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来源:吉趣旅游网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心得

2022年4月新课标发布,9月开始实行,总的来看,要求更高,每个年级都有具体的目标,要吃透教,阅读必须过硬才行。对比2011年版和2022年版的课标目录,2022版新课标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新增加了课程内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在课程实施部分新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按照课标前言的总括,我们知道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第一点变化:语文第一的地位坐实。小学初中9年,总课时为9522个课时,其中语文占20%-22%,数学占13%-15%,体育与健康占10%-11%,科学占8%-10%,英语占6%-8%。我们来看,语文课时比数学和英语加起来都还要多。以后的考察题目肯定会越来越难,量也会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是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从国家课程的课时比例来看,语文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数学紧跟其后,体育、科学几乎并驾齐驱,外语位居第六。发生的变化主要在以下几点:

1.新增了信息科技和劳动两门学科。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2.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

3.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大家关注最焦点的语文和英语两科:

1.语文比例成为十门总科目的最高值,高达20%-22%。大语文时代来临,学霸的终极差距,就落在语文身上。

2.而对于许多人对英语已经被踢出“语数英”主科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请注意,2001年的课时比例英语就是6%—8%,和刚刚发布的课时比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20年前和现在都没排到前三名。排位虽低,但架不住它的价值(考试分值)一直稳如泰山。

第二点变化:文化自信首次被写进了语文课标里。鼓励弘扬传统文化,以前小学语文必背诗文加起来是129篇,现在新课标要求小学6年是160篇。而且直接给出了小学6年推荐的部分学习目录,所以,未来要让孩子坚持多阅读古诗文,多背古诗文。

第三点变化:课外阅读比重加大。新课标要求除了考察语文的基础字词,阅读理解,作文,还新增了整本书阅读,并且明确提出了阅读整本书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比如5-6年级的孩子,要求课外阅读量达到100万字以上,能把握主要全书内容,会推荐整本书和说明理由。要读革命传统作品,读文学,科普,科幻类作品等。另外1-2年级要求读5万字的课外阅读,3-4年级要求读40万字的课外阅读,7-9年级要求读260万以上的课外阅读。让孩子多阅读,就强调了孩子总结、概括和复述等能力。

第四点变化:新课标明确了学业质量的标准。以前语文是怎么学怎么考,这些都不是很明确。现在新课标已经规定每个年龄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都给出了详细的量化的标准。包括字词要求,阅读要求,写作要求和表达要求等,另外还有一个探究梳理板块等,今后语文的考察会越来越科学。

第五点变化: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围绕特定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语文实践活动。强调综合性和思辨性,强调归纳总结并且跨学科融会贯通。这说明以后靠刷题拿高分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一定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引进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有效的方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是王道。从目录来看,2022版新课标的主要变动体现在“课程内容”这一项。尤

其是“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是老版课标里没有的,整整占了十几页的篇幅,可以说是相当重要了!

“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开展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活动。“学习任务群”分成了三个层面,分别是: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3个任务分别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2个任务分别是“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第二层里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对比中国和美国的语文教育发现,我们的短板在于语文教学过度关注形象思维,而不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语文其实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所以,教育部在修订新课标时,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这意味着只靠刷题学语文的时代彻底结束了,“重思考、重逻辑、重文化拓展”将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下一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通过学习,我想到的还有很多,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深度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世界,2022(05).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