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来源:吉趣旅游网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港口城市。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材料二 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

材料三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实施范围19.7平方千米,涵盖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其发展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努力将河南自贸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交通

物流通达、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l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说说具有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达到怎样的开放格局。

【答案】(1)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

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识记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一封沉痛的日本“劝降书”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享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

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你们选拔官吏要通过考试,考试必考文艺,文章写得好的就会升官,文艺优劣是你们升迁的依据,可是你们从来不看实际效果。现在还在孤傲自

大,怎么可以立足与当今世界呢?想想30年前,我们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可是最终我们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想必你是知道原因的?在危难之时,我们日本因时制宜,实施新政,变革旧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今天你们国家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必然败亡呀!这次战争的胜败就决定于两国的立国精神之中了……

——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回答:

(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

【答案】(1)甲午战争。

(2)第一层:能从某一方面简述认识;第二层:能从某一方面围绕论点进行一定议论;第三层:既能围绕论点充分论述,又能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解析】

【分析】

【详解】

(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2)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以上材料的感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我们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才能拥有国际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度大,才能让中国人有尊严,爱国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空军一号 ”起飞不久,派驻机场的同志跑来报告说:外交部值班室来电话,说联大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决议”。

材料二 叶帅(叶剑英元帅)说:刚才基辛格在汽车里还对我讲,美国的两个提案肯定能得到半数以上的赞成票,中国进入联合国还得等一年。美国总统专机配备最先进的通讯器材,基辛格这时也一定会知道这个消息,不知他作何感想?

——引自:熊向晖《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经过》

(1)材料一、二所述情形应发生在哪一年?其涉及到的新中国重大外交成就分别是什么?

(2)归纳上述成就的主要影响。

【答案】(1)1971年

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

(2)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有利于中国为国际事务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决议”“中国进入联合国”可知是1971年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依据材料二的“刚才基辛格在汽车里还对我讲,美国的两个提案肯定能得到半数以上的赞成票,中国进入联合国还得等一年。”结合所学可知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2)依据材料一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材料二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2)阅读材料二,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所采取的措施。

(3)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简述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的重要意义。

【答案】(1)封建土地制度。

(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

(3)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材料描述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是被剥削阶级,生活困苦。

(2)根据材料二“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放全国人民,取消地主的封建剥削制度,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

(3)联系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5.读图说史

(1)读图,指出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你知道国家首选这四个经济特区的理由吗?

(2)从图中你能概括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吗?

(3)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答案】(1)四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理由:离港澳较近;华侨之乡;

(2)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

(3)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根据所学知识,国家首选这四个经济特区是因为这四个地区离港澳较近,华侨之乡。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从经济特区开始的,然后进一步开放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到开辟经济开放区。

(3)根据《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6.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一国两制”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A.

B.

C.

【答案】A.资本主义制度B.1997年7月1日C.1999年12月20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处填: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故B处填:1997年7月1日;C处填:1999年12月20。

7.下图是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重新分配土地。据此完成:

(1)农民为什么要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2)这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的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次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答案】(1)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的原因是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图1反映的事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事件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依据所学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使人民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个月里,地方和中央政府经过讨论决定采纳“责任制”

或“包产到户”。在这个制度下,土地仍然是公有的,但每个农户得到一块田地用于耕种, 并与公社的生产队或经济合作社签订一份合同。合同上写明耕种庄稼的产量和上缴给生产队 或者合作社以支付土地使用费用的产量指标。

政府也鼓励农村劳动者进行庄稼、牲畜、家禽或其他各种副业的专业化生产“专业户” 逐渐出现了,他们并不耕种田地,而是完全从事非庄稼生产。

1987年,稻麦产量比公社制度时期的产量增长了50%,更重要的是,农民现在每年平均在庄稼上只花60天时间,而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他们一年要在田里劳动250天到300天。空余的时间花到了旨在盈利的副业上。现金收入翻了两番,参与改革的农户盖起了新的砖房, 购置了新的电视和家具,穿上了色彩更鲜艳的新衣服,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1)据材料,概括农村的变化及其主要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变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

【答案】(1)变化:实行责任制或者包产到户;出现了生产专业户;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花在农业生产上的时间减少;农民经营盈利的副业;生活水平改善。(答出其中四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成因:政府的正确决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意思相近即可)

(2)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促进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据材料“地方和中央政府经过讨论决定采纳‘责任制’ 或‘包产到户’”可知实行责任制或者包产到户;据材料“政府也鼓励农村劳动者进行庄稼、牲畜、家禽或其他各种副业的专业化生产‘专业户’”可知出现了生产专业户;据材料“稻麦产量比公社制度时期的产量增长了50%”可知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据材料“农民现在每年平均在庄稼上只花60天时间……空余的时间花到了旨在盈利的副业上”可知农民花在农业生产上的时间减少,农民经营盈利的副业;据材料“现金收入翻了两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知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第二小问据材料标题“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和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的决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等等。

(2)结合所学知识,农村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说明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促进国家富强;农民生活水平改善说明有利于人民幸福等。

9.朝鲜半岛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也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

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阻滞了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全部战争费用多达100亿美元。中国人流了很多血,损失了很多财产,虽然通过战争巩固了新政权,但客观的外国史学家都认为战争的消极影响要多得多。朝鲜战争打乱了新中国的发展计划,在国家最需要资金和物资进行经济恢复的时候却不得不应付战争的需要,这不能不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使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计划延迟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周才方《试析朝鲜战争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影响》等

材料三 美国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阻挠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更是加紧了它的这一罪恶活动。的确,有战争就有损耗,纵然如此,中国人民还是照样在前进,并未因抗美援朝战争而停止或减缓自己的步伐,战争中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对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生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生产也得到了发展。

——摘编自包国俊《是真相还是谎言》

(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请你判断,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妨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

步?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答案】(1)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如抗美援朝战争妨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二原因: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为应付战争的需要支出大量资金和物资,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使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计划延迟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据材料“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可知,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据材料“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可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论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抗美援朝战争妨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其原因: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为应付战争的需要支出大量资金和物资,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使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计划延迟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舆论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这次会议成功不了;这次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所给材料判断“这次会议”是指什么会议?

(2)谁在“这次会议”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他在该会议提出了什么方针?

(3)请简述“这次会议”成功召开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

【答案】(1)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

(2)周恩来;求同存异。

(3)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或国际威望。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国际舆论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这次会议成功不了;这次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指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的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依据所学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的阻挠和与会国家之间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依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或国际威望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