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柳永词两首
【基础须知】
一、字词积累
1.基础字词
珠 玑 (jī) 千 骑 (jì) 凝 噎 (yē)天 堑 无涯(qiàn) 良 辰 好景(chén)
重 湖叠 巘 (chóng yǎn)
2.古今异义
(1) 参差 十万人家
古义:大约。
今义:①长短、高低不一致。②差不多;近似。
(2)更那堪, 冷 落清秋节
古义:清冷,凄清。
今义:①不热闹。②使受到冷淡的待遇。
暮 霭 沉沉(ǎi)
(3)便纵有千种 风情
古义:情意。
今义:①关于风向、风力的情况。②人的仪表举止。③情怀;意趣。④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常含贬义)。⑤指风土人情。
3.相关成语
晓风残月: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
二、文学常识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老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北宋 词 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重点梳理】
一、文章主旨
1.《望海潮》:本文用 铺叙手法 展现了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城镇的富庶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2.《雨霖铃》: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二、写作特色
1.《望海潮》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具,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
(2)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使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上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千古迷人的佳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3)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千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2.《雨霖铃》
(1)融情入景的写法
“寒蝉凄切”应是一大停顿,因为这里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渲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做离别地点的通称。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3)巧妙的过渡
这首词上片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也
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4)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
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难点再现】
1.《望海潮》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对于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但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2.《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3.我们应如何认识柳永对杭州的赞美?
这首词是词人呈献给朋友孙何的作品,当时孙何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由于是呈献杭州长官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作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以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这一句是整篇的警策之语,运用了 融情入景 的写法。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而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