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
摘要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 没有比较,就不能有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介绍比较研究方法的历史及作用,最后对比较研究方法的分类及优缺点进行介绍,提出比较研究方法的特点及相关方法。
关键词:比较研究方法 教育 相关方法
一、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方法。
比较研究法的最初运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该书对158个雅典城邦制度进行了比较。19世纪以后,比较研究法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二、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或是在理论研究中,比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通规律。
我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常借助于与其他事物比较来实现。因为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鉴别,才有认识。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比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就普及义务教育而言,由于二战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科技发展异常迅速,知识经济年代已经来临,因而义务教育的年限必须加长。英国为11年,美国是8—12年,法国10年,日本9年。发展中国家也加快实施义务教育的步伐,例如,印度为5年,委内瑞拉为9年。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是什么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生产力与科技进一步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2)比较研究法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借助他人,有时我们很难认清自己。在教育研究中,我们通过跨国比较、跨文化比较、跨学科比较、跨地区比较,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的问题,发现哪一些是本国、本地的特殊问题,因而能更好地认清本国的教育状况,有效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3)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行医中发现:富人常得脚气病,穷人常得夜盲症。他比较了富人与穷人的饮食:富人多吃荤腥油腻、精米白饭;穷人吃素食粗粮。从而推断脚气病可能是因为缺少米康之类东西引起的。再如“差生”的成因问题,上海市实验小学通过对“优生”
与“差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 “差生”的成因是缺少教育机会引起的。
(4)比较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因素。为使决策科学、合理就必须对各种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将某一问题与其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分析优劣得失、长处弱点,从而使政策的制定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实际。例如,我国要对高校的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就必须对各国的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比较,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再如中小学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也应建立在广泛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我国目前制定的三级课程政策就是在比较了中外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作出的。
比较研究有四大作用:有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教育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有助于获得新的发现;有助于教育政策的制定。
三、比较研究法的原则
首先,涂尔干从实证主义观点指出,社会学的解释主要是建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但他认为我们不能从社会现象中直接观察到它们的因果关系,而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才能加以研究。所以,他主张,比较方法必须坚持因果关系的原则。他指出,使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根据因果关系的原理去考察社会事实时,必须以下列命题作为比较的基础:一种相同的结果总是相对应于一种同样的原因。
对因果关系的分析,英国哲学家穆勒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提出了五种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剩余法和共变法。
在这五种因果分析法中,穆勒认为求异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但涂尔干认为共变方法是比较方法中最能适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必把所有不同的因素都一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比较,而只需把两类性质虽然不同,但在某一时期有共变性的现象找出来,就可以作为这两类现象之间存在一种关系的证据,而且和其他方法的另一不同之处是,共变法不是从事物的表面而是从其内部关系上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使用比较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性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首先,进行比较研究时应注意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它们在某些背景、本质上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其次,进行具体比较分析时,比较的要素是有层次的,它们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要求对不同的对象要选择可比的方面和统一的标准进行比较。比如《CD_ROM光盘系统与国际联机系统的检索模式比较》属于信息资源管理这个领域,都是为了对信息进行整序和使用,但在检索模式上各有个的特点,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斯梅尔塞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选择比较分析单位的五条标准:第一,分析对象必须适合于研究者所提出的那种理论问题。第二,分析对象应该与被研究的现象有贴切的因果关系。第三,考虑到对分析对象进行分类的标准——它们“社会性”或“文化性”。这些对象从经验上看,实际上应该是不变的,以免掩盖变化的主要根源。第四,分析对象的选择应该反映与这个对象有关的资料的可利用程度。第五,只要可能,选择和分类分析对象的决定,应该以标准化的和可以重复的程序为基础,因为这些程序本身不会成为导致错误的重要根源。
(二)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在同类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对比。而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这主要着眼于其历史发展。
(三)相同性比较与相异性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许多事物之间既有相同或相似性,也有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目的,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行区别对待。对共同点的比较其目的在于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归入同类做分析,这样有助于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对事物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区分和鉴别事物的不同类型,分析各种类型的不同特点。
从这一方面来说,在作比较前,应先对要比较的对象进行分类整理。因为“分类是减少,因此是控制此后被研究现象变化的根源的一种途径,分类通过确定各种现象本质上属于同一背景,从而使它们可以相互比较:因此,分类是一种有可能转化操作性变量为参量常数的工作”。因此,分类与比较是密切相关的,分类是比较的基础,比较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事物。
四、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
我国学界,通常把比较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1、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
同类比较研究是比较多种同类事物,通过鉴别其异同来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和该事物共同规律的方法。同类相异点的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同类相同点的比较,可以找到该类事物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如“九五”期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课题组曾对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在寻找相同点的同时,着重探寻自学考试的特殊性,提炼出自学考试教育性质和本质特点的若干重要结论。
异类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不同表征下的异同之处(特别是异中之同),从而探寻某些规律的研究方法。异类比较,反差大,结果鲜明,往往能够发现新问题、揭示新规律。比方说,如果我们把高校单独招生、单独考试与统招、统考两相比较,从中寻找异中之同和共同特征的不同表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招生考试活动的共同规律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各自局限,可能是大有裨益的。
2、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研究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序列纵向展开的,通过事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状况和演进历程的动态展示,搞清楚其来龙去脉和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而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比如,有人对自学考试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应考对象和职能进行比较研究,试图说明自学考试由补偿教育、学历教育走向继续教育的必然性,通过自学考试丰富内涵的展开过程及其所显示的阶段性,来认识自学考试的教育性质和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横向比较研究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考试现象进行比较,在相对静止的状态(稳态)下研究这些现象的异同,从相互联系中认识教育考试现象的本质的研究方法。它是按照空间结构的横向展开的,通过不同地域教育考试现象的异同及其原因的分析,来把握考试活动
的共性和特殊规律。比如,中国大陆的统考与台湾地区的联考的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的自学考试比较研究,都属于横向比较研究。
对于复杂的问题,人们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常常把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结合起来运用,以深刻认识事物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3、定性比较研究与定量比较研究
定性比较研究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方法。定量比较研究是通过事物间数量关系的分析比较来判断事物的变化趋势的研究方法。如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可能获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在教育考试的科学研究中,比较研究似有增加的趋势,但大都是定性比较。应积极倡导定量比较研究,并尽可能地把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结合起来。
4、问题比较研究与区域比较研究
问题比较研究是针对教育考试中的某个问题,对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以弄清该问题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现状和变化趋势。比如,就高考科目设置问题对实行统考或联考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以弄清楚这一问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来龙去脉与变化趋势,为我国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区域比较研究是通过所确定的若干地区教育考试问题的比较,来研究这几个地区教育考试发展状况和特点的研究方法。问题比较法,是问题固定,对比的地区灵活选择;区域比较法,则是区域固定,而对比的问题依需要来确定。比如,选定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
曾经推行过科举考试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比较其考试制度、社会考试心理等方面演变中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以得出某些概括性的结论,就属于区域比较研究。
五、比较研究法的特点
比较研究法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对大的研究课题,还是小的研究论文的撰写,都比较实用的。它的核心就是比较,然后找出相同和不同,论证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我认为它的特点是:1、案例突出,令人信服。因为既然要比较,无论是选择单个对象、多个对象组、还是对象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都要选择已经有一定实践背景的对象作为例证。读者熟悉这些例证,必然很容易接受作者的推理。2、比较必须是分层次、依次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整个体系就显示出了层次性,条分缕析,清晰明了。比较必须有比较的方面。就像研究一个问题首先有假说一样,而且假说毕竟是一种理论分层没有实证基础,而比较的分层是对对象已存在的现象进行分层,更显得论据确凿,论理有力。3、比较之后必然要对比较的结果作出论述。这些结果可以是就事论事,提出对比较对象的一些意见,或者推广成一定研究范围内的一般性理论,指导其他实践。这样的理论结果都是由读者熟悉的案例中分析得出,让读者容易接受,而且是从实在的案例中得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方便用于指导实践。
六、 比较研究法的相关方法系
提出我觉得与比较研究法相联系的方法系。1、一般性相关方法,有假说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于做研究提出的一个问题,首先是建立相关问题方面的假说体系,这是做研究的第一步。如何建立良好的假说体系,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比较研究方法紧密相连。比较所选择的每一个对象,都要进行或粗略或细致的个案分析。如何在假说体系的框架中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剖比较对象,对建立比较方面和层次,进行有效的比
较,都是很重要的。2、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方法。例如上述的研究引文功能,那么良好的引文分析法的使用,对比较二者的引文功能是如虎添翼的。比较对象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可少的。3、抽样调查法。比较研究时选择比较对象,其实就是一个抽取社会样本的过程。如何选择有效的样本进行比较,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可以说,比较研究是在社会调查法的抽样基础上实践的。
当然,任何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比较方法要注意:1、找出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对象。如果不具有代表性,就不具有潜在的读者群,得出的结论也不具有一般性指导意义。对象之间要有可比性,不能拿猫的身体构造和树的构造比较它们的优劣,这样得出的结论没有实践意义。2、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比较方面。行业默认的差异和共同点,比较出来结论含金量较低,只有选择前瞻性的、研究人员普遍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做比较,这样一来可以普及相关知识,二来得出的结论提出的意见也能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和思考。3、比较要围绕一定的研究目的,得出可靠的可重复论证的结论。没有中心主题的比较不能得出好的结论,即通过比较多个对象的有关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得出有关这个问题的结论,这样显得论证有力,结论突出。
七、参考文献
[1]沈宗灵.比较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 9.
[2]刘卫先.论法学方法论的逻辑构成要素[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2).
[3]马克·布洛赫. 比较历史之方法[M]. 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104-107.
[4]贾佳. 浅谈比较研究方法[J]. 法制与经济,2012(2).
[5]杨柳.比较研究方法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6] 王承续.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