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视域下民俗文化的影视开发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民俗文化的影视开发研究

来源:吉趣旅游网
数字传媒研究第34卷2017年第3期 互联网视域下民俗文化的影视开发研究 李丹丹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省 青岛市266555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民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们的物质 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这些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能够很好的体现一个国 家的文化内涵。研究影视与民俗的关系以及民俗在影视中呈现的形式可以更好地依托于“互联网+”的优势 挖掘出民俗文化的影视开发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影视开发呈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9O一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o96-o751(2o17)03—0003—03 我国以往的民俗文化传播都是历时性的,主 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交流和纸质媒体传播为主, 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传播内容及范围受到很大的 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古老的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实用与审美的当代表现,具有很强的渗 透性。而影视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的产物,以包容 限制,而在影视出现之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 又多了一条声画结合的新传播途径。人们通过影 视不仅可以感受熟悉的民俗文化,更可以了解不 同民族和区域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互联网+”这 一纳新的姿态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态,具有很强的兼 容性。而渗透性和兼容性恰恰为两者的结合提供 了一条纽带。 自中国电影在1905年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将 大的生态环境的出现,传统民俗文化也在借着 民俗作为电影的一个表现元素。《定军山》作为中 国第一部电影便将中国的国粹京剧以纪录的形式 展现了出来。中国第一代导演张石川、郑正秋拍 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就表现了 广东潮州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三四十年代的电 影视的特点不断地发展壮大。 一、传统民俗文化与影视的融合 (一)传统民俗文化与影视互促互长 民俗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直传承至今,分布 作者简介:李丹丹一青岛滨海学院副教授 6一 传媒观察 第34卷 影,像《万家灯火》《小城之春》,再到新中国的 “十七年”电影,像《祝福》《五朵金花》《刘三 姐》,再到第五代导演的民俗电影如陈凯歌的《霸 王别姬》,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王全安 的《白鹿原》,这些电影都很好的将传统民俗文化 融人到电影的创作中来,甚至是一些动画片也融 人了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2016年的动画电影 《大鱼海棠》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以福建地区的土 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 务方面)、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 方面);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了社会组织民俗(家 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岁时节日民 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人生礼俗 (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 面);精神生活民俗,包括了游艺民俗(游戏、竞 楼为主要发生场域,以妈祖等海洋文化为元素, 以中国的神话传说为人物角色。这些电影都将民 俗事象与电影相结合,向人们展示着悠远而又富 有内涵的传统民俗文化。 (二)传统民俗文化借助影视传播,获得进 一步的传承与弘扬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播载体也 发生了变化,影视作为当今主要的传播媒介渗透 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文化也借助着影视 进人了千家万户。如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卫视着 力打造的《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 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栏目借助电视媒体使 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 (三)影视传播融入民俗文化,内涵获得进 一步深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播本身就属于一 种文化产业,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上,影视才 能稳固发展,影视的内涵才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深 化。从中国第一代导演开始至今,许多优秀的导 演都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影视剧中,如田壮壮 的《鼓书艺人》、吴子牛的《太阳山》、冯小宁的 《红河谷》。传统民俗文化成为电影的一个亮点, 使得电影的艺术性更加突出,增强了影视的文化 内涵。 二、传统民俗在影视中的呈现形式 民俗按照其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进行划 分,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即物质生活民 俗,包括了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 技、社火等娱乐方面)、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 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这些 民俗事象在影视的光影世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 展现。 (一)通过声画的方式呈现民俗 影视的特性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 激受众,产生反应与共鸣,视觉性与听觉性是电 影的声画特点。而这个特点可以很好的将传统民 俗文化的场景感表现出来,如在张艺谋的电影 《千里走单骑》中就表现了云南百家宴的饮食民 俗。百家宴也叫长街宴,村民们准备好上百桌饭 菜,摆在村子的街道上,村中的男女老幼在这种 宴席中交流着情感,表达着祝愿。影片通过远 景、近景等景别表现了长街宴的壮观与热闹。再 如近几年获得受众青睐的《舌尖上的中国》同样 也用镜头捕捉到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以及包含 在其中的民俗事象。画面中展现的热气腾腾、煎 炒烹炸无不表现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更表现了 那难以割舍的乡愁、记忆和人文情怀。 影视的听觉性在表现传统民俗文化中也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有很大 一部分是通过声音进行表现的,如在李安导演的 《推手》这部影片中,有一段是爷孙两人唱起了家 乡的儿歌《娃娃调》,这个情节表现了老朱对家乡 的思念,更希望孙儿能够学会这首儿歌,去体味 浓浓的家乡情。在电影《黄土地》中,八路军顾 青来到陕北寻找民歌,由乞丐唱的两首酸曲《都说 新人们好光景》《一样的朋友一样的待》,女主角翠 一7一 数字传媒研究第34卷2017年第3期 息、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多种传感技术,将虚拟 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内容叠加到用户真 巧唱的《女儿歌》、憨憨的《尿床歌》等都将陕北 人的心思表达了出来,在电影结束时的震天安塞腰 鼓声更能体现陕北地区人民的日常民俗文化。 (二)通过内容呈现民俗 实的环境中的一种技术。在影视剧中可以借助数 字技术将民俗事象进行数字转化,在利用AR技术 将数字化的民俗内容叠加到电影的现实场景中, 在影视剧中主要通过两种内容呈现传统民 俗。第一种是通过生活影像展现民俗,在电影 这不仅可以扩大电影中现实环境对文化承载的物 理空间,更可以加强观众对民俗文化的直观感知。 (二)开发民俗影视地标游 《红高粱》中影片从开头迎亲队伍的唢呐声、颠轿 曲到剧中的酒神文化,再到最后儿子豆官对天唱 给死者亡灵的祭歌,整部电影通过生活化的影像 展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 又如在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中,中国的经 典国粹京剧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线索。京剧堪 称国粹的主要原因是其融合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包含了文学、音 乐、舞蹈等艺术形态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的重要 代表。而电影的情节展开也都以这部京剧《霸王 别姬》的台上、台下的发展而牵动着观众。从内 容上建立起了电影的框架结构。 第二种是通过历史故事呈现的民俗文化。在 《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以历史为题材 的影视剧中也可以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事 象。如在《红楼梦》中就集合了中国传统民俗文 化的林林总总,主要包含了衣食住行、宗教信 仰、岁时节日、游艺娱乐、婚丧嫁娶、人生家庭 礼仪、语言等方面的民俗内容。《红楼梦》中几乎 囊括了中国的主要节庆日,电视剧通过这些重要 日子的展现,描绘出了中国传统岁时节日的热闹 景象。在影视中融人的民俗文化,不仅超越了影 视本身的艺术内涵,同时也使大观众在各种历史 故事中体味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三、传统民俗文化的影视开发策略 (一)基于AR技术的民俗影视开发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支付 宝和腾讯QQ两大运营商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运用 AR技术实现的扫福和抢红包活动成为了人们的新 的玩法。AR是增强现实的简称,主要是借助于信 一R一 旅游活动因其具有趣味性和时空延展性与影 视产业的传播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不谋而合。一方 面影视作品可以将旅游信息广泛地传递给观众; 另一方面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以及文化 内涵也日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影视地标游便随 机而生。如1960年取景于广西桂林的音乐风光故 事片《刘三姐》中展现了桂林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时隔40多年后由我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执导的 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印象・刘三姐》在 桂林阳朔开演,此地是当年电影的拍摄场景之 。这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踏来领略这如 梦如幻的人间仙境,感受那活力四射的桂林文 化,形成了具有全新生机和活力的地标游。 (三)加强新媒体与影视的互动 根据我国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显示,到2016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高 达7.3l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智能移 动终端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 具,而微博、微信、客户端的“两微一端”的出 现也改变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的传播形态,加强了 影视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如我们可以设计影视 民俗APP,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下载软件,随时 了解影视中出现的民俗事象以及相关的活动,并 通过用户之间的交流表达人们对民俗事象的感 受。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离开 了媒体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举步维艰,若想 感受民俗文化的内涵,保护和弘(下转第15页) 传—媒观察 —第34卷 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 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身体力行大力将其 推广到全社会中。 五、思想意识创新,与时俱进,凝心聚力 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感受*总书 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博大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思 想。节目不仅大力弘扬了新理念新精神,还充分 发挥了文艺引领风尚、鼓舞精神、温润心灵的重 要作用。从马克思靠谱到中国崛起,节目运用了 全新的理念把马克思这么伟大的领袖人物及其理 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作出表达,而且表达得这么 《开卷有理》有一个环节叫“马上学习”,就 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 到位,是理论宣传的重大创新,也是《开卷有 理》节目的成功之处。 义科学理论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相 结合,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 优秀的电视节目就要不断创新节目理念,传 递正能量,注重价值导向,引领时代风气,体现 记的党中央的新思想新战略,同时配合“两学一 做”学习教育,将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 实际相统一,一边品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 国内涵的力量价值。坚持党性,宣传思想工作才 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宣传思想 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开卷有理》 正是把党性和人民性很好的进行了统筹、实践, 理性和规律性,一边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 系。*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开创 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集中的体 现。通过节目学习环节,可以让大家感受理论和 实践相统一的力量,同时树立与时代要求和实践 责任编辑:孟宪超 (上接第8页)扬传统文化则需要与时俱进,发挥 “互联网+”的优势,利用新媒体的特性,经由影 视的衬托使我国充满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传 统民俗更加熠熠生辉。 影,2005(3):125. [2】陈阳,郎维雄.民俗在民族电影中的美学价 值再探讨Ⅱ].人文杂志,2007(1):93.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2008:1. 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互联网+’生态系统下齐鲁传统文化移动客 户端传播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16一zz—wx一 [4]史博公.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M】.北京:中 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 16)、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 数据背景下齐鲁文化的媒体镜像研究”(项目编 号:J15WB57)、2016年度校级课题“‘互联 网+’背案下山东民俗文化的影视开发策略研 究”(项目编号:2016R16)的阶段性成果 [5】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 趋势卟旅游学刊,2004(6):77—81. 责任编辑:孟宪超 参考文献 [11许萍.作为东方奇观的新民俗电影 当代电 一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