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鹤林玉露_中_风水_一文解析

_鹤林玉露_中_风水_一文解析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7卷第7期Vol.7No.7读与写杂志

ReadandWritePeriodical2010年7月July2010《鹤林玉露》中“风水”一文解析车艳妮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品。今天读来,在写作方面仍多有可借鉴之处。关键词:《鹤林玉露》中图分类号:I206

罗大经

风水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057-02

“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作者由此得出“蓋自三代时已然矣”。

诗载如此,作者又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凡通都会府,山水固皆翕聚。至于百家之邑,十室之市,亦必依山带溪,气象回合。若风气虧疏,山水飞走,则必无人烟之聚”。亦得出择地的重要性:“此诚不可不信,不可不择也。”

读至此,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作者也笃信风水说吗?否也,这是作者欲扬先抑之笔法。接下来,作者先分析了古人丧葬择地的目的。作者指出“乃若葬者,藏也。藏者,欲人之不得见也。古人之所谓卜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孙之心,谨重亲之遗体,使其他日不为城邑道路沟渠耳。借曰精择,亦不过山水回合,草木茂盛,使亲之遗体得安耳,岂藉此以求子孙富贵乎?”古人卜其宅兆,就是想择山水回合、草木茂盛之吉地,使亲人遗体得以安放,哪里是借此求得子孙富贵呢?

郭璞在《葬书》中曾指出把人的遗骸埋入有“生气”的地方,那里的生气便会纳入遗骸之中。又因为人的身体是受于父母的,父母的遗骸得了“生气”,父母遗在世上的身体(所谓“遗体”)即他们的子孙就会受到他们的荫佑。作者认为郭璞这种“本骸乘气,遗体受荫”的说法很不通。他先列举了“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生于山、栗牙于室”这些活气相感的事例。其中“铜山西崩、灵钟东应”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讲的是西汉时期,皇宫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天三夜不停止。汉武帝召问王朔,王朔说可能有兵争。武帝不信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三天后,南郡太守上书说山崩了二十多里。其实铜山崩而钟鸣也只是共鸣现象,不足为奇。“木生于山,栗牙于室”本为“木华于春,栗牙于室”,指的是春天栗树开花,房间里往年结的栗子便会发芽。栗子是有生命的东西,它在一定湿度下自然会发芽。而枯骨是无生命的东西,作者指出枯骨不知痛痒,积日累月化为朽壤,哪里能与生者相感以致祸福呢?这是绝无此理的。然而世人受郭璞之说的蛊惑,笃信风水之说,非但没有致福,反而引出很多祸端。作者进而强调,人之命,由天定,不可改,“岂冢中枯骨所能转移乎”?当然,今天看来,这带有宿命论的思想,但在当时,人们还是很相信天命之说的。作者以反证法,进一步印证这一道理:“若如璞之说,上帝之命,反制于一掊之土矣。”

作者为增加说服力,又借杨诚斋之口,申明郭璞之说不可信。按理,郭璞精于风水,应该选风水吉地以福其身,以利其子孙,然而他自身不免于刑戮,子孙也卒以衰微,其说并未验于其身。而后世人还诵其遗书而尊信之,不亦惑乎!

文章至此,应该说是分析得比较到位了,然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又联系当今行风水之术者的行为进行论说,“今之术者,言坟墓若有席帽山,则子孙必有侍从官。”作者指出唐时席帽,乃举子所戴,至本朝侍从跨马,许重戴以障尘。夫自有宇宙,则有此山,

文献标识码:A

山东

青岛

266109)

摘要:《风水》是《鹤林玉露》丙编卷六中的一篇,文章不长,但结构缜密,议论精当,论据充实,说理透彻深入,令人叹服,堪称书中精

南宋文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是一部颇有名气的笔记体著作。对此书的特点,《四库全书总目扼要》指出“其体例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其宗旨亦在文士、道学、山人之间。大抵详于议论而略于考证”,其评论是正确的。与其他宋人笔记比较,《鹤林玉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以议论为主,而不是以记述或考证为主。明人车任远在《鹤林玉露》跋中指出“若罗氏之编,博而非滥,醇而寡疵,有所论刺而不伤于掊击,有所援叙而不流于浮夸”。罗大经的议论的确如此,读其中《风水》一文,可窥豹一斑。

《风水》是《鹤林玉露》丙编卷六中的一篇,文章不长,但结构缜密,议论精当,论据充实,说理透彻深入,令人叹服,堪称书中精品。今天读来,在写作方面仍多有可借鉴之处。

风水,可以说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是很朴实的相地术,后来演变成“功利”取向,以神秘玄奇的术数流传于庶民的社会。其实质不外乎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优劣的评价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宜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传统美学、伦理学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从精神上来说,它代表着中国人对一种理想生存环境的孜孜追求。在景观方面,它注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风水理念中极为突出。

传统风水说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宋代,人们崇尚风水,相信阳宅风水,更笃信阴宅风水,因为阴宅风水关系到后代子子孙孙的祸福穷通、寿夭,使人们不能等闲视之。罗大经在《风水》一文中指出“世之人惑璞之说,有贪求吉地未能惬意,至十数年不葬其亲者。有既葬以为不吉,一掘未已,至掘三掘四者。有因买地致讼,棺未入土,而家已萧条者。有兄弟数人,惑于各房风水之说,至于骨肉化为仇雠者。凡此数祸,皆璞之书为之也。”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笃信风水说,以致引起许多祸端。针对这种风气,罗大经写了《风水》一文,针砭时弊,现身说教,在当时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风水》一文开篇即言风水之重要,“古人建都邑,立家室,未有不择地者。”并以《书》与《诗》中的记载为依据。“《书》所谓达观于新邑,营卜瀍涧之东西。”指的是《周书·召诰》第十四里记载的事,当时成王在丰地,想在洛邑建宅,使召公先相宅。“达观于新邑,营卜瀍涧之东西”即是相宅的行为。

“《诗》所谓升虚望楚,降观于桑,度其隰原,观其流泉。”这是《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的记载,描述了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由此可见,要建立宫室,先要择地,进行一番考察、审度,最后占卜,经

-57-

第7卷第7期Vol.7No.7读与写杂志

ReadandWritePeriodical2010年7月July2010何贱于唐而贵于今耶?”山是不变的,哪里会因时代变迁而祸福殊同呢?

最后,也是最有力的一个论据:近时京丞相仲远,官职可谓大矣,然而其祖、父皆火化无坟,每寒食则野祭而已,何谈因风水而尊贵?可谓掷地有声,颇具说服力。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罗氏的议论的确让人信服。明代黄贞升对《鹤林玉露》极为推崇,他在《重梓鹤林玉露覆词》言其读《鹤林玉露》时云:“寒可无衣,饥可无食,陆可无车,水可无楫,而是籍不可一日废也,辟之手足耳目焉。余诚何心哉?怒读之则喜,愁读之则欢,困读之则苏,悲读之则平。徐而读之,则万虑以澄,百节以融,耳目以通,肺腑以清;急而读之,则兰桂倏馨,云霞倏生,凤鸟倏翔,蛟龙倏鸣;远而读之,则天以之青,日以之明,江以之流,海以之停。”从黄氏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妙文不少。《风水》正是其中佳作之一。今天读来,仍让我们获益匪浅。

古人建都邑,立家室,未有不择地者。如《书》所谓达观于新邑,营卜瀍涧之东西。《诗》所谓升虚望楚,降观于桑,度其隰原,观其流泉。蓋自三代时已然矣。余行天下,凡通都会府,山水固皆翕聚。至于百家之邑,十室之市,亦必依山带溪,气象回合。若风气虧疏,山水飞走,则必无人烟之聚,此诚不可不信,不可不择也。乃若葬者,藏也。藏者,欲人之不得见也。古人之所谓卜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孙之心,谨重亲之遗体,使其他日不为城邑道路沟渠耳。借曰精择,亦不过山水回合,草木茂盛,使亲之遗体得安耳,岂藉此以求子孙富贵乎?郭璞谓本骸乘气,遗体受荫,此说殊不通。夫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生于山,栗牙于室,此乃活气相

感也。今枯骨朽腐,不知痛痒,积日累月,化为朽壤,荡荡游尘矣,岂能与生者相感,以致祸福乎?此绝无之理也。世之人惑璞之说,有贪求吉地未能惬意,至十数年不葬其亲者。有既葬以为不吉,一掘未已,至掘三掘四者。有因买地致讼,棺未入土,而家已萧条者。有兄弟数人,惑于各房风水之说,至于骨肉化为仇雠者。凡此数祸,皆璞之书为之也。且人之生也,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岂冢中枯骨所能转移乎?若如璞之说,上帝之命,反制于一掊之土矣。杨诚斋素不信风水之说,尝言郭璞精于风水,宜妙选吉地,以福其身,以利其子孙,然璞身不免于刑戮,而子孙卒以衰微,则是其说已不验于其身矣。而后世方且诵其遗书而尊信之,不亦惑乎!今之术者,言坟墓若有席帽山,则子孙必有侍从官。蓋以侍从重戴故也。然唐时席帽,乃举子所戴,故有“席帽何时得离身”之句。至本朝都大梁,地势平旷,每风起,则尘沙扑面,故侍从跨马,许重戴以障尘。夫自有宇宙,则有此山,何贱于唐而贵于今耶?近时京丞相仲远,豫章人也,崛起寒微,祖父皆火化无坟墓,每寒食则野祭而已,是岂因风水而贵哉!参考文献:

[1]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慕平.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4]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何晓昕.罗隽.中国风水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上接51页)

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等问题真正有多思、有所悟。第三,不拘泥于课本,多补充课外资料,比如可以推荐给学生有关医学题材的英语读物或者影视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听、读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人文观。

会尊重、懂得关爱的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7]。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注重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使其成为夯实学生文化基础,铸造学生健全人格,拓展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艺术的意蕴[M].中国[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人民大学出版社.

4.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及人格魅力

教师的学识人品、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教师,除了本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外,还应加强自身修养,认真汲取人文知识,深刻体会医学的人文底蕴,并使之融入自身的言教之中。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补充相关的医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医学生所需要的人文知识,才能把更多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的学术道德、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知识素养、对学术创新有着孜孜不倦追求的教师[5],才会自律律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袁俊平,谷桂菊.医学伦理学[M].科学出版社.

[3]史学茹,赵向东.论新形势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

学教育,2006,14(2):145-148.

[4]郑慧文,常蕾,张彩霞.在医学院校外语教学中贯穿人文教

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152-153.

[5]许俊卿,陈泽涛.中英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

医学伦理学,2007,20(4):103-104.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7]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

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10):66-68.作者简介:张薇薇(1982-),女,英语学士学位,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教学研究。

5结语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热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

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生必须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学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