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来源:吉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作者:张晋莉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1年第06期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现实意义,构建了面向市场需求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了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输出与物流企业接收的供需错位矛盾,实现了对接零距离,即:解决了企业“求才难”的问题和物流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能力,实现了企业、学生及高校三方的“共赢”。基于“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有现实意义,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订单式”合作模式 0 引言

随着物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物流业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在迅猛发展。现代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对物流的重视也越来越高,在2009年2月25日,把物流业纳入了十大振兴产业,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调研显示,全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已达600余万人,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及完善物流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物流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但社会上却存在着物流企业用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现象[2]。表面上是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无专业特色,但深层次原因是学校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市场需要的物流人才及如何培养这种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在努力保证供给人才的“数量”的同时,还应注重供给人才的“质量”, 确保供给人才是面向和服务于物流业。然而,一方面物流企业招不到合适的物流人才,出现人才匮乏的现象;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却抱怨就业难,高校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对口地输入到企业中去,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扩大了供需错位矛盾。

1.2 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还是停留在引进国外一些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现行的教学模式及手段,并未随物流业自身发展需要而加以改革和优化,基本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课为主,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岗位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制约了物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才的培养。此外,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等联系较少,尤其物流高等教育中理论教学比重较大、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1.3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硬件上,高校不可能花费数百万甚至千万资金购买一整套物流设备与设施。软件上,企业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甚至第三方物流相关的教学软件品种纷杂,没有统一标准,适应性较差。表现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其他商业企业在运输、仓储、配送的软件功能整合上不能相互嵌套,不能实现良好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功能[3]。 2 校企合作教育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院校探索的将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科技开发有机结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方式面向市场,能更好的适应需求。因此,社会对此类人才期望值高,需求潜力非常大。

由于校企合作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市场性[4],对校企合作教育的研究也有着现实的意义。主要有:

2.1 吸收社会闲置的资金,改善高校办学条件。高校院校的教育经费有限,不可能购买课程建设所需的全套实验设施设备。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向社会吸收闲置的资本,并转化为学校的学科建设费用。同时,可以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实训及实验基地,解决学高校办学经费及办学条件问题。

2.2 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通过校企合作,使高校更好地了解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让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应用性。

2.3 校企合作保证了学生就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企业作为定点的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操作。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学校既为企业对口输送所需的人才,同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4 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将学校确定为自己的培训目标,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转换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种教育与产业动态发展模式成为现实需求。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优越性,通过构建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发展及完善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培养的人才真正贴近市场,靠近需求,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真正发挥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 3.1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内容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负责选拔接受订单培养的在校学生,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及师资,企业提供相应的实习设备、实训基地、技术资料及必要的资金支持,最后企业安排接受订单培养的学生实习、就业的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5]。“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但为企业减少了培训成本,还为企业提供了长期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结合。

3.2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操作

3.2.1 根据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校企双方签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3.2.2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学校期间由学校落实教学计划,进入企业后由企业落实有关培训计划。也可以校企双方互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的落实。

3.2.3 学生在学校完成教学大纲规定课程后,在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学习企业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3.2.4 学生学业期满毕业时,直接在企业上岗工作。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及前期对学生的定向培养,直接安排毕业生上岗就业。节约了员工培训的成本,缩短了毕业生的实习期及对企业的适应期。

3.3 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优越性

3.3.1 高校“接单生产”,为企业对口输送人才,保证了供与求的“零距离”。企业先下“订单”,学校根据“订单”要求培养学生,再把培养的人才输送给企业。校企合作紧密,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对口,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和企业精神的养成。

3.3.2 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共赢”。即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提高办学能力;学生实习条件优越,提高综合能力,拓展专业技能,就业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容易。协调了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利益关系,使之成为“订单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受益方。 4 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是振兴国民经济的十大产业之一,因此,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空间巨大。向市场输送所需的人才,实现物流人才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是解决供需错位矛盾的关键。本文通过研究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构建符合应用型特点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的求才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同时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能力,实现了企业、学生及学校的“共赢”,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有现实的意义,是物流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晋莉,李小红.基于网络互动的物流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科技,2010(2):104-105.

[2] 赵宝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8):60. [3] 杨放.关于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物流人才的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2006(2):37.

[4] 付静.河南省技工学院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5] 于亚杰.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南昌工程学院校级教改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