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清官的小故事

历史清官的小故事

来源:吉趣旅游网
历史清官的⼩故事

  清官代表着我们国家⼈民的脊梁,⼩编在此整理了历史清官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家。  历史清官的⼩故事⼀

  黄槐,⼜称黄⼭公,寿宁县清源乡韶托村⼈,⽣年不详,北宋徽宗政和⼆年(1112年)进⼠,是寿宁县境内第⼆位进⼠,宣和⼆年(1120年)任徽州知州。黄槐为官清正廉洁,⼀⼼为民。为救百姓于⽔⽕,开仓放粮赈灾。弃官归隐故⾥后,⼜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善事。绍兴三⼗⼆年(1162年),黄槐⽻化,⾢⼈将其奉为“黄⼭公”,修庙祀之。  为民舍乌纱 开仓放国粮

  “徽州挂印犯天颜,赈灾放粮济众难;王眼⽆珠分⿊⽩,民⼼有镜别忠奸。地灵托溪公能脱,⼈杰弃官胜得官;祈福焚⾹原缥缈,只留榜样后⼈看。”这是⼀⾸歌颂黄槐的七⾔律诗。从事黄槐信俗⽂化研究⼗余载的寿宁县传统⽂化研究会秘书长黄⽴云说,宋代以来,歌颂黄槐的诗⽂遍及寿宁⾢内姓⽒宗谱,⽽这些诗⽂⽆⼀例外地提到开仓放粮赈灾等事迹。

  唐末宋初,黄槐的先祖从江西迁⾄韶托,当时的寿宁尚未建县,韶托⾪属长溪县,也就是现在的霞浦县。北宋徽宗政和⼆年,黄槐苦读成名进⼠及第,此后⼀路仕途顺畅,于宣和⼆年任徽州知州。

  时值徽州⼀带灾情不断,数⼗万徽州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黄槐忧⼼如焚,他上表奏请朝廷减免徭役赋税,开仓放粮赈灾。

  然⽽,官僚不顾⼈民死活,不但驳回赈灾奏章,还加紧催逼徭役赋税。遵从朝廷旨意继续横征暴敛,可以保住⾃⼰的仕途富贵,但将把数⼗万徽州百姓逼向绝境。⾯对两难抉择,黄槐义⽆反顾地决定放弃仕途富贵,他传令所辖州县全部打开官仓放粮赈灾,此举使得徽州灾民绝处逢⽣。

  黄槐⾃知私放官粮赈灾,朝廷不会放过⾃⼰。为了纪念辖境那座仰慕⼼仪的名胜之⼭——黄⼭,黄槐改名黄⼭,挂印弃官,取道江西遁回⽼家韶托。因此在民间,民众称黄槐为“解粮官”。

  “⾄今在徽州⼀带仍流传着‘黄知州,赈粮⾕;挂官印,救万民’的民谣。”黄⽴云说。  遁⾝⼭野 济世授业

  从寿宁托溪村出发,上溯500⽶,即可望见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修建的“黄⼭公庙”。庙的⼤门上⽅挂着⼀块牌匾,上书“托迹佑民”,⼤门两边的⽯碑上刻着《黄⼭公颂》《黄⼭公廟记》等诗⽂。⼤门前临溪有⼀株需⼆⼈合抱的杉树王像⼀位阅尽⼈间沧桑的⽼⼈,历数⼏百年风⾬,默默相伴。

  这座庙已有850多年的历史,其前⾝是黄槐修建的书馆。当年黄槐私⾃下令打开官仓放粮赈灾后,遁回⽼家韶托村。为免累及⽆辜,便安排村中族⼈远避他乡,⾃⼰则隐居鹤溪(现寿宁托溪乡)修仙炼道。

  归隐鹤溪的黄槐,仍⼀⼼为民。寿宁⼭深林密,古时虎豹横⾏,豺狼出没。黄槐为保⼀⽅平安,在当地组织了狩猎队,设阱陷虎豹、张⼸射豺狼。⾄此,⼭村兽迹消遁,⼈畜安泰。同时,他还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到寿宁,带领村民筑坝、修渠,将靠天吃饭的农⽥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  后来黄槐狩猎⾄托溪乡溪州村,见溪州⼭清⽔秀,流连忘返,便在鹤⽔之滨的⼩溪洋结庐定居。当时,鹤溪百姓过着脸朝黄⼟背朝天的农耕⽣活,难得有⼈断⽂识字。黄槐在溪州定居后,便择址开设书馆,延请塾师为少年⼉童授课启蒙开智,⾃⼰也倾其所学,将知识传授给四邻⼋村的寒门⼦弟,并为村民答疑解惑。从此,⽂化的种⼦在鹤溪⼀带⽣根、发芽、开花、结果。

  黄槐还是个悬壶济世的好医⽣。当地缺医少药,村民因瘟疫或疾病往往束⼿⽆策⽽坐以待毙,他痛⼼疾⾸,悉⼼钻研医学,运⽤所学医术救死扶伤,且分⽂不取。他研读中医病理,收集民间秘⽅,还根据当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的放⽮,疗疾祛病。据说他尤其擅长医治风湿伤寒病症,⼀剂简单的中药,就让病⼈药到病除。直⾄今天,⾢⼈仍称其为“神医”。  赢得百姓爱 千秋⾹⽕盛

  在托溪乡溪州村有⼀座岩⼭,海拔1040⽶,岩峰突兀,三⾯如壁,⽓势雄伟⽆⽐。当年黄槐选择在溪州定居,正是看中岩⼭的仙风神韵。为了给百姓治病,黄槐经常进深⼭攀悬崖采草药。⾄今岩⼭的⼀⾯⽯壁上还留有其采药时留下的⾜迹。

  绍兴三⼗⼆年,黄槐经过数⼗年潜⼼,⽻化成仙。临终前,黄槐嘱咐家⼈,在其仙逝后采具⽯棺,葬于圈⽯村七星岩下。

  家⼈遵照遗嘱,择定农历九⽉初九午时安葬。相传,九⽉初九当天,岩⼭之巅彩云飘拂,岩峰上⽅仙乐袅袅。正午时分,黄槐破棺⽽出,成仙。传说带了浓厚的传奇⾊彩,但黄槐逝世后,周边百姓将其奉为“黄⼭公”,并将黄槐在鹤溪修建的书馆改建为黄⼭公庙,内塑黄⼭公神像,逢节假⽇祀之,⼀代清官幻化成百姓⼼中神祇。

  此后,为缅怀他们⼼⽬中的清官黄槐,闽浙边界的村民开始为黄槐修建庙宇。据初步统计,⽬前,闽浙两省已知主祀黄槐的黄⼭公庙宇就有300多座,⽽家中、祠堂供奉黄⼭公神位的更是数量众多,黄⼭公信众达2000多万⼈。每逢清明节及黄槐得道成仙之⽇农历九⽉九⽇,闽东北、浙西南等地信众成群结队到黄⼭仙岩及黄槐墓前虔诚祭祀。黄槐成为群众“⽔旱疫疾、功名求⼦等祷之必应”的地⽅神仙。

  800多年来,黄槐为民请命、积德⾏善、扶正祛邪的“民本”精神被社会普遍认同,黄⼭公信仰已成为寿宁等地⼈们精神⽣活的⼀部分,成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地⽅⽂化遗产。2007年,寿宁县将韶托黄槐湖、托溪黄⼭公庙、溪州黄⼭仙岩和圈⽯黄槐陵墓规划为旅游线路。近年来,黄⼭公⽂化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被列为寿宁县及宁德市⾮物质⽂化遗产。寿宁县还加⼤⼒度打造黄⼭公勤廉民俗⽂化名⽚,在韶托村、圈⽯村设⽴廉政⽂化教育基地,以黄槐、冯梦龙勤廉故事教育新时期⼲部廉洁从政、执政为民。■  历史清官的⼩故事⼆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不久,遇到⼀件案⼦。有⼈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惩罚。那时的杖刑很重,⽵杖⼜⼤⼜沉,⼏杖下去⽪开⾁绽,打成重伤是常有的事。犯⼈⼀听害怕了,赶紧托⼈找到包拯⼿下的⼀个⼩吏,花钱求他改判轻点的刑罚。  ⼩吏见有利可图,便答应帮忙。他让犯⼈不必慌张,并约定:“两天后包拯审案时,我会来记录你的罪状,到时你就⼤声喊冤,我⾃有办法为你减轻刑罚。”

  犯⼈虽将信将疑,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等包拯隔⽇升堂审案时,犯⼈就按⼩吏的吩咐,拼命喊屈叫冤,为⾃⼰辩解。还不等包拯开腔,⼩吏就摆出⼀副凶神恶煞的官⽼爷样⼦,⼤声呵斥:“⼤胆民!快快受了杖责,滚回牢房去吧。”

  包拯刚正不阿,最见不得仗势欺⼈的做派。这⼩吏竟然在他⾯前耍威风,必要狠狠教训⼀番。于是,包拯当堂将⼩吏责骂⼀通,⽽那个犯⼈却改判了刑罚,从轻发落了。

  包拯的正义责罚,却中了⼩吏的下怀。优点如果被⼩⼈利⽤,也会成为缺点。所以,越是平时有效的经验,越要多份⼩⼼和谨慎。  历史清官的⼩故事三

  清康熙⼆⼗三年(公元1684年),汤斌(河南睢县⼈)出任江苏巡抚。汤斌知识分⼦出⾝,性情温和且廉洁⾃律,做过翰林侍讲学⼠,曾任职《明史》总编辑。离京赴任江苏时,汤斌⼀⾝布⾐,⼀辆⽜车,⼀位⽼仆随从。途中,遇⼀⾐冠华丽的青年,跃马驰骋,路⼈纷纷躲避,汤斌虽对此不屑,然不与之计较,亦避之路旁。抵旅店后,汤斌⼊住⼀间上房,刚收拾歇息,这位青年带着随从嚷嚷着要住店,⽽且⾮要⼊住仅有的⼀间上房。店主⼈说:“上房已有客⼈住下。”其随从勒令道:“不管是谁,必移让。俺家县太爷到此,岂容他客占着好房间?”店主⼈⽆奈只好找汤斌商量,汤斌苦笑了⼀下,默默搬⼊偏房。换作别⼈,早亮明了⾃⼰的巡抚⾝份,汤斌却不动声⾊地化解⽭盾,可见不是⼀般⼈物。康熙⼆⼗六年(公元1687年)⼗⽉,汤斌病逝于⼯部尚书任上,享年60岁。家⼈为其处理后事时,发现汤斌为官多年,仅存有⽩银⼋两。多亏汤斌的好友、时任监察(左都御史)徐乾学(江苏昆⼭⼈)出资为其办理了丧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