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xx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DRB 12-2007
设计规范—电炸锅
2007-2-28发布 2007-3-1 实施
广东xx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
目 录
前 言1 范
围………………………………………………………………………………………1
2 引用标
准………………………………………………………………………………………3 电炸锅的用
途……………………………………………………………………………………24 电炸锅的基本原理及结
构………………………………………………………………………25 主要性能及规
格…………………………………………………………………………………26 关键电气件的选
用………………………………………………………………………………57 关键结构件的设计及选
用………………………………………………………………………68 标准件和通用
件…………………………………………………………………………………12
前 言
电炸锅作为公司的一大类产品,近年来品种已大大地扩充,外观、结构和功能逐渐趋于复杂和多样化,为了进一步规范电炸锅类产品的设计工作,使公司的产品设计开发经验得以提炼和传承,提高零部件的通
用化水平,提高设计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有必要制订本规范。
随着公司市场的不断拓展,电炸锅类产品在销往欧美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时,还应注意当地的一些特殊的要求,受资料来源和篇幅的限制,本规范可能没有涉及到。
广东xx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DRB 12-2007
设计规范—电炸锅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本公司电炸锅类产品在设计各阶段的一些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用于加深工程师对电炸锅类产品的了解,指导工程师正确进
行产品设计和各类设计资料输出,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电炸锅类产品的设计和改型。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随后所用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019 家用电器包装通则
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 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GB 4706.1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 5296.1-1997 消费品使用说明 总则
GB 5296.2-1999 消费品使用说明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使用说明
GB/T 13914-2002 冲压件尺寸公差GB 16798-1997 食品机械安全卫生SJ/T 10628-1995 塑料件尺寸公差UL 1083 家用电锅及锅类器具UL498 插头和插座
UL817 配套软电线和电源线
IEC60335-2-13 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安全标准 第二部分 特殊要求
广东xx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07-2-28批准 2007-3-1实施
Q/DRB 12-2007
3 电炸锅的用途
主要用于家庭内炸制薯条、鸡腿、鱼、虾、蘑菇等食物。4 电炸锅的基本原理及结构
4.1 基本原理:利用电热管的通电发热,将锅内一定数量的油进行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将食物放入锅中进行炸制的一种电热炊具。4.2 基本结构
4.2.1 锅体固定式(Fixing Bowl);
4.2.2 仅锅体可拆洗式(Remover Bowl);
4.2.3 锅体、外壳、电路控制部分均可拆的全拆式(Cool Zone DeepFryer)。
5 主要性能及规格5.1 基本电气参数
5.1.1电压:120V或230V;5.1.2功率:见表1。
表 1
认证类型(推荐功率)
序号最大油量
UL(120V)
12345
炸薯条重量(g)
GS(230-240V)
CUL(120V)800-1000W1200-1500W1500W1500W1500W
0.8-1L1-2L2-3L3-4.5L>4.5L
800-1000W1200-1650W1500-1650W1500-1800W1600-1800W
800-1000W1200-2000W1500-2000W1500-2200W2000-2200W
150-400250-450450-650600-1000>1000
5.2 技术要求
本公司的电炸锅系列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进行生产。
5.2.1 环境条件
5.2.1.1使用温度范围 - 10℃~40℃;
5.2.1.2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下(温度为25℃时);5.2.1.3储存温度 - 40℃~60℃;
5.2.1.4周围空气中应无易燃性、腐蚀性气体, 或导电尘埃存在。5.2.2 温度控制
按5.3.8方法试验,应符合表2要求。
2
Q/DRB 12-2007
表 2
电炸锅系列
1、 热管直接焊接、压铸、铆
接到锅底
2、 电热管直接浸入油内机械式电子式
±12℃±10℃
电热管压铸到发热盘
(可拆锅)
电热管的放置方式调温范围控温精度
OFF~190℃(OFF~3750F)
±15℃±10℃
5.2.3 升温时间
按5.3.4方法试验,应符合表3要求。
表 3
电炸锅系列
1、 电热管直接焊接、压铸、
铆接到锅底
电热管压铸到发热盘
(可拆锅)
电热管的放置方式
2、电热管直接浸入油内
油温升到最大档
≤15分钟≤25分钟
5.2.4 蜂鸣器音量(电子控制式电炸锅)
按5.3.5方法试验,蜂鸣器声功率级噪声(A计权)应大于60db。5.2.5 定时
5.2.5.1按5.3.6.1的方法试验,“电子式电炸锅”定时最大偏差±5%。5.2.5.2按5.3.6.2的方法试验,“机械式电炸锅”的定时器最大走时偏差±10%。
5.2.6 电机温升
按GB 4706.1-1998中11条的规定。5.2.7 寿命
电炸锅系列及多功能锅系列的寿命按5.3.7中的方法试验,结果应满足不少于500个循环,客户有特殊要求除外。5.2.8 接地装置
按GB 4706.1-1998中27条的规定。5.2.9 “电炸锅”内的材料
按QB/T 1240-1991中5.9条的规定。5.2.10 紧固件及元器件
按QB/T 1240-1991中5.10条的规定。5.2.11 外观要求
3
Q/DRB 12-2007
按QB/T 1240-1991中5.11条的规定。5.2.12 防水要求
按GB 4706.1-1998中15条的规定。5.2.13 温控器(温控探头)、传感器误差
按5.3.8方法试验,符合表4要求。
表 4
电炸锅系列
1、电热管直接焊接、压铸、铆接电热管压铸到发热盘到锅底(可拆锅)2、电热管直接浸入油内机械式(温控器)
电子式
3~10℃3~6℃
3~25℃3~10℃
电热管的放置方式通断温度变化幅度
5.2.14 炸制性能
按5.3.9方法试验,符合表5要求。
表 5
电炸锅系列
0.8~1.0150~400
1.0~2.0250~450
2.0~3.0450~650
3.0-4.5
>4.5
最大油容量(L)
档 位
重 量(g)炸制电热管直接固定到锅性能底或浸入油内
电热管压铸到发热盘
最 大 档(炸薯条)
600~1000
>1000<18分钟<25分钟
<13分钟<25分钟
<15分钟<20分钟
5.2.15安全性能
按UL1083、UL498、UL817、IEC60335-2-13、BSEN61000、EN55014的规定。
5.3 试验方法5.3.1试验条件
除对试验环境条件另作规定外,试验均应在无强烈阳光,无热源辐射和无较强电磁干扰的室内进行,并符合5.3.1.1~5.3.1.5所述条件。5.3.1.1环境温度:20℃ 5℃;
5.3.1.2空气相对湿度:45 % ~85 % ;5.3.1.3大气压力:86 k Pa ~ 106 k Pa;
5.3.1.4试验的电源电压范围:产品标称值 1 % ;5.3.1.5试验的电源频率范围:产品标称值 1 % 。5.3.2 试验用仪器仪表
4
Q/DRB 12-2007
按QB/T 1240-1991中6.1 。另增加声级计:其固有误差应小于±1dB。
5.3.3 目测、量具等测量
应用目测、量具检测是否符合QB/T 1240-1991中8.1,8.2条的规定。
5.3.4 升温时间试验
将电炸锅温度调到最大值,加入纯正花生油到最大刻度线,取锅内油中心点作为测试点,
用热电偶测量油温。对产品施以额定电压,测量自接通电源开始,至测试点的温度达到最大档温度所需时间。应符合5.2.3中规定要求。5.3.5 蜂鸣器音量性能试验(电子式电炸锅)
将“电炸锅”正面(固定控制电路板的面)中心20cm处,用声级计测量蜂鸣器音量,应符合本标准5.2.4的要求。5.3.6 定时控制性能试验
5.3.6.1 将“电子式电炸锅”接通电源,依次对菜单功能的定时进行试验,用计时仪器测量,当达到预热温度后,设定炸制时间(按TIME+或TIME-键),从秒点闪动时开始计时,至显示屏由设定时间值的倒计时变为零结束,且蜂鸣器鸣响之时的时间值,应符合5.2.5.1的要求。
5.3.6.2按QB/T 1240-1991中的6.10试验,应符合5.2.5.2的要求。5.3.7寿命试验(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要求进行)
5.3.7.1加入纯正花生油到锅体的最大油面线,在室温下,将家用器具设置到最大档,进行通电加热半小时,再断电吹冷半小时试验,如此循环试验后的结果应满足5.2.7的要求。
5.3.7.2整机功能测试的寿命试验可以按UL1083中的100个周期试验进行。
5.3.8温度控制性能试验
5.3.8.1最高档控温性能测试:将电炸锅或多功能锅温度控制调到最大值,加入纯正花生油到MAX线,取锅内油中心点作为测试点,用热电偶测量油温。记录温控器或传感器在第2、3、4次接通和断开时的温度。动作温度偏差应为各次断开温度与标称温度值之差。动作温度范围应为三次接通温度和三次断开温度之差的绝对值,动作温度偏差及温度范围必须符合本标准第5.2.2,5.2.13。
5.3.8.2其余温度档控温性能按照具体客户要求。5.3.9 炸制食物性能试验
加入纯正花生油到最大刻度,最大档预热到指示灯灭或蜂鸣器叫,表明预热温度已达到,
按表5中的要求将薯条放入食物网篮铺平,再把食物网篮放入预热的油中,加盖(除特殊说明外),薯条炸熟变成金黄色所需的时间应满足5.2.14的要求。
6 关键电气件的选用
5
Q/DRB 12-2007
6.1 对于钎焊的电热管应采用Φ13X1.2的铝管冲压成型,管的截面形状多为梯形,对于铆接的电热管应采用Φ8X1.0铝管;对于浸入油中加热的电热管应采用Φ8X1.0的不锈钢管。可选用厂家:金田、河合、安吉尔(不锈钢管)、全日通等;
6.2 温控器通常可选用厂家为:翰盛、新东裕和长丰的温控器;
6.3熔断器一般采用艾默生、NEC、ELMWOOD等,对于电子传感器上的熔断器(240℃)一般采用艾默生比较好;
6.4微动开关通常可选用厂家为:可选用德丰、拓普;
6.5继电器通常可选用厂家为:宁波金海,上海松川。7 关键结构件的设计及选用
7.1 固定锅结构,锅体和相关零件的设计
7.1.1 锅体的边沿不应做得太小, 锅体深度满足最大油量情况下在30度倾斜最危险的位置,油面距锅沿最危险点留出距离,锅体材料通常采用1.0~1.2mm厚的纯铝板。
7.1.2 锅体与壳体的装配:锅体边沿翻边与壳体上平面的间隙不小于2.5mm,锅体侧壁距壳体的最小间隙大于4mm, 锅体和壳体之间通过支撑块隔开,并保证固定紧密,防止锅体晃动。
7.1.3 温控器在锅体上的安装:控温方式可采用锅体底部和侧面控温两种
方式。
7.1.4 锅体侧焊片采用1.2mm厚的纯铝板制成,应保证焊接位置的准确性。
7.2 压铸可取锅,锅体和相关零件的设计
7.2.1 锅体的边沿不宜做得太小,锅体深度满足最大油量情况下在30度倾斜最危险的位置,油面距锅沿最危险点留出距离,材料为ADC12或ZL102。
7.2.2控温方式可采用锅体底部和侧面控温两种方式,感温头采用ADC12或ZL102压铸或加工而成。7.2.3管脚支撑的材料必须采用耐温200度以上的PPS料。否则易溶胶。7.3 上盖部分相关零件的设计7.3.1塑胶上盖
7.3.1.1机身后部最好凸出一块(带接油盒),凸出一块的宽度要大,这样上盖铰链就可设计成较宽尺寸,避免上盖左右晃动而造成上盖与机身配合不齐,影响外观;如果机器带折叠升降把手网篮,上盖前面不能
设计成太斜。如果斜度太大,藏手柄的缺口处会出现锋利的披峰,并且手柄滑块易与上盖干涉。上盖观察玻璃处的斜面根部要留一段约0.5mm的直边,以免披锋太严重;上盖外侧边沿要倒圆角0.5mm以上,以避免直角边割手。由于PP件缩水率较大,上盖加强筋不能做得太厚,1.8~2.0mm壁厚的加强筋根部做成0.8mm,而2.5mm壁厚的加强筋可做成1mm,目的是防止上盖表面缩水;上盖螺钉柱位置容易出现缩水,影响外观。建议将螺钉柱的根部改
6
Q/DRB 12-2007
为筋条联接,如图1,上盖钩位应注意如图2所示问题。
上盖通常采用PP材料。防火等级为HB级。
7.3.1.2上盖后部铰链轴在设计时要考虑强度问题,如果强度不够,开盖时容易将铰链轴拉断;材料为PA6+30%GF。
7.3.1.3铰链座在设计时要考虑强度问题,如果强度不够,开盖时由于受到的冲击力较大,铰链座容易断裂;镶框铰支座部位与外壳配合处,前后宽度设计尽量宽,如果配合面太小,两侧凸起的部位容易不垂直,从而出现上盖与机身之间前后错位,既影响外观,也影响开盖按钮钩与上盖钩位的配合。如果上盖往前错位,则钩不住上盖;如果上盖往后错位,则上盖无法扣下去。铰链座材料为PBT+30%GF。
7.3.1.4上盖内衬压观察玻璃的台阶深度不能太浅,否则玻璃会松动,深度最好多出0.2mm的过盈;上盖内衬前面藏手柄滑套的台阶深度要足够间隙,否则盖上盖时,滑套容易顶住上盖内衬台阶,所用的材料为覆铝板,厚度为0.4mm。
7.3.1.5为了使透气盖与上盖之间的间隙均匀,在透气盖的周边加系列
的筋条,从而实现间隙均匀的目的,但筋条高度不能太高;透气盖扣手位行程要大,这样扳动扣手位较容易,容易将透气盖取出;透气盖扣手位置应注意如图3所示问题。材料通常采用PP材料,厚度2.0~2.2mm。防火等级为HB级。
7.3.1.6开盖扭簧力的选用:扭簧力的选用较难,理想的扭簧力是开盖时,盖子能打到85-90°,但机身不跳动;同时在加热后,上盖仍能打开并立起。但要做到开盖时机身不跳动较困难,尤其是不可拆锅的机身较轻。
7.3.2 金属上盖
7
Q/DRB 12-2007
7.3.2.1如果上盖表面为弧面,透气盖最好用塑胶做;如果上盖为平面,透气盖可选用金属做;
金属上盖的外形应尽量简单,复杂的外形可考虑做成几个零件组合外观;上盖的透气窗口和观察玻璃窗口,这些窗口的外形尽量做成与上盖外形一致,及与上盖四周的距离相等;上盖表面的透气孔要尽量离上盖把手远。所有尖角处倒圆角,以避免刮手;透气的孔如用百叶窗形式,百叶窗出气方向须背离把手;上盖周边如能做到翻边,则尽量翻边;上盖让开网篮手柄的槽存在冲压毛刺,如果上盖需装密封胶,槽的毛刺方向应藏到硅胶里,或尽可能冲小毛刺;上盖上用于固定上盖把手的螺钉孔,尽量冲成长圆孔。这样,即使上盖变形造成上盖螺钉孔与把手孔位置存在误差,也不影响装配;玻璃的固定方式,要考虑玻璃装配的可靠性。如果玻璃固定框难以将玻璃牢靠固定时,可考虑用铆钉进行联接;上盖放置到外壳的定位结构方式,如果上盖翻边直接支撑到外壳上表面,这样会把外壳的喷涂层刮掉。可考虑在上盖内表面碰焊几处支撑片,支撑片支撑到锅体上边缘,这样外观会更好。
7.3.2.2如果观察玻璃外观带塑料环,要考虑好塑料环的挠曲变形问题。可在塑料环上增加几处扣位,将塑料环与玻璃固定在一起。7.4外壳相关零件的设计
7.4.1 塑料外壳
7.4.1.1上盖通常采用PP材料。防火等级为HB级。颜色尽量不采用银色和黑色,以免生产控制较困难。磨砂表面不能太细,否则易出现划痕,生产控制较困难。尽可能采用上小下大或上大下小结构以便模具制作。尽可能不采用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结构难以保证外观。壳体上面后侧安装铰链座处最好做成突出一部分,并尽量做得宽些。为有效降低温度对弹簧的影响,同时为装接油盒提供空间,上盖和壳体之间理论设计间隙为1.5~2mm且应保证周边间隙均匀。
7.4.1.2 结构:装铰链座处,装铰链座应有3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螺钉进行固定,也可采用将铰链座与壳体做成一体,但加热后易变形。可采用加筋或降低高度方式保证加热后的刚度,上盖在打开时,不能从铰链座处飞出,铰链处的结构形式可根据上盖部件铰链轴的不同形式,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如图4所示。后侧接油盒下面应增加加强筋以增加刚度,减少加热时的变形。
7.4.1.3装接油盒处尺寸,接油盒与壳体配合处采用少量过盈配合,要求安装不能太紧,将机器
接油盒端朝下,接油盒不能掉出。通常采用长度或高度一个方向采用少量过盈配合。机器在工作时水不能流到内侧带电部件上,最好能在接油盒处挡住。壳体的上表面也是如此,所有的开
8
Q/DRB 12-2007
孔,都必须能够避免液体流到内侧带电部件上。
7.4.1.4壳体前部装开盖按钮处(包括带装饰面板部分),按钮和孔的单边间隙0.2mm,孔的分型面最好不要设在孔内,注塑时产生的飞边易造成按钮工作不顺畅。开盖按钮通常高出壳体2mm左右,按钮表面应设计有手指不易滑脱的结构,如凹坑或防滑筋等。材料通常采用
PBT+30%GF,如颜色方面有特殊要求(如白色等较浅的颜色),也可采用PC料。开盖按钮的行程应保证彻底分离和可靠接合,要求上盖在未按下开
盖按钮时不能自动打开,按下开盖按钮后,上盖必须打开。
7.4.1.5装灯罩处,两个灯罩(电源灯和温控指示灯,设计时不能漏掉指示灯)之间应不能互相
干扰。
7.4.1.6装定时器处要保证定时器插线端子的根部与壳体的电气间隙符合要求。旋钮拉力一般要
求为10~15磅,旋钮与定时器轴采用过盈配合。
7.4.1.7装温控旋钮处应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温控器定位的设计,不能让旋钮压紧温控器,否则会
伤害温控器。旋钮要保证不能用手拔出。
7.4.1.8装网篮处应有较小的间隙配合,单边间隙0.5mm左右,以减小网篮装配后的晃动量。固定网篮滑套的槽尽可能深些,网篮在抬起时,不会因食物的重量而下沉。
7.4.1.9对于有装饰圈(或镶框)的产品,装饰圈的高度最好不低于10mm,壁厚不小于 2.2mm。7.4.2金属外壳
7.4.2.1外观方面:尽可能采用垂直折弯结构,折弯处圆角尽可能大些。表面处理方式,不锈钢
为表面抛光和磨砂,冷板和覆铝板通常采用喷油或喷粉,尽可能采用喷粉方式。电泳方式还在试验中。
7.4.2.2结构:壳体有圆弧的地方翻边宽度小于2.5mm,翻边较大时会出现起皱现象。对于全拆电炸锅,壳体上端通常采用卷边方式;壳体后部搭接方式采用如图5所示自扣位方式。为增加壳体的刚性,壳体底部应增加支撑条,且支撑条有凹或凸加强筋。当壳体侧面为直边时,上下部侧面翻边应大些,在下部翻边上可增加凹或凸加强筋,保证跌落时,壳体不变形;锅体与壳体的尺寸关系,尽量保证锅体靠一侧放入壳体时,锅体的翻边(锅沿)能够盖住壳体的翻边。对于喷粉或喷油的外壳,锅体翻边的边缘不能与壳体的表面接触,以免锅沿刮伤壳体而造成客户投
诉。壳体材料通常采用冷板、覆铝板或不锈钢430,厚度0.5mm。
7.4.2.3左右侧把手尽可能采用相同零件,固定螺钉应靠近两侧,以免侧把手与壳体间隙太大。
9
Q/DRB 12-2007
把手加强筋与提手接触处应减薄,也可将模具做成碰穿形式,以减少外表面的收缩。侧把手通采用PP材料。
7.4.2.4当壳体上侧有镶框时的固定方式。当壳体为圆的形状时,可采用扣位或螺钉固定方式; 当壳体形状为非圆形时,必须采用螺钉固定方式,与底座的固定也是如此。另外,其他PP材料塑胶件与五金件或塑胶件的固定尽可能采用螺钉固定(有强度要求的结构),而不采用扣位。
7.4.2.5全拆电炸锅壳体高度应使锅体底面离桌面距离不会太小。7.4.2.6壳体上装橡胶底脚的孔与橡胶底脚采用过盈配合,保证橡胶底脚在机器拖动的情况下或施加15磅拉力不脱落。
7.4.2.7支撑架和侧把手上的扣位外侧要加加强筋。支撑架材料通常采用PP或PA6。7.5底座部分
7.5.1底座的高度应在35mm左右(不含底脚高度),保证分离电源线有足够的安装空间。侧把手位置,长度应大于90mm,深度不小于15mm。结构:后部装电源线处,电源线插座尽可能靠外侧,方孔两侧应有斜度,使电源线左右方向拉力测试,电源线能有效松脱。内部线与插座连接的地方与底座的电气间隙符合要求。底座与壳体的固定处外侧,要有0.8~1mm的装饰缝,内侧加导向筋。导向筋分布尽可能均匀,采用“U”形筋对壳体进行导向和支撑比较好。侧把手处应尽量做成内凹,或加防滑筋以减少在搬运过程中机器脱落的可能性。该处温度一般要求不高于60℃,可通过采用在壳体侧面加隔热板的方式降低温度。
7.5.2底脚应尽可能靠近边缘,如无法靠近,采用加筋的方式,防止机
器向前后或左右翻倒。
7.5.3当底座较平时,应增加凸起或凹入部分,增加底座刚性,底座散热口做成百叶窗形式同样可增加刚度,但应留出铭牌位置,铭牌尽可能采用模印方式,以降低成本。分离式电炸锅,应注意插座处铜箔端子与底座的电气间隙。底座通常选用PP材料,防火等级HB级,壁厚2.2~2.5mm,根据需要也可采用电木等其他材料。7.6内衬部分7.6.1 内衬所用的材料,如客户没有特别要求,可采用厚度为0.3-0.4mm的覆铝板;
7.6.2 作用:安放锅体、电源插座、温控器和熔断器等重要零件;隔热,反射热量,以确保外壳大身的各安规点温升符合要求,做到冷壁的效果;安全防护,防止非正常情况下电热管熔化滴液造成火灾;定位外壳,防止加热、冷却过程中大身变形。7.7 控制盒部分
7.7.1 外形尽可能尽可能采用两头小中间大的外形以便零件分割及模具制作,不采用上小下大或上大下小结构,否则结构难以保证外观,如图6所示。外壳件装配接合处须留有装饰缝,装
10
Q/DRB 12-2007
图6
饰缝宽度0.5~0.8mm。
7.7.2外形尺寸及外露部件(温控旋钮、定时旋钮、开关按钮、指示灯罩等)的布置须考虑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各种零配件(温控器、限温器、定时器、电源开关、安全开关、指示灯、电子线路板、电位器旋钮、电热管、电子传感器等)、内部接线及储藏电源线(需要时)。
图7
图8
7.7.3控制盒装上整机后,操作面应与锅体炸制食物时冒出的蒸汽方向形成一定角度,以避免蒸汽直接冲到操作面,造成操作部件(温控旋钮、定时旋钮、开关按钮等)烫手及蒸汽凝结的水珠流入控制盒内,如图7所示。
7.7.4外壳零件分割,尽量采用对开前壳、后壳两零件设计,以使控制盒装配更容易;除非受到外形限制,否则不提倡采用前壳、后壳、上盖三零件设计,如图8所示。
7.7.5合理安排控制盒内各零件的安装位置,应考虑到有外观要求的外露部件(温控旋钮、定时旋钮、开关按钮、指示灯罩等)的布置。7.7.6尽量将所有电器件固定在一件外壳件上,以简化装配工艺。7.7.7满足UL要求的强电带电体与HB级塑料零件之间的距离(不是通过变压器调压的电子线路板算强电带电体)。如果无法满足,可考虑在强电带电体与HB级塑料零件之间增加V0级塑料零件隔离。
7.7.8满足GS要求的金属带电部件(Ⅰ类电器)离外露距离至少4mm(用GS试验指测试),如无法满足,可考虑使用Ⅱ类电器(价格比Ⅰ类电器略高);
7.7.9注意局部强度不够将导致变形,特别是有受力要求的地方。改善此类缺陷可采用局部增加料厚、增加加强筋等方法,以及避免出现面积比较大的平面。
11
Q/DRB 12-2007
7.7.10 特别注意PP料外观零件的缩水缺陷,一般要求各类筋的厚度≤料厚的1/3;
7.7.11不锈钢电热管的弯曲尺寸及铆压片尽量通用已有的同类产品上使用的。采用液压式温控器及限温器的电热管头距离一般为20mm,采用电子传感器的电热管头距离一般为25mm,电热管的弯曲半径应≥15mm。7.7.12电子传感器的管长及弯曲尺寸尽量通用已有的同类产品上使用的,电子传感器不锈钢管的弯曲半径应≥18mm,热敏电阻应设计成尽量靠近传感器管头,热敏电阻与熔断器的距离为30mm±5mm。
7.7.13定时旋钮、温控旋钮、指示灯罩、安全开关支架、线路板隔板、电热管支架、传感器压片、传感器固定片、限温器固定板、各类开关等零件尽量通用已有的,以有效降低模具成本;电子线路板尺寸、电位器固定板尺寸尽量按已有的电子线路板及电位器固定板的尺寸。
7.7.14材料:控制盒前壳、后壳、上盖:采用HB级PP料,壁厚为2.2-2.5mm。如果内部结构无法满足UL要求,可采用V0级PP料或V0级
PBT+30%GF料,此种情况需尽量避免。定时旋钮、温控旋钮:采用HB级PP料,壁厚为2mm。开盖按钮、开盖按钮座:采用HB级PBT+30%GF或HB级PP料,壁厚为2mm。指示灯罩:采用V0级透明PC料,壁厚为1.5mm。电热管:采用Ø8不锈钢管。电子传感器:采用Ø8不锈钢管。8 标准件和通用件
推荐使用的标准件和通用件见表6。
表 6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名称电热管电子传感器传感器固定
片I传感器固定片II电路板电路板锅体锅体锅体垫板管脚支撑锅体固定块锅体支撑块滑套上下盖滑套上下盖手柄滑钮手柄滑钮
所属产品DF12-2152801152801152801152801151603DF12-2DF12-12DF12-20DF12-2DF12-6A152401152601DF12-20DF12-12DF12-8DF12-20
材料规格铝管不锈钢管304 T0.8304 T0.8
生产厂家金田、全日通
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
备 注
UL/CUL
3003 T1.23003 T1.23003 T1.23003 T3PPSPBT+30%GFPPSPBT+30%GFPBT+30%GFPBT+30%GFPBT+30%GF
12
Q/DRB 12-2007
表 6(完)
序号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名称提升拉钩提升拉钩定时器锅体支撑块分离式电源线分离式电源线支撑架固定架压片氖泡护套灯罩插头壳体组件插座壳体组件底脚底脚底脚软轴软轴摇杆支撑
所属产品DF12-20DF12-12DF12-20152601PL1215/PN1215967001/967002
DF12-4DF12-4RV75-1DF12-10152601152601DF12-10DF12-6AFP12-7DF12-3DF12-20DF12-4
材料规格08F T1.508F T1.530′带ON档
PPS120V/15A120V/15A电木覆铝板 T0.8
PCPCPBT+30%GFPBT+30%GF丁氰橡胶丁氰橡胶丁氰橡胶PA6PA608F T1.5
生产厂家VESTAVESTA杭定、西定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VESTA雄兵雄兵雄兵VESTAVESTAVESTA
两芯三芯备 注
DF12-23镀锌板 T0.8
VESTADF12-23
上海EGODF12-13
深圳亚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
400用
363738
限温器固定片毛细管温控器毛细管限温器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