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导游词之塘栖古镇

导游词之塘栖古镇

来源:吉趣旅游网


导游词之塘栖古镇

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

现在我就为大伙儿简单介绍一下那个被誉为明清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塘栖古镇的沧桑历史、江南水乡的人土风情、风雅古韵。

【塘栖古镇简介】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土地胖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适合桑麻蔬果种植,是杭州蔬菜、水果基地。

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有“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之美誉,枇杷名扬天下,梅花香飘天下,丝绸畅销海外,更有杨梅、青梅、甘蔗等特色土产。

【广济桥】

广济桥,又叫通济桥、碧天桥,塘栖人俗称长桥,此桥为七孔石拱桥,是千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桥,能够讲是运河上最美丽的石桥,势若长虹,水平全长78。7米,南北各有80个台阶,因此这座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最早的长桥是唐代闻名的石匠尉迟恭建筑,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弘治年间,此桥早已坍塌,百姓来往均靠摆渡,每逢风高浪急,总有人落水遇难。如今,陈守清挺身而出,募集善款建桥,因为资金缺口太大,陈守清就搭船到京城,以铁链束缚自身一直往官民募捐,此事惊动了朝廷,连太后、太子都纷纷捐款,朝廷官员积极响应,陈守清募集了巨款回到塘栖,历时九年,终于建成了这座七孔长桥。

长桥将南北水岸连成一片,使得塘栖成为江南巨镇,长桥功不可没。

【水北明清街】

水北街,因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面,因此叫做水北街,此街原长2500米,现保存下来较好的有近千米,故号称“千米水上街市”,街上除了民居以外,还有各色各样的商店,能够讲上百业汇聚。

水北街在唐宋时期就成为居民区,明加精时,当时的浙江督抚胡宗宪奏请朝廷在此地设立水利通判厅,这位胡宗宪是明代抗倭名将,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直管领导,那个水利通判厅也叫“添设府”,往常衙署大门前立有两座石狮子,还竖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牌子,据讲府内还设有虎牢和水牢。1751年正月初二,乾隆爷驾临通判厅,留下了乾隆御碑。

这条水北街能够讲是塘栖最有人文内涵的一条街了。

【乾隆御碑】

1751年,也就是乾隆十六年,正当年华的乾隆爷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悄然君临塘栖,这

次南巡,他细查了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的情况发觉,江苏和安徽两省积欠数目巨大,而浙江省却从未拖欠。站在如此的民风淳朴的鱼米之乡,乾隆爷龙心大悦,为表彰浙江省,下令免去地丁钞票粮三十万两以示鼓舞,并将此圣谕刻石立碑,这就是我们现在大伙儿看到的乾隆御碑了。

讲到这块碑的爱护和发觉极具戏剧化。由于过去水北街分属德清和杭县两县管辖,加上御碑早被住户砌入墙内,只露出顶端一截,看不到全貌,因此人们就将御碑当作两县的分界碑来处理了,以碑为界,碑西为德清,碑东为杭县。

如此一来,倒是让此御碑逃过了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这一文化浩劫了,为我们完整地保留了宝贵的历史文物。直到20__年文物普查,才使得乾隆御碑重见天日,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推进,政府出资1500万爱护乾隆御碑,兴建了御碑亭、御碑公园和御碑码头,成为塘栖运河的一个亮点。

这块乾隆御碑上有双龙抢珠云纹;据考证这是我省现存的最大御碑。

【八字桥、市南水坊】

水乡塘栖的特色之一就是桥多,石拱桥、石板桥、单孔桥、多孔桥犹如一条条纽带,将那些被河湖与陆地重新连成一片,形成水网型集镇,从天上俯瞰,这些桥就象是一个个纽扣,把两边的街道扣在一起。

讲到桥,八字桥是塘栖最为闻名的石桥之一,能够讲是水网交汇之地。

老八字桥是一座专门古老的石桥,早已坍塌只留下一个桥基,20__年底,运河综保委

在原址上重建八字桥,北接市新街,南连市南街,站在桥上,大伙儿能够看到市南街的整个风貌,一派水乡古镇风景画,那个地点也是拍照取景的好地点。

【塘栖五大名吃】

塘栖百姓历来对吃菜颇为讲究,口味甚刁,总体以清淡为主,注重刀工和火候,讲究精工细作,重油重酱,讲究入味,其色、香、味、形的要求和杭帮菜近似。塘栖是浙江省27个小都市培育试点镇之一,传承古镇千年历史,依托运河综保、超山综保两大工程,着力打造宜游、宜业、宜居的“江南佳丽地,塘栖品质城”,塘栖的美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细沙羊尾】

系塘栖一带传统之名菜,因其形似羊尾而得名。色泽金黄,体形丰腴,脆中带软,郁香鲜甜,为酒席常备之佳肴。制作以猪板油,细沙为主料,先将板油外膜剥除,用刀批薄,切成长方片;再摊平板油,中间放一条小手指粗的细沙,卷成长方条形,切成小段,用手一只只搓圆,另取鸡蛋清,放入汤盆内用筷打至现出雪白细泡沫后,加上干淀粉,拌匀,成泡糊状。

然后,将细沙圆球放入蛋糊中,再把沾满蛋糊的圆球一只只取出,投入旺火油锅内,边投边用筷拨转,待色呈浅黄、体胖、结亮后捞出待凉,加温油锅,待烧至七成熟时.将捞出的细纱圆球再次投入锅里,不断上下翻动,炸成金黄色,壳脆捞起,装盆,撒上白糖,即成。

【粢毛肉圆】

塘栖名菜之一,是历来塘栖人正月里待客人、办酒席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菜。其肉质柔软,鲜美可口,糯米,色润透明如珠,既可作菜肴,又可当点心,糯而不腻,老幼咸宜。

制作以鲜肉、糯米为主,先将四与一之比的精肉与胖肉斩成肉茸,再把糯米淘净,用温水浸泡3小时,后捞出、沥干,取一半上笼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饭和肉茸、味精、精盐、葱、姜末、酒、湿淀粉,加少许水,一起调匀,用手握成比乒乓球略大的肉圆子,逐个放入盛有糯米的筛子内滚动,使其表面全部沾满糯米,然后,整齐地放入蒸笼里,在沸水锅上蒸十余分钟,待糯米蒸熟并如珍宝样一粒粒竖起后,取出装盆即成。

【米塑】

塘栖独有的民俗工艺,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艺品。已列入非遗项目。

【汇昌粽子】

又名塘栖棕,以塘栖镇水北街的百年老店“百年汇昌”而出名。塘栖粽子区不于嘉兴粽与湖州粽,在外形、扎法上自成风格。要紧有枕头粽、尖足粽等外形,除了包扎以外,塘栖粽子蒸煮上也有独特手法,要求时刻长,强调“千滚不如一闷”。

要紧特点是五花肉、绍兴酒、杜糯米、青竹叶、土灶头、铁锅子,老汤煮。陈国明《食汇昌粽》诗云:斯文满口老冬烘,一世青衫不道穷。解得人间真味道,米家书画汇昌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