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班第*实验小组,学号„„,电话187„„
一、实验原理
因在饱和氯化钠溶液里存在着Na+、H+和Clˉ、OHˉ,当接通直流电源后,Clˉ、OHˉ移向阳极,Na+、H+移向阴极。阳极Cl-比OHˉ较易失电子被氧化,生成Cl2。阴极,H+比着Na+较易得电子被还原,生成H2,所以在阴极附近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溶液里的OHˉ数目相对增多,反应方程式如下
阳极:2Cl--2e-===Cl2↑ 阴极:2H++2e-===H2↑
总反应式:2NaCl+2H2O电解 2NaOH+H2↑+Cl2↑
本次实验中,我们用碳棒做阳极材料,铁钉做阴极材料。用10—15V直流电压。
二、实验操作和现象
向U形管里倒入适量饱和食盐水,插入一根碳棒作阳极,一根铁钉作阴极。同时在U形管的两端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并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阳
极放出的气体。
接通直流电源后,注意U形管内发生的现象,可以看到两极都有气体放出,阳极放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同时发现阴极附近溶液变红。从实验现象看,阳极产生气体为Cl2,阴极附近有碱性物质产生,并有氢气放出。
将阴阳两极电极材料对换,在阳极铁钉将会不断被损耗,阴极仍会有气体生成,电解液中出现灰绿色沉淀。原因金属Fe做阳极电解时,Fe优先失电子成为Fe2+进入溶液而被损耗,阴极H+放电生成H2,因H+放电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致使溶液中OH-浓度增加,Fe2+在溶液中向阴极移动与OH-结合生成Fe(OH)2
白色沉淀,Fe(OH)2不稳定,迅速转化为灰绿色,所以我们观察到的是灰绿色这时在阳极滴加无色硫氰化钾溶液,会溶液变为血红色,这时因为Fe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3+。 三、注意事项
1.电解食盐水的过程中,在滴入酚酞的溶液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胶体,这是由于酚酞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
2..长时间通氯气,KI淀粉试纸在变蓝后又变白,这是因为过量的氯气和碘单质继续反应生成碘酸的缘故。 四、重点文献综述
1.按教材所述的方法———用石墨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学生已经没有多大的新鲜感了,如果用下述的方法———用铜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学生可以观察到许多趣味现象。如图,试管里盛有约1/2体积的饱和食盐水,剥开电话用的导线两端,露出一红一蓝塑料包裹的铜丝。导线的一端伸入饱和食盐水中,另一端跟2个1号(或5号)干电池的两极相连接,电解饱和食盐水立即开始,可观察到的趣味现象如下:
(1)液面下跟电池负极相连的铜丝(阴极)变黑,同时伴有大量气泡(H2)产生;跟电池正极相连的铜丝(阳极)的色光泽(紫红色)不变,只是铜丝由粗变细。
(2)溶液导电开始的30秒内,略显白色浑浊,然后开始呈现橙黄色浑浊,进而生成较多的橙黄色沉淀。由于有大量的气泡外逸,不溶性的橙黄色沉淀实际是聚集在液面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趣味实验,刘怀乐)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1(必修1)的专题2的第一单元中,涉及氯气的生产原理时有一个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图2-2)。这个实验,对引导学生掌握工业上如何制取氯气的原理有着重要作用。按课本装置进行实验,需时较长,而且很难在试管里收集到氢气,实验成功率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一、反应在U型管里进行,使得离子在两极之间迁移距离过长,造成整个电路的电阻较大,电源功率损耗大,使阴、阳两极产生的气泡较
少,很难收集到足够的氢气。二、用铁棒作电极,电阻大,表面积太小,不利于氢气的产生,也难收集到足够的氢气进行验证实验。三、尾气没有及时处理,不符合绿色环保的新理念。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索和改进。探索一:以铁棒为阴极、石墨为阳极,直接插入装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发现两极气泡马上增多。这主要是由于电极靠近,离子交换快,电阻变小,电流强度增大,有利于气体的形成。探索二:将阴极换用表面积大的铁皮,生成氢气的量就马上增多,但生成的气泡却很小,呈“雾状”分布于水中,逸出速度很慢。探索三:我们把铁片对折,发现实验现象大有改观,生成的气泡比先前增大,但比较两极后发现,碳棒上生成的气泡比铁片上的大。探索四:尝试着用碳棒作阴极,但是生成氢气的速率又减小。由此说明:粗糙的表面有利于大气泡的生成,但碳棒电阻过大不利于气泡的生成。于是我们选择用表面粗糙的铁片作阴极,以提高氢气的产生量。探索五:为了较好地收集气体,我们把两个电极放在去了底的试管里,发现气流又有所减少,于是我们采用将阴极放在倒置的漏斗中,发现现象有很大的改观。一者有利于氢气大气泡的形成和收集,电阻也很小。至于氯气,为便于检验和尾气处理,同时减小电阻,采用壁上打孔的塑料管套装阳极的方法,发现效果很好。(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改进,吕文阳) 五、参考文献
1刘怀乐.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趣味实验[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 2.李永虹.电解饱和食盐水及其应用[J].化学教学,2007年01期 3.袁世全,冯涛.实验电解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第116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