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2期 2010年3月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01.23 No.2 March,2010 论谢胱山水诗的意象美 王辉斌 (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摘要:谢胱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 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关键词:谢眺山水诗;意象美;审美律化 中圈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0)02—0106--05 谢胱是先唐时期继踪谢灵运、鲍照之后最优秀 心雕龙》中的《神思》篇:“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 的一位山水诗人。谢胱的山水诗,从总的方面讲,既 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清明丽、笔致细密、刻画微眇的 谋篇之大端。”[2]其后,王昌龄《诗格》、胡应麟《诗 特点.又有别于谢灵运山水诗对自然景物所进行的 薮》、沈德潜《唐诗别裁》等,都相继对“意象”进行了 客观描写.而是在对山水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自己 不同程度的表述与阐发。从诗歌美学的角度讲。所 的情感。从而使其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情景交融、声 谓“意象”.实际上指的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 色大开等特点。即是说,谢胱山水诗中的一切优美 界中某种物象进行契合后.通过语言描述而产生出 画面、一切景物描写。都程度不同地担负着“衬托或 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于诗歌类作品中,既有助于 激发作者主观感情的作用”。[ ]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 诗人对情感的抒发.又能为意境的创造起到很好的 中,作者主观情感的介入并与之融为一体的举措,不 烘托作用,正因此.故诗人们大都乐意于“窥意象而 仅扩大了山水诗的表现领域.而且是山水诗走向成 运斤”.而使之成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而 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仅就这一方面言.谢胱的山水 谢胱的山水诗.则可称得上是表现在这方面的一批 诗可以说是开了唐代山水诗之先河的,意义深远。 精品之作。即其对意象的创造,在先唐诗人中,乃无 从诗歌审美的角度讲.谢跳山水诗更是先唐时 可与之并论。 期的一束奇葩。谢胱的山水诗,无论是就其景物的 与谢灵运山水诗相比较.谢胱山水诗在题材方 描写抑或意境的创造等方面以论.都是有其独特的 面的最大不同,诚如竟陵派文学家钟惺在对《晚登三 审美价值的。比如意象,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 山还望京邑》一诗的笺释之所言,乃是“以山水作都 个方面。读谢胱的山水诗.给人最为直接而又深刻 邑诗”.[s]即将都邑风光纳入了山水诗的审美范畴。 的印象,就是作者善于运用他那明快、清新的笔致, 相对于整个南朝诗坛而言.都邑诗的问世,不仅开拓 在诗中创造出许许多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意象. 了山水诗的描写对象,丰富了山水诗的题材领域,而 如都邑城阙、长江大河、湖光山色,黄昏落日,四时景 且推动了山水诗的向前发展.因之乃具有十分重要 物,等等,真可谓是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而这 的文学史意义。谢胱集中的“都邑诗”。主要是指那 一极富创造力的文学成就.乃是谢胱之前之后的南 些以京师皇城宫阙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山水诗.如被 朝山水诗人们均无法比拟的。而此.即为谢胱山水 钟惺在《唐诗归》中所极力称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 诗表现在艺术方面的一大贡献 邑》一诗,即为其代表作。为便于把握,兹据曹南融 都邑城阙之意象 《谢宣城集校注》 ]卷三,录其全诗如次: 一、豪壮美:灞涣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 “意象”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始见于刘勰《文 可见。 收稿日期:2009一l1一l7 作者简介:王辉斌(1947一)男,湖北天门人,襄樊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佛教 文学的研究。 -106・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乌覆春洲,杂英满 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 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诗中“白日丽飞甍”以下六句.将坐落于长江边 上暮春时节的帝都金陵.写得既气势雄浑.壮丽无 比,又境界开阔,清新明丽。金陵(建康)是南朝名都, 山萦水绕,宫室巍峨,雄伟壮观,气慨非凡。诗人置 身三山远眺所见.并非仅为屋宇接迭.层楼高耸的整 座京城,而是云天、大江、郊甸、水洲、飞鸟、杂花,等 等,也一一尽收眼底。诗人笔下所描绘的,实际上是 一帧江南都会暮春时节的巨幅画卷。在这幅画卷中. 壮丽辉煌的宫室.澄静如练的长江.成群飞翔的喧 鸟,开满郊甸的鲜花,以及如满天绮罗的余霞,交相 辉映,色彩明丽,景象辽阔。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审 美感受。而此,于谢灵运、鲍照等南朝诗人的山水诗 而言.显然是难以相比的。 再如《鼓吹曲》十首中的《入朝曲》(其四)一诗, 也是谢胱集中结合山水写都邑诗的典范之作 在此 诗中,作者于审美空间的把握极具特点,所以有论者 认为其是“从时空角度追求辽阔绵远的审美空间”的 - ̄,J佳例。[5]正因此.故诗人乃藉之以写出了“金陵 帝王州”这片“江南佳丽地”的壮美风貌 全诗的写 景为: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渌水.迢递 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 鼓送华翰。 就写景的视角而言.此诗与上诗有一个共同点. 即二者所写之景,均为作者驻足高地俯瞰时的产物。 在这首诗中,诗人于俯视金陵全城时,不仅看到了 “逶迤带渌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 沟”的壮美景物,而且还听到了“凝笳翼高盖,迭鼓送 华朝”的优美声乐。景与乐的互为交织,其所传达给 读者的审美信息.是“金陵”作为“帝王州”的那种浓 郁而强烈的京都气象 除了上举二诗外.谢胱集中的这类山水诗之作. 还有《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赠西府同僚》、《直中书 省》、《始出尚书省》等。这些诗作,皆因从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侧面对“都邑城阙”这一特殊景观进行了或 细密或洒脱之描绘.而能给人以豪壮之美的审美享 受。 以都邑为描写的对象.盛行于东汉之际的“京都 赋”乃其始,而于魏晋及其后,则有曹植、左思、鲍照 等人的诗歌先后为之,如曹植《赠丁仪王粲》、左思 《咏史》篇、鲍照《还都至三山还望石头城》等诗,就都 曾注意到了对京师壮丽景色的描绘。曹植《赠丁仪 王粲》有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员阙出浮云, 承露概泰清。”r6]左思《咏史诗八首》其五云:“皓天舒 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鲍 照《还都至三山还望石头城》云:“晨光披水族,晓气 歇林阿。两江皎平迥,三山郁骈罗。南帆望越峤,北 榜指齐河 ”[8]这三首诗虽然均程度不同地结合了山 水以写都邑.但从总的方面讲,其写景不仅较为平实 凝滞.而且缺乏清新之趣,因而都是难以被称之为都 邑诗中的优秀之作的。而谢胱诗则不然。谢胱的“以 山水作都邑诗”.既借鉴了东汉以来京都赋的一些表 现技法.又汲取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诸多艺术养份,同 时还介入了其或淡或浓的感情因素.因而在先唐文 学史上乃取得了空前之成就.如上所举诸诗,即皆为 其此类作品中的佳构,且影响深远。 谢胱集中的这些都邑类山水诗.从诗歌美学的 角度言.除了具有气势雄浑壮阔、风格高华流美等审 美特点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它还别具特色地建立 起了一个都邑“子意象群”。所谓子意象群,就是指 谢胱于其都邑诗中所选用的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具体 意象,如“朱楼”、“飞甍”、“御沟”、“芳甸”、“高盖”、 “华鞴”、“叠鼓”等 这些均属于个案范畴的具体意 象.在诗人匠心独运的排列组合下.它们既相互交 织、又相互作用,不仅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京都 意象群”.而且于“都邑城阙”这一能代表诗人主体精 神与性格特征的“大意象”的创造.也起到了很好的 拱托作用。谢胱之所以在这类诗中.着力营造出了 一个与“都邑城阙”关系密切的“京都意象群”.即选 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象或名物.去不遗余力 地对具有强烈“帝王州”气象的金陵进行描摹与述 写.关键就在于其对“白日丽飞甍”的京都有着一种 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感情.其实就是终年“盘踞” 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恋阙情结”。在具有极强仕进之 心的谢胱看来.作为“帝王州”的金陵。一切都是那么 壮丽无比,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向往,所以,他才以“山 水结合都邑”的创作方法.于其山水诗中创造出了一 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都邑城阙”意象。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在论及意象群时曾经这样 说过:“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 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93仅从这一角 度言.谢胱山水诗中因“都邑城阙”这一意象而建立 的“京都意象群”。乃是最能见出作者都邑诗或者说 都邑山水诗的“独特的风格”的。 与“城阙都邑”意象类似者.即谢胱山水诗中具 有豪壮之美的意象,还有浩翰的江河、绵亘的群山 ・1O7・ 等,且其亦各具特点。如《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有云: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 人写黄昏,《诗经》中的《王风・君子于役》当乃肇其 始,是诗凡两章.其首章为:“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 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 之何勿思?”[12]夕阳西下,思妇因见鸡归窝、牛羊人 流。”Y-(游敬亭山》有云:“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上于蔽白日,下属带回溪。”又《暂使下都夜发 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有云:“大江流日夜,客心悲 未央。”又《和萧中庶直石头》有云:“九河亘积蛆,三 圈.而企盼远在外地服役的丈夫能尽早回来,其怀远 之旨甚明。其后,王粲《登楼赋》与鲍照《落日望江赠 蠼郁旁眺。皇州总地德,回江款岩徼。”这些诗中的 “江汉”、“兹山”、“大江”、“九河”等意象,以及作者藉 之以进行的埸景之描写.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抑或 苟丞》,可称之为这方面的代表作。王粲《登楼赋》因 夕阳西下而伤怀.故其笔下的“黄昏落日”意象,给人 以一种黯然伤神的凄婉感受。而鲍照《落日望江赠 审美的角以论.都是具有雄浑阔大之特点的.因而其 所呈现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亦是一种豪壮之美。 二、哀丽美:黄昏落日之意象 如果着眼于审美时间的维度.将谢胱与谢灵运 的山水诗略作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谢灵运的山水 诗多以“清晨”开笔.而谢胱的山水诗则较注重对“黄 昏”进行描述。先唐时期的这两位山水诗大家,一个 着意于一日之始,一个则留心于一日之末.其表现在 审美时间上的这一差异.是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的。谢灵运集中的山水诗,如《夜发石关亭》、《七里 濑》、《游岭门山》、《石室山》、《游赤石进帆海》、《石壁 精舍还湖中作》、《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从斤 竹涧越岭溪行》、《登石门最高顶》、《石门岩上宿》、 《初发石首城》,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皆是纪 作者于“平明”、“微曦”或“清晨”出游,然后乃是对沿 途所见进行描写(有些诗虽然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但 其纪游的脉络却是很清楚的.谢集中此类山水诗很 多,恕不例举),因之,诗人笔下的自然山水景物,大 多是充满了朝气的,既清新而又温馨.而能使读者从 中获得审美享受上的愉悦感。而且.“清晨”旭日东 升,霞光四射,大自然溢彩流光,一派勃勃生机。正 因此,故诗人乃有“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 o]之 谓,这两句诗是作者以自身的审美感受,写出了清晨 旭日初升时的那种令人难以忘怀的欣慰与惬意。由 是而观,可知谢灵运于“清晨”或者“清晖”.乃是心有 所系而情有所钟的。而此,自然是与诗人“肆意山水, 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的雅兴 与嗜好。乃是不无关系的 谢胱的山水诗,则更多的是对黄昏落日、夕阳西 下之景观进行关注与眷顾.并于述写中有意识地投 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审美感受。大约在谢胱看来. 日常生活中一天的黄昏时段,是既具温柔的静谧、美 丽愉悦之特点,又容易引动人的情思之感发的.所 以,他才创作了数以十计的有关这方面的诗作.并使 “黄昏落日”成为了他山水诗中的又一重要意象。前 ・108・ 苟丞》一诗,写作者因黄昏的到来而眺望大江,从而 引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至使伤怀之感充塞胸臆。 诗中有云:“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日落岭云归, 延颈望江阴。”『l3]曰“思深”、日“延颈”,诗人因“落日 望江”而对友人所产生的深情之思与殷密之念。乃跃 然于纸上。 尽管王粲与鲍照已先谢彤6进行了“落日伤怀”的 写作。但其于“黄昏落日”这一意象的创造,却既不鲜 明也欠特色.即其作品中黄昏落日的审美意识尚处 于初始阶段。而谢胱的山水诗.则可以说是从根本 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上所举《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 诗,即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由于是“晚登三 山”而“还望京邑”的,故其所望之“飞甍”、“澄江”、 “春洲”、“芳甸”、“杂英”。乃至“喧鸟”等,都沐浴在夕 阳映照下的馀晖之中。黄昏时段中的落日,既是辉 煌的。又是明丽的,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乃有“夕阳 无限好”之赞誉 而在此诗中.谢胱即抓住了“夕阳 无限好”这一美好的时刻.以着力表现“金陵帝王州” 这一让人留恋的“佳丽地”风貌。其中,“馀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两句之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还很 好地传递出了落霞之际黄昏的愉悦与静谧。而这种 静谧.作者又是通过对景物动静相宜的描写手段来 加以完成的。面对着如此富丽堂皇、繁荣兴盛而又 清新明丽的帝都风貌。作者却要“南登灞陵岸”。以至 于“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在这里。视觉上的美 好享受,却给作者带来了感觉上的无限忧伤。正因 此,故诗人乃曾直接以“落13怅望”四字为题(即《落 日怅望》一诗),将“落日伤怀”这一属于黄昏意象的 主题,作了更进一步之发挥。是诗云: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落日馀清阴。高枕 东窗下。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 风怀朔马。已伤暮归客,复思离居者。情嗜幸非多, 案牍偏为寡。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从“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两句之述写可知. 作者于诗中所充分展现的.乃是秋高气爽时节之落 日意象。是时,诗人虽然“高枕东窗下”,但当他一旦 看到在夕阳映照中的“寒槐”、“秋菊”等景物时.即勾 起了对友人的思念:“已伤暮归客。复思离居者。”前 人所谓“黄昏望断”,所谓“举目增思”云云.皆乃此之 谓也。至此。诗人的“落日怅望”才得以凸显,而其情 感的忧伤,思绪的黯然,乃至心灵的哭泣,即皆寓其 中。类此者,谢胱集中还有《落日同何仪曹煦》、《冬 日晚郡事隙》、《临高台》、《望三湖》、《和何议曹郊游 二首》其二、《离夜》、《江上曲》等诗。大致而言,这些 诗中的“落日伤怀”,不仅具有鲜明、强烈等特点,而 且其审美的意境与感情的氛围.也是恰到好处的得 以表现的。 谢跳山水诗中的这种具有明显感伤审美特征的 “黄昏落日”意象,对于后世诗人特别是唐、宋时期的 诗人而言,乃是极具影响的。以唐代诗人为例,如人 们所熟悉的崔颢《黄鹤楼》、李商隐《乐游原》、韩僵 《夕阳》等,就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韩僵《夕阳》云: “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 不管相思人老 尽,朝朝容易下西墙。”[14]诗中所写,是指作者由夕 阳的“下西墙”.而联想到“相思人老尽”.以至于不禁 感慨生哀,黯然伤神。而尤值注意的是.曾一度高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李商隐,其集中的“黄 昏诗”或者说“夕阳诗”,乃有数十首之多,如《西溪》、 《菊》、《槿花二首》其二、《楚泽》、《听鼓》、《漫成三首》 其三、《无题四首》其三、《次陕州先寄源从事》等,即 皆属此类。在这些“黄昏诗”中.既有对大自然一草 一木都染上了夕阳馀晖的述写,(“四海秋风阔,千山 暮景迟”).也有作者怀着满腹心事对夕阳的询问 (“回头问夕阳,残照更空虚”),更有诗人满目所见只 有夕阳的哀叹(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等等,真 可谓应有尽有。而诗人的种种思绪,种种惆怅,种种 感伤,即皆因这夕阳的存在于诗中.而得以充分之抒 发与表达。而从渊源的角度讲.其乃是与谢胱山水 诗中的“黄昏落日”意象不无关系的 虽然.李商隐 集中的这些“夕阳诗”。绝大部分并非为山水诗之属. 但若仅着眼于“黄昏落日”意象与伤感情怀以言.则 李商隐“夕阳诗”的美学意蕴.乃是较谢胱山水诗要 更深一层的。这说明,由谢跳在其山水诗中开拓与 发展的“黄昏落日”意象.在唐代诗人那里乃是得到 了更进一步的开拓与发展的!而此,则是有助于我 们管窥诗歌发展史的轨迹之一斑的 三、秀逸美:四时景物之意象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 荫道周。”这是谢胱《和徐都曹出新亭渚》一诗中的 四句景物描写。在这四句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出 了一幅大自然的春景图:在春光荡漾下的和风草色. 桃李桑榆,光色交映,旖旎而又秀美。又《和何议曹 郊游二首》其一:“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江垂得 清赏。山际果幽寻。”其中的“朝光”两句,采用流水 对法.将春日的郊外之景,写得既明丽清新,又情趣 盎然.给人以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感受。这两首诗 中的景物描写,都具有生动形象,明丽清亮,活力四 射.千古如新的特点.充分反映了作者善于敏锐地发 现与捕捉大自然千姿百态之能事.以及对其进行细 微而又精致描绘的艺术技巧。其中,“日华”、“风光”、 “草际”、“桃李”、“桑榆”、“朝光”、“红萼”等春景意象 之运用.又恰到好处地将大自然在春天的种种情态, 进行了简洁的勾勒与具体的展现。又如《直中书省》 有云:“玲珑结绮钱,深沈映朱纲。红药当阶翻,苍苔 依砌上 ”其中“红药苍苔”两句,因作者观察的细微 与刻画的精眇.而成为千古名句,以致为历代诗人所 争相歌咏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即以之将其扩展为 一首长达三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并将诗题径作《草词 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以为一 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15]其之“二度创作”的举 措.乃是有助于我们窥其大概的。 类似的例子,谢胱集中还有《送江兵曹檀主薄朱 孝廉还上国》、《游东田》、《春思》、《咏风》、《登山曲》 等,即皆属以春景意象写自然山水的佳构。如《送江 兵曹檀主薄朱孝廉还上国》之“香风蕊上发,好鸟叶 间呜”,《游东田》之“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 新荷动,鸟散馀花落”等,便均乃写春景的名句。以 《游东田》之四句论,前二句所写,远树葱郁,浓阴苍 翠,生烟袅袅,淡然野色,与陶渊明“暖暖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意致近似。后十字则以“鱼”、“鸟”为进描 写的重点.上句写鱼游动于荷池之中,泛起澄波绿 漪:鸟飞离于花枝上,摇得落英纷飞。四句诗犹似四 幅水墨画,既生动传神,又境趣天成,给人以秀逸之 美的美感享受。所以,钟惺评此四句说:“出口如不 欲重,唯恐伤之。”又说:…落’字‘散’字,说得花鸟 相关有情。”[16]所言甚是。 以上的例说表明.谢胱在其山水诗中对春景意 象之安排.可以说是他匠心独运的最佳反映。而其 于夏景、秋景、冬景之意象的安排,亦皆属如此。夏 景如“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夏木转成帷。秋荷 渐如盖”(《后斋回望》),又“白云丘陵远,山川时未 因”(《送远曲》),又“火景方中南伪序,靡草云黄含桃 实”(《乐歌》),又“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出下 馆》);秋景如“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 荷,霜剪江南菜”(《治宅》),又“凉蒹乘暮晰,秋华临 ・109・ 夜空。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移病还园示亲 砌上”.一个“依”字,活脱脱地勾画出了“苍苔”临风 属》),又“轻蒴上靡靡,杂石下离离。寒草分花映,戏 而巍然不动的大无畏精神。一“翻”一“依”,一动一 鲔乘空移。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将游湘水寻 静,“红药”与“苍苔”的价值所取与生命所在,已是昭 句溪》);冬景如“风革不留霜,冰池共如月”(《冬绪羁 然若揭。由是而观,可知作者对于“苍苔”这一春景 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又“飒飒满地荷, 意象的选择与描写.均是倾注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的。 修修荫窗竹。……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 而此.即是导致谢胱山水诗意象美的真谛之所 晚郡事隙》),又“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暧江 在! 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等等。这些诗中 参考文献: 的“白云”、“夏木”、“秋荷”、“靡草”、“含桃”(即樱 [1]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桃)、“红莲”、“丹藤”(以上夏景)、“秋风”、“寒旭”、 1980.136. “轻蒴”、“杂石”、“戏鲔”、“清霜”(以上秋景)、“冰 [2]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 池”、“寒山”、“馀雪”(以上冬景)等大自然的“山水草 1982.85. [3儿16]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十三)[M].诗归本.武汉:湖 木,美景胜态,一经诗人彩笔点染,无不生气盎然的 北人民出版社.1985.247.246. 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神往” [ [4][17]曹南融.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而尤值注意的是.谢胱在对大自然的四时景物 1991.278.6. 进行描写时。大都散发着作者自己无限的情思于其 [5]魏耕原.谢跳诗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中,从而使这些景物产生出一种情绪化的审美效果。 2004.70. 即是说。作者对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中大自然景物 [6]黄节.曹子建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4. 的撷取,并不是作简单的、平面的选择,而是在以其 [7]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Z].北京:中华 情感在进行精心捕捉,用心灵进行审美的律化,这其 书局.1983.733. 实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契合。如《直中书省》之“红药 [8][13]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八)[Z].北京: 中华书局.1983.1292.1286. 当阶翻,苍苔依砌上”,《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 [9]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西府同僚》之“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新治北窗 1987.135. 和何从事》之“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游东田》 [10]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A].谢灵运集(诗一)[M].长 之“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等句之描写,即皆具有 沙:岳麓书社.1999.71. 这样的特点。在此,以“红药苍苔”两句为例略作剖 [11]沈约.谢灵运传[A].宋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8.976. 析,我们即可管窥其一斑。这两句之所写,从总体上 [12]郭生华.诗经本义[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85. 讲,乃关乎一个“风”字,即“红药”的“当阶翻”,乃系 [14]韩促.夕阳[A].全唐诗(卷六八三)[z].北京:中华书局, 风吹的结果所致,而“翻”字则具有强烈的动态感.故 1962.7845. 作者藉之以写出了“红药当阶”的一片动态 红药与 [15]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 苍苔,同样是生长于“中书省”院内的两种植物.但当 1979.4j9. “风”的到来之时,苍苔却并不为其所动,而是在“依 【责任编辑于湘】 On Image Beauty of Xie Tiaoshan’S Water Poems WANG Hui—bin (Chinese Department,Xian出n College,Hubei Xiangfan 441053,China) Abstract:The image beauty of Xie Tiaoshan’s water poems mainly shows their description of hte ebauty in terrific beaut ̄of capital and cities and passes,beautiful images of nighflail and sunset.and magniifcent sceneries in four seasoils.When the poet cre. ated the beauty of htese images,most poe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et’s emotions and make the poems become a kind of style of psychic aesthetics. Key words:Xie Tiaoshan’S water poems;image beauty;aesthetic style ・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