学互教,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要远高于单纯的听讲。因此,要赞同同学乙,理由可从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来作答。 答案: (1)B

(2)①可以提高情商。(或“有益于个人的情商”)②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③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好处。(或“增加智力发展”)④帮助人们改善或遏制认知能力的下降。(或“可以减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⑤有助于培养同理心。

(3)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晰,更有条理。

(4)赞成乙同学。理由: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金字塔”表明采用讨论和互学互教的做法,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50%—90%,特别适用于重要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这是一道关于阅读与学习的材料题。材料一是关于阅读与智能、注意力的关系。材料二是关于学习方法与效果的图表。材料三是阅读的方法。第一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和判断;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第三题考查说明方法;第四题考查材料的阅读运用能力。 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0.【答案】【小题1】曾经,这样,如果没有,以……为乐,把

【小题2】略

【小题3】先忧后乐,同忧互乐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经。 ②句意: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是,这样。

第16页,共20页

③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 ④句意: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乐,以……为乐。 ⑤句意: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把。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以,因为。句意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句重点词语有:然,这样。王,称王。未之有,未有过的事。句意为: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甲文中,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看出范仲淹的忧乐观,概括成四个字可为:先忧后乐;乙文中,从“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可看出孟子的忧乐观,概括成四字可以是:同忧互乐。 (4)本题考查主旨把握能力。甲文,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知,范仲淹想表现的是做官之人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使命;从“微斯人,吾谁与归”知,文中,这是对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的安慰劝勉,也是对他把巴陵郡治理卓有成效的赞美与肯定,也借此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乙文,从“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知,孟子认为:作为老百姓的君王(统治者)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表达的劝谏君王的意思从“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知,他劝谏君王们能够能志在高远,能与民同忧同乐,能以“仁爱”治理天下。 答案:

(1)①曾经②这样③如果没有④以……为乐⑤把 (2)①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3)先忧后乐;同忧互乐

(4)范仲淹着眼于为官者的责任担当,侧重表明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志向),劝慰贬谪中的友人(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孟子着眼于君王对百姓的体恤为君王提出建议(建议君王“仁治”天下)。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

第17页,共20页

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1.【答案】父亲的爱 曾经,我读不懂父亲。小时候,我眼里的父亲不可理喻。当

幼小的我做错了事,黑着脸、对我严厉斥责的必定是他。等我稍大些,他虽然不再像先前那样板着面孔训斥我了,却以喋喋不休的方式折磨着我,甚至让我做各种危险的事:走路时,让我从台阶上往下跳;游泳时,无动于衷地看着我独自在水里扑腾;最要命的是,在游乐园里逼我玩一些惊险的游乐项目。吓得我直叫:“爸爸大坏蛋!”他还振振有词:“你胆子太小了,需要好好锻炼。”

我刚上小学,父亲就要求我自己洗袜子、叠被子;到了小学四年级,他就不再接送我上下学,让我一个人走;我偏食,他却总将我不爱吃的菜硬塞到我碗里,美其名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写了错别字时,父亲毫不留情地罚我抄写,还告诫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为了早早出去玩,潦草写完作业时,父亲坚决让我重做,不做好不能出去……我越来越觉得他处处跟我作对,没有一点儿慈父之心。

第18页,共20页

然而,我一天天变得乐观自信、坚韧勇敢、做事认真、勤勉向上……我不仅没有越来越讨厌他,反而对他产生了依赖,与他亲近起来。

特别是我有次与母亲闲谈,无意中得知了一些事。虽然小学三年级后父亲很少接送我,却常常默默地跟在我身后保护我。甚至我中考失利后,他一直安慰我、鼓励我,同我一起规划未来,点燃我心中的希望;当我不在他身边时,他却因为我的失利像孩子似的伤心落泪。我非常震惊,不敢相信母亲的话。这时,父亲陪我买鞋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眼前。

平日父亲很少逛街,更不爱去商场。可那个周末他看到我脚上有些破旧的运动鞋,执意陪我去买鞋。我们走在便道上,一块瓷砖突然从身旁大楼的外墙上掉落,直奔着我的头顶砸下。听到周围人的惊呼声,我抬头一看,立马被吓呆了。就在这一瞬间,父亲毫不犹豫地把我推到旁边,那块瓷砖划破了他的后脑勺儿,顿时血流如注…… 在医院,看到父亲头上扎着绷带,颈上戴着颈托,怪模怪样走过来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父亲耸耸肩,轻松地笑道:“傻宝贝,你心目中的那个‘大坏蛋’是不会轻易离开你的!”

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我使劲眨着眼,不让眼泪掉下来。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父爱,是深沉的,是含蓄的,是动人的,它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感受。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是三则名言。第一则出自《傅雷家书》,传达了一种教育子女的理念,与孩子做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上来指导孩子学习与生活,并从中收获巨大的幸福;第二则出自《繁星•春水》,表现了子女对母亲的依赖与留恋;第三则来自《名人传》,含义是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要善于借鉴和吸引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努力向前。写作时选择任意一则中提炼出的含义为文章表现的主旨,写作记事,议论说理均可。写人记事,要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加以适当地艺术加工,自然引出主旨,以真取胜,以情动人。如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过于简单粗暴,表达自己内心的苦恼与对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的渴望;写自己遇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母亲,渴望在母亲的怀抱里得到温暖的抚慰;写自己酷爱史书,从历史当中获得了教益,得到了成长。写议论文,则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严谨,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严厉斥责“我”,让“我”做各种危险的事,对“我”各种“苛刻”的要求……父亲在“我”心里一度是个“大坏蛋”。可同时,父亲安慰中考失利的“我”,在危险来临时保护“我”,有好吃的让“我”多吃点儿,他也是爱“我”的父亲。文中描写了“我”

第19页,共20页

的情感转变,描写自然,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父之爱。

第20页,共2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