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园林绿化虫害图片及防治方法

园林绿化虫害图片及防治方法

来源:吉趣旅游网
园林绿化植物虫害图片及防治方法

一、 蛀干害虫

1. 茶材小蠹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茶材小蠹(Xyleborus rornicatus Eichhoff),属鞘翅目小蠹科。别名茶枝小蠹。

此虫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台湾、四川、云南等省区;寄主植物除荔枝、龙眼外,还有茶、樟、柳、蓖麻、橡胶树、可可等到。

为害特点 成、幼虫在长势差的寄主植物上钻蛀为害,多

成环状坑道,影响养分运输,使树势削弱,降低产量和品质。其特点是外观为直径2mm的小圆孔,孔口处常有细碎木屑,湿度大时,孔口四周有水渍。受害重寄主植物成片毁灭。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柱形,全体黑褐色。头部延伸呈喙状。复眼肾形。触角膝状,端部膨大如球。前胸背片前缘圆钝,并有不规则的小齿突,后缘近方形平滑。鞘翅舌状,长为前胸背片的1.5倍,翅面有刻点和茸毛,排成纵列。雄成虫体长1.3毫米,黄褐色,鞘翅表面粗糙,点刻与茸毛排列不很清晰。

卵:长椭圆形,长径约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将孵时淡黄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2.4毫米,乳白色。前端较小,后端稍大,体肥壮,有皱纹。胸足退化,腹足仅留痕迹。

蛹:雌蛹体长约2.5毫米,初蛹时乳白色,随后逐渐变化呈淡黄褐色,口器、复眼和翅端颜色较深。

生活习性发生危害

广东一年发生6个世代,在广西南部年发生6代以上,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在原蛀道内越冬,也有部分幼虫和蛹越冬。翌年2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越冬成虫外出活动,并钻蛀为害,形成新的蛀道。4月上旬开始产卵。

每代成虫羽化后在原坑道内栖息7天左右即钻出蛀道,尤其晴天午后出孔活动较活跃。出孔后的成虫多在1-2年生枝条的叶痕和分叉处蛀入,形成蛀道,蛀孔圆形,直径约2毫米,孔口常有木屑堆积。成虫从出孔到重新入侵约需10分钟至3小时,从入侵到完成坑道需12-36小时。蛀道可深达木质部,呈缺环状水平坑道。卵产在坑道内,卵历期约6天,幼虫生活在母坑道中,老熟幼虫在原坑道中化蛹,蛹历期4-5天。一般于11月中、下旬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水肥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每次梢期要合理用肥,以促进新梢生长粗壮,减少小蠹侵害。采果后至冬季,结合果树修剪和冬季清园,剪除虫害枝。对受害严重的果株,实行重施肥、重全修剪,以减少虫源,使树体更新复壮。

2、药剂防治:修剪清园后,及时用药喷洒枝干。掌握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成虫羽化出孔活动期喷药在枝干上,以杀死部分成虫。有效药剂:10%氯氰菊酯(安绿宝)乳油加40%水胺硫磷乳油(按1:1混合)2000-2500倍液,或15%8817乳油2000倍液加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

2.芳香木蠹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 Linnaeus),属鳞翅目 木蠹蛾科,主要分布于上海、山东、东北、华北、西北。主要危害杨、柳、榆、槐树、白蜡、栎、核桃、苹果、香椿、梨等。

为害特点 幼虫蛀入枝、干和根颈的本质部内为害,蛀成不规则的坑道,造成树木的机械损伤,破坏树木的生理机能,使树势

减弱,形成枯梢或枝、干遇风折断,甚至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4~40 mm,翅展80 mm,体灰乌色,触角扁线状,头、前胸淡黄色,中后胸、翅、腹部灰乌色,前翅翅面布满呈龟裂状黑色横纹。 卵 近圆形,初产时白色,孵化前暗褐色。

幼虫 老龄幼虫体长80~100 mm,初孵幼虫粉红色,大龄幼虫体背紫红色,侧面黄红色,头部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淡黄色,有两块黑斑,体粗壮,有胸足和腹足,腹足有趾钩,体表刚毛稀而粗短。

蛹 长约50 mm,赤褐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华北地区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树木的木质部或土里过冬。在土里过冬的老熟幼虫于次年4、5月份化蛹,5、6月份成虫羽化外出,成虫有趋光性,产卵于树皮裂缝或根际处,卵成块状,50至60为一块。5、6月间幼虫孵化,常10余头小幼虫群集钻入树皮蛀食为害,在树木裂缝处排出均匀细小的褐色木屑。幼虫先在树皮下蛀食,长大后便蛀入木质部。10月下旬幼虫在木质部的隧道里过冬,翌年4月继续为害,一般向上蛀食者多。第二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老熟幼虫爬出隧道到树木附近根际处、杂草丛生的土梗、土坡等向阳干燥的土壤里结茧 防治方法

1、伐除虫源树并及时烧毁,结合秋季整形修剪,锯掉有虫枝烧毁。 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

3、树干涂白:用树干涂白涂剂防止成虫产卵为害。

4、喷雾防治:对尚未蛀入树干内的初孵幼虫,可用50%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3000~5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毒杀,效果均好。

5、磷化铝熏杀:用磷化铝片剂堵塞虫孔,熏杀根、干内幼虫,将磷化铝片剂(每片3.3克)1/20或1/30片(即每虫孔0.11克或0.165克),填入树干或根部木蠹蛾虫孔内,外敷粘泥,熏杀根、干内幼虫(同时可杀天牛幼虫),杀虫率均能达到90%以上。

6、对于做绿化的树木,在早春季节可以使用呋喃丹根部埋施,持效期达半年。 7、注意保护和利用啄木鸟等天敌。 3.椰心叶甲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属鞘翅目叶甲总科铁甲科。别名红胸叶虫、椰子扁金花虫、椰子棕扁叶甲、椰子刚毛叶甲。主要危害椰子、西谷椰子、大王椰子、华盛顿椰子、亚历山大椰子、

雪棕、槟榔、棕榈、卡喷特木、鱼尾葵、假槟榔、山葵、刺葵、蒲葵、散尾葵、省藤等。其中椰子是最主要的寄主。

分布 椰心叶甲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群岛及东南亚。也括中国(台湾、香港)、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靡亚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新赫布里底群岛、俾斯麦群岛、社会群岛、塔西提岛、关岛、马来西亚、斐济群岛、瓦努阿图、新加坎、法属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韩国、泰国等。 危害症状:

椰心叶甲以成虫、幼虫2种虫态危害寄主尚未展开和初展开的心叶,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该虫幼虫孵化后,沿箭叶叶轴纵向取食叶片的薄壁组织,在叶上留下与叶脉平行、褐色至深褐色的狭长条纹,严重时食痕连成坏死斑,叶尖枯萎下垂,整叶坏死,导致树势减弱、果实脱落、茎干 变细,直至植株死亡。成虫一般产卵于棕榈科植物未展开的心叶,卵上常覆盖排泄物或嚼碎的叶片。

形态特征

成虫,体细扁。鞘翅宽约2.0mm。触角粗线状,头中间部分宽过于长。前胸背板红黄色,长宽相当,刻点粗而排列不规则,数量超过100。鞘翅有时全为红黄色,有时后面部分(比例变化较大)甚至整个全为蓝黑色,刻点 大多窄于横向间距,刻点间区除两侧和末梢外较平。

卵:椭圆形,褐色,长1.5mm,宽1.0mm。卵的上表面有蜂窝状扁平凸起,下表面无此构造。

蛹:和幼虫相似,但个体稍粗,出现翅芽和足腹末仍保留1对卡钳状突起,但基部的气门开口消失。

幼虫:成熟幼虫体扁平,乳白色至白色。头部隆起,两侧圆,前胸和各腹节两侧有一对刺头侧突,腹9节,因第8节和第9节合并,在末端形成一对内弯的钳状尾突,实际只可见8节,腹第8节侧突长小于尾突宽,两尾突外侧在基部大部分近乎平行,尾突逐渐尖细。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椰心叶甲每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卵期为3-6d,孵化率92.5%,幼虫期为30-40d,预蛹期3d,蛹期6d;成虫期可达220d。雌成虫产卵前期1-2月,每雌虫可产卵约100多粒。从卵至成虫约为50天。产卵前期18天,成虫有的每天都产卵,有的隔1-5天产一次卵,每次产卵多为1-2粒,最多6粒。卵产在取食心叶而形成的虫道内,3-5个一纵列,卵和叶面粘联固定。 成虫惧怕阳光,白天多缓慢爬行,但早晚趋于飞翔。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有资料记载可飞翔300-500米,可靠飞行或借助气流进行一定距离的自然扩散。远距离传播是借助于各个虫态随寄主(主要是种苗、花卉)调运而人为传播。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新的椰心叶甲疫情发现后,要严密封锁疫区,禁止一切棕榈科植物的调运,禁止范围包括有疫情的县内、县与县之间和省际之间的调运。

2、保护利用天敌 用椰心叶甲的天敌,寄生蜂——姬小蜂和啮小蜂进行防治。 姬小蜂释放法 椰甲截脉姬小蜂晴天早晨或傍晚释放,每200平方米挂一个放蜂器,每个放蜂器放2天后将要出蜂的椰心叶甲寄生幼虫50头。一个月后补充50头,连续3次。 啮小蜂释放法 啮小蜂可于晴天早晨或傍晚释放,每200平方米挂一个放蜂器,每个放蜂器里,放2天后将要出蜂的椰心叶甲寄生蛹20头。一个月后补充20头,连续3次。

挂放蜂器时,放蜂器可高可低,但放蜂器周围不要有任何枝叶,同时放蜂器悬挂线基部抹矾士啉,以免蚂蚁侵入。

3、生物防治:绿僵菌施用法 晴天的早、晚,进行树冠心部洒药,一株树施药一包,该药包

三分之二的绿僵菌粉剂均匀施于心叶及周边的1至2片新叶的中上部,主要用于灭杀棕榈科植物中上部的椰心叶甲。三分之一的绿僵菌粉剂均匀施于心叶基部,用于杀死基部的椰心叶甲。施药时最好避免干旱、高温和烈日当头的时间进行。

4、药剂防治:树高1米以下的植株,晴天,先用高效氯氰菊脂、溴氰菊脂、毒死蜱或吡虫啉等化学农药1000倍液全株喷雾,喷至药液下滴为止,杀死成虫,防止成虫受扰后逃逸,然后拔除集中烧毁。

树高1米以上的植株,晴天,先用高效氰菊脂、溴氰菊脂、毒死蜱或吡虫啉等化学农药1000倍液全株喷雾,喷至药液下滴为止,杀死成虫,防止成虫受扰后逃逸,然后锯除生长点以上部分集中烧毁。植株生长点以上部分锯除后,在心叶上塞入椰甲清粉剂一包。 5、椰甲清挂包法 如植株危害严重,心叶上部可发现20头以上的成虫活动,则该树挂药两包,一包置于第二片新叶(即未展开的心叶旁的叶片)上部,然后再用叶片将新叶或未展开心叶捆绑在一起,用于杀死叶片上部的害虫;另一包置于该叶片的基部,塞入该叶片与心叶之间,用于杀死藏于心叶中的幼虫、成虫和卵。如心叶上部未发现成虫或成虫少于20头,则该树用药一包,该药包置于新叶基部。挂药包法,须在药包上部淋水,使药包充分湿润为止。挂药包时务必把挂包线与叶梗捆绑固定,以免被风吹掉。

6、根部埋药法 早春季节结合浇水在寄主植物(用于绿化的植物)根部埋施呋喃丹进行防治。 4.红棕象甲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红棕象甲,又名锈色棕象,属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种外来高危性检疫害虫,在东南亚地区严重危害椰子、油棕等棕榈科植物。主要危害椰子、油棕、枣椰、糖棕、甘蔗、龙舌兰。以幼虫蛀食茎干内部及生长点取食柔软组织,造成隧道,导致受害组织坏死腐烂,并产生特殊气味,严重时造成茎干中空,遇风很易折断。

为害症状 幼虫钻进树干内部,取食柔软组织,使树干成仅残留破碎纤维的空壳。茎杆顶端渐次变细,叶色变黄,树冠缩小,生长势衰弱,受害严重的植株可导致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 体色红褐,体壁坚硬,体长30毫米至34毫米,头部延长成管状,咀嚼式口器,口器着生于头管先端;触角膝状,端部数节膨大,着生于头管前部侧端。卵长圆形,头端暗红色。 幼虫 体肥胖弯曲,无足,老熟幼虫体长50毫米至60毫米,蛹为离蛹。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雌虫每次产卵百粒。幼虫期为14天至28天,刚羽化成虫先在蛹内停留8天至14天后才会钻出取食,并繁殖下一代。每年4月至10月为虫害盛期,幼虫孵出后即从伤口或生长点侵入,成虫具有迁飞性、群居性、假死性,常在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 防治难点:

1.隐蔽性,红棕象甲大多从生长点侵入危害,蛀食,造成隧道,导致被害组织很快坏死腐烂。而不少棕榈科植物在叶片发黄前很难发现被危害,一旦发现心叶发黄枯死,生长点及附近的茎干已坏死腐烂,严重时已无法挽救。

2.难度大,有不少棕榈科植物长得比较高大,而危害部位多在生长点,喷药时操作难度大,灌药防治难度更大。

药物难渗透,红棕象甲在化蛹前结茧,茧很厚,加上其在蛀食棕榈科植物时排出树屑、虫粪等3.堵住洞口,灌药时药液很难渗透到虫茧并浸泡虫蛹,因而红棕象甲的蛹还能存活,下一代又

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 在棕榈科植物调运前,仔细清查茎干是否被红棕象甲蛀食,防止引入有虫植株。

2、人工防治 对于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的成虫,可利用其假死性,敲击茎干将其振落捕杀。涂封孔穴针对成虫喜欢在植株上的孔穴或伤口产卵的习性,可用沥青涂封或用泥浆涂抹,防止成虫产卵。

3、清除被害植株 发现严重被害的植株,应立即挖除,避免成虫羽化后外出扩散繁殖。 4、药物防治在4月至10月的虫害盛期,定期喷药,杀死虫卵。对于在茎干中危害的成虫。先用长铁钩将堵在受害植株虫孔的粪便或树屑钩出,用乐果或氯氰菊酯500倍液进行整株淋灌,让药液浸透到茎干内杀死害虫(灌药时如有成虫或幼虫从虫孔爬出,立即捕捉集中烧毁),每7天进行一次。然后在其叶鞘和心芽处放置5至8个用乐果200倍液浸泡的海绵药袋,每15天重新浸泡后再放。也可在棕榈科植物的生长点放置15克呋喃丹小包,防止害虫从生长点入侵。

5、根部埋药 平时可结合根部施肥埋入呋喃丹,使植株吸收足量的呋喃丹以达到预防作用。 5.臭椿沟眶象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臭椿沟眶象又名椿小象,属鞘翅目象甲科昆虫。主要蛀食危害臭椿和千头椿。初孵幼虫先危害皮层,导致被害处薄薄的树皮下面形成一小块凹陷,稍大后钻入木质部内危害。沟眶象常与臭椿沟眶象混杂发生。幼虫主要蛀食根部和根际处,造成树木衰弱

以至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毫米左右,宽4.6毫米左右。黑色或灰黑色。头部有小刻点,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密被粗大刻点。前胸几乎全部、鞘翅肩部及后端部密被雪白鳞片。 卵长圆形,黄白色。

幼虫长10至15毫米,头部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每节背面两侧多皱纹。

蛹长10至12毫米,黄白色。沟眶象属鞘翅目象甲科,同臭椿沟眶象形态近似,但体形稍大。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 2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或土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上中旬越冬幼虫化蛹,6—7月成虫羽化,7月为羽化盛期。幼虫为害4月中下旬开始,4月中旬—5月中旬为越冬代幼虫翌年出蜇后为害期。7月下旬—8月中下旬为当年孵化的幼虫为害盛期。虫态重叠,很不整齐,至10月都有成虫发生。成虫有假死性,羽化出孔后需补充营养取食嫩梢、叶片、叶柄等,成虫为害1个月左右开始产卵,卵期7—10天,幼虫孵化期上半年始于5月上中旬,下半年始于8月下旬—9月上旬。幼虫孵化后先在树表皮下的韧皮部取食皮层,钻蛀为害,稍大后即钻入木质部继续钻蛀为害。蛀孔圆形,熟后在木质部坑道内化蛹,蛹期10—15天。受害树常有流胶现象。与此虫合并发生的还有“沟眶象”。 6.咖啡豹蠹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属鳞翅目、豹蠹蛾科,别名棉茎木蠹蛾、小豹纹木蠹蛾、豹纹木蠹蛾。我国分布于广东、

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省。寄主植物有悬铃木、红叶李、小叶黄杨、山茶、梅花、碧桃、樱花、紫荆、石榴、榆叶梅、大丽花、荔枝、龙眼、芒果、番石榴、枣、樱桃等多种园林植物和果树。

幼虫蛀食1~3年生枝干木质部,受害枝条上的叶片凋萎、枯死,易风折。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1~26 mm,翅展10~18 mm。全体灰白色。前、后翅面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蓝色斑点,形如豹纹。中胸背面有3对2纵列青蓝色斑点。腹部各节背面和两侧也有青蓝色斑点。 卵:长约1.2~1.4 mm,宽0.7~0.8 mm,椭圆形,淡黄色。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 幼虫:初孵幼虫白色,渐变为红色。老熟幼虫体长36~55 mm,紫红褐色。前胸背板黑色,呈梯形块状,后缘有4行齿列。

蛹:长筒形,赤褐色,蛹长16~27 mm。第2~7腹节的背面具横行小刺列,腹末端有6对臀棘。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条木质部内越冬。

幼虫经越冬后,次年3月下旬开始在枝干内取食,颗粒状粪便排出孔外,4月上旬~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前蛹身蠕动到蛹室顶端,羽化时将蛹壳的前半部带出由老熟幼虫化蛹前咬食的圆形羽化孔外,较长时间不会脱落。羽化后的成虫昼伏夜出,产卵于当年生新梢中下部的腋芽处,分枝叉处和树皮裂缝等处,卵多单产(或成块状),每雌产卵200~800粒。

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首先从枝条中上部的腋芽处蛀入,在木质部内取食,3~5 d内被害处以上枝、叶枯萎。继后幼虫钻出向下转移或转枝在枝条中、下部再蛀入为害,上行蛀食髓心,每隔一定距离向外蛀一排粪孔,将粪粒排出孔外。幼虫凡每次蛀入枝干后,将蛀入孔附近的木质部作环状咬食,但不损伤树皮形成“蛀环”,极易造成枝条风折。幼虫经多次转移或转枝为害至发育老熟后,在蛀道内吐丝连缀碎屑,堵塞两端,并向外蛀一羽化孔,吐丝织一网状膜封口,然后化蛹。

各虫态历期:咖啡豹蠹蛾完成一个世代平均需358.6 d,其中卵期10~15 d,幼虫期约300 d,预蛹期6~9 d,蛹期20~30 d,雄蛾寿命平均17.3 d,雌蛾平均寿命16.5 d。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天气晴热、干旱少雨会促使咖啡豹蠹蛾为害严重。

食物。植株生长瘦弱或树冠冠幅较大或坡地林地内被害较重,纯林或嫁接树比针、阔混交林或实生树更易受咖啡豹蠹蛾的危害。

天敌。咖啡豹蠹蛾幼虫常被小茧蜂(Bracon sp.)和白僵菌寄生,寄生率约8%。在林内,啄木鸟能对该虫起较大的抑制作用,啄食率可达20%左右。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单株调查。在一株植物上,虫枝率5%以下,为害程度为轻微(+),虫枝率5%~15%,为害程度为中等(++),虫枝率15%~20%,为害程度为严重(+++),虫枝率20%以上,为害程度为极严重(++++)。

2.林地调查。在成片、成行相同植株上,虫株率10%以下、10%~30%、30%以上,其为害程度分别为轻微(+)、中等(++)、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经常及时收集风折枝,集中烧毁或及时剪除被害枝梢,消灭木质部内的幼虫或蛹。 生物防治。利用3龄以前幼虫转枝为害暴露在外的习性,可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使用每

毫升含菌量120亿以上的B.t乳剂100倍液喷雾防治。

化学防治。在新鲜排粪孔处,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入8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后,用泥封孔,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7.大丽花螟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分布与危害

大丽花螟蛾[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又名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该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北方地区受害严重。幼虫蛀食大丽花、菊花、青杨、美人蕉、唐菖蒲、棕榈、麻等园林花卉植物的茎杆。受害严重时,大丽花全部茎部

几乎被蛀害,不能开花。受害植物茎部易折,不能开花,茎秆上部枯黄死亡并能感染菊花、玉米等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24毫米左右,前翅浅黄色或深黄色,上有两条褐色波浪状横纹;头胸黄色。

卵:短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约1毫米,黄或黑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约19毫米,宽1.8毫米左右,背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褐色细线,头红褐色。 蛹:体长约14毫米,纺锤形,黄褐或红褐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该虫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2代,幼虫在茎秆内等处过冬。翌年5月中旬幼虫在茎秆内化蛹,5月下旬成虫羽化。喜在花芽或叶柄基部产卵。成虫有趋光性,白天静伏叶背等阴处。夜间产卵在叶背面,成块状、鱼鳞形排列。幼虫危害期分别发生在6月至7月中旬和8月中旬至10月份,尤以8、9月份危害最严重,此时正好是大丽花的花期。幼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被害植物茎秆被蛀空,上部枯黄而死,严重影响节日花坛摆花及观赏。出现幼虫蛀茎危害后,孔外粘有黑色虫粪、污染茎叶。10月下旬,幼虫在茎秆内越冬。

检查方法 初为害主要查茎秆上叶柄基部出现的黑斑和黑色虫粪排泄物。 防治方法 防治措施

1、于5、6月间在幼虫初为害期向被害处涂1:10的80%敌敌畏糨糊、灭杀初蛀入茎的幼虫。 2、对已蛀入深处的大龄幼虫,可用注射针从排粪孔往内注射100倍的20%菊杀乳油等。 3、栽种大丽花地点勿与玉米、高粱等作物地块贴近,冬季勿在附近堆放玉米秸秆;及时处理大丽花茎秆等,以减少虫源。

4、幼虫初发生期喷2.5%功夫菊酯74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剂2000倍液。

5、入冬收藏大丽花块根时,应严格检查剪口下的橛内不要带虫。

8.月季茎蜂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月季茎蜂(Neosyrista similes M.)又名钻心虫,属膜翅目、茎

蜂科。分布华北、华东各地。主要危害月季、蔷薇、玫瑰、十姐妹、白蜡等花木。 为害状 以幼虫蛀食花卉的茎干,常从蛀孔处倒折、萎蔫,对月季危害很大。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6毫米(不包括产卵管),翅展22-26毫米。体黑色有光泽,3-5腹节和第六腹节基部一半均赤褐色,第一腹节的背板露出一部分,1-2腹节背板的两侧黄色,其他翅脉黑褐色。雄成虫略小,翅展12-14毫米,颜面中央有黄色。腹部赤褐色或黑色,各背板两侧缘黄色。 卵 黄白色,直径1.2毫米。

幼虫 乳白色,头部浅黄色,体长17毫米。 蛹 棕红色,纺锤形。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害茎内越冬。翌年4月间化蛹,5月上、中旬(柳絮盛飞期)出现成虫。卵产在当年的新梢和含苞待放的花梗上,当幼虫孵化蛀入茎干后就倒折、萎蔫。幼虫沿着茎干中心继续向下蛀害,直到地下部分。月季茎蜂蛀害时无排泄排出,一般均充塞在蛀空的虫道内。

10月后天气渐冷,幼虫做一薄茧在茎内越冬,其部位一般距地面10-20厘米。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修剪,消灭越冬幼虫。一般在冬季修剪时,剪除有褐色斑点的枝条,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幼虫的数量。

2.区域联防。茎蜂成虫有较强的飞翔能力,防治时应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联防联治,封锁成虫的生存空间,缩小扩散范围。

3.化学防治。根据茎蜂生活习性和危害状况,在化学防治上,要采用内吸性杀虫剂,因此,可采用灌根和叶面喷雾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1)喷雾:采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10%的吡虫啉1500倍液加增效剂对叶面及枝条喷雾。叶面与枝条喷到、喷匀即可。在无风的清晨或傍晚喷施为宜。

(2)防治时间:防治茎蜂应掌握在成虫羽化期至幼虫孵化期。最佳防治期掌握在4月上中旬。

9.金缘吉丁虫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金缘吉丁虫(Lampra limbata Gebler),又称串皮虫、板头虫、梨吉丁等。属鞘翅目,吉丁甲科,主要危害梨、苹果、桃、杏、山楂等果树,其中梨树受害重,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 危害特点 以幼虫在形成层和木质部之间纵横蛀食,破坏输导组织,造成树势衰弱,树干逐渐枯死,以致全树死亡。一般管理

粗放,树势衰弱,伤口多的树受害重,树势健壮受害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7毫米,宽5毫米,全体绿色有黄色光泽,密布刻点,体扁平,前胸至翅鞘前缘有一条金黄色纵条纹并有金红色银边,头中央有一条黑蓝色纵纹。 卵:椭圆形,长约2毫米,黄褐色。

幼虫:体长30~36毫米,扁平,淡黄白色,前胸扁平宽大。 蛹:体长15~20毫米,褐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1—2年l代,以幼虫在受害枝干蛀道内过冬。3月下旬开始,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蛹室内化蛹,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成虫出孔后食害树叶,有假死性。5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喜在衰弱树上产卵,卵多产在皮缝处。每雌可产卵20~100粒。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3龄后蛀入皮层形成层处为害。 初孵幼虫先在绿皮层蛀食,几天后被害处周围色变深,逐渐蛀入皮下为害形成层,长期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蛀食,既取食木质部的表层又取食韧皮部的内层,两者被食的深度近等。蛀道初期多呈片状,稍大便蛀成长形弯曲的隧道,有的行螺旋形蛀食,蛀道边缘整齐,蛀道内充满很细而硬的粪屑,粪屑初为黄白色,后变咖啡色。被害细枝常有汁液渗出,被害处外表常变褐至黑褐色;后期被害部常纵裂,甚至树皮与木质部分离。幼虫为害部位较广,从地下部根颈至具粗皮的枝均可为害,蛀食方向不规则。蛀道环绕枝干对环后常使枝干枯死。幼虫老熟时便蛀入木质部内,蛀一船底形蛹室,并从头端向外将木质部咬一羽化孔,蛹室后端以粪屑封闭,于内化蛹。 防治方法

1、 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势;休眠期刮除主干、主枝的粗翘皮,消灭部分越冬虫源;及时清除枯死树、死枝并烧掉,减少虫源。

2、 春季成虫羽化出洞前,用80%敌敌畏乳油和黄泥浆(1︰50~100倍)调匀后涂封树体上成虫出洞口;成虫产卵前,在树干涂白,阻止产卵。

3、 幼虫危害初期,树皮变黑,用刀将皮下的幼虫挖出,或者用刀在被害处顺树干纵划二三刀,阻止树体被虫环割,避免整株死亡,也可杀死其中幼虫。也可用5%高效氯氢菊酯或50%甲胺磷乳油5~10倍液,或以80%敌敌畏乳油5倍液,或1︰20的敌敌畏煤油溶液涂刷被害部表皮(被害处略凹陷变黑)或树干,毒杀幼虫效果很好。

4、 成虫羽化初期树干喷洒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成虫发生期喷5%高效氯氢菊酯2000倍液。利用成虫假死性,可在早晨振落捕杀成虫。

5、保护利用天敌(啄木鸟等)。

10.松墨天牛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分布与危害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又称松天牛或松褐天牛,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广西、广东、台湾。 主要危害松类,也为害云杉、落叶松、桧属等林木。

幼虫钻蛀生势衰弱或新伐倒的树干危害,而成虫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ilus)的传播媒介,松材线虫病通过它的传播,造成松林大面积的死亡,严重威胁着林业生产。

形态特征:松墨天牛为鞘翅目,天牛科。成虫体长15-28毫米,橙黄色到赤褐色。前胸宽大于长,侧刺突较大;背面有2条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间。每一鞘翅具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

卵长约4毫米,乳白色,微弯曲。

幼虫乳白色,头部黑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状横纹。老熟幼虫体长约43毫米。 蛹为离蛹,乳白色,体长20-26毫米,圆筒形。 发生危害

生活史:松墨天牛每年2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的坑道内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虫在坑道内化蛹。3月成虫羽化,咬一直径8-10毫米的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嫩枝、树皮作为补

充营养,具弱趋光性。成虫性成熟后,在树皮上咬一眼状刻槽,这是识别松天牛为害松树的重要标记。每刻槽产1粒卵,幼虫孵出后即蛀入树皮下,初龄幼虫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在内皮和边材形成宽而不规则的平坑,坑道内充满虫粪和木屑。秋天则蛀入木质部3-4厘米,即向上或向下钻蛀坑道,坑道长约5-10厘米,然后再向外蛀食到边材,在坑道末端化蛹。幼虫在坑道内蛀食留下的木屑,大部分被推出堆积在树皮下,很易识别。

防治方法 防治措施:

1 加强林区管理,及时处理林区内的弱树、枯木和伐倒的树材。

2 防治叶部害虫(如马尾松毛虫、松突圆蚧等)的危害,以免松树生长衰弱而招引松墨天牛的入侵。

3、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

4、在大龄幼虫活动盛期(3月底至4月中旬),将来福灵或敌敌畏或速灭杀丁或久效磷的30倍液,用针管注入排粪孔或唤气孔,然后用黄泥将孔封严即可。

5、用氯氰菊酯胶囊、8%对硫磷乳剂100-200倍液涂干杀卵;或用30%杀锌乳油、20%氰戊菊脂乳油、20%甲氰菊脂乳油、2.5%溴氰菊脂乳油1000—1500倍液喷射树干杀初孵幼虫或侵食韧皮部的幼龄幼虫。

6、3月初至4月底,利用直径5cm以上,长1.5m的新鲜柏木,去掉枝叶,每10根一堆,放在有虫林间,引诱成虫产卵,于5月底,将皮揭折掉,集中消灭幼虫。

7、成虫羽化盛期,喷施50%杀螟松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喷洒12%倍硫磷150倍液+4%聚乙烯醇10倍液+2.5%敌杀死2000倍液的混合液,有效期达20天。 11.双条杉天牛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属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河南省的信阳等地。

主要危害杉木、松、柳杉、柏。以幼虫蛀食林木,导致树势衰弱,针叶逐渐枯黄,常造成风折,甚至整株枯死。成为杉木的重要

害虫之一,是国内重点检疫对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5毫米,体型阔扁,黑色,全身密被褐黄色短绒毛;前胸两侧弧形,背板上有 5个光滑的小瘤突,排列成梅花形;鞘翅上有2条棕黄色或驼色横带。 卵,椭圆形,白色。

幼虫,末龄体长19毫米左右,圆筒形,略扁,乳白色;前胸背板有1个“小”字形凹陷及4块黄褐色斑纹。

蛹,淡黄色,裸蛹。 发生危害

生物学特性 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成虫离地面高2m以下主干边材中,也可以幼虫在枯死木和离地面4—5m高的边材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下旬幼虫孵化,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内危害,8月下旬在木质蛀道中化蛹,9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阶段。成虫羽化后不需补充营养。晴天活动时飞翔力较强。成虫多在

14—22时进行交尾产卵,其余时间钻在树皮缝、树洞、伤疤及干基的松土内潜伏不动,不易被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进行交尾,并有边交尾边产卵习性。喜向阳、避风的新修的枝、刚采伐的树干、木桩以及被压木、衰弱木树皮裂缝和伤疤处单产卵1—10粒不等。每头雌虫平均产卵40-60粒,卵期7—14天,自然孵化率很高。

幼虫孵化1—2天后蛀入皮层,蛀入后在木质部表面形成多条不规则的扁平蛀道,或横断树干斜伸,蛀道内充满黄白色粪屑。蛀道最长可达20cm,宽7.5-2cm ,深0.4 cm。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树干受害后树皮易于剥落。衰弱木被害后,上部即枯死,连续受害便可使整株死亡。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中蛀成深0.6 cm,长3—5cm的蛀道,并在顶端筑1个椭圆形蛹室在内化蛹,蛹期约10天。9月陆续羽化为成虫越冬。2年发生1代的则是第1年发生滞育,以幼虫在木质部边材的虫道内越冬,到第2年秋完成世代发育,以成虫越冬,形成2年1代。其虫体一般比1年1代的大。 防治方法 防治措施

1 对调运带虫原木采用溴甲烷、硫酰氟或56%磷化铝片剂熏蒸处理。用药量分别为20—30g/m3和12—15g/m3,熏蒸24小时或72小时;或将虫害木浸泡水中1个月以上进行水处理,或将原木剥皮后用细枝条蘸取20%杀灭菊脂乳油20倍液,或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20倍液,或2.5 %溴氰菊脂10倍液,插入虫道毒杀害虫。

2、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

3、在大龄幼虫活动盛期(3月底至4月中旬),将来福灵或敌敌畏或速灭杀丁或久效磷的30倍液,用针管注入排粪孔或唤气孔,然后用黄泥将孔封严即可

4、用氯氰菊酯胶囊、8%对硫磷乳剂100-200倍液涂干杀卵;或用30%杀锌乳油、20%氰戊菊脂乳油、20%甲氰菊脂乳油、2.5%溴氰菊脂乳油1000—1500倍液喷射树干杀初孵幼虫或侵食韧皮部的幼龄幼虫。

5、3月初至4月底,利用直径5cm以上,长1.5m的新鲜柏木,去掉枝叶,每10根一堆,放在有虫林间,引诱成虫产卵,于5月底,将皮揭折掉,集中消灭幼虫。

6、及时伐除虫害木、衰弱木、濒死木、枯死木,集中处理杀死幼虫和成虫,和捡净林内枝桠。

12.锈色粒肩天牛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白条天牛族(Batocerini)粒肩天牛属(Apriona)。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于河南、山东、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湖北、浙江等省。国外分布在越南、老挝、印度、缅

甸等国家。主要危害槐树、柳树、云实、黄檀、三叉蕨等植物。 危害症状 主要以幼虫危害寄主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初孵幼虫自韧皮部垂直蛀入边材,沿枝干最外年轮的春材部分横向蛀食,又向内蛀食。蛀道呈“Z”字形。成虫取食新梢嫩皮补充营养,被食部位边缘整齐,不善飞翔,受到震动极易落地。在树皮裂缝等处做产卵巢产卵,再用草绿色分泌物覆盖于卵上。 鉴别特征

成虫 雄虫体长28-33mm,宽 9-11mm;雌虫体长33-39mm,体宽11-13mm。体长方形,黑色或黑褐色,全身密被锈色短绒毛。头、胸及鞘翅基部颜色较暗。头部额高大于宽,两侧弧形向内凹入,中沟明显,直达后头后缘。触角10节,第四节中部以上各节黑褐色,第四节以后各节外端角突出,末节渐尖锐。雌虫触角较体稍短,雄虫触角较体略长。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有不规则的粗皱突起,前、后端2条横沟明显,两侧刺突发达。鞘翅基部色较深,肩角向前微突,近直角,翅基1/5部分密布黑色光滑小刻点,翅表散布许多不规则的白色细毛斑。体腹面中胸侧板、后胸腹板和侧板、第一腹节中部、第一至第四腹节两侧各有1个明显的白色细毛斑。翅端平切,缝角和缘角均具有小刺,缘角小刺短而较钝,缝角小刺长而较尖。 卵 长椭圆形,长径黄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6mm,前胸背板宽13mm。体圆筒形略扁,第九腹节向后伸,超过尾节。前胸背板骨化区近方形,色较其他部位深,前部中央突出呈弧形,正中有一浅色的纵沟。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锈色粒肩天牛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经过2个冬天后,在第3年5月上旬至下旬化蛹,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中旬为盛期。产卵于枝干上,产卵期一直到9月上旬。成虫羽化后,取食新梢嫩其进行补充营养。产卵前先将产卵部位的树皮缝底部咬平,并排出分泌物堵塞缝的两端,然后产卵于中间小坑内,再以分泌 物覆盖于卵上。卵期13天左右。初孵幼虫蛀入边材危害,至10月下旬越冬。第2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继续蛀食;第3年4月上旬开始排出木丝,4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咬1羽化孔后,在虫道内做蛹室准备化蛹。蛹期20天左右。

传播途径 该种天牛的成虫不善飞翔,主要是以各虫态借助寄主植物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检疫方法 重点检查寄主幼苗、幼树的8—10cm以上主干和大枝的皮层,是否呈片腐烂脱落或1—2年生的嫩枝皮层呈条状剥落。根据该虫产卵部位在7cm以上粗枝, 初孵幼虫蛀入边材后将粪便悬吊于排粪孔处,老熟幼虫蛀食木质部有木丝排出等特点,从直观上进行初步鉴别;还应劈开受检木木质部是否有扁圆形、横向往复蛀食的片状蛀道或幼虫、蛹。将幼虫或蛹收入试管内,连同被害状一并保留,带回室内,在解剖镜下作进一步鉴定。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调运中的带虫原木采用溴甲烷、硫酰氟或56%磷化铝片剂熏蒸处理,用药量分别为20-30g/m3和12-15g/m3,熏蒸24h和72h;或将虫害木浸泡水中1个月以上;将原木剥皮后用细枝条蘸取20%氰戊菊脂乳油2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2.5%溴氰菊脂乳油10倍液,插入虫孔毒杀害虫。 2、人工防治:

a.人工捕捉成虫 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可在羽化成虫咬破羽化孔飞出之前,用螺丝刀将其捅死;成虫刚从羽化孔钻出时,在树干上爬行且具有群居性,可在此时直接捕捉。

b.人工杀卵及初孵幼虫 。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产卵期和孵化期,初产卵为绿色,易辨认;幼虫孵化初期在树皮外层,易除掉,可在此时组织人工除卵,捕杀幼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花绒坚甲DastarcuslongulusSharp是锈色粒肩天牛的主要天敌,蛹期和成虫期均可被寄生。 4、城市绿化可利用法桐、秋树、垂柳或雪松、侧柏等针叶树进行带状、块状混交或单株间隔。 5、化学药剂防治:

a.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

b.在大龄幼虫活动盛期(3月底至4月中旬),将来福灵或敌敌畏或速灭杀丁或久效磷的30倍液,用针管注入排粪孔或唤气孔,然后用黄泥将孔封严即可

c.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虫活动盛期,对寄主树冠喷洒2000倍液杀灭菊酯,每15天一次,连续喷洒二次,可收到较好效果。

d.越冬前(11、12月份)用石灰10公斤+硫磺1公斤+盐10克+水20公斤至40公斤制成涂白剂,涂刷树干预防天牛产卵。

13.红缘天牛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 Pallas)属鞘翅目天牛科,别名红缘亚天牛、红条天牛。

分布与为害: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山西、河南、浙江等地。为榆叶梅、文冠果、梅花、茉莉、枸杞、葡萄、沙枣、锦鸡儿、苹果、梨、槐、榆和臭椿等。幼虫蛀食为害,轻者植株

生长势衰弱,部分枝干死亡,重者主干环剥皮,树冠死亡,造成风折干,尤其小幼木,受害后易全株死亡。生长势衰弱的花木受害最为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19.5毫米,宽3.5~6毫米,体黑色狭长,被细长灰白色毛。鞘翅基部各具1朱红色椭圆形斑,外缘有1条朱红色窄条,常在肩部与基部椭圆形斑相连接。头短,刻点密且粗糙,被浓密深色毛,触角细长丝状11节超过体长。前胸宽略大于长,侧刺突短而钝。小盾片等边三角形。鞘翅狭长且扁,两侧缘平行,末端钝圆,翅面被黑短毛,红斑上具灰白色长毛,足细长。 卵 长2~3毫米,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体长22毫米左右,乳白色,头小、大部缩在前胸内,外露部分褐至黑褐色。胴部13节,前胸背板前方骨化部分深褐色,上有“十”形淡黄带,后方非骨化部分呈“山”字形。 蛹 长15~20毫米,乳白渐变黄褐色,羽化前黑褐色。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有寄主的蛀道内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因为没有通气排孔,所以从外观不易见到。每年4~5月化蛹和成虫羽化。补充营养后,群集交尾。成虫产卵于生长势弱的枝干和各种伤口处,卵期10天左右。初孵幼虫先蛀食皮层,在韧皮部和木技部之间取食为害,一直为害到10月,气温下降后,幼虫蛀入木质部或近枝干髓部越冬。由于地区和温差不同,越冬时间不一。 防治方法

1、捕捉成虫:5-6月成虫活动盛期,巡视捕捉成虫多次。

2、毒杀成虫和防止成虫产卵:在成虫活动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等,掺和适量水和黄泥,搅成稀糊状,涂刷在树干基部或距地在30-60厘米以下的树干上,可毒杀在树干上爬行及咬破树皮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还可在成虫产卵盛期用白涂剂涂刷在村干基部,防止成虫产卵。

3、刮除卵粒和初孵幼虫:6-7月间发现树干基部有产卵裂口和流出泡沫状胶质时,即刮除树皮下的卵粒和初孵幼虫。并涂以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消毒防腐。

4、毒杀幼虫:树干基部地面上发现有成堆虫粪时,将蛀道内虫粪掏出,塞入或注入以下药剂毒杀:

1) 用布条或废纸等沾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5-10倍液,往蛀洞内塞紧;或用兽医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

2) 也可用56%磷化铝片剂(每片约3克),分成10-15小粒(每份约0.2-0.3克),每一蛀洞

内塞入一小粒,再用泥土封住洞口。

3) 用毒签插入蛀孔毒杀幼虫(毒签可用磷化锌、桃胶、草酸和竹签自制)。

4) 钩杀幼虫:幼虫尚在根颈部皮层下蛀食,或蛀入木质部不深时,及时进行钩杀。

5) 简易防治:利用包装化肥等的编织袋,洗净后裁成宽20-30厘米的长条,在星天牛产卵前,在易产卵的主干部位,用裁好的编织条缠绕2-3圈,每圈之间连接处不留缝隙,然后用麻绳捆扎,防治效果甚好。通过包扎阻隔,天牛只能将卵在编强袋上,其后天牛卵就会失水死亡。

14.桃红颈天牛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Aromia bungii Fald.,别名:红颈天牛、红脖子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河南、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甘肃、湖南、湖北、陕西、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安徽、上海、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

主要危害桃花、樱花、榆叶梅、红叶李、梅花、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菊花等花木。

危害征状 以幼虫蛀食主干和主枝,小幼虫先在皮层下串蛀,然后蛀入木质部,深达干心,受害枝杆被蛀中空阻碍树液流通,引起流胶,使枝杆未老先衰,严重时可使全株枯萎。蛀孔外堆满红褐色木屑状虫粪。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4~37毫米,宽8~10毫米。体漆黑色。有光泽;头部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浅凹;触角蓝紫色,触角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状突起;前胸有两种色型,一是前胸背面棕红色,前后端呈黑色,并收缩下陷密布横皱,两侧各有一个刺突.背面有4个瘤突;另一是完全黑色。触角及足蓝紫色,翅鞘表面光滑,基部较前胸为宽,后端较狭。雌雄较易区别,雄虫体较小,前胸腹面密被刻点,触角超过体长5节;雌虫前胸腹而有许多横纹,触角超过体长2节。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约15毫米。

幼虫:老熟时体长42~52毫米,乳白色,略带黄色,前胸较宽广,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呈圆筒形,体两侧密生黄棕色细毛。前胸背板的前缘和侧缘有4个稍骨化的黄棕色斑块,前缘中央的两块呈横长方形,每块前缘中央有凹缺;侧缘各有1块呈三角形,在前胸背板正中央有1块淡黄褐色瓜子状小斑纹,其两侧各有1片刚毛区。

蛹:淡黄白色,长32~46毫米,前胸两侧和前缘中央各有一突起,背板上有两排孔。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每二三年发牛1代,以不同虫龄的幼虫在枝杆蛀道内越冬,一般低龄幼虫在皮下,高龄幼虫在,木质部内。翌春,幼虫恢复活动,继续蛀食。严重时红褐色木屑状虫粪堆满干基地面,6~9月间成虫羽化,以7~8月为盛发期。初羽化的成虫在蛹室内停留3~5灭,再钻出羽化孔,以雨后外出较多,晴天中午成虫常憩息在树干上,喜食水分和;烂果汁。雌虫对雄虫引诱力较强,可引来50米以外的雄虫。羽化后2~3天交配,交配多在白天,4~5天后产卵。卵多产在主干和大枝基部的缝隙中,以近地面30厘米左右为多。雌虫平均产卵1 70粒左右。成虫寿命1 5~30天,卵期约15天。幼虫孵化后,先在韧皮部皮层下蛀食,形成弯曲虫道,此时虫粪即积在皮下蛀道内,初受害枝杆外部无明显危害状。当年冬季即以小幼虫越冬。第二年开春后恢复活动,向木质部边材部分蛀食,蛀道向下发展。高龄幼虫在木质部形成不规则蛀道,树干上有蛀扎,从孔内向外排出红褐色木屑状虫粪,堆积在空口地表附近。当幼虫长30毫米左右时,再向上蛀食心材,并在其中渡过第二年冬季。第三年春4~6月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粘结虫粪、木屑筑成蛹室,

虫体转动头部向上,在蛹室内化蛹,6-7月陆续羽化。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幼虫孵化期,人工刮除老树皮,集中烧毁。成虫羽化期,人工捕捉,主要利用成虫中午至下午2~3时静栖在枝条上,特别是下到树干基部的习性,进行捕捉。由于成虫羽化期比较集中,一般在lO天左右。在此期间坚持人工捕捉,效果显著。成虫产卵期,经常检查树干,发现有方形产卵伤痕,及时刮除或以木槌击死卵粒。成虫发生前,在树干和主枝上涂白徐剂(生石灰10份,硫磺 1份,食盐 0.2份兽油 0 .2份,水 40份),防止成虫产卵。

2、药剂防治:对有新鲜虫粪排出的蛀孔,可用小棉球蘸敌敌畏煤油合剂(煤油l 000克加入80%敌敌畏乳油50克)塞入虫孔内,然后再用泥土封闭虫孔,或注射80%敌敌畏原液少许,洞口敷以泥土,可熏杀幼虫。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管氏肿腿蜂。 15.桑天牛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 又名桑粒肩天牛、黄褐天牛。属鞘翅目沟颈天牛科。国内分布很广。为害柑橘、橙、羊蹄甲、桑、菠萝、五味子、女贞、无花果、樱花、樱桃、苹果、海棠、紫荆、枇杷、紫薇、柽柳、核桃、榔榆和枫杨等。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全国各地,成虫食害嫩枝皮和叶;幼虫于枝

干的皮下和木质部内,向下蛀食,隧道内无粪屑,隔一定距离向外蛀1通气排粪屑孔,排出大量粪屑,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6—51mm,宽8—162Am,黑褐至黑色,密被青棕或棕黄色绒毛。触角丝状,11节,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端半部黑褐色,基半部灰白色。前胸背板前后横沟间有不规则的横皱或横脊,侧刺突粗壮。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颗粒状突起,约占全翅长的1/4—1/3;翅端内、外角均呈刺状突出。

卵 长椭圆形,长6—7mm,稍扁而弯,初乳白后变淡褐色。

幼虫 体长60一80mm,圆筒形,乳白色。头黄褐色,大部缩在前胸内。服部13节,无足,第1节较大略呈方形,背板上密生黄褐色刚毛,后半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并有“小”字形凹纹;3—10节背、腹面有扁圆形步泡突,上密生赤褐色颗粒。

蛹 长30—50mm,纺锤形,初淡黄后变黄褐色,翅芽达第3腹节,尾端轮生刚毛。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北方2—3年l代,广东1年l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寄主萌动后开始为害,落叶时休眠越冬。北方幼虫经过2或3个冬天,于6—7月间老熟,在隧道内两端填塞木屑筑蛹室化蛹。蛹期15—25天。羽化后于蛹室内停5—7天后,咬羽化孔钻出,7—8月间为成虫发生期。成虫多晚间活动取食,以早晚较盛,约经10—15天开始产卵。2—4年生枝上产卵较多,多选直径10—15mm的枝条的中部或基部,先将表皮咬成“U”形伤口,然后产卵于其中,每处产1粒卵,偶有4—5粒者。每雌可产卵100—l50粒,产卵约40余天。卵期10—15天,孵化后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向枝条上方蛀食约1cm,然后蛀入木质部内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开始每蛀5—6cm长向外蛀l排粪孔,随虫体增长而排粪孔距离加大,小幼虫粪便红褐色细绳状,大幼虫的粪便为锯屑状。幼虫一生蛀隧道长达2m左右,隧道内无粪便与木屑。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除掉虫枝,集中处理。

2、7~8月间桑天牛成虫活动期在其补充营养寄主植物上喷施5%溴氰菊酯微

胶囊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可有效减轻该虫对附近杨树的危害。 3、成虫产卵盛期后挖卵和初龄幼虫。

4、刺杀木质部内的幼虫,找到新鲜排粪孔用细铁丝插入,向下刺到隧道端,反复几次可刺死幼虫。 5、毒杀幼虫 初龄幼虫可用敌敌畏或杀螟松等乳油10—20倍液,涂抹产卵刻槽杀虫效果很好。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可从新鲜排粪孔注入药液,如50%辛硫磷乳油10一20倍液或上述药剂,每孔最多注10ml,然后用湿泥封孔,杀虫效果良好。

6、试用长效内吸注干剂,可用YBZ—B型树干注射机,注入长效内吸注干剂,也可用直径4—5mm钢钉在距地面50—80cm处斜向45度打孔,孔深3—4cm,然后再用橡皮头滴管或兽用注射器注入注干剂。用药量计算暂借用林木计算法,即先量树干胸径,然后换算或查出直径,每cm直径注入药量0.5ml,直径10cm以上桑树,应通过试验适当加大药量。这种方法除防治天牛有效外,还可兼治其他蛀干害虫和介壳虫、蚜虫等。

16.光肩星天牛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属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等地。

危害杨、柳、榆、糖槭、桑、元宝槭、梨等,尤以杨、柳为主要树种的农田林网、四旁植树、行道树等普遍发生,危害严重;

被害树株枯死或风折,并且被害处易感染病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有光泽。雌虫体长22~41mm,宽8~12mm;雄虫体长20~29mm,宽7~10mm。头部比前胸略小,自后头经头顶至唇基有1条纵沟。触角鞭状,柄节端部膨大,梗节最小,第三节最长,自第三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色;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3倍,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5倍。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状突起。鞘翅上各有不规则的由白色绒毛组成的斑纹20个左右,有的不清晰;鞘翅基部光滑无小瘤,肩角内侧有刻点。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5.5~7mm,两端略弯曲;孵化前变为黄色。

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淡黄色,头部为褐色,体长约50mm。前胸背板凸字形斑在拐弯处角度较小;腹板的主腹片两侧无卵形锈色针突区。

蛹:乳白色至黄白色,体长30~37mm,宽约11mm。触角前端卷曲呈环形,置于前、中足及翅上。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侧刺突;背面中央有1条压痕,翅尖端达腹部第四节前缘,有由黄褐色绒毛形成的毛斑1块。第八节背板上有1个向上生的棘状突起,腹面呈尾足状,有许多黑褐色小刺。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末5月初开始在坑道上部筑蛹室,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至24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6至15天,6月上旬开始咬一个直径约10毫米的洞羽化外出,啃食杨柳叶柄、叶片和嫩枝,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成虫出现盛期,8月上、中旬为末期,但成虫出现期可到10月中旬才结束。雌虫产卵前,咬刻槽,卵产于皮层与本质部之间,每刻槽内产卵1粒,有的无卵;产卵后分泌粘液以蛀屑堵塞孔口。初孵幼虫先摄食刻槽边缘的腐烂变黑部分,逐渐蛀害木质部表层,3龄以后蛀入木质部内,蛀成近“S”形或“U”形的坑道。

光肩星天牛最喜欢寄居在杨、柳和糖槭树上,尤喜危害糖槭。杨树中以大官杨、加杨和美杨受害最严重,但不危害毛白杨。同一林木组成,喜欢在有枝条的树干上和疏林寄居。一般林内被害轻,林缘被害重。在立地条件好,生长旺盛的树木上,天牛卵和初孵幼虫容易被挤压死亡,故受害轻。修技抚育可矫正干形,修去不必要的枝权,促进树木健康生长,减轻天牛寄居危害。其发生地大致可划分为:沿岸、道路、林带断续发生地,山地散生树发生地和平原地区居民点永续发生地等三个类型,成为毗邻地区的传播源。天敌有花绒坚甲和斑啄木鸟,对这种天牛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营造混交林,适当推广刺槐、泡桐、臭椿等树种与杨树进行带状或块状混交,创造不利于光肩星天牛繁殖和扩散的环境。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降低光肩星天牛卵及幼龄幼虫的死亡率。及时伐除严重受害树,减少天牛虫源。将冬季修剪改为夏季修剪,提高杨树树皮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天牛幼龄幼虫的死亡率。栽植对光肩星天牛有显著招引作用的糖槭树作为保护行,减免杨树的受害。

2、保护招引啄木鸟。在10~20hm2 林地设置4~5个营巢木段,亲鸟的控制范围约100m2左右,每年秋天治理维护一次。被招引定居的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桑天牛等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药剂防治

1)成虫补充营养活动期,可用2.5%澳氰菊酯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50至2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喷树冠。

2)幼虫未蛀入木质部前活动期。可用50%杀螟松乳油喷树干或涂胶泥。

3)树干堵塞。经常采用的有磷化锌毒签,磷化铝片、丸等,塞入最下面2至3个排粪孔,并用泥封死其他蛀孔,或用棉签沾下列药剂:50%马拉硫乳油、50%杀螟松乳油塞虫孔或注入虫孔。

二、 食叶害虫

1. 榆绿天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CallambulyxtatarinoviBremeretGrey,又名云纹天蛾。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宁夏、山东等地,日本、朝鲜、前苏联也有。主要以幼虫食害榆树、柳树、杨树、槐树、构树、桑树等园林植物的叶片。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30至33毫米,翅展75至79毫米。翅面粉绿色,有云纹斑;胸背墨绿色;前翅前缘顶角有一块较

大的三角形深绿色斑,后缘中部有块褐色斑。内横线外侧连成一块深绿色斑,外横线呈2条弯曲的波状纹;翅的反面近基部后缘淡红色。后翅红色,后缘角有墨绿色斑,外缘淡绿;翅反面黄绿色;腹部背面粉绿色,每腹节有条黄白色线纹。触角上面白色,下面褐色。各足腿节淡绿色,内侧有绿色密毛,跗节赤褐色。 卵 淡绿色,椭圆形。

幼虫 鲜绿色,体长80毫米,头部有散生小白点,各节横皱,有白点并列。腹部两侧第一节起有7个白斜纹,纹两侧有赤褐色线缘。背线赤褐色,两侧有白线。尾角赤褐色,有白色颗粒。 蛹 浓褐色,长35毫米。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6至7

月为羽化高峰。成虫日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卵散产在叶片背面。6月上、中旬见卵及幼虫,6至9月间为幼虫危害期。 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树木周围耙土、锄草或翻地,杀死越冬虫蛹。②利用幼虫受惊易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时将其击落,或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树上的幼虫。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寄主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以毒杀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利用天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让天蛾幼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护各种天敌,又防止污染环境卫生。

4.化学防治:3至4龄前的幼虫,可喷施20%除虫脲悬浮剂3000至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2.舟形毛虫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舟形毛虫(Phalera flavescens Bremer et Grey)属鳞翅目,舟蛾科。又名苹果天社蛾、苹掌舟蛾。该虫几乎遍布全国。主要危害海棠、樱花、榆叶梅、紫叶李、山楂、梅、柳等树木。初孵幼虫常群集为害,小幼虫啃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和叶脉呈网状,幼虫长大后多分散为害,但往往是一个枝的叶片被吃光,老幼虫吃

光叶片和叶脉而仅留下叶柄。一株树上有l-2窝舟形毛虫常将全树的叶吃光,致使被害枝秋季萌发。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5厘米左右,翅展约25毫米。体黄白色。前翅不明显波浪纹,外缘有黑色圆斑6个,近基部中央有银灰色和褐色各半的斑纹。后翅淡黄色,外缘杂有黑褐色斑。

卵 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初产时淡绿色近孵化时变灰色或黄白色。卵粒排列整齐而成块。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50毫米左右。头黄色,有光泽,胸部背面紫黑色,腹面紫红色,体上有黄白色。静止时头、胸和尾部上举如舟、故称“舟形毛虫”。

蛹 体长20至23毫米,暗红褐色。蛹体密布刻点,臀棘4个至6个,中间2个大,侧面2个不明显或消失。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一代。以蛹生树冠下1至18厘米土中越冬。翌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常产卵于叶背,单层排列,密集成块。卵期约7天。8月上旬幼虫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呈灰白色透明网状,长大后分散危害,白天不活动,早晚取食,常把整枝、整树的叶子蚕食光,仅留叶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幼虫期。幼虫5龄,幼虫期平均40天,老熟后,陆续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 冬、春季结合树穴深翻松土挖蛹,集中收集处理,减少虫源。

2. 灯光诱杀成虫。因害虫成虫具强烈的趋光性,可在7、8月份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 利用初孵幼虫的群集性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少量树木且虫量不多,可摘除虫叶、虫枝和振动树冠杀死落地幼虫。

4. 药剂防治。低龄幼虫期喷功夫菊酯、速灭杀丁和溴氰菊酯等2000倍液。树多虫量大,可喷500至10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的Bt乳剂杀较高龄幼虫。虫量过大,可采取以下两种防治方法:(1)2.5%的功夫乳油40毫升加1.8%的阿维菌素30毫升兑水25—30斤均匀喷雾;(2)4.5%的高效氯氰菊酯60毫升加1.8%的阿维菌素30毫升兑水25—30斤均匀喷雾。 5. 人工释放卵寄生蜂。抓幼虫发生期喷青虫菌、白僵菌等500-800倍液生物制剂。 3.柳圆叶甲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柳圆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 (Laicharting)),又名柳蓝叶甲、柳树金花虫、橙胸斜缘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安徽、浙江、贵州、四川、云南。主要以成虫、幼虫为害垂柳、旱柳、夹竹桃、泡桐、葡萄、杞柳、杨、榛和乌桕

等叶片,常造成叶片穿孔

为害特点 成、幼虫取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mm左右,近圆形,深蓝色,具金属光泽,头部横阔,触角6节,基部细小,余各节粗大,褐色至深褐色,上生细毛;前胸背板横阔光滑。鞘翅上密生略成行列的细点刻,体腹面、足色较深具光泽。卵橙黄色,椭圆形,成堆直立在叶面上。

幼虫 体长约6mm,灰褐色,全身有黑褐色凸起状物,胸部宽,体背每节具4个黑斑,两侧具乳突。蛹长4mm,椭圆形,黄褐色,腹部背面有4列黑斑。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河南年生4—5代,北京5—6代吉林、内蒙古地区一年发生3代,宁夏、陕西地区一年发生3-4代,山东、河北地区一年发生6代左右,以成虫在土缝内和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上树取食叶片,并在叶片上产卵,卵期5天左右。幼虫有群集性,使叶片呈网状。自第二代起世代重叠,在同一叶片上,常见到各种虫态。以7-9月为害最严重,10月下旬成虫陆续下树越冬,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为害严重的可喷洒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4.霜天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霜天蛾(PsilogrammamenephronGramer.),别名泡桐灰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在我国分布于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国外朝鲜、日本也有。主要危害榕树、桅子花、泡桐、凌霄、海桐、桃花、紫荆、樱花、楸树、槐树、桂花、茉莉、白蜡、丁香、柳、梧桐、悬铃木、金叶女贞等

多种园林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叶片,害虫发生数量多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主脉和枝条,甚至可使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前翅中部有两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后角有灰白色斑,缘毛白色,有棕褐色斑列。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腹部腹面灰白色。 卵 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卵期20天。

幼虫 体长75至96毫米,有两种体色:一种是绿色,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围气门片黄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另一种也是绿色,上有褐色斑块,尾角褐色,上生短刺,其余特征也和前一种基本相同。 蛹 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各地每年发生代数不同,广西4代,江西3代,河南2代。均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月初开始羽化。广西各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卵散产于叶背。卵期约20天。幼虫孵化后先啮台寄主叶片表皮,幼虫2、3龄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缺刻或孔洞,幼虫共5龄。幼虫每年6、7月为害最烈,可为害至10月底,大发生时地面上可见大量碎片及大粒虫粪。老熟幼虫在3-7cm深的土中筑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树木周围耙土、锄草或翻地,杀死越冬虫蛹。②利用幼虫受惊易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时将其击落,或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树上的幼虫。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寄主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以毒杀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利用天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让天蛾幼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护各种天敌,又防止污染环境卫生。

4.化学防治:3至4龄前的幼虫,可喷施20%除虫脲悬浮剂3000至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6.雀纹天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雀纹天蛾(Teretra japonica),属鳞翅目天蛾科。别名日斜天蛾、小天蛾、葡萄斜条天蛾、爬山虎天蛾。

分布与为害: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长江流域、台湾等地。幼虫为害葡萄、蛇葡萄、常春藤、白粉藤、虎耳草、麻叶绣球、大绣球、爬山虎、绣球花等植物的叶。

为害状:低龄幼虫食成缺刻与孔洞,稍大常将叶片吃光,残留叶柄和粗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7-38毫米,翅展59-80毫米,体绿褐色,体背略成棕褐色。头、胸部两侧及背部中央有灰白色绒毛,背线两侧有橙黄色纵线;腹部两侧橙黄色,背中线及两侧有数条不甚明显的灰褐至暗褐色平行的纵线。触角短栉状,淡灰褐色;复眼赤褐色。前翅黄褐色或灰褐色微带绿,后缘中部白色;中室上有1个小黑点;翅顶至后缘有6-7条暗褐色斜线,上面1条最显著,第2与第4条线之间色较淡;外缘有微紫色的带。后翅黑褐色,臀角附近有橙黄色的三角形斑;外缘灰褐色,有不明显的黑色横线;缘毛暗黄色。 卵:短椭圆形约1.1毫米,淡绿色。

幼虫:体长70毫米,有褐色与绿色两种色型。褐色型:全体褐色,背线淡褐色,第2腹节以后不明显;亚背线色浓,后部色较深,于尾角两侧相合;后胸亚背线上有1黄色小点;第1、2腹节亚背线上各有1较大的眼状纹,中心部为赤褐色圆点,外转黄色,外廊黑褐色,第1腹节者较大;第3腹节亚背线上有1稍大的黄色斑纹,其外廊略呈紫褐色;第1-7腹节两侧各有1条暗色向后方伸的斜带;尾角细长而弯曲,赤褐色,上面微带黑色。胸足赤褐色。绿色型:全体绿色,背线明显,亚背线白色,其上方浓绿色,其他斑纹同褐色型。初龄幼虫全体绿色,头部长三角形,尾角长大,褐色。

蛹:长36-38毫米,茶褐色,被细刻点。第1、2腹节背面和第4腹节以下的节间黑褐色;臀刺较尖黑褐色。气门黑褐色。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习性:1年1代,以蛹于土中越冬。次年6-7月羽化,成虫昼伏夜出,黄昏开始活动,喜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背。幼虫孵化后取食叶肉成孔洞,稍大食成缺刻,随幼虫生长而常将叶片吃光、残留叶柄;白天静栖枝或叶柄上,夜晚活动取食。幼虫为害期为7-8个月。老熟后潜入表土层化蛹,以5-10厘米深土层内为多。 防治方法:

1.挖除越冬蛹。结合冬季埋土和春季出土挖除越冬蛹。

2.捕捉幼虫。结合夏季修剪等管理工作,寻找被害状和地面虫粪捕捉幼虫。

3、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具有趋光的特性,在成虫盛发期悬挂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成蛾。

4.结合防治其他病虫时,混用敌百虫、敌敌畏、40%乐斯本乳油l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施。

5.幼虫易患病毒病,在田间取回自然死亡的幼虫,制成200倍液喷布枝叶。 7.柳毒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柳毒蛾(Stilprotia salicis (Linnaeus)),别名杨雪毒蛾、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主要危害棉花、茶树、杨、柳、栎树、栗、樱桃、梨、梅、杏、桃等植物。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淮河以北密度较大。

为害特点: 大发生时为害棉花、茶树叶片。低龄幼虫只啃食叶肉,留下表皮,长大后咬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翅展35~45mm,雌成虫45~60mm。头、胸、腹部白色微带浅黄色,触角干白色,栉齿灰褐色;下唇须、复眼外侧和下面黑色;足白色,胫节和跗节有黑环。前翅白色,稀布鳞片,微透明而带光泽,前缘和基部微带黄色;后翅白色。

卵:扁圆形,直径0.8~1mm,每卵块有50~500粒,最多达1000粒,绿色至灰褐色,卵块上被泡沫状白色胶质分泌物。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50mm;头部灰黑色有棕白色毛;体黄色,亚背线黑褐色,气门上线和下线由黑点组成;体腹面和胸足暗黄色,腹足灰黑色;瘤棕黄色有黄白色刚毛;翻缩腺粉褐色。

蛹:长15~25mm,灰褐黑色带黄白色斑,气门棕黑色;刚毛黄白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东北年生1代,华北2代,以2龄幼虫在树皮缝作薄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杨、柳展叶期开始活动,5月中旬幼虫体长10mm左右,白天爬到树洞里或建筑物的缝隙及树下各种物体下面躲藏,夜间上树为害。6月中旬幼虫老熟后化蛹,6月底成虫羽化,有的把卵产在枝干上,进入棉田的柳毒蛾7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为害,9月底二代幼虫作茧越冬。一、二代卵期10天左右,一代幼虫期35天、二代240天,越冬代蛹期8天,一代为10天。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木检疫,防止病虫害输入性传播。

2.利用幼虫夜间危害,白天下树潜伏的特性。于幼虫下树隐藏时进行潜所诱杀。可在树干上松松地围捆报纸,或紧贴基部放些物体,引诱下地害虫钻入,白天清理杀死。 3.利用灯光诱杀成虫,从而减少成虫产卵数量,减少虫口密度。

4.在树干上喷涂30厘米宽的20倍的80%敌敌畏药环,或在树干基部撒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药环,毒杀上、下树的幼虫。

5.危害严重时,可喷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200至15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

8.大蓑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大蓑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别名大袋蛾、大背袋,属鳞翅目蓑蛾科。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主要危害茶、油茶、枫杨、刺槐、柑桔、咖啡、枇杷、梨、桃、法国梧桐等。还为害多种农作物。

为害特点 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该虫喜集中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 雌雄异型。雌成虫体肥大,淡黄色或乳白色,无翅,足、触角、口器、复眼均有退化,头部小,淡赤褐色,胸部背中央有一条褐色隆基,胸部和第一腹节侧面有黄色毛,第七腹节后缘有黄色短毛带,第八腹节以下急骤收缩,外生殖器发达。雄成虫为中小型蛾子,翅展35—44mm,体褐色,有淡色纵纹。前翅红褐色,有黑色和棕色斑纹,在R4与R5间基半部、Rs与M隔脉间外缘、M2与M3间各有1个透明斑,R3与R4、M2与M3共柄,A脉与后缘间有数条横脉;后翅黑褐色,略带红褐色;前、后翅中室内中脉叉状分支明显。 卵 椭圆形,直径0.8—1.0mm,淡黄色,有光泽。

幼虫 雄虫体长18—25mm,黄褐色,蓑囊长50—60mm;雌虫体长28—38mm,棕褐色,蓑囊长70一90mm。头部黑褐色,各缝线白色;胸部褐色有乳白色斑;腹部淡黄褐色;胸足发达,黑褐色,腹足退化呈盘状,趾钩15—24个。

蛹 雄蛹长18—24mm,黑褐色,有光泽;雌蛹长25—30mm,红褐色。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贵州年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年生l一2代,江西2代,台湾2—3代。多以3—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安徽、浙江一带2—3月间,气温l0℃左右,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雌蛾寿命12—15天,雄蛾2—5天,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240多天,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成虫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靠性引诱物质寻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产卵,每雌平均产676粒,个别高达3000粒,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幼虫多在孵化后l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后爬上枝叶或飘至附近枝叶上,吐丝粘缀碎叶营造护囊并开始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护囊里倒转虫体化蛹在其中。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园林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 2、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昆虫。蓑蛾的天敌有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大腿蜂、小蜂等。

3、生物防治: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防治.

4、化学药剂防治 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

9.樗蚕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樗蚕蛾(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别名乌桕大蚕蛾、樗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主要危害核桃、石榴、柑桔、蓖麻、花椒、臭椿(樗)、乌桕、银杏、马桂木、喜树、白兰花、槐、柳等。 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食叶和嫩芽,轻者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

时把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5—30mm,翅展110一130mm。体青褐色。头部四周、颈板前端、前胸后缘、腹部背面、侧线及末端都为白色。腹部背面各节有白色斑纹6对,其中间有断续的白纵线。前翅褐色,前翅顶角后缘呈钝钩状,顶角圆而突出,粉紫色,具有黑色眼状斑,斑的上边为白色弧形。前后翅中央各有一个较大的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缘深褐色,中间半透明,下缘土黄色;外侧具一条纵贯全翅的宽带,宽带中间粉红色、外侧白色、内侧深褐色、基角褐色,其边缘有一条白色曲纹。

卵 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少数暗斑点,扁椭圆形, 长约1.5mm。 幼虫 幼龄幼虫淡黄色,有黑色斑点。中龄后全体被白粉,青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5—75mm。体粗大,头部、前胸、中胸对称蓝绿色棘状突起,此突起略向后倾斜。亚背线上的比其他两排更大,突起之间有黑色小点。气门筛淡黄色,围气门片黑色。胸足黄色,腹足青绿色,端部黄色。 茧 呈口袋状或橄榄形,长约50mm,上端开口,两头小中间粗,用丝缀叶而成,土黄色或灰白色。茧柄长约40一130mm,常以一张寄主的叶包着半边茧。

蛹 棕褐色,长26—30mm,宽14mm。椭圆形,体上多横皱纹。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北方年生l—2代,南方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在四川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并有远距离飞行能力,飞行可达3000m以上。羽化出的成虫当即进行交配。雌蛾性引诱力甚强,未交配过的雌蛾置于室内笼中连续引诱雄蛾,雌蛾剪去双翅后能促进交配,而室内饲养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虫寿命5—10天。卵产在寄主的叶背和叶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块状,每雌产卵300粒左右,卵历期10—15天。初孵幼虫有群集习性,3—4龄后逐渐分散为害。在枝叶上由下而上,昼夜取食,并可迁移。第1代幼虫在5月份为害,幼虫历期30天左右。幼虫蜕皮后常将所蜕之皮食尽或仅留少许。幼虫老熟后即在树上缀叶结茧,树上无叶时,则下树在地被物上结褐色粗茧化蛹。第2代茧期约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虫羽化产卵时间。9—11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期,以后陆续作茧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茧,长达5—6个月,蛹藏于厚茧中。越冬代常在柑桔、石榴等枝条密集的灌木丛的细枝上结茧,一株石榴或柑桔树上,严重时常能来到30一40个越冬茧。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成虫产卵或幼虫结茧后,可组织人力摘除,也可直接捕杀,摘下的茧可用于巢丝和榨油。

2、灯光诱杀。成虫有趋光性,掌握好各代成虫的羽化期,适时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可收到良好的治虫效果。

3、生物防治。现已发现梧蚕幼虫的天敌有绒茧蜂和喜马拉雅聚瘤姬蜂、稻包虫黑瘤姬蜂、樗蚕黑点瘤姬蜂等三种姬蜂。对这些天敌应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4、药剂防治。幼虫为害初期,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4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还可用除虫菊剂或鱼藤精等进行防治。

10.樟巢螟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樟巢螟(Orthaga olivacea Warre),别名樟丛螟、樟叶瘤丛螟 属鳞翅目 螟蛾科。主要危害香樟。主要分布于华东地区。

为害特点 樟巢螟以幼虫取食樟树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3—5龄幼虫吐丝缀合小枝与叶片,形成鸟巢样的虫巢。有的整株叶片几乎吃光,严重影响樟树生长,有的虽对生长影响不大,

但树上虫巢多,影响绿化效果。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3毫米,翅展22-30毫米,头部淡黄褐色,触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状基节后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鳞片,下唇须外侧黑褐色,内侧白色,向上举弯曲超过头顶,末端尖锐。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内横线黑褐色,前翅前缘中部有一黑点,外横线曲折波浪形,沿中脉向外突出,尖形向后收缩,翅前缘2/3处有1乳头状肿瘤,外缘黑褐色,缘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点。后翅除外缘形成褐色带外,其余灰黄色。 卵:扁平圆形,直径0.6-0.8毫米,中央有不规则的红斑,卵壳有点状纹。卵粒不规则堆叠一起成卵块。 幼虫初孵幼虫灰黑色,2龄后渐变棕色。老熟幼虫体长22-30 毫米,褐色,头部及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背有1条褐色宽带,其两侧各有2条黄褐色线,每节背面有细毛6根。 茧长12-14毫米,黄褐色,椭圆形。

蛹体长9-12毫米,红褐色或深棕色,腹节有刻点,腹末有钩刺6根(其中长而粗2根,短

且细4根)。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樟巢螟在湖北孝感1年2代,以老熟幼虫入士结茧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第1代从5月下旬到7月下旬,7月上中旬是为害盛期,第2代幼虫取食期从8月上旬到10月上旬(少数发育迟的到10月底)幼虫老熟人士越冬。成虫夜间羽化,无趋光性卵产于两叶相叠的叶片之间,幼虫5龄,初孵幼虫群集危害,取食叶片.仅剩表皮,肉眼极易识别。随虫体长大而分巢为害,每巢有虫5—20头,5龄期巢内有长条状茧袋,每袋1条幼虫,昼躲夜出,行动敏捷,受害严重的树木满是虫巢。 防治方法

1、人工摘巢,烧毁虫苞。樟叶瘤丛螟幼虫躲在虫苞内危害,每个虫苞有幼虫5-20条。人工摘除虫苞,消灭害虫。对于高大樟树应采用带钩长杆,钩除虫苞。摘下虫苞应集中烧毁。 2、根部埋药。在虫害发生之前,在树根部埋呋喃丹进行防治。

3、树干注药防治 在树体高大,缺水地方,采用树干注药防治樟巢螟较好。打洞注药时,洞的直径不宜超过0.8cm。以多打几个小洞为宜,这对树体影响小,且药液分布均匀。

4、生物防治:在幼虫初孵期用生物农药BT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0.3%高渗阿维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5.成虫羽化期夜间悬挂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6.对通道绿化带樟树进行一次全面化学喷雾防治。建议农药为杀螟松1000倍喷雾,吡虫啉1000倍喷雾,或杀螟松、吡虫啉加Bt喷雾,20%杀灭菊酯乳油2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脂1500倍液,25%灭幼脲SC1000倍液喷雾。

11.枯叶夜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枯叶夜蛾(Adris tyrannus Guenee),别名通草木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江苏、浙江、台湾等地。主要以成虫吸食近成熟的苹果、梨、柑桔、桃、葡萄、杏、柿、枇把、无花果的果实汁液。以幼虫为害通草、伏牛花、十大功劳。

为害特点 成虫以锐利的虹吸式口器穿刺果皮。果面留有针头大的小孔,果肉失水呈海绵状,以手指按压有松软感觉,被害部变色凹陷、随后腐烂脱落。常招致胡蜂等为害,将果实食成空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38毫米,翅展96~106毫米,头胸部棕色,腹部杏黄色。触角丝状。前翅枯叶色深棕微绿;顶尖很尖,外缘弧形内斜,后缘中部内凹;从顶角至后缘凹陷处有1条黑褐色斜线;内线黑褐色;翅脉上有许多黑褐色小点;翅基部和中央有暗绿色圆纹。后翅杏黄色,中部有1肾形黑斑。其前端至 M2脉;亚端区有 l牛角形黑纹。

卵:扁球形1~1.1毫米,高0.85~0.9毫米,顶部与底部均较平,乳白色。

幼虫:体长57~71毫米,前端较尖,第 1、2腹节常弯曲,第8腹节有隆起、把第7~10腹节连成 1个峰状。头红褐色无花纹。体黄褐或灰褐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亚腹线及腹线均暗褐色;第2、3腹节亚背面各有1个眼形斑、中间黑色并具有月牙形白纹,其外围黄白色绕有黑色圈、各体节布有许多不规则的白纹,第6腹节亚背线与亚腹线间有1块不规则的方形白斑、上有许多黄褐色圆圈和斑点。胸足外侧黑褐色,基部较淡内侧有白斑;腹足黄褐色,趾钩单序中带,第1对腹足很小,第2~4对腹足及臀足趾钩均在40个以上。气门长卵形黑色,第8腹气门比第

7节稍大。

蛹:长31~32毫米,红褐至黑褐色。头顶中央略呈 1尖突,头胸部背腹面有许多较粗而规则的皱褶;腹部背面较光滑,刻点浅而稀。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1年发生2~3代,多以成虫越冬,暖地可以卵和中龄幼虫越冬。发生期不整齐,从5月末到10月均可见成虫,以7~8发生较多。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喜为害香甜味浓的果实,7月以前为害杏等早熟果品,后转害桃、葡萄、苹果、梨等。成虫寿命较长,产卵于于幼虫寄主茎和叶背。幼虫吐线缀叶潜其中为害,6~7月间发生较多,老熟后缀叶结薄虫化蛹。秋末多以成虫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规划苗圃:新建苗圃时,尽可能远离果园。 2、人工防治:成虫产卵、幼虫孵化期,加以捕杀。 3、铲除苗圃周围的木防己、通草等寄主植物。

4、灯光诱杀成虫,在成虫高发期,根据成虫具有趋光性,安装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5、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后,幼虫孵化后,及时喷施杀虫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到95%以上。

6、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12.樟青凤蝶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樟青凤蝶(raphium sarpedon Linnaeue),又名青带樟凤蝶,蓝带青凤蝶,青带凤蝶,竹青蝶。属鳞翅目凤蝶科。

国内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西藏、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澳大利亚。

主要危害樟树、楠、月桂、白兰、含笑、阴香、鳄梨、柑橘等。初孵幼虫,先吃卵壳,后在嫩叶背面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增大,可将叶片吃尽,以2—3年生幼受害最烈。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观赏。 形态特征:

成虫 翅展70~85 mm。翅黑色或浅黑色。前翅有1列青蓝色的方斑,从顶角内侧开始斜向后缘中部,从前缘向后缘逐斑递增,近前缘的1斑最小,后缘的1斑变窄。后翅前缘中部到后缘中部有3个斑,其中近前缘的1个斑白色或淡青白色;外缘区有1列新月形青蓝色斑纹;外缘波状,无尾突。雄蝶后翅有内缘褶,其中密布灰白色的发香鳞。前翅反面除色淡外,其余与正面相似。后翅反面的基部有1条红色短线,中后区有数条红色斑纹,其他与正面相似。有春、夏型之分,春型稍小,翅面青蓝色斑列稍宽。

卵 球形,底面浅凹。乳黄色,表面光滑,有强光泽。直径与高均约1.3mm。

幼虫 初龄幼虫头部与身体均呈暗褐色,但末端白色。其后随幼虫的成长而色彩渐淡,至4龄时全体底色已转为绿色。胸部每节各有1对圆锥形突,初龄时淡褐色;2龄时呈蓝黑色而有金属光泽;到末龄时中胸的突起变小而后胸的突起变为肉瘤,中央出现淡褐色纹,体上出现1条黄色横线与之相连;气门淡褐色;臭角淡黄色。即将化蛹时体色为淡绿色半透明。

蛹 体色依附着场所不同而有绿、褐两型。蛹中胸中央有1前伸的剑状突;背部有纵向棱线,

由头顶的剑状突起向后延伸分为3支,两支向体侧呈弧形到达尾端,另1支向背中央伸至后胸前缘时又二分,呈弧形走向尾端。绿色型蛹的棱线呈黄色,使蛹体似樟树的叶片。体长约33 mm。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3代,以蛹悬挂在寄生主中、下部枝叶上越冬。4月中旬5月下旬陆续羽化。越冬代及第一至三代幼虫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上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虫夜间羽化,羽化后1—2天在林间飞翔,觅食花蜜作补充营养。数日后求偶交配产卵。产卵1粒于嫩叶尖端,偶尔2粒。每雌产卵18—34粒。幼虫5龄,每隔4天蜕1次皮,虫体随龄期增长,以5龄幼虫食量最大,每头幼虫1天取食樟叶1—5片。幼虫老熟爬行隐蔽的小枝叶背后,用丝固定尾部,2—3天化蛹。卵期一般4—6天,幼虫期约20天,越冬代蛹期90天左右。幼虫发育适宜温度为20—28℃。 防治方法

1、成虫产卵期,巡查苗圃樟苗,及时摘除产于轩尖的卵粒。 2、结合冬季管理,摘除越冬虫蛹。

3、药剂防治,幼虫发生初期,,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 500倍液,由于凤蝶幼虫抗药性差,其防效可达到98%以上。

13.达摩凤蝶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达摩凤蝶(Papilio demoleus Linnaeus),又名黄花风蝶,属鳞翅目凤蝶科。国内主要分布于湖北、江西、浙江、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国外主要分布于锡金、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几内亚。

主要危害芸香科的黄皮(Clausena lansium)、假黄皮(C.excavata)、食茱萸、光叶花椒等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食芽、叶,初龄食成缺刻与孔洞,稍大常将叶片吃光,只残留叶柄。苗木和幼树受害较重。 形态特征:

成虫 翅展80~95 mm,体侧黄白色,体背黑色或黑褐色。翅黑色或棕黑色,前、后翅的斑纹除后翅前缘中斑及臀斑颜色不同外,其他斑纹都呈黄白色或棕黄色。前翅基区及亚基区有由许多细碎黄点组成的多条细横纹,外缘及亚外缘有斑列,中区及中后区有许多排列不规则、大小不同的斑纹,亚顶角有1枚长斑,外缘波状,波谷有黄点。后翅外缘及亚外缘区有斑列,中前区及亚基区大斑相连成宽横带,带内侧弧形,外侧凹凸不齐;前缘中斑有蓝色瞳斑,臀角具红斑,外缘波状,波谷有黄点。翅反面前翅除基部有放射形条纹,亚顶角内侧有3~4枚黄褐色的斑外,其余大致与正面相似。后翅基部多3枚淡黄色斑;中区呈杏黄色斑,比其他斑列增大而清楚;其他斑纹排列大致与正面相似。

卵 球形,黄色,将孵化时有黄褐色污斑。直径约1.1mm。

幼虫 1~4龄幼虫鸟粪状:头部褐色,上有淡褐色云状斑;身体底色为黑色,胸部与7~9腹节的侧面有白纹;2~5腹节的侧面与背面形成“V”字形白带。老熟幼虫体呈绿色。后胸前缘及第1腹节后缘各有1条黄褐色的横带。第3、4腹节有1对褐色的斜带,带中有斑驳的紫色与白色细纹;第5腹节亚背部有1枚褐色小斑和2枚紫色小点,第6腹节亚背部有1枚紫色小点。气门褐色,臭角基部橙黄色,末端橙红色。

蛹 体色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绿色与褐色两型。头顶及中胸中央各有1对短突起,腹部略向两

侧突出,第4~7腹节亚背部每侧各有1个小瘤。体长约34mm。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在广州,成虫于11月中旬产卵于柑桔嫩芽上,经7天孵化。幼虫先食柑桔嫩叶,虫体渐长,食量增大,老叶变可取食。幼虫期26-30天。老熟幼虫于11月下旬在枝间化蛹,蛹尾端固着于枝上,身体上部环系丝带。蛹体与枝条作40度左右倾斜,触动时则左右摇摆。蛹期25-45天,至1月中旬羽化为成虫。第2代幼虫,大多3月发现。以蛹越冬。 防治方法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人工捕捉幼虫和蛹,及时减少虫口发生基数。

2、生物防治。在达摩凤蝶发生不严重的时期或地区,应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其寄生性无敌昆虫,例如凤蝶蛹期的天敌有: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innaeus)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s lasus(Walker)),其寄生率达30%以上,对凤蝶的发生、严重为害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各代1~3龄幼虫期,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 500倍液,由于凤蝶幼虫抗药性差,其防效可达到98%以上。

14.蔷薇叶蜂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蔷薇叶蜂(Arge pagana Panzer),属膜翅目,叶蜂科。别名月季叶蜂、蔷薇三节叶蜂。分布于山东、北京、河北、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地。其为害月季、蔷薇、黄刺玫、十姐妹、玫瑰等。

危害状:以幼虫为害叶片,造成叶片边缘缺刻。严重时可造成全部叶片被食光,只留下叶梗和叶脉。成虫产卵于枝条上,

造成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5mm,翅展17mm。头部、胸部、翅和足均为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腹部黄色。雌虫腹部末端具产卵器,不用时藏匿。 卵:淡黄色,椭圆形,末端稍大 。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3mm。头部黄色,其余均为黄绿色至黄褐色。胴部等2节至11节 各有3排黑色毛瘤。

蛹:头部、胸部褐色,腹部棕黄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在山东一年发生2-3代,在广东则可发生8代,均以幼虫在寄主下的土中结茧越冬。来年4-5月羽化成虫。成虫产卵于半木质化的枝条中,产卵痕长2cm左右,呈线状。每处产卵20多粒,单雌产卵量50多粒。卵期10天。在北京地区,6月发生一代幼虫,8月发生二代幼虫。9月底,幼虫入土做茧越冬。幼虫在低龄阶段有群聚为害的习性,常10多头在一起生活。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当幼虫低龄群聚为害时,摘除有虫叶片。 2、春季在花木附近挖茧消灭越冬幼虫。

3、药剂防治:当虫量较大时喷药防治,可使用20%灭扫利(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0%速灭杀丁(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氯氰菊酯(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20%杀蛉脲悬浮剂10000

倍液。

15.丝棉木金星尺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丝棉木金星尺蛾(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属鳞翅目、尺蛾科,别名黄杨金星尺蠖。我国分布于华北、中南、华东、西北地区。为害丝棉木、黄杨、卫矛、榆、杨、柳等。幼虫食叶为害,常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绿篱成片枯死,严重影响环境美化。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2~17 mm,翅展31~52 mm。翅底银白色。前翅外横线呈1行断续的淡黑色斑,其下端为1大黄褐色斑;中横线不成行,在中室端部有1大斑,翅基有1深黄、褐、灰色花斑。后翅外、中横线与前翅外、中横线断续相接,在臀角处有1黄褐色大斑。腹部橙黄色,有三列黑斑,背中一列,腹两侧各一列。

卵:椭圆形,长约0.7 mm。初产乳白色,后转为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黑色。卵壳上具有方格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30 mm,体褐色。头黑色,前胸背板黄色,有5个并列的小黑斑点。胸足、腹足及臀板黑褐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为蓝白色纵带。 蛹:棕褐色,长约13~15 mm,腹末有1分叉的臀棘,黑色。 生活史及习性

丝棉木金星尺蛾在武汉地区一年发生4代。在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越冬代的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各代成虫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6月上中旬、7月中旬、9月上旬;各代幼虫为害盛期则分别在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10月上旬。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静止于叶背,夜间交尾、产卵,趋光性较强。卵多产于植株上部叶片的叶背或枝干、叶柄、小茎交接处,成块状或成堆产。

卵多于黎明前孵化,初孵出来的幼虫乳白色,群居取食幼嫩叶片成透明斑状。2龄后爬行分散食叶。3~4龄幼虫为暴食期,多在离枝顶5 cm以下的叶片上取食。各龄幼虫有吐丝习性,受惊时即吐丝下垂,并有假死现象,行走时打拱成桥状。幼虫老熟后,爬至植株附近的表土中作很薄的土室化蛹,化蛹场所多选择有枯、落叶复盖的较荫蔽,且湿润的地方。

各虫态历期:一年发生4代的华中地区,第一代卵历期10~12 d,幼虫23~29 d,蛹12.5 d;第二代卵历期7~9 d,幼虫20~22 d,蛹17.6 d;第三代卵历期7~9 d,幼虫19~21 d,蛹11.7 d;第四代卵历期12~14 d,幼虫28~35 d,蛹150~180 d。成虫寿命雄成虫平均为7 d,雌成虫平均12 d。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冬、春气候适宜,越冬代成虫羽化量大,产卵多;卵孵化前气候适宜则幼虫发生量大,反之则小。夏季高温干旱时间过长,会造成部分蛹休眠越夏或死亡,造成后代成虫羽化量减少。各代成虫羽化后若遇上大风大雨,交配机会减少,受精卵量少,下代幼虫数量相对减少。幼虫期特别低龄幼虫期,遇上暴雨冲刷会造成大量死亡。蛹期土壤过于潮湿或干旱,也容易使蛹霉烂或不能羽化。

食物。食料不足则蛹体较小,羽化后的成虫个体变小,产卵量亦较少。寄主植物生长嫩绿、繁茂,较荫蔽的地方则虫量一般都很大。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在掌握当地丝棉木金星尺蛾各世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的基础上,通过期距法,推算下一代

或下一虫态的发生时期,以掌握防治的最佳时间。例如:已知当地该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于5月10日为羽化盛期,第一代幼虫应在何时出现?由于第一代卵的历期为10~12 d,故可知第一代幼虫应发生在5月中下旬,并开始出现为害。 防治方法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结合冬春修剪,清除老枝枯叶等工作的同时,松土灭蛹。 物理防治。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在公园、生活小区等人流量较大地域,喷雾每克含孢量100亿以上的B.t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杀虫效果达85%以上。

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喷施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到95%以上。

16. 马尾松毛虫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于河南、安徽、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为害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火炬松等。受松毛虫为害后,松树材积生长受到影响,松脂减产,重则针叶食尽,似火烧一样,直至造成成片枯死。

幼虫大发生时,在树干、地面到处爬行,其毒毛引起行人皮炎,严重影响森林公园等风景区的旅游观光事业。 形态识别

成虫:体色黄褐、灰褐或茶褐色。体长20~30 mm,翅展36~56 mm。前翅具4~5条波状横线,亚外横线由8~9个黑色斑点组成,内横线内侧有一小白色斑点。雄蛾触角羽毛状,雌蛾触角短栉齿状。

卵:椭圆形,初产粉红色,近孵化时紫褐色。

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异,有灰黑色与棕红色两种。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节间膜为深兰色横带。自3龄起,腹部各节背面着生扁平毛束,毛束中的毛细片状,毛顶端呈齿状。体侧着生灰白色细长毛。

蛹: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未端臀棘细长,顶端卷曲。茧长椭圆形,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茧外表附着幼虫体上脱下的毒毛。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习性

马尾松毛虫在长江流域各省一年发生2~3代,福建及珠江流域一年发生3~4代。多以4~5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内和树干周围的枯枝落叶下、杂草或土、石块下越冬。

一年发生2~3代地区,越冬幼虫3月上旬~4月中旬上树为害,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一代幼虫5月上中旬~7月上旬发生,成虫7月中旬出现;第二代幼虫7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成虫9月中旬出现;第三代(越冬代)幼虫9月下旬发生,发育至4~5龄后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卵常数十粒整齐有序的排列或堆产于松针上,每雌产卵量约400粒左右。 幼虫一般为6龄,1~2龄幼虫有群集和吐丝下垂习性,啃食针叶边缘呈锯齿状,使针叶呈现枯黄卷曲。3龄后分散为害,取食整根针叶,受惊时有弹跳下落现象。5~6龄幼虫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食量为70%~80%。老熟幼虫在针叶丛和树皮缝中结茧化蛹,在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幼虫则下树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物上结茧化蛹。

各虫态历期:在一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虫态交错和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一般卵期6~8 d,幼虫期35~80 d(越冬幼虫长达200 d),蛹期14~21 d。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地形地势。在江西海拔400 m以上,广西、湖南600~700 m以上,四川700 m以上的山区,由于林相复杂,低温多湿,日照短,很少发生松毛虫为害。在海拔200~400 m的半山区,即使为松树纯林,但林分植被丰富,间有混交林出现,故马尾松毛虫发生数量一般不大,仅在个别年份能猖獗成灾。在海拔200 m以下的丘陵地区,有大面积人工马尾松纯林,一般生长较差,植被稀少,人、畜活动频繁,气温干燥,天敌少,有利于害虫生长繁殖,是马尾松毛虫经常猖獗为害的基地。

气候。越冬幼虫,一般在日平均温度10 ℃左右时开始活动取食。当温度继续升高时,生长发育随之加快,温度愈高,取食愈多,蜕皮愈快。在7~8月,极度高温干燥,对幼虫生长发育不利,地表温度超过40 ℃时,会使在地面爬行转移的幼虫大量死亡。卵、幼虫或蛹,在相对湿度长期在75%以下时,都不能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5~6月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将促使松毛虫的大发生。 食物。马尾松毛虫主要发生在干燥型纯松林及10年生左右的幼林,这类松林不仅能满足松毛虫的充足食料,林中的温度、湿度对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也很有利。同时这种林分的生物群落往往比较简单,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的种类及数量也往往较少,使松毛虫不断积累虫口,猖獗成灾而形成虫源地。混交林则因林内生物种类复杂,杂灌繁茂而利于食虫鸟类栖息繁衍,其他捕食或寄生性的天敌昆虫也较多,由此可抑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及为害。

天敌。鸟类对马尾松毛虫的幼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据调查,有20多种鸟类能啄食松毛虫幼虫或蛹,其中常见的有杜鹃(Cuculus canorus L.)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ma interposita Hartert)。一只杜鹃一天可捕食300余条松毛虫幼虫,一只灰喜鹊五分钟内可啄食7~10个松毛虫蛹。松毛虫的卵寄生蜂主要有赤眼蜂(T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平腹小蜂(Anastatus gastropachae Ashmead)等。幼虫期主要寄生蜂有两色瘦姬蜂(Campoplex bicolor Ashmead)、黑胸姬蜂(Rhytmonotus lakagii(Mats.))、红头小茧蜂(Rhogas spectabilis Mats.)等。寄生蝇主要有蚕饰腹寄蝇(Crassocosmia zebina Walker)、松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bambylansrasella Bar.)、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等。真菌主要是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细菌主要有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ensis Berliner)等。上述各种寄生蜂、寄生蝇、真菌、细菌可大大降低马尾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减轻松林受害。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越冬代发生预测。在12月至次年2月期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松林设置标准地,每间隔500 m设置一块,每块标准地内随机任选样株20株,经调查统计,求出松林有虫株率和单株平均虫口密度。例如在10年生左右的松林内,平均每株虫数1~2条,虫株率<50%,可视为安全;如平均每株虫数5~6条,虫株率50%左右,即准备防治;如平均每株虫数30条左右,虫株率60%以上,则必须进行防治,否则越冬幼虫恢复取食后,可将针叶取食殚尽。 2.幼虫发生期预测。一般在越冬代幼虫结茧盛期后,经35~38 d,即为第一代4龄幼虫初期。第一代幼虫结茧盛期后,经28~32 d,是第二代4龄幼虫初期,根据上述幼虫发生期,及时进行生物或化学防治。 防治方法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提倡针、阔林混交,并合理密植,林内要适当保留杂灌木和植被,造成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环境,以利于天敌的栖息、繁衍和抑制松毛虫的发生、发展。 物理防治。林区空旷地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在温度24℃以上,相对湿度95%以上的气候条件下,喷雾含孢量120亿/ml或120

亿/g的白僵液和白僵菌粉100倍稀释液,防治越冬代和第一代幼虫效果良好。

化学防治。狠抓越冬代幼虫次年活动期及当年第一代幼虫发生期进行防治,由此可以达到少用药,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同时应注意在4龄前幼虫期进行防治,以减少害虫的抗药性。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幼虫猖獗为害初期或重点发生区、虫源区,及时喷雾2.5%溴氰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 500倍液,或参照飞机防治用药,喷施含孢量1 200亿/g的高孢白僵菌粉100g+ 2.5%溴氰菊酯乳油原液25 ml+食盐50 g+水10 kg的均匀混合液。

17.绿尾大蚕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别名大水青蛾。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各省、区,国外分布于南亚各国。寄主有枫杨、樟、木槿、乌桕、樱花、海棠、杏、桤木、枫香、白榆、加杨、垂柳等,由于幼虫体型大,故食叶量大,为害重,多发生在森林公园和风景园林区内。

形态识别

成虫:雌性体长约38 mm,翅展135 mm;雌性体长36 mm,翅展126 mm。体表具浓厚白色绒毛,前胸前端与前翅前缘具一条紫色带,前、后翅粉绿色,中央具一透明眼状斑,后翅臀角延伸呈燕尾状。

卵:球形稍扁,直径约2 mm,初产为米黄色,孵化前淡黄褐色,卵面具胶质粘连成块。 幼虫:一般为5龄,少数6龄。老熟幼虫体长平均73 mm。1~2龄幼虫体黑色,3龄幼虫全体橘黄色,毛瘤黑色,4龄体渐呈嫩绿色,化蛹前夕呈暗绿色。气门上线由红、黄两色组成。体各节背面具黄色瘤突,其中第2、3胸节和第8腹节上的瘤突较大,瘤上着生深褐色刺及白色长毛。尾足特大,臀板暗紫色。

蛹:长约45~50 mm,红褐色,额区有一浅白色三角形斑。蛹体外有灰褐色厚茧,茧外粘附寄主的叶片。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习性

绿尾大蚕蛾在华北一年2代;华中、华东一年2~3代;华南一年3~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枝干上或附近杂草丛中结茧化蛹越冬。

一年发生2代地区,次年4月中旬~5月上旬越冬蛹羽化,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7月为害,6月底~7月结茧化蛹,并羽化为第一代成虫;第二代幼虫7月底~9月为害,9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一年发生3代地区,各代成虫盛发期分别为:越冬代4月下旬~5月上旬,第一代7月上中旬,第二代8月下旬~9月上旬。各代幼虫为害盛期是:第一代5月中旬~6月上旬,第二代7月中下旬,第三代9月下旬~10月上旬。成虫具趋光性,昼伏夜出。多在中午前后和傍晚羽化,夜间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寄主叶面边缘及叶背、叶尖处,多个卵粒集合成块状,平均每雌产卵量为150粒左右。在三个世代中,以第二、三代为害较重,尤其第三代为害最重。

初孵幼虫群集取食,3龄后幼虫分散为害。1、2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取食量占全幼虫期食量5.7%;3龄后幼虫多在树枝上,头朝上,以腹足抱握树枝,用胸足将叶片抓住取食,取食量占全幼虫期食量94.3%。低龄幼虫昼夜取食量相差不大,但高龄幼虫夜间取食量明显高于白天。幼虫具避光蜕皮习性,蜕皮多在傍晚和夜间,在阴雨天、白天光线微弱处也有幼虫蜕皮现象。幼虫老熟后先结茧,然后在茧中化蛹,茧外常粘附树叶或草叶,结茧时间多在晚上8时以后。 各虫态历期:以一年发生3代为例,第一代卵、幼虫、蛹发育历期分别为11.2 d、38.6 d、16.2 d,成虫寿命9.4 d,全世代历期73.4 d。第二代卵、幼虫、蛹发育历期分别为5.5 d、30.3 d、11.4 d,

成虫寿命8.1 d,全世代历期55.3 d。第三代卵、幼虫、蛹发育历期分别为6.1 d、38.8 d、178.5 d,成虫寿命11.7 d,全世代历期235.1d。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海拔高度。在海拔100~120 m的低山丘陵区发生量大,为害重。在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地区发生量少,为害轻。

树龄。10~20年树龄、树高2~3 m的树上发生虫量较多,受害较重,10年树龄以下的小树次之,20年龄以上的老树发生虫量相对较少。

种植方式。凡针、阔叶树种混栽区,受害较轻。多种阔叶树种的纯林或混交林,会使受害程度加重。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发育历期预测。已知某世代卵发生的始盛期,加上该世代卵的历期天数,即可推算出该世代幼虫出现的相应日期。 2.危害程度预测。据陈树仁等(1991)对绿尾大蚕娥的研究,一头幼虫总食叶量平均为1741.6 cm2,已知寄主叶片平均面积和某代幼虫的平均虫口密度,即可推算绿尾大蚕蛾为害造成的叶量总损失,由此确定为害程度:总食叶量在1/3以下者为轻微(+),1/3~2/3之间为中等(++),2/3以上者为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在各代产卵期和化蛹期,人工摘除着卵叶和茧蛹,减少虫口数量。 物理防治。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效果明显。 生物防治。在各代幼虫2龄时期,喷施B.t乳剂(含孢量120亿/mL)100倍液,防效可达70%~80%左右。

化学防治。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4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防治时可在傍晚施药,采用淋洗式喷雾法,使药液喷透树冠枝、叶,以保证防治效果。

18. 玉带风蝶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玉带凤蝶(Papilio polytes Linnaeus)属鳞翅目、凤蝶科。玉带凤蝶常与柑橘凤蝶混同发生,我国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国外在日本、朝鲜、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均有分布。

玉带凤蝶幼虫取食橘类、橙类、佛手、金柑、柠檬、香椽、柚、

花椒、黄菠萝等叶片,造成经济损失或影响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27 mm,翅展90~105 mm。体、翅黑色,雌雄二型。雄性前翅外缘有7~9个黄白斑,后翅中央部亦有7~8个黄白斑,翅展后前、后翅上的黄白斑形成一环带,形似“玉带”;雌性前翅外缘残留有7~8个极小的黄白斑纹,后翅中部中央保留2~5个黄白斑,近外缘有6个锈红色半月形斑。两后翅臀角上方向外延伸呈燕尾状。

卵:球形,直径约1.2 mm,初产时黄绿色,孵化前紫黑色。

幼虫:共5龄。3龄前幼虫似柑橘风蝶,鸟粪状。4~5龄幼虫深绿色,体长20~40 mm,体表光滑。后胸背面中部有一条齿状黑线纹,两侧各有1个眼状纹。臭角伸出时紫红色。

蛹:体长25~30 mm,灰黄、灰褐或绿色,纺锤形,中部稍膨大,头顶有1分二叉的角突,

胸部背面亦有1突起,但不显著。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4代。在吉林、河北、陕西一年2~3代,四川、湖南、湖北、浙江一年3~4代,福建及华南地区一年5~6代。以缢蛹在小枝上及丛叶中越冬。

在吉林,第一代成虫5月上旬~6月中旬出现,第二代成虫6月下旬~8月中旬出现,个别年份第三代成虫8月中下旬发生。在武汉,第一代成虫5月上中旬羽化,为春型成虫;第二、三代成虫分别在6~7月、8~9出现,为夏型成虫。在江西南昌各代成虫发生期:3月中下旬~5月上旬、4月底~6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中下旬,以后各世代重叠,不易划分,10月底、11月初成虫终见。成虫日间活动,吸食花蜜,羽化后成虫可多次交尾,当日或隔日产卵。卵散产于嫩叶叶缘或嫩芽顶端,每雌产卵量约100粒。

幼虫共5龄。幼虫孵化后先啃食嫩叶叶肉,后嫩叶被吃光,老叶仅残留主脉。幼虫分散取食,每一幼虫取食叶片常片状分布,休息时在叶面或小枝等隐蔽处静息。幼虫受惊扰后,则伸出臭角,并释放芳香气味,驱赶敌害。老熟幼虫在小枝及丛叶、卷叶等处,吐丝固定其尾部,再吐丝环绕身体附着于枝干后化蛹,故将其蛹称为“缢蛹”。

各虫态历期:各地因不同发生代数,其各虫态历期各异。一般卵期5~7 d,幼虫期25~35 d,蛹9~10 d,越冬蛹240~270 d,成虫寿命15~20 d。 防治方法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人工捕捉幼虫和蛹,及时减少虫口发生基数。

2、生物防治。在柑橘凤蝶发生不严重的时期或地区,应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其寄生性无敌昆虫,例如凤蝶蛹期的天敌有: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innaeus)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s lasus(Walker)),其寄生率达30%以上,对凤蝶的发生、严重为害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各代1~3龄幼虫期,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 500倍液,由于凤蝶幼虫抗药性差,其防效可达到98%以上。

19.柑橘风蝶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柑橘风蝶(Papilio xuthus Linnaeus)属鳞翅目、凤蝶科,别名黑黄凤蝶、花椒凤蝶。我国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国外在日本、朝鲜、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均有分布. 柑橘凤蝶幼虫取食橘类、橙类、佛手、金柑、柠檬、香椽、柚、花椒、黄菠萝等叶片,造成经济损失或影响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5 mm,翅展70~85 mm。翅色黑白相间,前翅近外缘有8个黄色半月形斑,近翅中部有1列自上而下逐渐增大黄斑,翅基近前缘处有5条黄色纵条纹;后翅近外缘有6个黄色新月斑,中室黄色,无斑纹,臀角处有1个橙色圆斑,斑中央有1个黑斑点。两后翅臀角上方向外延伸呈燕尾状。春型较小,色深;夏型较大,色浅。

卵:球形,直径约1.3 mm,初产时为淡黄色,孵化前紫黑色。

幼虫:共5龄。1~3龄时,体色黄、褐色相间,体侧有斜向白带,体表具多疣突,形如鸟粪状。4~5龄幼虫体长19~40 mm,黄绿色,体表光滑。后胸背面中部有1对马蹄形纹,两侧各有

1个眼状纹。受惊时臭角伸出长达5~8 mm,橙黄色。

蛹:体长22~28 mm,淡绿稍带暗褐色,纺锤形,头顶有1分二叉的角突,胸部背面有1突起。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4代。在吉林、河北、陕西一年2~3代,四川、湖南、湖北、浙江一年3~4代,福建及华南地区一年5~6代。以缢蛹在小枝上及丛叶中越冬。

在吉林,第一代成虫5月上旬~6月中旬出现,第二代成虫6月下旬~8月中旬出现,个别年份第三代成虫8月中下旬发生。在武汉,第一代成虫5月上中旬羽化,为春型成虫;第二、三代成虫分别在6~7月、8~9出现,为夏型成虫。在江西南昌各代成虫发生期:3月中下旬~5月上旬、4月底~6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中下旬,以后各世代重叠,不易划分,10月底、11月初成虫终见。成虫日间活动,吸食花蜜,羽化后成虫可多次交尾,当日或隔日产卵。卵散产于嫩叶叶缘或嫩芽顶端,每雌产卵量约100粒。

幼虫共5龄。幼虫孵化后先啃食嫩叶叶肉,后嫩叶被吃光,老叶仅残留主脉。幼虫分散取食,每一幼虫取食叶片常片状分布,休息时在叶面或小枝等隐蔽处静息。幼虫受惊扰后,则伸出臭角,并释放芳香气味,驱赶敌害。老熟幼虫在小枝及丛叶、卷叶等处,吐丝固定其尾部,再吐丝环绕身体附着于枝干后化蛹,故将其蛹称为“缢蛹”。

各虫态历期:各地因不同发生代数,其各虫态历期各异。一般卵期5~7d,幼虫期25~35d,蛹9~10d,越冬蛹240~270d,成虫寿命15~20d。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人工捕捉幼虫和蛹,及时减少虫口发生基数。

2、生物防治。在柑橘凤蝶发生不严重的时期或地区,应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其寄生性无敌昆虫,例如凤蝶蛹期的天敌有: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innaeus)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s lassess(Walker)),其寄生率达30%以上,对凤蝶的发生、严重为害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各代1~3龄幼虫期,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 500倍液,由于凤蝶幼虫抗药性差,其防效可达到98%以上。

20.葡萄天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AmpelophagarubiginosaBremeretGrey,又名葡萄轮纹天蛾。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主要危害葡萄、爬山虎、猕猴桃等园林植物。

危害特点 低龄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表皮,多将叶片咬成孔洞或缺

刻。高龄后的大幼虫食量大增,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部分叶脉和叶柄,严重时常常食成光枝,削弱树势。树下常有大粒虫粪落下,较易发现。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30至45毫米,翅展80至100毫米。体肥大,呈纺锤形。触角约20毫米,背面黄色。体翅茶褐色,体背有一条浅灰白色线由胸背直通腹部末端,腹面呈红褐色。前翅顶角突出,有4至5条暗茶褐色横纹,中部横线较宽,外部横纹较细成波状,外缘有不太明显棕色横带一条,前缘近顶角有浓茶褐色三角斑一块。后翅黑褐色,外缘及后角附近各有茶褐色横带一条,缘毛浅

红色。前后翅反面红褐色,各横线黄褐色。复眼球形,暗褐色。

卵 圆球形,直径约1.5毫米,表面光滑,淡绿色,孵化前淡黄绿色。

幼虫 老幼虫体长约80毫米,绿色,背面较淡。头部有2对近于平行的黄白色纵线,分别于蜕裂线两侧和触角之上,均达头顶。前、中胸较细小,后胸和第1腹节较粗大。腹部各节有浅黄色斜纹和黄色颗粒状小点,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锥状尾角,向下方略弯,青绿色。 蛹 长45至55毫米,长纺锤形,初淡绿色,后变为棕褐色。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表土下3至7厘米内越冬。6至7月发生成虫,成虫白天潜伏,夜间活动,交尾、产卵。有趋光性,黄昏常在林中飞舞。卵散产于叶背面和嫩梢上,每雌产卵400至500粒。成虫寿命7至10天。卵期约7天。幼虫白天静伏,静伏时头胸收缩稍扬起,受触动时头左右摆动口吐绿水示威,晚上活动取食,蚕食叶片呈不规则状,严重时仅残留叶柄。幼虫活动迟缓,常吃光一片叶后,再转移其他枝叶取食。幼虫期40至50天。7月下旬陆续老熟入土化蛹,蛹期一般约10天。8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发生第二代幼虫,9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树木周围耙土、锄草或翻地,杀死越冬虫蛹。②利用幼虫受惊易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时将其击落,或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树上的幼虫。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寄主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以毒杀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利用天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让天蛾幼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护各种天敌,又防止污染环境卫生。

4.化学防治:3至4龄前的幼虫,可喷施20%除虫脲悬浮剂3000至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21.蓝目天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SmerinthusplanusplanusWalker,别名柳天蛾、蓝目灰天蛾。分布于东北、华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凌霄、杨、柳、桃、樱花、丁香、海棠、女贞等园林植物。 危害特点 低龄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表皮,多将叶片咬成孔洞或缺

刻。高龄后的大幼虫食量大增,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部分叶脉和叶柄,严重时常常食成光枝,削弱树势。树下常有大粒虫粪落下,较易发现。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30至35毫米,翅展80至90毫米。体翅灰黄至淡褐色。触角淡黄色;复眼大,暗绿色。胸部背面中央有一个深褐色大斑。前翅顶角及臀角至中央有三角形浓淡相交暗色云状,外缘翅脉间内陷呈浅锯齿状,缘毛极短。亚外缘线、外横线、内横线深褐色;肾状纹清晰、灰白色基线较细、弯曲;外横线、内横线下端被灰白色剑状纹切断。后翅淡黄褐色,中央紫红色,有一个深蓝色的大圆眼状斑,斑外有一个黑色圈,最外围蓝黑色,蓝目斑上方为粉红色。

后翅反面眼状斑不明显。

卵 椭圆形,长径约1.8毫米。初产鲜绿色,有光泽,后为黄绿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0至80毫米;头较小,宽4.5至5毫米,黄绿色,近三角形,两侧色淡黄;胸部青绿色,各节有较细横格;前胸有6个横排的颗粒状突起;中胸有4小环,每环上左右各有1个大颗粒状突起;后胸有6小环,每环也各有1个大颗粒状突起。腹部色偏黄绿,第一至第八腹节两侧有白色或淡黄色斜纹7条,最后一条斜纹直达尾角。尾角斜向后方,长8.5毫米左右。气门筛淡黄色,围气门片黑色,前方常有紫色斑或淡黄色点,腹部腹面稍浓。胸足褐色,腹足绿色,端部褐色。

蛹 长柱状,长40至43毫米。初化蛹暗红色,后为暗褐色。翅芽短,尖端仅达腹部第三节的2/3处,臀角向后缘突出处明显。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蓝目天蛾在河北省任丘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寄主附近根际土壤60至100毫米深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成虫;7月中、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9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成虫多在晚间羽化,成虫爬出蛹壳时,排出较大量的带黄色的乳白色混浊液体。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一般多在夜间进行交尾、产卵。产卵地点在叶、枝、干、土块上均能见到,一般以叶背及枝条上为多。卵单产,偶有产成一串的,均以粘性分泌物牢牢粘着,每雌虫一生可产卵200至400粒。卵经7至14天孵化为幼虫,初孵幼虫大多能将卵壳吃去大半,然后爬到叶背面主脉上停留,以腹部第六节腹足及臀足紧抓叶脉。能吐少量的丝,偶尔跌落时,能悬挂在树上。1至2龄幼虫分散取食较嫩的叶片,将叶吃成缺刻;4至5龄幼虫食量骤增,特别是5龄幼虫取食量极大,常将树叶吃尽,仅剩光枝。幼虫共5龄,幼龄幼虫体色与寄主叶色相似。4龄后雌幼虫的体色较黄,雄幼虫的体色较绿。老熟幼虫在化蛹前2至3天,体背呈暗红色,即从树上爬下钻入根际土壤中,在土内钻成一椭圆形土室,在土室过1至2天,即蜕皮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树木周围耙土、锄草或翻地,杀死越冬虫蛹。②利用幼虫受惊易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时将其击落,或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树上的幼虫。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寄主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以毒杀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利用天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让天蛾幼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护各种天敌,又防止污染环境卫生。

4.化学防治:3至4龄前的幼虫,可喷施20%除虫脲悬浮剂3000至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22.豆天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1),属鳞翅目天蛾科。主要分布于吉林、山西以南,陕西、四川以东各省、区都有发生,以黄淮一带及湖北省较重。主要危害刺槐、柳、泡桐、女贞、榆

树等园林植物。

危害状:以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吃成网孔和缺刻,高龄幼虫食量增大,严重时,可将植株吃成光杆,使之不能结果。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5毫米,翅展100—120毫米,黄褐色,前翅狭长,有6条波状横线,前缘中部有一半圆形淡色斑,翅顶有一三角形暗褐色斑;后翅近前缘深褐色,其余部分黄褐色。 卵:椭圆形或球形,长约2—3毫米,初产黄白色,孵化前变褐色。

幼虫:有5龄。1龄头部圆形,2—4龄头部三角形,有头角;2龄头宽约2毫米,3龄约3毫米,4龄5.5—6毫米。5龄幼虫头部弧形,无头角,体黄绿色,长约83毫米,表面粗糙,第1—8腹节两侧有黄色余纹,胸足基部及内侧黄色,外侧橙色,气门白色,尾角黄绿色。 蛹:体长约50毫米,红褐色,头部口器突出,略呈钩状,腹末臀棘三角形。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一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有喜食花蜜的习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卵多散产于豆株叶背面,少数产在叶正面和茎秆上。每叶上可产~2粒卵。

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有转株为害习性。在2代区,第一代幼虫以为害春播大豆为主,第二代幼虫以为害夏播大豆为主。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匀,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天气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在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品种不同受害程度也有异,以早熟,秆叶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受害较重。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1、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 2、人工捕蛾和4龄以后幼虫。

3、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落卵量。

4、生物防治 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亿)稀释500~700倍液,每亩用菌液50千克。

5、化学防治。1—3龄期用50%马拉硫磷、50%敌敌畏、50%杀螟蚣、50%辛硫磷、等乳剂1000倍液喷雾,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亦可用青虫菌等细菌杀虫剂。喷药宜在下午进行。4龄以后防效差。

23.鬼脸天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鬼脸天蛾(Acherontia lachesis Fabricius)属鳞翅目天蛾科。别名芝麻鬼脸天蛾,茄天蛾。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省。主要危害胡麻、茄科、马鞭草科、紫葳科、唇形科等植物。主要以幼虫取食新梢叶片及嫩茎。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0mm左右,翅展100—125mm,胸部背面有骷髅形纹,眼斑以上具灰白色大斑。腹部黄色,各环节间具黑色横带,背线青蓝色较宽,第5腹节后盖满整个背面。前翅黑色,具微小白色斑点,间杂有黄褐色鳞片,内、外横线各由数条深浅不同颜色的波纹组成,顶角附近有较大的茶褐色斑,中室具一灰白色小点;后翅杏黄色,中部、基部及外缘处具较宽的3条横带,后角附近有l块灰蓝色斑。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95一l10mm,头黄绿色,外侧具黑色纵条,身体黄绿色,前胸较小,中、后胸膨大,每节生横皱纹1—2个,皱纹深绿色,腹部1—7节体侧各具1条从气门线到背部的深绿色斜线,斜线后缘深黄色,各腹节有较密的绿色皱纹,接近背部有较密的褐绿色颗粒,尾角黄色,长15mm,弯向前上方,气门黑色,胸足赭黑色,腹足绿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年生1代,以蛹越冬。成虫七月间出现。飞翔力不强,常隐避在寄主叶背,趋光性强。成虫把卵产在寄主叶背的主脉附近,卵散产,幼虫于夜间活动。 防治方法

1、成虫盛发期可用灯火诱杀。

2、幼虫盛发时,提倡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一600倍液或2%巴丹粉剂每667m2 2.5kg、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

24.青刺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分布及为害

青刺蛾Latoia consocia W.又名黄缘绿刺蛾、褐边绿刺蛾、绿刺蛾等。属鳞翅目刺蛾科。几乎分布于全国。幼虫为害白玉兰、广玉兰、金橘、脐橙、柑橘、月桂、美人蕉、石榴、梅花、金银木、黄刺枚、茶、日本樱花、月季、苹果、梨、核桃、山楂、丁香、枇杷、

梧桐、紫檀、黄连木、香樟、藤萝、喜树、榆和杨柳等近百种植物。

危害状: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眼状,稍大将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只残留叶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头胸背面绿色。触角雄性呈羽状,雌性呈丝状。前翅绿色,基角褐色,近外缘黄色,黄色部分边缘有弧状褐色线纹,后翅及腹部浅褐色,缘毛褐色。 卵:扁椭圆形,长1.2~1.5毫米,初产白色,渐变为黄绿色至淡黄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约25毫米,圆筒状,初孵为黄色,长大后变为绿色。头黄褐色,缩在前胸内,背线黄绿色至浅蓝色,无枝刺,有刺毛丛。腹末有4丛蓝黑色刺毛。

蛹:卵圆形,长15~17毫米,藏于茧内。茧椭圆形,暗褐色,多在寄主树干周围3~7厘米深的土层中。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该虫在广西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枝叶间或表土层的土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和羽化为成虫。扁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青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于8月至9月上、中旬。褐刺蛾的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由于各地气温不同,有些地区在第二代老熟幼虫结茧较早,当年还可化蛹和羽化,并产生第三代幼虫。

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1年发生1代,在江浙一带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壤中结茧越冬。翌年5月化蛹。6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多产在叶背面,每块卵块有数十粒,呈鳞状排列,卵期约6天。1代发生区幼虫为害盛期在7~8月,2代发生区幼虫为害盛期在6~9月。10月幼虫陆续老熟下树,寻找适宜土层结茧越冬。

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丛中或其他荫蔽物下。除此之外青刺蛾产卵排成块状外,其余两种的卵,多散产在叶背面。幼虫孵化后,低龄期有群集性,并只咬食叶肉,残留膜状的表皮;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从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园、松土等,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

2、诱杀成虫。刺蛾类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在6-8月掌握在盛蛾期,利用环保型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多瘤蝽、蠋敌、小蜂等。

4、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为害期,应于低龄幼虫群集为害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较好。可用BT乳剂6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 l 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5%来福灵乳油3 000~4 000倍液喷施。

25.扁刺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又名黑点刺蛾,八角虫、八角罐、羊蜡罐、白刺毛,幼虫俗称洋辣子,属鳞翅目、刺蛾科。扁刺蛾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以及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均有发生,黄河故道以南、江浙太湖沿岸及江西中部发生较多。主要为害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

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梧桐、枫树、白杨、油茶、枇杷、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扁刺蛾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造成严重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蛾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的颜色更深。前翅灰褐色、稍带紫色,中室的前方有一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斜伸。雄蛾中室上角有一黑点(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

卵 扁平光滑,椭圆形,长1.1毫米,初为淡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体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体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体两侧各有10个瘤状突起,其上生有刺毛,每一体节的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四节背面两侧各有一红点。

蛹 长10-15毫米,前端肥钝,后端略尖削,近似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 茧 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形似鸟蛋。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扁刺蛾在四川、广西等地1年发生2代;少数3代,江西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周围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旬化蛹,成虫5月中旬至6月初羽化。第一代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8月底,第二代发生期为7月中旬至9月底。少数的第三代始于9月初止于10月底。

第一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期为6月初至7月初;第二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9月底,盛期为7月底至8月底。

成虫羽化多集中在黄昏时分,尤以18—20时羽化最多。成虫羽化后即行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叶面,初孵化的幼虫停息在卵壳附近,并不取食,蜕第一次皮后,先取食卵壳,再啃食叶肉,仅留1层表皮。幼虫取食不分昼夜。自6龄起,取食全叶,虫量多时,常从一枝的下部叶片吃至上部,每枝仅存顶端几片嫩叶。幼虫期共8龄,老熟后即下树入土结茧,下树时间多在晚8时至翌日清晨6时,而以后半夜2--4时下树的数量最多。结茧部位的深度和距树干的远近与树干周围的土质有关:粘土地结茧位置浅,距离树干远,比较分散;腐殖质多的土壤及砂壤土地,结茧位置较深,距离树干较近,而且比较集中。 防治方法

1、冬耕灭虫。结合冬耕施肥,将根际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结合培土防冻,在根际30cm内培土6~9cm,并稍予压实,以扼杀越冬虫茧。

2、灯光诱杀。加强虫情测报,当虫情严重时,在7~8月第1代成虫期或5-6月第2代成虫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可喷施每毫升0.5亿个孢子青虫菌菌液。

4、化学防治。在幼虫发生期,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液,5%农梦特(氟铃脲)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杀铃脲悬乳油8000~9000倍液,上述酰尿类农药可用于花期;非花期可用50%敌敌畏乳油或50%二溴磷乳油1000倍液40.7%乐斯本乳油1500~2000倍液,25%喹硫磷(爱卡士)乳油1000~1500倍液,5%来福屡乳油2500~3000倍液,2.5%功夫乳油1500~2000倍。

26.竹节虫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竹节虫(Gongy10pus adyposus Brunner)属竹节虫目,棒候科。分布湖北、云南、贵州等省。主要危害竹、棉花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食叶;若虫常食叶脉或叶柄。 形态特征

形状细长似竹节,中至大型,体长11cm,绿色或褐色。头卵圆

形略扁,下口式。复眼小,卵形或球形,稍突出,复眼内侧有单眼3个或2个或无。触角短或细长。前胸短,背板扁平。中、后胸长,后胸与第l腹节紧密相连。具翅,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有的品种l对或无翅。足细长或扁,前足在静止时向前伸长。产卵器不发达。有1对不分节的尾须。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该虫静止时栖息在竹等植物上,具拟态和保护色,常不易被发现。雄虫较活泼,昼夜活动,一般夜间取食多。若虫、成虫腹端上屈,受惊扰时,常后退再落下,并以前胸背板前角发射臭液。两性生殖,卵散产,附着在树枝上或直接落地产卵,翌春在地表孵化,有的种类能进行孤雌生殖。 生活史

该虫2年1代,以卵和2龄若虫越冬。在越冬期的卵和若虫均能忍受0℃的低温。若虫在越冬期体色加深,在树的枝叶丛中静伏不动。初孵若虫耐饥饿能力较强,10天左右不取食而不死亡。1—2龄若虫无假死性;3—6龄若虫及成虫假死性明显,遇到外界刺激时,伸开六足,下落到地面,整个过程4—9分钟,有的成虫假死可达1小时之久。

1龄若虫于9月上旬出现,历期35天;2龄若虫10月上旬出现,并于11月中旬进入越冬直至来年3月上旬,历期155天;3龄若虫于3月下旬出现,历期28天;4龄若虫于4月中旬出现,历期17天;5龄若虫于5月上旬出现,历期17天;6龄若虫5月下旬出现,历期22天;成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7月上旬开始产卵,寿命50—75天。当年8月下旬以后产卵,于翌年8月下旬孵化,卵期长达315天—371天。 防治方法

(一)人工捕杀 利用3—6龄幼虫和成虫假死性的特性,可以人工震落并捕杀,或利用傍晚成虫大量下树时进行捕杀。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利用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晚喷撒白僵菌粉,每亩用量1千克。

2、苦烟乳油:使用苦烟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每亩用量约40克;或将苦烟乳油和柴油按1:9混合,制成烟剂,用烟雾机施放,每亩用量约30克。 3、灭幼脲:喷洒无公害绿色农药—25%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悬浮剂,使用浓度为1500—2500倍液,一般施药24小时后开始中毒死亡。使用前务必将瓶下部沉淀摇起,混匀后再使用。本剂对蚕有毒,养蚕区不宜使用。

4、阿维菌素:使用阿维菌素烟剂直接燃烧放烟,每亩用量1公斤(含有效成分30克)。 (三)化学防治

在4月下旬-5中旬喷药防治。用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或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或40%水胺硫磷乳油2000~4000倍,或5%来福灵乳油2000倍等喷雾防治。

27.黄刺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缺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木。国内除宁夏、新疆、贵州、西藏目前尚无记录外,几乎遍布其他省区;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苏联(西

伯利亚)。

为害特点 以幼虫咬食叶片。低龄幼虫只食叶肉,残留叶脉,将叶片吃成网状;大龄幼虫可将叶片吃成缺刻,严重时仅留叶柄及主脉,发生量大时可将全枝甚至全树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毫米,翅展33毫米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有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

卵 椭圆形扁平,长1.4~1.5毫米,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 幼虫 体长16~25毫米,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色亚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黑点,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中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

蛹 长11~13毫米,椭圆形,黄褐色。

茧 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发生危害

生活在史及习性 辽宁、陕西1年发生1代,北京、安徽、四川1年2代。合肥地区黄刺蛾幼虫于10月在树干和枝柳处结茧过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下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为第一代卵期,6—7月为幼虫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婉期,7月下旬至8月为成虫期;第二代幼虫8月上旬发生,10月份结茧越冬。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以17-22时为盛。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不强。雌蛾产卵多在叶背,卵做产或数粒在一起。每雌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 幼虫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剥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小班,隔1日后小班连接成块。4龄时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幼由食性杂,各地喜食的林木、果树种类不一:江苏太湖地区,以危害枫杨、朴树为主;在哈尔滨则以苹果为主;在青岛以苹果、梨、桃为主;江西中部以挑为主;在安徽杨山果区以苹果为主,怀远以石榴为主,合肥第一代黄刺蛾幼虫多危害枫杨、核桃;第二代幼虫多危害梨和标类叶片。 幼虫共7龄。第一代各龄幼虫发生所需回数分别是:1—2天,2-3天,2-3天,2-3天,4-5天,5-7天,6一8天;共22-33天。幼虫老熟后在树枝上吐丝作茧。茧开始时透明,可见幼虫活动情况,后凝成硬英。英初为灰白色,不久变褐色,并露出白色纵纹。结茧的位置:在高大树木上多在树枝分叉处,苗木上则结于树干上。一年2代的第一代幼虫结的英小而薄,第二代茧大而厚。第一代幼虫也可在叶炳和叶片主脉上结茧。 天敌 上海青蜂、刺峨广肩小蜂、一种姬蜂 CmptuS Sp.、螳螂、核型多角体病毒。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虫源:刺蛾越冬代茧期历时很长,一般可达7个月,可根据刺蛾的结茧地点分别用敲、挖、翻等方法消灭越冬茧,从而降低来年的虫口基数。

2.摘除虫叶集中销毁:刺蛾的低龄幼虫有群集危害的特点,幼虫喜欢群集在叶片背面取食,被害寄主叶片往往出现白膜状,及时摘除受害叶片集中消灭,可杀死低龄幼虫。

3.消灭老熟幼虫:老熟幼虫下地结茧时,多数于晚上或清晨下地,可在老熟幼虫下地时杀灭它,以减少下一代虫口密度。

4.灯光诱杀: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可在其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5.化学防治:幼虫3龄前抵抗力弱,可用干黄泥粉喷撒杀死,5龄后抗药性增强,可用20%氰戊菊酯、2.5%溴氰菊酯乳油25ml、50%杀螟松乳油80--100ml、50%辛硫磷乳油50--80ml等对水100L喷雾,每公顷树冠覆盖面积喷药2250L。

6.生物防治:Bt制剂(含100亿孢子/g或ml)125g(或ml),对水100L喷雾,若与90%晶体敌百虫30--50g混用效果更好。大蓑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粗提液稀释到1x10[右上6]ml)和青虫菌(含100亿孢子/g)的混合液,每公顷树冠覆盖面积喷3000L左右,效果很好,同时能兼治大蓑蛾。天敌昆虫上海青蜂可将卵产于黄刺蛾幼虫体上寄生,幼虫在寄主茧内越冬,翌年4--5月成虫咬破寄主茧壳羽化,其寄生率可达58%;此外黑小蜂、姬蜂、寄蝇、赤眼蜂、步甲和螳螂等天敌对发生量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8.美国白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别名: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分布于辽宁、山东、陕西、河北、天津等城市。主要危害樱花、月季、红叶李、垂丝海棠、桃、紫荆、紫藤、葡萄、爬山虎、桂花、丁香、栀子花、锦带花、金银花、菊花等花木。

危害症状 幼虫孵化后在卵壳周围吐丝结网,最初粘叶一片,逐渐增多。幼虫在一二龄期间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呈透明纱窗状,二龄时咬透叶片,四龄开始啃食叶缘,五至七龄连同叶肉一起吃光,仅留下叶脉。幼虫边取食,边吐丝结网,随虫龄增大网幕不断扩展.可长达1米以上。 形态特征

1、成虫:中型蛾子,雄蛾体长9~l 2毫米,头白色,翅展25~35毫米,触角双栉状。第一代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暗色斑点,第二代雄蛾个别有斑点。雌蛾体长14~17毫米,翅展33~48毫米,触角锯齿状。成蛾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橘黄色,胫节和跗节大部为黑色,前足跗节的前爪长而弯,后爪短而直。

2、卵:球形,直径0.4~0.5毫米,表面有许多规则的小刻点,初产时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孵化前呈灰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分有红头型、黑头型两种。我国基本上为黑头型。头黑色发亮,宽约2.5毫米,头宽大于头高,额高大于额宽,唇基白色,单眼7个,“C”型排列,身体细长,圆筒形长约30毫米,背部有一条灰黑色或深褐色的宽纵带,各体节毛疣发达,毛疣上着生白色、褐色、黑色的毛丛,腹面灰黄至淡灰色,腹足黑色有光泽,趾钩为单序异形中带排列,中间长趾钩等长.10~16根,两侧趾钩22~24根,微小。

4、蛹:体长8~1 5毫米,宽3~5毫米,暗红褐色,臂棘具10~15个几乎等长的细刺;每刺端部膨大,末端凹陷呈盘状。

5、茧:淡灰色,薄,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的体毛组成网状。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是杂食性害虫,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温暖的地方,在交通线两旁,在公园、果园及村落周围和庭院的树上尤为集中。在林子边缘也多发现,但并不深入树林内部,因为树丛郁闭度大,阳光极不充足。在我国北方地区,如辽宁一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一般多在屋檐下、树皮下、树基上块中、石头缝隙里等处化蛹越冬。在北方,每年5月底6月上旬是越冬蛹羽化高峰期,6月下旬起是幼虫危害和网幕盛发期,7月中旬是老熟幼虫开始化蛹;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始见,第二代幼虫网幕盛发期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老熟幼虫逐渐化蛹越冬。在北方有些地区,第二代幼虫在8月下旬就开始化蛹,可在9月份出现不完全第三代危害。而在我国南方有些城市均比我国北方地区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一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代蛹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是羽化高峰期,羽化期一般在5月下旬结束。第一代幼虫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出现,羽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幼虫发生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卜旬,幼虫于9月上旬发生。第三代成虫在10月中下旬出现。

美国自蛾食性极杂、产卵量大,抗饥饿能力强,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之一。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苗木、接穗、花卉、鲜果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等必须严格检疫。

2、做好虫情监测,一旦发现检疫害虫,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 3、根据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于成虫羽化期设置灯光诱杀。

4、人工摘除网幕,巡查剪网美国白蛾幼龄幼虫有群居危害和吐丝结网的习性,即1~4龄幼虫在树上为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此时通过调查并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及危害的枝条,即可消灭虫源达到除治的效果。剪下的枝条及网幕要装于塑料编织袋中,集中烧毁。

5、潜所诱集 利用该害虫以老熟幼虫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具体操作方法:对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发生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的时期,用稻草或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

然后于化蛹前解下草把烧毁消灭虫源。

6、采用美国白蛾性引诱剂诱杀成虫,配合灯光诱杀效果更好。

7、药环毒杀 在老熟幼虫沿树干下树时,于树干上设置药环毒杀下树幼虫。操作方法:(1)配置药剂:用2.5%的溴氰菊酯1份兑10份的柴油搅拌均匀;(2)浸制药带:用报纸或牛皮纸等浸湿性和韧性较好的纸剪成20cm宽的纸带后,浸泡于配置好的药剂中,至浸透后取出放入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备用;(3)树干绑带:在美国白蛾幼虫开始下树时,用制备好的药带围绕树干一周,即可毒杀下树途经药带的幼虫。

8、药剂防治 幼虫期,可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20%菊杀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对于幼虫发生危害严重地段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另加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混合后进行防治。

9、生物防治 可用苏云菌杆菌(1亿孢子/ml)和灯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幼虫。还可释放周氏啮小蜂(资料显示效果还不错,国家也在大力推广使用)防治美国白蛾。同时要保护和利用草蛉、胡蜂、蜘蛛、鸟类等天敌。 29.杨小舟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舟蛾科(Notodontidae)小舟蛾属(Micromelalopha)。

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于江西,河南,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朝鲜半岛。主要危害小叶杨,加杨,青杨,旱柳。

危害状:食叶片的表皮、叶肉,仅留叶脉,呈筛网状。严重时,大部杨树、柳树叶片被吃光,远望如火烧。 形态特征:

成虫 体色多为褐色,但变化较多,有淡褐、黄褐、红褐、深褐不等。体长11~14mm,翅展24~26mm。前翅有3条灰白色横线,各线两侧具暗边,内横线似1对小括号\"( )\",中横线像\"八\"字形,外横线呈倒\"八\"字的波浪形。后翅黄褐色,臀角有1红褐色小斑。

卵 黄绿色,半球形,紧密地排列于叶面,呈单层块状。每块有300~400粒卵。

幼虫 体色变化较大,为灰褐或灰绿色。老熟幼虫体长21~23mm,微带紫色光泽,体侧各具1条黄色纵带,体各节具不显著肉瘤,以腹部第1节和第8节背面的肉瘤较大,第1节、第4节、第10节背部着生有短的细毛簇。 蛹 褐色,近纺锤形。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在河南1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来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白天不活动,多隐伏于叶及荫蔽物下,夜晚交配产卵,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片表面或叶背,卵块产,每块卵300~

400粒。5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第2代出现于6月中旬~7月上旬;第3代发生于7月下旬~8月上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发生,此代幼虫危害至10月底,爬到树缝内,墙角、椽缝或表土层,吐丝结茧化蛹越冬。幼虫具群集性,3龄后分散蚕食。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重,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在树干粗皮缝隙处及树杈间,夜晚上树吃叶,黎明前多自叶面沿枝干下移隐伏。卵被赤眼蜂寄生率较高,第4代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 传播途径:成虫飞翔蔓延。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2、Bt等生物防治 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 / hm2。

3、仿生等药剂防治 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注药防治 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5、注药防治 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幼虫发生期间,往树干基部注内吸剂药物。如注50%甲胺磷或40%久效磷。其施药量视其树干胸径大小而定。胸径5厘米以下,注甲胺磷原液2至3毫升;6至10厘米,注4至5毫升;11至15厘米,注6至7毫升;16至20厘米,注8至10毫升;21厘米以上树注15毫升以上药液。注久效磷,药量酌减。

6、喷雾防治 在幼虫危害初期,用高压喷雾器械叶面喷雾。药剂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

30.黄杨绢野螟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鳞翅目螟蛾科,是大叶黄杨、瓜子黄杨等绿篱植物上的食叶害虫之一。它主要为害绿篱植物的顶梢及叶片,造成枝叶光秃,大大降低绿化及观赏价值。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为害有逐年加重之势。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4毫米至19毫米,翅展33毫米至45毫米;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褐色。

2.卵:椭圆形,长0.8毫米至1.2毫米,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3.幼虫:老熟时体长42毫米至60毫米,头宽3.7毫米至4.5毫米;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两块;背线绿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4.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毫米至26毫米,宽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毫米至27毫米。 发生危害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陕西、青海、西藏;危害黄杨木、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冬青、卫矛。幼虫吐丝缀叶结巢,取食叶片、嫩梢,尤喜危害新梢嫩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整株树叶被食殆尽,树冠上仅剩丝网、残叶和碎片,加之黄杨木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往往枯萎死亡。 发生规律 在山东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为害,然后开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成虫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或枝条上,多块产,少数散产,每卵块3粒至13粒,每只雌成虫产卵123粒至2 19粒。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蔽阴处,受惊扰迅速飞离,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具趋光性。幼虫孵化后,分散寻找嫩叶取食,初孵幼虫于叶背食叶肉。2至3龄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巢,在内部食害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严重的植株仅残存丝网、虫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边、叶缘。4龄后转移为害,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巢中,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作茧化蛹。 防治措施

1.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2年虫源。

2.利用其结巢习性,在第1代低龄阶段及时摘除虫巢,化蛹期摘除蛹茧,集中销毁,可减轻当年发生虫害。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4.药剂防治:防治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还可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农药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

5.保护利用天敌:对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白僵菌以及寄生蝇等自然天敌进行保护利用,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进行释放,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

三、 地下害虫 1. 小地老虎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属鳞翅目、夜蛾科。其中以小地老虎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0-23毫米,翅展42-54毫米。翅暗褐色,前翅前缘区黑褐色,基线浅褐色,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环

纹黑色,有一个圆灰环,肾状纹黑色,其外侧有一明显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缘线上侧有2个尖端向内的楔形黑斑,三斑相对,容易识别。后翅灰白色。 卵半球形,表面有纵横隆线。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灰褐色。幼虫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41-50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 发生危害

1.分布与危害:分布比较普遍,其严重危害地区为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各省,在北方分布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小地老虎食性很杂,幼虫危害寄主的幼苗,从地面截断植株或咬食未出土幼苗,亦能咬食植物生长点,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2、生活习性:小地老虎在全国各地1年发生2-7代。在辽宁、甘肃、山西、内蒙古等省1年发生2-3代;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1年发生3-4代;江苏、四川等省1年发生4-5代;广东、广西、福建等省1年发生6-7代。

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昼伏夜出,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趋性,对糖、醋、蜜、酒等香、甜物质特别嗜好,故可设置糖液诱杀。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杂草是小地老虎产卵的主要场所及初龄幼虫的食料,春季细耕整地清除田边杂草,可以消灭部分卵和幼虫。 (2)诱杀成虫。

①在春季成虫羽化盛期,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制比为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加适量敌百虫及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g,盛于盆中,于近黄昏时放于苗圃地中。 ②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在播种前或幼苗出土前,用幼嫩多汁的新鲜杂草70份与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份配制成毒饵,于傍晚撒于地面,诱杀3龄以上幼虫。

(4)人工捕杀。清晨巡视苗圃,发现断苗时,刨土捕杀幼虫。

(5)药杀幼虫。幼虫危害期,喷洒25%功夫乳油3000-5000倍液、40.7%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30%佐罗纳乳油2000-3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800-1200倍液;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浇苗间及根际附近的土壤。

2.蛴螬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蛴螬体肥大,体型弯曲呈C型,多为白色,少数为黄白色。头部褐色,上颚显著,腹部肿胀。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刚毛数量的多少常为分种的特征。如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幼虫为3对,黄褐丽金龟幼虫为5对。蛴螬具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节称

为臀节,臀节上生有刺毛,其数目的多少和排列方式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常见种类有铜绿金龟子、大黑鳃金龟子、朝鲜金龟子、苹毛金龟子、小青花金龟子、白星花金龟子等。蛴螬是金龟子类幼虫的统称。分布广,食性杂,危害重。危害花卉幼苗的根茎部(受害部位伤口比较整齐),使其萎蔫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现象。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蛴螬有假死和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因此蛴螬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土壤潮湿

活动加强,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春、秋季在表土层活动,夏季时多在清晨和夜间到表土层 发生规律 成虫交配后10—15天产卵,产在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每头雌虫可产卵一百粒左右。蛴螬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这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一年一代,或2—3年1代,长者5—6年1代。如大黑鳃金龟两年1代,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一年1代,小云斑鳃金龟在青海4年1代,大栗鳃金龟在四川甘孜地区则需5—6年1代。蛴螬共3龄。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 防治方法

(1)成虫防治:

①金龟子成虫一般都有假死性,可利用人工振落捕杀大量成虫; ②夜出性金龟子成虫大多有趋光性,可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③成虫发生盛期可喷洒2.25%功夫乳油3000-5000倍液、40.7%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30%佐罗纳乳油2000-3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800-1200倍液。 (2)蛴螬防治:

①加强苗圃管理,圃地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将杀虫剂与堆肥混合施用冬季翻耕,将越冬虫体翻至土表冻死;

②可用50%辛硫磷颗粒剂30-37.5kg/hm2处理土壤;或用5%氯丹粉剂7.5-22.5kg/hm2,掺细土375-750kg充分混合制成毒土,均匀撒于地面,或于地面喷粉,于播种前随施药、随耕翻、随耙耘。

③苗木出土后,发现蛴螬危害根部,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灌注苗木根际。灌注效果与药量多少关系很大,如药液被表土吸收而达不到蛴螬活动处,效果就差。

④ 土壤含水量过大或被水久淹,蛴螬数量会下降,可于11月前后冬灌,或于5月上中旬适时浇灌大水,均可减轻危害。 3.种蝇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mm,雄稍小。雄体色暗黄或暗褐色,两复眼几乎相连,触角黑色,胸部背面具黑纵纹3条,前翅基背鬃长度不及盾间沟后的背中鬃之半,后足胚节内下方具1列稠密末端弯曲的短毛;腹部背面中央具黑纵纹1条,各腹节间有1黑色横纹。雌灰色至黄色,两复眼间距为头宽1/3;前翅基背鬃同雄蝇,后足胫节无雄蝇的特征,中足胫节外上方具刚毛1根;腹背中央纵纹不明显。卵长约1mm,长椭圆形,稍弯,乳白色,表面具网纹。幼虫蛆形,体长7—8mm,乳白而稍带浅黄色;尾节具肉质突起7对,1—2对等高,5—6对等长。蛹长4—5mm,红褐或黄褐色,椭圆形,腹末7对突起可辨。

发生危害

1.分布与危害:又名地蛆、种蛆,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幼虫危害月季、仙客来、马蹄莲、榆叶梅、银杏及松柏等植物的种子、幼苗的根、幼茎以及插条的愈伤组织等。花圃、盆花均有发生。 2、生活习性:种蝇1年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于3-4月间羽化,成虫喜在晴朗干燥的天气活动,早晚及多风天气大都躲在土块缝隙或其它隐蔽场所。常聚集在肥料堆上或田间地表的人畜粪堆上,并在那里产卵,第1代幼虫为害最重。种蝇喜欢生活在腐臭或发酸的环境中,对蜜

露、腐烂有机质及糖醋液发出的酸味有趋性。

防治方法

(1)糖醋液诱杀成虫:红糖2份、醋2份、水5份加适量敌百虫或乐斯本。

(2)幼虫发生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浇灌根部消灭幼虫。 (3)成虫发生期,每隔1周左右用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植株周围地面或根际附近,连喷2-3次。 4.金针虫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金针虫又名铁丝虫、黄夹子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

识别特征:金针虫身体细长,圆柱形,略扁,皮肤光滑坚韧,头和末节特别坚硬,颜色多数是黄色或黄褐色。幼虫体黄褐色或淡黄褐色,沟金针虫宽而扁平,细胸金针虫细长圆筒形。

发生危害

1.分布与危害:金针虫是叩头虫类幼虫的统称,常在苗圃中咬食苗木的嫩茎、嫩根或种子。幼苗受害后逐渐枯死。危害园林植物最常见有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两种。

2.生活习性:生活在土壤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播种在地里的种子。一年中也随气温的变化,在土壤中作垂直迁移,所以危害主要在春、秋两季。 防治方法

(1)食物诱杀:利用金针虫喜食甘薯、土豆、萝卜等习性,在发生较多的地方,每隔一段挖一小坑,将上述食物切成细丝放入坑中,上面覆盖草屑,可以大量诱集,然后每日或隔日检查捕杀。

(2)翻耕土地:结合翻耕,检出成虫或幼虫。

(3)药物防治:沟施或穴施3%呋喃丹颗粒剂,具体用量为50-55 kg/hm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浇苗间及根际附近的土壤。

(4)毒饵诱杀:用豆饼碎渣、麦麸等16份,拌和90%晶体敌百虫1份,制成毒饵,具体用量为15-25kg/hm²。 4.蝼蛄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俗称土狗、地狗、拉拉蛄等。常见的有东方蝼蛄、华北蝼蛄两种。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

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发生危害

1.分布与危害:东方蝼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南方为多。华北蝼蛄分布于北方。蝼蛄食性很杂,主要以成虫、若虫危害植物幼苗的根部和靠近地面的幼茎。同时成虫、若虫常在表土层活动,钻筑坑道,造成播种苗根土分离,干枯死亡,清晨在苗圃床面上可见大量不规则隧道、虚土隆起。近几年来,危害草坪也较严重。 2、生活习性:

东方蝼蛄在南方1年完成1代,在北方2年完成1代,以成虫或6龄若虫越冬。越冬代成虫3月下旬开始活动,4、5月为活动危害盛期,5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盛期。产卵前先在腐殖质较多或未腐熟的厩肥土下筑土室产卵其中,6月中旬为盛期,10月下旬以后开始越冬。

东方蝼蛄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趋湿性和趋厩肥习性,喜在潮湿和较粘的土中产卵。此外,对香甜食物嗜食。

华北蝼蛄3年完成1代,若虫达13龄,于11月上旬以成虫及若虫越冬。越冬成虫3-4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 防治方法

(1)施用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可减少蝼蛄的产卵。

(2)灯光诱杀成虫:特别在闷热天气、雨前的夜晚更有效。可在19:00-22:00时点灯诱杀。 (3)鲜马粪或鲜草诱杀:在苗床的步道上每隔20m左右挖一小土坑,将马粪、鲜草放入坑内,次日清晨捕杀,或施药毒杀。

(4)毒饵诱杀:用40.7%乐斯本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0.5kg拌入50kg煮至半熟或炒香的饵料(麦麸、米糠等)中作毒饵,傍晚均匀撒于苗床上。

(5)灌药毒杀:在受害植株根际或苗床浇灌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

四、刺吸性害虫 1. 康氏粉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属同翅目粉蚧科,别名桑粉蚧、梨粉蚧、李粉蚧。主要危害金桔、刺槐、樟树、佛手瓜、苹果、梨、桃、李、杏、山楂、葡萄、君子兰、麒麟掌、竹节万年青、常春藤、茉莉、糖槭等园林植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山

东、安徽、浙江、江苏、上诲,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为害特点:若虫和雌成虫刺吸芽、叶、果实、枝叶:及根部的汁液,嫩枝和根部受害常肿胀且易纵裂而枯死。幼果受害多成畸形果。排泄蜜露常引起煤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5mm,宽3mm左右,椭圆形,淡粉红色,被较厚的白色蜡粉,体缘具 17对白色蜡刺,前端蜡刺短,向后渐长,最末1对最长约为体长的2/3。触角丝状7-8节,末节最长,眼半球形。足细长,雄体长1.1mm,翊展2mm左右,紫褐色;触角和胸背中央色淡。前翅发达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尾毛长。 卵 椭圆形,长0.3-0.4mm,浅橙黄被白色蜡粉。若虫雌3龄,雄2龄。1龄椭圆形,长0.5mm,淡黄色体侧布满刺毛。2龄体长1mm被白蜡粉,体缘出现蜡刺。3龄体长1.7mm与雌成虫相似。 雄蛹 体长1.2mm,淡紫色。

茧长椭圆形,长2- 2.5mm,白色绵絮状。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年生3代,以卵在各种缝隙及土石缝处越冬,少数以若虫和受精雌成虫越冬。寄主萌动发芽时开始活动,卵开始孵化分散为害,第1代若虫盛发期为5月中下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陆续羽化,交配产卵。第2代若虫6月下旬至7月下旬孵化,盛期为7月中下旬,8月上旬至 9月上旬羽化,交配产卵,,第3代若虫8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盛期,9月下旬开始羽化,交配产卵越冬;早产的卵可孵化,以若虫越冬;羽化迟者交配后不产卵即越冬。雌若虫期35-50天,雄若虫期25-40天。雌成虫交配后再经短时间取食,寻找适宜场所分泌卵囊产卵其中。单雌卵量:1代、2代200-450粒,3代70-150粒,越冬卵多产缝隙中。此虫可随时活动转移为害。 防治方法:

1. 注意保护和引放大敌。主要天敌有瓢虫和草蛉。 2. 初期点片发生时,人工刷抹有虫茎蔓。

3. 药剂防治。在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形成介壳之前喷洒2.5%敌杀死或功夫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50%马拉硫磷或杀螟松或稻奉散乳油1000倍液,如用含油量0.3-0.5%柴油乳剂或粘土柴油乳剂混用,对已开始分泌蜡粉介壳的若虫害敢有很好杀伤作用,可延长防治适期提高防效。狂杀蚧对介壳虫特效。

2.杭州新胸蚜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杭州新胸蚜(Neothracaphis hangzhouensis Zhang),属同翅目扁蚜科,别名蚊母瘿蚜,蚊母瘿瘤蚜。危害蚊母,主要分布于浙江、上海等地。

为害特点:刺吸危害新叶,被害后在虫体四周隆起,逐渐将虫体包埋形成虫瘿,虫瘿继续生长,可至黄豆大小。虫瘿的存在即影

响蚊母的正常生长,又对景观效果也有较大影响。 形态特征

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6毫米,头、胸黑色,体黑灰色,触角粗短,5节,尾片末端圆形,有横行微刺,短毛6~9根;前翅中脉较淡,分有三岔,后翅肘脉2根。

干母:嫩黄色,初孵若虫体扁平,近透明,仅足基部、腿节和胫节连接处稍深色。复眼红色,腹部比较小,体侧有6对以上较长毛。干母经两次蜕皮后体形变为半球形,饱满,腹末两侧出现白色蜡丝;触角粗短,长0.16毫米,第三节端部明显变细,鞭节端部有毛2~3根,触角第一至第四节长度比例分别为1 5、10、36、27;第三、第四节各有原生感觉圈一个,缺次生感觉圈,复眼由三个小眼组成。尾片末端圆形,有毛8根,左右对称。 卵:椭圆形,浅灰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在上海,每年11月份侨蚜迁回蚊母上产生孤雌胎生有性蚜,有性蚜觅偶交配产卵在叶芽内,在蚊母芽萌动时,卵孵化,干母刺吸叶片,使叶片产生凹陷,将于母包埋,形成瘿瘤;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干母胎生有翅迁飞蚜,每干母可孤雌胎生50多头.6月上旬,瘿瘤破裂,有翅迁飞蚜飞出,迁往其他植株。11月侨蚜迁回至蚊母上,繁殖性蚜,将卵产在芽缝中,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

1、注意施肥,合理浇水,适时修剪。

2、保护天敌。主要天敌有中华草蛉、中华螳螂、蜘蛛、蜻蜓、红缘瓢虫、异色瓢虫、蚜茧蜂、食蚜蝇、食蚜虻、蚜小蜂、微小花蝽等天敌。

3、人工防治:少量为害,可于5月前摘除受害严重的叶片,集中烧毁。

4、药剂防治:11月底至12月对蚊母喷施强内吸性药剂:5%吡虫啉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杀灭迁回蚜和有性蚜;春季当蚊母刚展叶时,瘿瘤尚未封口前,可继续喷一次以杀灭干母。瘿瘤封口后,再喷施50%乐斯本药剂1500倍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

3.日本纽绵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日本纽绵蚧(Takahashia iaponica Cockerell),同翅目,绵蚧科,纽绵蚧属。主要为害天竺葵、合欢、三角枫、重阳木、月季、石榴、枫香、腊梅、刺槐、山核桃、女贞、榆、朴、桑树等。主要分布于上海 福州、江苏、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为害特点 以若虫和雌成虫在寄主枝上吸取汁液,尤其在嫩枝上

危害严重,使开花程度和生长势明显下降,直至枝梢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8mm,宽5mm。卵圆形或圆形,体背有红褐色纵条,体黄白色,带有暗褐色斑点;背部隆起,呈半个豌豆形,背腹体壁柔软,膜质;老熟产卵时体背分泌蜜露,腹部慢慢产生白色卵囊,向后延伸,随着卵量增加卵囊向上弓起,逐渐形成纽曲的\"U\"形。卵囊伸长45nm -50mm,宽3mm左右。卵 椭圆形,长约0.4mm,橙黄色,表面有蜡粉。若虫 长椭圆形,长 0.6mm,肉红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越冬期虫体较小且生长缓慢。3月初开始活动,生长迅速,3月下旬虫体膨大,4月上旬隆起的雌成体开始产卵,出现白色卵囊,平均每头雌成虫可产卵1000粒,多的可达1600多粒。5月上旬末若虫开始孵化,5月中旬进入孵化盛期。卵期为36天左右。孵化的小若虫在植物上四处爬行,数小时后寻觅适合的叶片或枝条固定取食。5月下旬为孵化末期。若虫主要寄生在2-3年生枝条和叶脉上。叶脉上的2龄若虫很快便转移到枝条上寄生。1龄若虫自然死亡率很高,孵化期遇大雨可冲刷掉80%以上若虫。11月下旬、12月上旬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加强养护管理 冬季结合整枝修剪,除去有虫枝,使之通风透光,不利于该蚧发生。越冬期在枝干上涮石灰水,消灭越冬虫体。产卵期剪除卵囊袋。

2、保护和利用天敌 该蚧优势寄生性天敌为纽绵蚧跳小蜂以及多种瓢虫。

3、于5月上、中旬若虫孵化盛期抓紧喷洒20%灭扫利乳油1500-2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500-3000倍液等进行防治。狂杀蚧对介壳虫特效,一般一次使用即可达到防除目的。

4、6-9月应采用无公害农药防治,如花保100倍、1.5%烟•参碱乳油 800倍、烟草水100倍液。

4.秋四脉绵蚜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秋四脉绵蚜(Tetraneura akinire Sasaki),同翅目,瘿绵蚜科。别名榆四脉绵蚜、谷榆蚜、高粱根蚜、榆瘿蚜。 在园林植物上主要危害榆树。主要分布于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榆树叶子,抽吸汁液,因其刺激,榆叶上可

形成绿色或红色的袋状虫瘿,虫瘿长可达1-2厘米,不仅影响榆树生长,而且严重影响观赏。 特征描述

无翅孤雌蚜 体长2.0—2.5mm,椭圆形,体杏黄色、灰绿色或紫色,体被呈放射状的蜡质绵毛,触角4节,短。喙短且粗,呈矛状,超过前足基节。腹管退化。尾片半圆形,有5—7根毛。有翅孤雌蚜 体长2.5—3.0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至灰褐色,触角4节,前翅中脉不分叉,共4条,后翅中脉1条,没有腹管。卵长椭圆形,长1mm,初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一端具1微小突起。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河南、宁夏年生10多代,以卵在榆树枝干、树皮缝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若蚜,爬至新萌发的榆树叶背面固定为害,5月上旬在受害叶面形成紫红色或黄绿色无刺毛的袋状虫瘦,干母独自潜伏在其中为害,5月中旬干母老熟,在虫瘦中胎生仔蚜,即干雌蚜的若蚜,每只干母能繁殖8—15头或更多,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翅干雌蚜长成,又称春季迁移蚜,迁往高粱、玉米根部胎生繁殖为害,9月下旬又产生有翅性母,飞回榆树枝干上产生性蚜,交配后产卵越冬,每雌产1粒卵,产在体下。天敌有食蚜瓢虫、食蚜蝇等。 防治方法

1、树干涂白 秋末冬前,树干涂白涂剂或黄泥浆,封闭集结在树皮缝等处的蚜群及其所产的越冬卵;

2、根型蚜为害严重时,用40%乐果乳油1kg加氯化铵化肥25—30kg,对水500kg,浇淋根部,干旱时要注意防止药害。

3、有条件地区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5.大青叶蝉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大青叶蝉(Tettigonieua viridis (L.)),同翅目,叶蝉科,别名青叶跳蝉、青叶蝉、大绿浮尘子、菜蚱蜢、 横着、尿壶几等。主要为害杨、柳、白蜡、刺槐、苹果、桃、梨、桧柏、梧桐、扁柏等园林植物。分布于全国各地。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为害叶片,刺吸汁液,造成褪色、畸形、

卷缩,甚至全叶枯死。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7~10毫米,雌虫体略大。体青绿色,头淡黄色,颜面淡褐色。复眼黑色,有光泽。头部背面有2个单眼,两单眼间有2个多边形黑斑。颊区在唇基缝处有1小形黑斑,触角窝上方有1块黑斑。后唇基侧缘、中央的纵纹及两侧的弯曲横纹为黄色。前胸背板前部淡黄绿色,后部

为深青绿色。小盾片淡黄绿色,中间有1横刻纹。前翅绿色,带有青蓝色,前缘淡白色,翅的尖端灰白色,半透明。后翅黑灰色,半透明。腹部背面黑色,腹两侧、及末端、胸、腹部腹面及足均为橘黄色,跗爪黑色。卵长约1.6毫米,宽红0.4毫米,长卵形,中间稍弯曲。初产时卵为淡黄色,近孵化时可见红色眼点。若虫老龄时体长6~7毫米,初孵时灰白色,渐渐变为淡黄绿色,胸、腹部背面有4条暗褐色纵纹,外形似成虫,但翅未发育完整,仅具翅芽。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北方年生3代,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4月孵化,于杂草、农作物及蔬菜上为害,若虫期30一50天,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上旬。各代发生期大体为:第1代4月上旬一7月上旬,成虫5月下旬开始出现;第2代6月上旬一8月中旬,成虫7月开始出现;第3代7月中旬一11月中旬,成虫9月开始出现。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夏季颇强,晚秋不明显,可能是低温所致。成、若虫日夜均可活动取食,产卵于寄主植物茎秆、叶柄、主脉、枝条等组织内,以产卵器刺破表皮成月牙形伤口,产卵6一12粒于其中,排列整齐,产卵处的植物表皮成肾形凸起。每雌可产卵30一70粒,非越冬卵期9一15天,越冬卵期达5个月以上。前期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及杂草等植物,至9、10月农作物陆续收割、杂草枯萎,则集中于秋菜、冬麦等绿色植物上为害,10月中旬第3代成虫陆续转移到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产卵于枝条内,10月下旬为产卵盛期,直至秋后。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减少一部分虫源。

2、灯火诱杀。 夏季灯火诱杀第2代成虫,减少第3代的发生。

3、成虫发生盛期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 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50%叶蝉散乳油1000~15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

7茶翅蝽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茶翅蝽(Halyomorpha picus Fabricius),半翅目,蝽科。别名臭木蝽象、臭木蝽、茶色蝽。主要危害梨、苹果、海棠、桃、李杏、山楂、樱桃、梅、柑桔、柿、石榴等植物。

危害特点 成、若虫吸食叶、嫩梢及果实汁液,梨果被害,常形成疙瘩梨,果面凹凸不平,受害处变硬、味苦;或果肉木栓化。桃、

李受害,常有胶滴溢出。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2~16毫米,宽6.5~9.0毫米,扁椭圆形,淡黄褐至茶褐色,略带紫红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有黑褐色刻点,前胸背板前缘横列4个黄褐色小点,小盾征基部横列5个小黄点,两侧斑点明显。腹部侧接缘为黑黄相间。卵 短圆筒形,直径0.7毫米左右,初灰白色,孵化前黑褐色。若虫 初孵体长1.5毫米左右,近圆形。腹部淡橙黄色,各腹节两侧节间各有1长方形黑斑,共8对。腹部第3、5、7节背面中部各有1个较大的长方形黑斑。老熟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翅。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习性 年生1代,以成虫在空房、屋角、檐下、树洞、土缝、石缝及草堆等处越冬。北方果区一般5月上旬陆续出蜇活动,6月上旬至8月下产卵,多产物叶背,块产,每块20~30粒。卵期10~15天。7月上旬出现若虫。6月中、下旬为卵孵化盛期,8月中旬为成虫盛期。9月下旬成虫陆续越冬。成虫和若虫受到惊扰或触动时,即分泌臭液,并逃逸。

防治方法

1、越冬期捕杀越冬成虫。

2、受害严重的果园,在产卵和为害前进行果实、果穗套袋。 3、结合管理随时摘除卵埠及捕杀初孵群集若虫。并应强调在各种受害较重的寄主上同时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基数。

4、药剂防治。于越冬成虫出蜇结束和低龄若虫期喷50%磷胺乳油1000~1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等有机磷剂;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2.5%功夫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等菊酯类药剂;以及50%辛敌乳油等有机磷和菊酯类复配药剂均能收到较好防治效果。

8.点蜂缘蝽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Fabricius)],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于沈阳以南的东部各地。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植株开始结实时常群集为害,造成蕾、花凋落或瘪粒;发生严重时导致全株枯死。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在花木开花结实时,往往群集为害,致使蕾、花凋落,果荚不实或形成瘪粒;严重时全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狭长,黄褐至黑褐色,被白色细绒毛。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触角第一节长于第二节,前三节端部稍膨大,基半部色淡。喙伸达中足基节间。头、胸部两侧的黄色光滑斑纹成点斑状或消失。前胸背板前叶向前倾斜,前缘具领片。小盾片三角形。前翅膜片淡棕褐色,稍长于腹末。腹部侧缘稍外露,黄黑相间。足与体同色;后足腿节粗大,有黄斑,胫节向背面弯曲。腹下散生许多不规则的小黑点。卵长约1.3毫米,半卵圆形。1~4龄若虫体似蚂蚁,5龄体似成虫,仅翅较短。

幼虫 1~4龄体似蚂蚁,5龄体似成虫仅翅较短。各龄体长:1龄体长2.8~3.3毫米,2龄体长4.5~4.7毫米,3龄体长6.8~8.4毫米,4龄体长9.9~11.3毫米,5龄体长12.7~14毫米。 卵 长约1.3毫米,宽约1毫米。半卵圆形,附着面弧状,上面平坦,中间有一条不太明显的横形带脊。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江西南昌每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和杂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第一代若虫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二代于7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第三代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羽化为成虫,10月下旬以后陆续越冬。卵多散产于叶背、叶柄和嫩茎上。成虫和若虫极活跃,早、晚温度低时稍迟钝。 防治方法

①冬季结合积肥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及时堆沤或焚烧,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②在成虫、若虫为害盛期,选用20%杀灭菊酯2000倍液、21%增效氰马乳油4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等药剂喷雾1~2次。

9.梨木虱若虫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国内各梨产区均有分布,以东北、华北等北方梨区发生普遍。主要为害各种梨树。

为害特点:主要以成、若虫刺吸芽、叶、嫩枝梢汁液进行直接为害,分泌黏液,招致杂菌,使叶片造成间接为害、出现褐斑而造成早期落叶,同时污染果实,影响品质。春季成、幼虫多集中于新梢、叶柄为害,夏秋季则多在叶面吸食为害。受害叶片叶脉扭曲,皱缩,产生枯斑,并逐渐变黑,提早脱落。 发生规律

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3~5代,在冀中南部区一年发生6~7代。以冬型成虫在落叶、杂草、土石缝隙及树皮缝内越冬冀中南部为例,在早春2~3月份出蛰,3月中旬为出其不意出蛰盛期在梨树发芽前即开始产卵十枝叶痕处,发芽展叶期将卯产十幼嫩组织茸毛内叶缘锯齿间、叶片主脉沟内等处。若虫多群集为害,在果园内及树冠间均为聚集型分布。若虫有分泌教液的习性,在就液中生活、取食及为害。直接为害盛期为6~7月份,因各代重叠交错,全年均可为害到7~8月份,雨季到来,由于梨木虱分泌的教液招致杂菌,在相对湿度大于65%时,发生霉变。致使叶片产生褐斑并坏死,造成严重间接为害,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树的枯枝落叶杂草,刮老树皮、严冬浇冻水,消灭越冬成虫。

2、在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洒菊酯类药剂1500~2000倍液,控制出蛰成虫基数。

3、在梨落花95%左右,即第—代若虫较集中孵化期,也就是梨木虱防治的最关键时期。选用27%水胺氰1200~1500倍液,20%螨克(双甲眯)1200~1500倍液,10%高渗双甲脉1500倍液,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1.8%阿维虫清(齐螨素)2000~3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40%水胺琉磷1500倍液等药剂和浓度,发生严重梨园,可在上述药剂及浓度下,加入助杀或消解灵1000倍液等助剂,以提高药效。

10.梨木虱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别名:中国梨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

国内各梨产区均有分布,以东北、华北等北方梨区发生普遍。主要为害各种梨树。

为害特点:主要以成、若虫刺吸芽、叶、嫩枝梢汁液进行直接

为害,分泌黏液,招致杂菌,使叶片造成间接为害、出现褐斑而造成早期落叶,同时污染果实,影响品质。春季成、幼虫多集中于新梢、叶柄为害,夏秋季则多在叶面吸食为害。受害叶片叶脉扭曲,皱缩,产生枯斑,并逐渐变黑,提早脱落。

形态特征:成虫分冬型和夏型,冬型体长2.8~3.2毫米,体褐至暗褐色,具黑褐色斑纹。夏型成虫体略小,黄绿色,翅上无斑纹,复眼黑色,胸背有4条红黄色或黄色纵条纹。卵长圆形,一端尖细,具一细柄。若虫扁椭圆形,浅绿色,复眼红色,翅芽淡黄色,突出在身体两侧。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3~5代,在冀中南部区一年发生6~7代。以冬型成虫在落叶、杂草、土石缝隙及树皮缝内越冬冀中南部为例,在早春2~3月份出蛰,3月中旬为出其不意出蛰盛期在梨树发芽前即开始产卵十枝叶痕处,发芽展叶期将卯产十幼嫩组织茸毛内叶缘锯齿间、叶片主脉

沟内等处。若虫多群集为害,在果园内及树冠间均为聚集型分布。若虫有分泌教液的习性,在就液中生活、取食及为害。直接为害盛期为6~7月份,因各代重叠交错,全年均可为害到7~8月份,雨季到来,由于梨木虱分泌的教液招致杂菌,在相对湿度大于65%时,发生霉变。致使叶片产生褐斑并坏死,造成严重间接为害,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树的枯枝落叶杂草,刮老树皮、严冬浇冻水,消灭越冬成虫。

2、在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洒菊酯类药剂1500~2000倍液,控制出蛰成虫基数。

3、在梨落花95%左右,即第—代若虫较集中孵化期,也就是梨木虱防治的最关键时期。选用27%水胺氰1200~1500倍液,20%螨克(双甲眯)1200~1500倍液,10%高渗双甲脉1500倍液,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1.8%阿维虫清(齐螨素)2000~3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40%水胺琉磷1500倍液等药剂和浓度,发生严重梨园,可在上述药剂及浓度下,加入助杀或消解灵1000倍液等助剂,以提高药效。

11.青桐木虱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 Thysanogyna limbata Enderlein,别名:梧桐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

为害特点:该虫若虫和成虫多群集青桐叶背和幼枝嫩干上吸食危害,破坏输导组织,若虫分泌的白色絮状蜡质物,能堵塞气孔,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致使叶面呈苍白萎缩症状;且因同时招

致霉菌寄生,使树木受害更甚。严重时树叶早落,枝梢干枯,表皮粗糙,易风折,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黄绿色,体长4~5mm,翅展13mm,头端部明显下陷,复眼半球状突起,红褐色。单眼三个,呈倒“品”字形排列。触角10节,4~8节上半部分深褐色,最后两节黑色,顶部有两根鬃毛,前胸背板弓形,前缘、后缘黑褐色。中胸背板有两条褐色纵线,中央有一条浅沟,前盾片后缘黑色,盾片上有6条深褐色纵线。足黄色,爪黑色,后足基节上有一对锥状突起。翅透明,翅脉浅褐色,内缘室端部有一个褐色斑,径脉自翅的半部分叉。腹部背板浅黄色,腹部各节前端有褐色横带。雌成虫体长5mm,腹部背板可见8节,腹板可见7节。雄成虫体长4~4.5mm,腹部背板可见7节,腹板可见6节。 卵 长卵圆形,一端稍尖,长0.7mm,初产时浅黄色或黄褐色,近孵时为红黄色,并可见红色眼点。 若虫 共五龄,第1,2龄若虫身体扁平,略呈长方形,黄色或绿色,末龄若虫身体近圆筒形,茶黄色常带绿色,腹部有发达的蜡腺,故身体上覆盖有白色的絮状物。触角10节,翅芽发达,可见脉纹,在翅芽之间有一对黑色斑点。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该虫1年发生2代,以卵在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底5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危害,若虫期30多天。第一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下旬为盛期;第二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才能产卵。第一代成虫多产卵于叶背,经两周左右孵化;第二代卵大都产在主枝阴面、侧枝分叉处或主侧枝表皮粗糙处。发育很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若虫和成虫均有群居性,常常十多头至数十头群居在叶背等处。若虫潜居生活于白色蜡质物中,行走迅速;成虫飞翔力差,有很强的跳跃能力。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大发生时可采取10%蚜虱净粉2000-2500倍液、2.5%吡虫啉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

2.注意保护和利用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

12.考氏白盾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Pseudaula caspis cockerelli Cooley,属同翅目盾蚧科。 分布为害 分布在山东至海南、台湾、江苏至四川、云南的广大地区,是偏南方地区的害虫,北方则常在温室中发生。主要为害芒果、含笑、山茶、君子兰、白兰花、广玉兰、油茶、枸骨、济石等。以若虫、雌成虫固定在叶片及小枝上,刺吸汁液,致使叶片出现褪

绿的斑点,轻者生长衰弱,严重造成落叶,甚至死亡。因其分泌蜜露,而导致煤污病的发生,使叶片、枝干呈黑色煤烟状。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1.1-1.2毫米,近椭圆形,黄色,中胸常膨大,触角基部间距离约为触角长度1-4倍,足退化,口器发达。臀板背腺亚缘群4列,亚中群5列;臀板腹面阴门周围有葡萄状圆形阴腺群5群。臀板中叶呈拱桥形,其间有毛1对。雌蚧壳近梨形,分3层,第1蜕皮壳长约0.34毫米,淡黄色,第2蜕皮壳长约0.64毫米,杏黄色,蜡介壳长约2.3毫米,白色。 雄成虫:体长约0.7毫米,翅展约1.7毫米,橙黄色,触角丝状,翅一对,灰白色半透明,上有纵脉2根,后翅为平衡棍。腹末交尾器针状。 卵:长约0.22毫米,淡橙黄色。

幼虫:第1龄扁椭圆形,黄色,触角6节,腹足3对,尾毛1对;第2、3龄雌幼虫外形、体色雌成虫相似,但体较小,无阴门及阴腺。第2龄雄幼虫与第1龄幼虫相似而肥大,体色较淡,触角与足退化,背上介壳长筒形,侧边平行,背面有2条纵沟。蜕皮壳在蜡介壳前端,蜕皮壳长约0.3毫米,黄色,蜡介壳长约1毫米,白色。

雄蛹:长约0.9毫米,长椭圆形,黄色,裸蛹,交尾器明显。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广西一年发生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老叶上越冬。3月下旬雌成虫在介壳下产卵,每雌约产卵百余粒。第1龄幼虫可在叶面爬行,经6-10小时即固定在叶上不动,吸食汁液。雄幼虫多20-50个群集固定在叶背母体附近,分泌蜡丝,不规则盘卷于体背,蜕皮后成为2龄雄虫,体后渐长出4对蜡丝束,并愈合为筒状雄介壳,在介壳内经预蛹和蛹,羽化为雄成虫。雌幼虫多固定在叶正面中脉附近,较分散,分泌蜡丝薄膜盖住虫体,蜕皮2次,经3龄变为成虫,并生出蜡介壳,当蜡介壳长0.3-0.5毫米时,正值雄虫羽化飞来交尾。第3代成虫在10月下旬出现,以后逐渐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1、初春新叶发育,老叶脱落时,清除和焚毁落叶,消灭越冬虫源。 2、注意保护利用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天敌昆虫。

3、若虫孵化期可选喷1次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用狂杀蚧1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500倍防治鹤望兰考氏白盾蚧,取得了97.7%的防治效果。

狂杀蚧乳油是有机磷杀虫剂,其最大特点是能够透过蚧壳虫体表覆盖的蜡壳或蜡被,将下面的虫体及所产下的卵杀死。喷布时间不受虫态限制,在蚧壳虫发生的任何时期都可使用。狂杀蚧乳油对蚧壳虫具有极高防效,全年喷布1至2次就可将蚧壳虫极好控制,连续使用2至3年后蚧壳虫可基本绝迹。

13.黑点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Parlatoria spp ,别名:芝麻蚰、黑星蚧、芝麻点等,属同翅目盾蚧科。分布于南方柑桔各产区。

寄主:柑桔类植物、枣子、椰子、油棕、月桂。

为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叶片枝条和果实为害,严重时影响光合作用,枝叶枯干,果形不正,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

形态特征:雌成虫:介壳漆黑色,长约1.8毫米。近长方形,背面有2条纵脊。介壳周围和后缘附有灰白色蜡片。虫体倒卵形,淡紫红色。雄虫介壳与雌者相似,但较小而狭,长约1毫米,淡黄色,第1次脱皮黑色,附着于前端,余为灰白色蜡片。雄成虫:体紫红色,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针状交尾器。 发生危害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浙江黄岩一带一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雌成虫或卵在雌蚧壳下越冬。雌虫脱皮2次,共3龄。雄虫脱皮1次,经蛹期而羽化成虫,第1龄幼虫孵化适温为15℃左右,在10℃以下虽有孵化但不能生存。第2龄幼虫前期的适宜生存温度为20℃左右,如温度低于20℃时,虽然孵化的第1龄幼虫生长已进入第2龄幼虫,因温度下降,在第2龄幼虫前期仍归死亡,故黄岩一带1至4月上旬及10月中旬至12月都有幼虫孵化,但都不能发育成成虫。 黑点蚧自4月下旬由上年的枝叶上迁移到当年春梢上,5月下旬移到幼果上开始危害;7月下旬并迁移至夏梢上危害;8月上旬在叶片上及果实上危害。该虫借风力和苗木传播,易在生长衰弱的遮荫树上繁殖。

黑点蚧雌成虫寿命很长,不断产卵,幼虫不断孵化,并能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凡黑点蚧适宜生存的温度下都可以有新的幼虫不断孵化、发育而成为世代重叠,虫态很乱。各代雌蚧完成1代的天数分别约为100天、60天和180天。雌蚧生存天数分别约为220天、200天和300天。 防治方法

1、苗木检疫。用溴甲烷熏蒸消毒有虫苗木,防止介壳虫传播。

2、保护利用天敌,主要天敌由:黄金蚜小蜂、盾蚧长缨蚜小蜂、短缘毛蚜小蜂、整胸寡节瓢虫、红点唇瓢虫、日本方头甲等。

3、烧毁虫枝。卵孵化前剪去虫枝,集中烧毁,可先将虫枝集中放于果园外的空地上,待经一周后再行烧毁,以便保护天敌,并经常抹杀幼蚧。

4、化学防治。于卵盛孵期喷药,每隔10~15d喷1次,连喷2~3次。药剂种类及浓度:狂杀蚧800-1000倍液,松脂合剂10~15倍液(烧碱1kg、松香1.5kg 、水5kg)。

14.褐软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Coccus hesperidum,属同翅且蜡蚧科。别名软蚧,褐软蜡蚧,歪褐软蚧。

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山西、陕西、四川、重庆、

贵州、河南、北京、甘肃、福建、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

危害对象:主要危害君子兰、米兰、含笑、白玉兰、广玉兰、白兰花、栀子花、龟背竹、五色草、龙牙花、山茶、龙舌兰、木本珠兰、夹竹桃、桂花、月季、月桂、苏铁、樱花、梅花、常春藤、万年青、鸡蛋花、八仙花、八角金盘等花木。

危害征状:若虫和雌成虫多喜群集在叶片正面叶脉两侧、叶柄、嫩梢上,吮吸汁液危害;严重时,枝叶上布满虫体,致使花、叶枯黄,早期脱落,而且还能诱发煤荇病,造成枝叶变黑,影响花木生长和观赏。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扁平或背面稍有隆起,卵圆形,长3~4毫米;前端窄狭,后端较宽,体两侧不对称,形成向一边略弯曲,体背面颜色变化很大,通常有浅黄褐色、绿色、黄色、棕色、红褐色等。体中央有一条纵脊隆起,绿褐色,在隆起周围深褐色,边缘较浅、较薄,绿褐色,体背面具有两条褐色网状横带,并具有各种图案。气门凹陷处,附有白蜡粉;触角7~8节;足较细弱;体缘毛通常尖锐,或顶端具有齿状分裂。 卵;长椭圆形,扁平,淡黄色。

若虫:初孵体长椭圆形,扁平,淡黄褐色,长约1毫米左右。背面中央有纵脊纹,愈长大愈明显,但至成虫期纵脊纹反而不明显或不完整。体缘有缘毛,尾端有一对较长的尾毛,外形与成虫近似。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此虫世代因地而异,一般一年发生2~5代。以受精雌成虫或若虫在茎叶上越冬;第一代若虫在5月中下旬孵化;第二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发生;第三代若虫在10月上旬出现;若虫多寄生在茎叶基部;以一二龄若虫越冬;每头雌成虫可产卵70~1 000粒。卵经数小时即可孵化。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可用毛刷刷除或用粗麻布擦除;刷擦下来的虫体应及时处理。 2、园艺防治:结合修剪,剪除虫枝、虫叶,集中烧毁。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黑色软蚧蚜小蜂、闽粤软蚧蚜小蜂、夏威夷软蚧蚜小蜂,蜡蚧斑翅蚜小蜂、赖食软蚧蚜小蜂、软蚧扁角跳小蜂、绵蚧阔柄跳小蜂等。

4、药剂防治:若虫孵化期,可喷施5%吡虫啉乳油1 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l 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500~1 000倍液,均有良好效果。可以喷施狂杀蚧800-1000倍液对成若蚧均有良好防效。喷药时要注意枝条和叶的正、背面,可提高杀虫率

15.松突圆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分类地位: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突圆蚧属Hemiberlesia

寄主名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inus thunbergii、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本种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 var. Caribaea、洪都拉斯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 var. hondurensis、巴

哈马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 var. bahamensis、南亚松Pinus latteri 、琉球松Pinus luchuensis、光松Pinus glabra、短叶松Pinus echinata、卡西亚松Pinus kesiya、晚松Pinus rigida var. serotina、展叶 松Pinus patula、裂果沙松Pinus clausa var. immuginata、卵果松Pinus oocarpa等松属植物。 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广东。

危害症状:松突圆蚧主要危害松树的针叶、嫩梢和球果,在寄主的叶鞘内或针叶、嫩梢、球果上吸食汁液,使针叶和嫩梢生长受到抑制,严重影响松树造脂器官的功能和针叶的光合作用,致使被害处变色发黑、缢缩或腐烂,针叶枯黄,受害严重时针叶脱落,新抽的枝条变短、变黄,甚至导致全 株枯死。

形态鉴定 介壳 雌介壳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白色或浅灰黄色。介壳直径约2mm左右,有蜕皮壳2个;雄介壳长椭圆形,前端稍宽,后端略狭。头端微隆起,淡褐色,有蜕皮壳1个,白色,位于介壳前端中央。尾端扁平,蟹青色。 雌成虫 体宽梨形,淡黄色,头胸部最宽,体侧边第二至第四腹节稍突出,臀板较宽,稍硬化,虫体除臀板外,均为膜质。触角疣状,上有刚毛1根。口器发达。胸气门2对。在后胸到第五腹节的边缘均有管腺分布。第四腹节有亚缘腺。腹面的管腺细小,分布在头胸部和第一至第五腹节的边缘,在前后胸气门间呈横带,在口器附近及后胸气门下方也有分布。口器前面近体边缘处的背面有一圆形突起。 发生危害

传播途径:该蚧虫可以若虫爬行或借助风力作近距离扩散,但蚧虫的若虫、雌成虫主要是随寄主苗木、接穗、鲜球果及原木、枝梢、盆景等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生物学特征:松突圆蚧在广东省年发生5代,每年的3–5月是该蚧发生的高峰期,9–11月为低峰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第一代若虫出现的高峰期,以后各 代依次为:6月初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9月底至11月中旬。各世代完成所需的发育时间分别为52.9–62.5 天,47.5–50.2 天,46.3– 46.7 天,49.4–51.0 天,114.0–118.3 天。在福建省福清市年发生4代,第一代与第二代具有明显高峰期,第三代与第四代世代重叠严重。4 -7月是全年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时期。林间全年自然雌雄性比因季节不同略有差异,介于1.5:1–2.0:1之间。世代重叠,任何一个时间 都可见到各虫态的不同发育阶段,无明显越冬现象,越冬种群中以2龄若虫为主。

该蚧少数卵胎生;多数卵生,但卵期很短,产卵和孵化几乎同时进行。初孵若虫一般先在母体介壳内停留一段时间,待环境适宜时从介壳边缘的裂缝爬出。刚出壳的若虫非常活跃,温度越高越活跃,在松针上来回爬动,但实际爬行距离不会超过30–60 cm。找到适合的寄生部位后,即 将口针插入针叶内取食,固定不动。固定后5–19 h开始泌蜡,20–32 h可遮盖全身,再过1–2 天蜡质增厚变白,成为圆形介壳。寄生在叶鞘 内的蚧虫多发育为雌虫,而雄虫多寄生于叶鞘外的针叶上和球果上。2龄若虫后期,一部分若虫蜡壳颜色加深,尾端伸长,虫体前端出现眼点,继续发育为前蛹,再蜕皮成为蛹;另一部分2龄若虫虫体和蜡壳继续增大,不显眼点,蜕皮成为雌成虫。雄蛹发育3-5 天后羽化为雄成虫。羽 化后的雄成虫在介壳内蛰伏1–3 天,出壳后经数分钟,翅完全展开后,沿松针爬行,或做短距离飞翔,待找到合适雌蚧后,将腹部朝下弯曲,从雌介壳缝中插入生殖刺,与雌虫交尾。雄虫有多次交尾的习性,交尾后数小时死去。雌成虫一般交尾后10–15 天开始产卵,产卵期因季节而 异,少则1个月,多则3个月以上;产卵量亦随季节、代别不同而不同,以越冬代和第一代最多,约64–78粒,8–9月的第三代最少,约39粒。 影响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消长的气候因子有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风等,其中气温是主导因子,当日平均气温大于23 ℃或低于18 ℃时,其 死亡率增大;降雨不仅对初孵若虫有机械杀伤作用,而且影响其固定和取食,当月降水量大于100 mm时,其虫口密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性。林 分郁闭度0.9的林内的虫口密度要比郁闭度0.5的大1倍以上。不同寄主对该蚧的抗性亦不同,晚松、卡锡松、卵果松、巴哈马加勒比松、短叶松、黑松、展松和湿地松等8种松不论是抗性还是耐害性都显著优于马尾松、火炬松、南亚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本种加勒比松和裂果沙松等7 种松树。 防治方法 除害处理:

加强对该蚧寄主松林的监测,尤其是对与疫情发生区毗邻的松林,及时发现及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营林措施。在该蚧虫危害的松林应适当进行修枝间伐,保持冠高比为2:5,侧枝保留6轮以上,以降低虫口密度,增强树势。修剪下的带蚧枝条要集中销毁。

生物防治措施。在疫情发生区,采用林间繁殖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种蜂,并在林间人工释放就地繁育的种蜂,并加强对当地天敌的保护和促进,实现可持续控制该蚧的目标。

化学防治措施。采用50%杀扑磷、狂杀蚧800-1000倍液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对雌蚧的杀伤力也远优于其它农药。使用松脂柴油乳剂可在1 0–11月进行飞机喷洒或在4–5月地面喷洒。

检疫控制。要严禁疫区或疫情发生区内的苗木、盆景或特殊用苗及松属植物的枝条、针叶和鲜球果等调出,疫区或疫情发生区内砍伐的原木或枝桠一律就地作薪炭材、纸浆材使用,或就地销毁。原木调运要作剥皮处理;在调运检疫过程中发现带虫苗木、盆景或特殊用苗应就地销毁; 对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各种松类苗木、盆景、圣诞树等特殊用苗,经检疫发现松突圆蚧,可用松脂柴油乳剂(0号柴油:松脂:碳酸钠=22.2:38 .9:5.6)3–4倍稀释液、40%毒死蜱400倍液均匀喷洒或销毁处理。

16.湿地松粉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

寄主名称:火炬松(Pinus taed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长叶松(Pinus palustris)、裂果沙松(Pinus clausa var. immuginata)、萌芽松(Pinus echinata)、矮松(Pinus virginian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等松属植物。

危害症状:湿地松粉蚧是1988年因引进湿地松优良无性系穗条时,未经检疫处理而不慎从美国佐治亚州传入我国而发生严重的一种松树害虫。主要以若虫危害湿地松松梢、嫩枝及球果。受害的松梢轻者抽梢,针叶伸展长度均明显地减少。严重时梢上针叶极短,不能伸展或顶芽枯死、弯曲,形成丛枝。老针叶大量脱落可达70%-80%;尚存针叶也因伴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球果受害后发育受限制,变小而弯曲,变形,影响种子质量和产量。据测定:该虫连续危害2年以上可造成湿地松主梢生长减少34. 5%,针叶伸展长度减少25%-60%,前3年导致平均材。 鉴别特征:若虫椭圆形至不对称椭圆形,长1.02-1.52mm.3 对足.末龄后期虫体分泌蜡质物形成白色蜡包,覆盖虫体.雄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与当地松粉蚧区别:湿地松粉蚧雌成虫梨形,腹部向后尖削,触角7节,当地松粉蚧雌成虫纺锤形,触角8节.生物学特性: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松梢汁液为害,为害时主要集中在枝梢端部,特别粗壮的枝梢虫口数量最多.仅在越冬时部分若虫藏匿于老针叶叶鞘内.产卵数量大,对温度条件要求不严格,可忍受一定的低温. 发生危害

传播途径:该蚧虫可借助于寄主苗木、无性系穗条、嫩枝及新鲜球果作远距离传播。

检疫方法:1. 重点检查松属植物苗木、接穗等繁殖材料,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新梢顶端丶新老针叶交界处的老针叶基部,嫩梢丶新鲜球果上是否有蚧虫。2. 检查带皮原木、运载工具上是否残留有枝条、球果、松针携带的虫体。 防治方法 除害处理:

1、禁止将湿地松、马尾松、加勒比松、黑松、火炬松等苗木、接穗、盆景、新鲜球果等运出

疫区或疫情发生区。

2. 在种苗繁育基地或调运检疫中发现带虫苗木(含接穗等繁殖材料)、枝条等,应就地销毁或作薪炭材使用。

3. 带皮原木采用溴甲烷薰蒸处理,用药量为20-30g/m3,薰蒸时间24h或剥皮后再调出

4. 在疫区或疫情发生区可采用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进行林间喷雾、或引进原产地的天敌如寄生蜂等进行防治。

5、花木发生湿地松粉蚧时,及时喷施狂杀蚧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17.吹绵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分布及为害:

吹绵蚧l又名澳洲吹绵蚧、棉花蚧、绵团蚧。学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属同翅目珠蚧科。国内许多省市均有分布。以若虫、成虫为害牡丹、金桔、柠檬、玳玳、佛手、山茶、含笑、常春藤、月季、海棠、鞭蓉、海桐、石榴、柑橘、金橘扶桑、桂花、月季、海桐、

广度、玉兰、白玉兰、山茶花、无花果、黄杨、蒲葵等100种花卉。

为害状常群集在叶牙、嫩芽、新梢上危害,发生严重时,叶色发黄,造成落叶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条,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严重影响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椭圆形,桔红色,体表面有黑色短毛。背面被白色蜡粉。发育成熟后其身后形成白色卵囊,卵囊联成一体明显的纵行沟纹约15条。

雄成虫较瘦小,体长2-3毫米,翅展5-7毫米。胸部黑色,腹部桔红色,翅侠长,深紫色,前翅1对,翅面有翅脉2条或白色纵浅2条,后翅退化成平衡体。腹末有2个肉质突起。各有4根长毛。

卵长椭圆形,桔红色,包藏在卵囊内。

蛹桔红色,长3-4毫米,被有白色蜡质薄粉,外裹白色蜡丝茧。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1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季雌成虫发育产卵时,腹末有白色蜡质卵囊袋,将卵产在卵袋中,卵期约20天。2代发生区(如北京地区)5-6月、9-10月为若早卵化高峰期。资料报道,浙江地区5月和8月为产卵盛期。由于各虫子期时间长,又因地区和季节差异,所以世代很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每年3~11月均有此蚧为害,高温高湿温室内可继续为害。在上海地区嗲绵蚧孵化高峰在5月中睛旬至6月上旬,此时相应的物候期是金丝桃花蕾吐色至盛花期。 防治方法:

1、加强花卉养护。适当剪枝,使之通风透光。合理施肥,增强花卉生长势,创造不利于该蚧发生的条件。

2、保护天敌。如大红瓢虫、澳洲瓢虫、红缘黑瓢虫等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介虫发生不严重情况下,尽量不打化学农药,可进行人工防治。

3、药剂防治。发生严重情况下,在若虫盛孵化期时,喷施40%速扑杀乳油2000倍液;或狂杀蚧1000倍液防治。

18堆蜡粉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ell,属同翅目粉蚧科。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椭圆形,扁平,黑紫色,长约3毫米。触角及足暗草黄色,角角7节。体四周边缘也较宽短的蜡质突出物。雄成虫黑紫色,体长约1毫米,只一对前翅,半透里,腹末有白色蜡质长

尾刺一对。

卵 椭圆形,长约0.3毫米,卵囊蜡质绵团状,白白中稍微黄;卵椭圆形,在卵囊内。

若虫 体椭圆形,似雌成虫,分节明显。初孵化若虫无蜡粉堆,固定取食后体背及体周开始分泌白色蜡质物,并逐渐增厚。 发生危害

分布与危害 该类虫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寄主植物较多,除为害荔枝、龙眼外,有些种还能为害柑桔、芒果、枇杷、桃、李、柿、人心果、石榴、茶、肉桂、桑等多种果树,以成虫、若虫取食嫩梢幼叶、叶片、花穗和果实的汁液,严重时影响果株正常生长,引起落花落果;此外,该类害虫分泌的蜜露,易诱发煤烟病。 生活习性 一年可发生4-6代,以幼蚧、成蚧藏匿在被害植物的主干、枝条裂缝等凹陷处越冬。次年天气转暖后恢复活动、取食。雌虫形成蜡质的卵囊,产卵繁殖,卵产在卵囊中,并多行孤雌生殖。若虫孵出后,常以数头至数十头群集在龙眼嫩梢幼芽和果柄上取食为害。第1代若虫盛期于4月上旬,第2代于5月中旬,第3代于7月中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第5代于10月上中旬,第6代于11月中下旬。每年4-5月、10-11月肿旬虫口密度较大,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防止害虫随苗木调运、嫁接接穗传播。

2、农业防治:结合果树修剪,剪除密集的荫、弱枝和受害严重的枝、叶,以减少虫源。 3、药剂防治:在若虫孵化涌散期和低龄若虫期喷药。采用狂杀蚧800-1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或2.5%扑虱蚜1000倍液。

4、生物防治:由于蚧类的天敌较多,注意保护利用原有的天敌,以发挥其自然控制蚧害的作用。

19.朝鲜球坚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同翅目蚧科害虫。学名: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enius 别名:朝鲜球蚧 朝鲜球坚蜡蚧

形态特征:成虫 雌体近球形,长4.5mm,宽3.8mm,高3.5mm,前、侧面上部凹入,后面近垂直。初期介壳软黄褐色,后期硬化红褐至黑褐色,表面有极薄的蜡粉,背中线两侧各具l纵列不甚规则

的小凹点,壳边平削与枝接触处有白蜡粉。雄体长1.5-2mm,翅展5.5mm,头胸赤褐,腹部淡黄褐色。触角丝状10节,生黄白短毛。前翅发达白色半透明,后翅特化为平衡棒。性刺基部两侧各具1条白色长蜡丝。卵 椭圆形,长0.3mm、宽0.2mm,附有白蜡粉,初白色渐变粉红。若

虫 初孵若虫长椭圆形,扁平,长0.5mm,淡褐至粉红色被白粉;触角丝状6节;眼红色;足发达;体背面可见10节,腹面13节,腹未有2个小突起,各生1根长毛。固着后体侧分泌出弯曲的白蜡丝覆盖于体背,不易见到虫体。越冬后雌雄分化,雌体卵圆形,背面隆起呈半球形,淡黄褐色有数条紫黑横纹。雄瘦小椭圆形,背稍隆起。仅雄有蛹。蛹 长1.8mm赤褐色;茧长椭圆形灰白半透明,扁平背面略拱,有2条纵沟及数条横脊,末端有1横缝。 发生危害

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青海 河北 河南 山东安徽 江苏 湖北 云南等。主要为害海棠 三角枫、垂丝海棠、红叶李、杜鹃、 山桃、山杏、樱花、梅花、苹果、滇杨、杏、桃、李、樱桃、山楂等。 为害症状: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发生规律: 一年生1代,以2龄若虫在枝上越冬,外覆有蜡被。3月中旬开始从蜡被里脱出另找固定点,而后雌雄分化。雄若虫4月上旬开始分泌蜡茧化蛹。4月中旬开始羽化交配,交配后雌虫迅速膨大。5月中旬前后为产卵盛期。每雌一般产卵千余粒。卵期7天左右。5月下旬-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虫分散到枝、叶背为害,落叶前叶上的虫转回枝上。以叶痕和缝隙处居多,此时若虫发育极慢,越冬前脱1次皮,10月中旬后以2龄若虫于蜡被下越冬。雌雄比3:1。雌虫寿命2天左右,可与数头雌虫交配。未交配的雌虫产的卵亦能孵化。全年4月下旬-5月中旬为害最盛。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

(2)剪除蚧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 (3)保护引放天敌。主要天敌是黑缘红瓢虫和寄生蜂。

(4)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 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质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可以使用对蚧壳虫有特殊防治效果的狂杀蚧,一般一次使用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0. 花卉螨类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螨类俗称红蜘蛛,是蛛形纲害虫,常见的害螨多属于真螨目和蜱螨目,危害花卉的主要有花卉螨类、朱砂叶螨、棉红蜘蛛、山楂叶螨、柑橘全爪螨、卵形短须螨、 史氏始叶螨 形态特征: 成螨 雌成螨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卵 越冬卵红色,非越冬卵淡黄色较少。幼螨 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

幼螨黄色。越冬代若螨红色,非越冬代若螨黄色,体两侧有黑斑。 发生危害

分布与危害:国内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安徽、北京、河南、辽宁、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泰国、菲律宾国等。主要为害石竹、菊花、虞美人、仙人掌、海棠、樱花、桃花、月季、蔷薇、南天竹、玉兰、牡丹、玫瑰等。

为害症状:螨类对花卉秧苗的为害较大,尤其对木本花卉苗木。它用口针刺破表皮细胞,深入

到组织内吸收汁液,影响秧苗(苗木)的正常生长,严重的叶片凋落。有一些螨类还分泌某些化学物质随唾液进入植物体内,使被害部分细胞增生,最后导致变褐坏死。螨类还能传播植物病毒。 发生规律: 螨类的发育繁殖适温为15-30度,属于高温活动型。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温度的高低决定了螨类各虫态的发育周期、繁殖速度和产卵量的多少。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往往会导致其大发生。螨类发生量大,繁殖周期短,隐蔽,抗性上升快,难以防治。 为害花卉的常见螨类: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也叫棉叶螨、棉红蜘蛛,是世界性的害螨。它在我国至少为害27科66种花卉,如月季、桃花、牡丹、茉莉、锦带花、常春藤、石榴、山梅花、蜡梅、木槿、仙人掌类、菊花、一串红、鸡冠花、虞美人、万寿菊、凤仙花、大丽花、牵牛、石竹、蜀葵、茑萝、萱草、香豌豆等。

山楂叶螨(T. veinnensis):也叫山楂红蜘蛛。可为害樱花、桃花、榆叶梅、贴梗海棠、西府海棠、石榴、木槿等。

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rri):也叫柑橘红蜘蛛。主要为害芸香科植物,还为害桂花、樱桃、月季、蔷薇、南天竹、玉兰、天竺葵、美人蕉、万寿菊等。

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主要为害白兰、石榴、杜鹃、桃花、迎春等。 史氏始叶螨(Eotetranychus smithi):主要为害月季、蔷薇等。

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主要为害一晶红、玫瑰、樱花等。 防治方法:

1.清除虫源: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以压低越冬螨数量,减少虫源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天气干旱时在苗床四周浇水增加空气湿度,保持床土湿润。

2.利用天敌消灭螨类: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如捕食性螨中的植绥螨类。保护天敌,如叶螨天敌有肉食性的深点食螨瓢虫、拟长毛钝绥螨。要合理和适时使用选择性药剂以稳定天敌的食物链,在允许的为害水平之下残留部分害螨,以保障5(敌生存的必要条件。

3.药剂防治 用1.8%虫螨克乳油2000-3000倍液,或15%速螨酮(灭螨灵)乳油2 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或5%尼索朗乳油1500倍液,或25%三唑锡可湿粉l000倍液,或50%溴螨酯乳油2500倍液,或20%螨克(双甲脒) 乳油2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 21.矢尖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同翅目盾蚧科害虫。学名:Unaspis yanonensis(Kuwana) 别名: 矢尖盾蚧、矢根介壳虫

形态特征:成虫 雌介壳箭头形,常微弯曲,长2-4mm,棕褐至黑褐色,边缘灰白色。前端尖、后端宽,1、2龄蜕皮壳黄褐色于介壳前端,介壳背面中央具1条明显的纵脊,其两侧有许多向前斜伸

的横纹。雌成虫体橙黄色,长2.5mm左右。雄介壳狭长,长1.2-1.6mm,粉白色绵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末性刺针状。卵 椭圆形,长0.2mm,橙黄色。若虫 1龄草鞋形,橙黄色,触角和足发达,腹末具1对长毛;2龄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和足均消失。蛹 长,长1.4mm,橙黄色,性刺突出。 发生危害

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辽宁、甘肃、陕西、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云南、四川以及北方各大城市温室及花卉市场。

主要危害桂花、九里香、芍药、山茶、连翘、番石榴、金桔、大叶黄杨、百日红、瓜子黄杨、香橼、柑桔、木瓜、枸骨、白蜡树、龙眼等。

为害症状:雌成虫和若虫刺吸枝干、叶和果实的汁液,重者叶干枯卷缩、削弱树势甚至死亡。 发生规律:甘肃、陕西年生2代,湖南、湖北、四川3代,福建3-4代,以受精雌虫越冬为主,少数以若虫越冬。1龄若虫盛发期大体为:2代区5月下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3代区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区4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成虫产卵期长,可达40余天,卵期短,仅1-3小时,若虫期夏季30-35天,秋季50余天。单雌卵量 70-300粒,第3代最多,1代次之。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母壳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仅1-2个小时即固着刺吸汁液,体渐缩短,次日开始分泌绵絮状蜡粉,2龄触角和足消失,于蜕皮壳下继续生长并分泌介壳,再蜕皮变为雌成虫。雄若虫1龄后即分泌绵絮状蜡质介壳,常喜群集于叶背寄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多种瓢虫和小蜂。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

(2)剪除蚧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 (3)保护引放天敌。

(4)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 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可以使用对蚧壳虫有特殊防治效果的狂杀蚧,一般一次使用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2.草履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同翅目绵蚧科害虫。学名:Drosicha corpulenta(Kuwana) ,别名: 草鞋介壳虫

形态特征:成虫 雌体长10mm,椭圆形,背面隆起似草鞋,黄褐至红褐色,疏被白蜡粉和许多微毛。触角黑色被细毛,丝状,9节较短。胸足3对发达,黑色被细毛。腹部8节,体背有横皱和纵沟。

雄体长5-6mm,翊展9-11mm,头胸黑色,腹部深紫红色,触角念珠状10节,黑色,略短于体长,鞭节各亚节每节有3个珠,上环生细长毛。前翅紫黑至黑色,前缘略红;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足黑色被细毛。腹末具4个较长的突起,性刺褐色筒状较粗微上弯。卵 椭圆形,长1- 1.2mm,淡黄褐色光滑,产于卵囊内。卵囊长椭圆形白色绵状,每囊有卵数十至百余粒。若虫 体形与雌成虫相似,体小色深。雄蛹 褐色,圆筒形,长5-6mm,翅芽1对达第2腹节。 发生危害

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青海、内蒙古、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湖北、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等地。主要为害大叶黄杨、月季、刺槐、广玉兰、盘槐、雀舌黄杨、珊瑚、八角金盘、罗汉松、枫杨、白蜡、毛白杨、槐、柳、三角枫、皂荚、卫矛、

海棠、红叶李、悬铃木、构树、梨、乌桕、丝棉木、女贞、海桐、法国冬青、法桐、无患子、无花果、荔枝、柑桔、苹果、梨、山楂、桃、李、杏、樱桃、枣、栗、核桃等。 为害症状:若虫和雌成虫刺吸嫩枝芽、枝干和根的汁液,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和品质,重者枯死。 发生规律:年生1代,以卵和若虫在寄主树干周围土缝和砖石块下或10-12cm土层中越冬。卵1月底开始孵化,若虫暂栖居卵囊内,寄主萌动开始出土上树,河南许昌为2月-3月上旬;河北昌黎3月间。先集中于根部和地下茎群集吸食汁液。随即陆续上树,初多于嫩枝、幼芽上为害,行动迟缓,喜于皮缝、枝叉等隐蔽处群栖。稍大喜于较粗的枝条阴面群集为害。雄若虫脱 2次皮后老熟,于土缝和树皮缝等隐蔽处分泌绵絮状蜡质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雌若虫脱3次皮羽化为成虫。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羽化期,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继续为害至6月陆续下树入土分泌卵囊,产卵于其小,以卵越夏越冬。雌虫多在中午前后高温时下树,阴雨天、气温低时多潜伏皮缝中不动。天敌:红环瓢虫、暗红瓢虫。 防治方法:

(1)雌成虫下树产卵时,在树干基部挖坑,内放杂草等诱集产卵,后集中处理。

(2)阻止初龄若虫上树,方法很多,采用树干涂胶或废机油者较多,将树干老翘皮刮除10厘米宽1周,上涂胶或废机油,隔10-15天涂1次,共涂2-3次,应及时清除环下的若虫、树于光滑者可直接涂。

(3)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4) 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 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可以使用对蚧壳虫有特殊防治效果的狂杀蚧,一般一次使用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4.日本龟蜡蚧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同翅目蚧科害虫。学名: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别名:日本蜡蚧、枣龟蜡蚧、龟蜡蚧

形态特征:成虫 雌成长后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长4-5mm,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由8块组成。活虫蜡壳背面淡红,边缘乳白,死

后淡红色消失,初淡黄后现出虫体呈红褐色。活虫体淡褐至紫红色。雄体长1-1.4mm,淡红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l对白色透明,具2条粗脉,足细小,腹末略细,性刺色淡。卵 椭圆形,长0.2-0.3mm,初淡橙黄后紫红色。若虫初孵体长0.4mm,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触角和足发达,灰白色,腹末有1对长毛。固定1天后开始泌蜡丝,7-10天形成蜡壳,周边有 12-15个蜡角。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分化,雄与雌成虫相似,雄蜡壳长椭圆形,周围有13个蜡角似星

芒状。雄蛹 梭形,长1mm,棕色,性刺笔尖状。 发生危害

分布与危害: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甘肃、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贵州、云南等;主要为害绣线菊、玫瑰、白兰、含笑、木兰、山茶、小檗、海桐、樱桃、红叶李、垂丝海棠、麻叶绣球、石楠、毛豆梨、碧桃、火棘、贴梗海棠、月季、樱花、连翘、水蜡、迎春、女贞、桂花、枫香、珊瑚、锦带花、金银木、夹竹桃、紫薇、花石榴、重阳木、白玉兰、广玉兰、栀子花、六月雪、鸡爪槭、三角枫、枸骨、冬青、大叶黄杨、七叶树、菠萝花、柑桔、天竺葵、瓜子黄杨、凌霄、腊梅、杜仲、紫荆、紫藤、合欢,构树、无花果、芍药、胡秃子、枫杨、唐菖蒲、杜英、月桂、毛叶大理、石榴、西府海棠、春梅、花桃、紫玉兰、杏、木瓜、纹母、丝棉木、香樟、盐肤木、金桔、木瓜海棠、大叶米兰、红枫、元宝槭、木本绣球、阴香、马蹄莲、法桐、毛白杨、白腊、欧美杨、喜树、杉、板栗、悬铃木、愉树、罗汉松、五针松、马尾松、雪松、黑松、金钱松、龙爪槐、白杨、大叶柳、河柳、垂柳、桃、李、批杷、杏、山楂、苹果、梨等。

为害症状: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枝条枯死。

发生规律:年生1代,以受精雌虫主要在1-2年生枝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时开始为害,虫体迅速膨大,成熟后产卵于腹下。产卵盛期:南京5月中旬,山东6月上中旬,河南6月中旬,山西6月中下旬。每雌产卵千余粒,多者3000粒。卵期10-24天。初孵若虫多爬到嫩枝、叶柄、叶面上固着取食,8月初雌雄开始性分化,8月中旬至9月为雄化蛹期,蛹期8-20天,羽化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雄成虫寿命1-5天,交配后即死亡,雌虫陆续由叶转到枝上固着为害,至秋后越冬。可行孤雌生殖,子代均为雄性。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 防治方法:

(1)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检疫消毒。 (2)保护引放天敌。

(3)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

(4)冬季枝条上结冰凌或雾凇时,用木棍敲打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 (5)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1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

(6)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喷洒40%氧化乐果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2000倍液。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 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用8-10倍液。

狂杀蚧是专门针对蚧壳虫研制的一种特效药,一般一次使用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5.蚜虫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同翅目蚜科害虫,主要种类有桃蚜、棉蚜、桃翅蚜、瓜蚜、菜蚜、荷缢管蚜、菊姬尽管蚜、苹果蚜、桃瘤蚜

形态特征: 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发生危害

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贵州、四川等。主要为害郁金香、桃花、樱花、夹竹桃、梅花、蜀葵、兰花、瓜叶菊、三色堇、金盏菊、矢车菊、石竹、鸢尾、小苍兰、百合、杏、石榴,以及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花卉。

为害症状:蚜虫是对花卉秧苗(苗木)为害最重的一种害虫,它以刺吸式口器从苗中吸收大量汁液,使秧苗营养恶化,常造成枝叶变形,生长缓慢停滞,严重时造成落叶以至枯死。植物受害后出现斑点、卷叶、皱缩、虫瘿、肿瘤等多种被害状,同时其排泄物常诱发煤污病。蚜虫的另一大害是可传带上百种植物病毒病害和其它病害。 发生规律:

主要蚜虫种类有:

桃蚜(Myzus persicae):也叫桃翅蚜、菜蚜等。可为害桃蚜至少可传播103种植物病毒。

棉蚜(Aphis gossypii):也叫瓜蚜。可为害牡丹、一串红、葫芦科花卉、菊花、蜀葵、鸡冠花、瓜叶菊、兰花、美人蕉、报春花、郁金香、百合、香石竹、仙客来、木槿、玫瑰、扶桑、紫荆等秧苗。棉蚜至少可传播46种植物病毒。

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nymphaeae):可为害荷花、睡莲、梅花、桃花等秧苗(苗木)。

菊姬尽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也叫菊小长管蚜。可为害菊花、野菊等菊属秧苗。至少可传播5种以上植物病毒。

月季长管蚜(Macrosiphum rosivorum):可为害月季、蔷薇等蔷薇属植物的苗木。 苹果蚜(Aphis pomi):可为害桃花、贴梗海棠、山楂等苗木。

桃瘤蚜(Tuberocephalus momonis):可为害榆叶梅、梅花、桃花、樱花等苗木。

桃粉大尾蚜(Hyaloptera amygdali):也叫桃粉蚜、桃粉绿蚜。可为害桃花、榆叶梅等花木。它至少可传3种以上植物病毒。

一年发生10-20代,冬季在温室内可继续繁殖为害。在北方以卵在寄主植物的芽间越冬;在南方以成蚜、若蚜在梢上越冬。3月开始危害,4月中旬虫口密度剧增,5-6月间为危害盛期。7-8月高温期对该蚜不适宜,虫口密度下降。9-10月虫口数量又上升为危害的又一盛期。10月下旬进入越冬期。南方2月开始活动,6月上、中旬为发生盛期,8月下旬至11月间为又一盛发期,12月越冬期;气候干燥,气温适宜,平均气温在20℃左右,是大发生的有利因素。 防治方法:

1.消灭虫源 将温室清理干净,消灭越冬虫源。在花卉生产温室中育苗的,要对生长的花卉加强防蚜。

2.生物防治 利用蚜茧蜂、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食蚜绒螨等天敌防治。利用使蚜虫致病的蚜霉菌等微生物防治。 3.用银灰膜驱蚜 将银灰膜条间隔铺设在苗床作业道上和苗床四周,应在播种或移苗前进行。对桃蚜还可用黄色板涂上黏油诱粘,一般板长1米,宽20厘米。

4.药剂防治 重点喷药部位是生长点和叶片背面。用1.8%阿维菌素(虫螨克)3000~5000倍,10%吡虫啉可湿粉2000倍液防治,50%抗蚜威可湿粉1500~2000倍液对蚜虫有特效,但对棉蚜效果差。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25%乐•氰乳油1500

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

乐果、氧化乐果对樱花、梅花、桃花、榆叶梅、贴梗海棠、蔷薇科的花卉可能产生药害,一般应不用。敌敌畏对梅花、榆叶梅有明显药害,在杜鹃上应用要小心。敌百虫对樱花、梅花有药害。

26. 斑衣蜡蝉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学名:Lycorma delicatula属同翅目蜡蝉科,

1、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40~50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革质,基部约三分之二为淡褐色,翅面具有20个左右的黑点;端部约三分之一为深褐色;后翅膜质,基部鲜红色,具有7~8点黑

点;端部黑色。体翅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头角向上卷起,呈短角突起。 2、卵:长图形,褐色,长约3毫米,排列成块,披有褐色蜡粉。

3、若虫:体形似成虫,初孵时白色,后变为黑色,体有许多小白斑,一至三龄为黑色斑点,四龄体背呈红色,具有黑白相间的斑点。 发生危害

【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以及台湾等地区。 主要危害樱花、梅花、珍珠梅、海棠、桃花、石榴等花木(特别喜欢臭椿)。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叶背、嫩梢上刺吸危害,栖息时头翘起,有时可见数十头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条直线;引起被害植株发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缩,畸形等,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干或附近建筑物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若虫孵化危害,5月上旬为盛孵期;若虫稍有惊动即跳跃而去。经三次蜕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活动危害至10月。8月中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的南方,或树枝分叉处。一般每块卵有40-50粒,多时可达百余粒,卵块排列整齐,覆盖自蜡粉。成、若虫均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刷除卵块。

2、药剂防治:若、成虫发生期,可选喷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

3、冬季刮除树干上的卵块。

4、斑衣蜡蝉以臭椿为原寄主,在为害严重的纯林内,应改种其它树种或营造混交林。 5、保护利用若虫的寄生蜂等天敌

27.碧蛾蜡蝉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学名Ceisha distinctissima(Walker) 同翅目蛾蜡蝉科,别名:碧蜡蝉、黄翅羽衣。 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7mm,翅展21mm,黄绿色,顶短,向前略突,侧缘脊状褐色。额长大于宽,有中脊,侧缘脊状带褐色。喙粗短,

伸至中足基节。唇基色略深。复眼黑褐色,单眼黄色。前胸背板短,前缘中部呈弧形前突达复眼前沿,后缘弧形凹入,背板上有2条褐色纵带;中胸背板长,上有3条平行纵脊及2条淡褐色纵带。腹部浅黄褐色,覆白粉。前翅宽阔,外缘平直,翊脉黄色,脉纹密布似网纹,红色细纹绕过顶角经外缘伸至后缘爪片末端。后翅灰白色,翅脉淡黄褐色。足胫节、跗节色略深。静息时,翅常纵叠成屋脊状。

2、卵 纺锤形,长1mm,乳白色。]

3、若虫 老熟若虫体长8mm,长形,体扁平,腹末截形,绿色,全身覆以白色棉絮状蜡粉,腹末附白色长的绵状蜡丝。 发生危害

1、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吉林 辽宁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江西 湖南 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等。主要为害菊花、八仙花、茶花、茶梅、无花果、樱花、南天竹、枸骨、桂花、麻叶绣球、女贞、杜鹃、蔷薇、广玉兰、大叶黄杨、海桐、素馨、紫檀、柑桔、柿、桃、李、杏、梨、苹果、梅、葡萄、杨莓、白腊树、枫香、银柳等。为害症状:成虫、若虫刺吸寄主植物枝、茎、叶的汁液,严重时枝、茎和叶上布满白色蜡质,致使树势衰弱,造成落花,影响观赏。 2、发生特点:年发生代数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大部地区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枯枝中越冬。第二年5月上、中旬孵化,7-8月若虫老熟,羽化为成虫,至9月受精雌成虫产卵于小枯枝表面和木质部。广西等地年发生两代,以卵越冬,也有以成虫越冬的。第一代成虫6-7月发生。第二代成虫10月下旬至11月发生,一般若虫发生期3-11个月。 防治方法:

1、剪去枯枝、防止成虫产卵。

2、加强园艺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

3、出现白色绵状物时,用木杆或竹杆触动致使若虫落地捕杀。 4、在危害期喷洒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稻丰散乳油、杀螟松乳油、磷胺乳油、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90%晶体敌百虫等1000倍液。 28.叶蝉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1、学名:Cicadellidae,同翅目叶蝉科昆虫的通称。因多为害植物叶片而得名。全世界共有1万多种,中国已发现1000多种。主要以下几种:大青叶蝉,小绿叶蝉,棉叶蝉等。 2、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 4.6~4.8毫米,外形似蝉。黄绿色或黄白色,可

行走,跳跃。头部宽于前胸背板,复、眼大而斜置;喙甚长端部膨大而扁平,雄虫呈红色而雌虫呈黑褐色。小盾片大,呈三角形,基部赭黄色而端部乳白色,两基侧角区各有一黑色三角形斑纹,

基部中央亦有一呈三角形或似方形的黑色斑纹,此斑纹的端部具2条约呈\"八\"字形的黑线纹,线纹外侧上方有一呈乳白色长形的斑块,其上具一似肾形小黑斑,小盾片端部乳白色,两侧各有一小黑点。前翅端前室3个,体的腹面及足均为赭色。雄成虫阳茎侧突外缘无小刚毛。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两头较细,顶端稍平,一侧平直,长1.0毫米,最宽处0.3毫米,顶部具一白色棉絮状毛束。

若虫:共五龄,第5龄体长5.1~5.4毫米,头宽1.6毫米,前胸背板宽1.4毫米;前胸背面具淡黄色纵中线,线的两侧各具一个淡黄色小点,中胸背面具呈倒\"八\"字的淡黄色线纹,翅芽达腹部第3节;第1腹节背面中央具横置的半圆形黑褐色斑,第2腹节背面中央具一横置的长方形黑褐色斑,第3、4腹节背面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第5腹节背面前部黄白色,其余黑褐色,足的腿节、胫节中部及爪为黑褐色,其余为黄白色。 常密生短细毛。

3、为害状:成虫和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叶片被害后出现淡白点,而后点连成片,直至全叶苍白枯死。也有的造成枯焦斑点和斑块,使叶片提前脱落。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以成虫在侧柏等常绿树上或杂草丛中越冬。若虫或成虫用嘴刺吸汁液,使叶片出现淡白色斑点,危害严重时斑点呈斑块状,或刺伤表皮,使枝条叶片枯萎。

该科昆虫均以植物为食,很多种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如大青叶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小绿叶蝉、菱纹叶蝉等。有些种类还传布植物病毒病,如稻普通矮缩病、桑萎缩病、小麦红矮病等。通常以成虫或卵越冬。在温暖地区,冬季可见到各个虫期,而无真正的冬眠过程。越冬卵也产在寄主组织内。成虫蛰伏于植物枝叶丛间、树皮缝隙里,气温升高便活动。成、若虫均善走能跳,成虫且可飞动离迁。若虫取食倾向于原位不动,成虫性活跃,大多具有趋光习性。 防治方法:

1、加强庭园绿地的管理,勤除草;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叶以减少虫源。 2、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在成虫、若虫危害期,喷施40%氧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2.5%敌杀死2 000倍液、20%杀灭菊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 29.卷叶蛾:

类别 虫害 形态特征:

1、 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约18毫米,淡

黄褐色,前翅中央及翅尖有3条褐色斜行宽纹带,中间一条近中央分叉成“h”形,翅尖一条分叉成“V”形。卵扁平

椭圆形。

2、 淡黄色,呈鱼鳞状排列成块,上覆盖有胶质薄膜。幼虫成熟时体长16~20毫米,头

橙黄,胸部黄绿色,各节有突起物。蛹纺锤形,黄褐色;体长约10毫米,腹部各节背面基部有一排小刺突。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随地区不同而异,湖北发生3~4代,江苏、安徽发生4~5代,江西、湖

北发生5~6代,广西、广东发生6~7代,台湾发生8~9代冬季以幼虫及蛹在树冠表面10厘米叶层卷叶苞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 始活动,4月下旬左右发生第一代,以后每月发生1代,且世代重叠;高峰期明显,但全年以春茶发生较严重。7月以后气温升高,有利于天敌活动,故虫口密度有所下降。成虫白天栖息在茶丛间,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块产于老熟叶背面,每头虫产卵100粒左右。幼成活跃,孵化后能爬行和吐丝下垂随风扩散,将芽叶缀合成苞,吃完后再转

移为害,3龄前为害芽头和第一张叶,3龄后老叶和嫩叶都遭为害,一个幼虫一生可为害8张叶片左右,老熟后就在老叶中化蛹。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清园除净杂草,剪除荫枝、弱枝,减少越冬 虫蛹。虫害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春进行轻修剪,并把剪下的枝叶集中烧毁。 及时分批采摘,发现有虫苞时一起摘除,统一杀灭,降低虫口密度。 (2)在成虫盛发期,傍晚安置黑光灯在茶园边诱杀(上半夜或全夜进行)。在闷热、无风、无雨、无明月之夜最宜,灯下放一盆水,并滴入一些煤油或农药,使成虫扑灯,掉入水中而死,虫数多时捞出,以提高诱杀效果。(3)生物防治 每亩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100亿个)1千克兑水100千克喷雾,或每亩喷每毫升含0.5亿~1.0亿个孢子的青虫菌液,有条件的释放赤眼蜂。(4)化学药物防治 此类害虫由于在叶苞内取食很难杀灭,故应在幼虫卷叶前喷50%的二溴磷、50%的杀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敌敌畏1000倍稀释液、2.5%鱼藤精300~400倍稀释液、天力Ⅱ号3000~4000倍稀释液、2.5%的溴氰菊酯、20%的杀灭菊酯、10%的天王星4000~6000倍稀释液。已结成虫苞的,喷时应将虫苞喷湿为佳。

茶谷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27~33毫米,胸部有一圆点。前翅淡黄白色,翅中部有1条黑褐色纹,外有一列小黑点,后翅白色。卵椭圆形,黄绿色。成熟幼虫体长23~27毫米,体淡黄色,头黑色,各体节有2条黑色纵带,两侧均有2个黑色毛疣。蛹为淡褐色,背面隆起呈龟壳状。

发生规律:在海南一年发生4代,各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为1月中旬、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广西一年发生3 代,在桂林发生盛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8月上旬及9月下旬,发生严重程度与品种有关。成虫多在下午和傍晚羽化,无趋光性,卵产于老叶背面、嫩叶及茎上。每头雌虫可产卵百余粒。幼虫孵化后可吐丝将2~4叶或数叶粘结在一起,并可咬食枝皮。幼虫会弹跳,受惊后迅速逃走,耐饥饿能力强。幼虫老熟后在虫苞内、叶片上或土表枯枝上化蛹。

防治方法:1.发生初期人工剪除虫苞。秋、冬季结合清园(修剪)可去除虫苞,减少翌年虫口数量。2.在发生初期(幼龄期)用80%的敌敌畏、40.7%的毒死蜱800倍稀释液,或用90%的巴丹1000倍稀释液、35%赛丹1500倍稀释液等进行防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