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设计
2010年第1期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探究
唐宇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城市规划专业05151班,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城市规模、城市功能的扩大,而更要考虑的是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特色、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建设,即对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内涵、必要性原则和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热门词汇,随之而来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生态城市是指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符合生态学原理,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度开放和高效利用,居民安居乐业的城市。具体来说,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即把生态理念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把生态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到具体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在原有的城市规划中更加侧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必要性1.1现存城市建设出现的系列问题
首先,暴露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打破了城市环境的平衡状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居住区拥挤不堪、交通不畅、缺乏空地、通风采光不足、公共卫生条件差、水体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不断恶化的居住环境导致了各种流行疾病的爆发,城市发展成为城市环境问题的触发因素。
其次,城市规划进入误区。
第一,照抄照搬现象严重。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今天,西方城市规划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在利用西方的城市规划时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以为只要和世界发达国家具有相同的城市设施和城市空间艺术形式,就是实现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这样不仅实现不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还会丧失我们城市的民族特色。第二,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忽视了广大市民的需求,一味搞所谓的“与国际接轨”,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国际大都市风、开发区风、广场风、草坪风、地铁风,每次狂风过后,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就被磨平殆尽,并留下了许多遗憾,其中许多又成了垃圾工程和烂尾工程,它们几乎都无情地成为了城市脸上的“粉刺”和身上的“伤疤”。1.2构建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生态是包括自然生态要素和人工生态要素在内的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总和。而生态城市则是指各种主客体要素处于高效、有机协同状态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和谐、高效、安全、健康等特征。城市生态化的实质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进而达到一种稳定和有序状态的演替过程。构建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生态建设来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2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原则
第一,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根据城市的规划理性地进行宏观,使城市人口规模适当,城市用地规模合理,并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造人居环境,避免盲目建高楼大厦、修桥开路、建广场地铁等,而忽视了城市的“软环境”发展。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决策者,应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中医,全面诊断,综合调理,标本兼治。中国在城市建设上到底缺少什么?是专家还是资金?是规划还是决策?其实以上都不缺,缺乏的是强大有力的民主和法制机制,缺乏的是对人类和自然的尊重。
第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第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举措
3.1树立科学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和决策者的综合素质
建设生态城市,创设一流的城市人居环境,树立科学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是前提。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和谐、经济生态高效、社会生态文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要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不断增加人们对修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紧迫感,树立“把建立世界生态系统多样性作为21世纪发展的首要问题”的意识。同时,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科学的资源观、发展观和消费观教育,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绿色消费运动中来,共创生态文明的新家园。
3.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宏观
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认识城市环境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城市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调查和研究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经济条件的变化发展;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寻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确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绿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能源、生态文化、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需要各学科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互为补充,构建出和谐、高效的城市生态关系,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策略。对于外来的先进理念我们应当吸取,不能完全照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中外相结合,让外来经验技术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创新,为我所用。真正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合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3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与利用
首先,土地利用要讲求节约和高效性。各项建设都要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尽量少占耕地,通过改善结构、布局等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其次,还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考虑。生态优先原则为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定义了一个生态健康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优先权。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规划中的首要任务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以生态规划方法编制城市规划中应控制生态敏感地区范围,确定基本农田、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先将其保护、控制起来,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再行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这样,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因城市的发展扩张而减少和损坏,从而使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得以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蔚.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与设计要求[J].山西建筑,2006(19).[2]张存,张文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内江科技,2007(5).[3]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
MYKJ1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