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9期 纺 纵 学 报 Journal of Textile R esearch Vo1.33.NO.9 Sep.,2012 2012年9月 文章编号:0253—9721(20l2)09一O122—04 民间服饰中的辟邪现象 孙 晔 ,崔荣荣 (1.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南通226019;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尤锡214122) 摘 要 民间服饰中的辟邪现象体现了民间驱邪求吉的生存心理。它以各种物化的形式在民间服饰中表现出来, 使民问服饰成为辟邪意识的直观载体。本文从服饰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的角度fjj发,对民间服饰中的辟邪现象 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了民间服饰中辟邪现象的普遍特征,分析辟邪现象的形式表现与禁忌,阐述了辟邪现象中蕴 含的文化冈素:原始的生命崇拜意识、象征性的思维、二元对立的思想观、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万物有灵的思想 观,并指出这些文化因素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关键词辟邪;民间服饰;意识;现象;文化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S 941.12 RepresentatiOns of exorcism on folk dresses SUN Ye ,CUI Rongrong。 (1.Textile and Garment College,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 226007,China; 2.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 1 4 1 22,China) Abstract Representati0ns of exorcism on folk dresses reflect the common survival psychology of exorcising for auspiciousness,which displays with all sorts of materialized forms on folk dresses,taking folk dresses as the visual carrier.In terms of the origin of clothing culture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exorcism on folk dresses,discussing its conlmon features,analyzing the f0rm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aboos,explaining cultural factors containedin it:consciousness of primitive life worship,symbolic thought,dual antagonistic view,simple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the view of animism.All these are still influencing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of modern people. Key words exorcism;folk dress;consciousness;representation;culture 辟邪一词在《辞海》中这样解释“辟除邪祟;辟 除邪说” 。意为降伏鬼怪、躲避不利,使人不受侵 扰。辟邪现象是指为达到避凶求吉的目的而进行的 一1 民间服饰是辟邪意识的直观载体 辟邪是一种心理需求,从本质上说足人类面对 生存的不利因素所产生的一种逃避心理、一种应对 些活动仪式、行为方式,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心理 需求。辟邪现象从古至今广泛地渗透在人类的日常 生活中,它是人类对未知不利因素的担忧与恐惧而 表现 的一种生存智慧,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辟邪 不利的思维方式,属于精神意识的范畴。辟邪意识 的产生导致了辟邪的行为,这种现象尢处不有,无处 不在,特别是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威胁人类生存繁 的生存模式。绝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体验或 见识过这种生存智慧。本文试图对民间服饰中的辟 衍的神秘因素太多,凶此建立了一套趋避的方式,这 种方式具有直观性,目的明确,处在吲一地域义化圈 邪现象进行相对系统的整理分析,以便对民间服饰 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的人都能理解,并积极响应,标志着共同的社会心 收稿日期:2011—1】一08 修回日期:2012—05—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ZS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YJA760014) 作者简介:孙晔(1970一),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E-mail:SUn.y@ntu.edu.cn。 第9期 孙晔等:民间服饰中的辟邪现象 ・l23・ 理与习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服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既有实用的 保护功能,又有可塑的外观形象,属于物质的范畴。 辟邪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心理需求,属于思想 意识的范畴,因为人的需要,二者之间自然而然产生 了某种联系——意识需要物质做载体才能表现出 来、才具有可操作性与直观性,于是民问服饰成为辟 邪意识的直观载体,成为特定的民族社会心理的外 观表现,成为精神转换的物质形式。 实用的民间服饰被赋予辟邪的意义后,就不再 是单纯的服饰,它寄托了人们对生命过程阶段性的 期望,注人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强化了服饰的功能, 使普通的服饰变得富有灵性而更加生动。所以说辟 邪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服饰以生命力,丰富了民间服 饰的精神内涵。 2辟邪现象的特征 意寓辟邪的民间服饰常见于生命的转换关头。 生命转换关头主要是指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等人 生的特殊阶段。这些阶段似乎是生命比较脆弱的时 候,需要特别呵护,避免受到伤害。在生命特殊阶段 的服饰讲究的不只是做工,注重的是与辟邪求吉有 直接关联的内容。现存的民间服饰中可以发现这个 特点,如:民间视虎为辟恶驱邪之物,因此就有了孩 童的虎围脖、虎帽、虎鞋等,取其能保护儿童不得恶 遇,健康成长之意。再如,民间习俗中婚丧嫁娶有特 定的服用规矩,结婚要穿红、丧事要披麻戴孝,逢到 这样的重大事件不能毫无顾忌地随便穿着。这种规 矩大都为了讨吉利、避晦气。 2.1 与生命相对力量的对抗 “辟”同“避”,辟邪原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思想行 为。民问服饰中所要避讳的邪主要是指与生命相对 的力量,包括:看不见的鬼怪、邪气等;看得见的恶、 毒、害等。这些神秘的力量靠人自身的力量似乎难 以应对,于是就有了防患于未然,或是扭转不利现状 的辟邪现象,总体来说这些现象都是被动的行为。 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讲“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焐虎皮饮 之;击其爪亦以能辟恶,此其验也。”所以有借助虎 的力量来镇鬼避灾的;《抱朴子・登涉篇》中讲“麝及 野猪皆啖蛇,顾以厌之” 。所以有借助鹿的力量避 毒驱邪的;“鬼阴畏阳,鸡属阳” ,公鸡在早晨啼鸣 的时间为阴阳界限,呜叫则日出鬼没,有鸡则无鬼, 所以就借助鸡的力量来驱鬼。民间将这些具有特殊 能力的神物转化为各种视觉元素运用到服饰中,希 望避免外来的侵害。 2.2对生命的吉祥愿望的期盼 辟邪现象的特征还表现为求吉,表达的是一种 积极的愿望。随着对自然认知的深入,从被动的辟 邪发展成对吉祥的主动追求。民间服饰中一些辟邪 元素既有辟邪的功能,又具有吉祥的意义(如表1)。 同样的形象在不同时期人们的运用心理各有侧重, 早期侧重于辟,然后逐渐向求吉发展,所以在广义 的吉祥图案中大都包括了辟邪功能的图案。现时的 服饰上仍然保留着诸多的辟邪现象,大部分情况下 恐怕只是为了图个纯粹的吉利,而不会深究其表象 下的内容,辟邪功能逐渐被人们淡忘。 表1 民间服饰中部分辟邪元素的避凶求吉内容 Tab.1 Exorcising for auspicious in some exorcise evil spirits elements of folk dress 3辟邪现象表现形式 辟邪现象在民间服饰中的表现形式非常多,大 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做什么,就是让辟邪意识转 化成物质的表现,实现精神转化的目的;另一类是不 做什么,就是指服饰的禁忌。 3.1辟邪形式表现 1)立体化的造型表现形式:将服饰设计成辟邪 物象的造型,如虎头帽、虎头围脖、虎头鞋、鸡公鞋、 猪头鞋,这些造型大都比较夸张传神,憨态可掬,色 彩搭配鲜艳,多用纯度较高的对比色,注重装饰性与 趣味性的结合。 2)平面化的装饰纹样形式:将辟邪物象做平面 化的装饰处理,然后作为服饰图案运用到服饰中,如 鹿、虎、五毒、太极图、八卦图、鸡、重明鸟等图案在服 饰中的运用。民间服饰中这些装饰形象的造型比较 ・124・ 纺织学报 第33卷 意象,其中儿童服饰上的形象比较可爱,成人服饰上 的图案比较精美,总体造型上平面化的特征明显,色 彩运用上主观性强。服装上的装饰部位一般是前胸 或者后背,大多用刺绣工艺表现。 3)色彩的运用:色彩的运用有吉凶之分。民间 服饰崇尚红色。《说文》云“赤南方色也,从大从 火” ;《释名・释采帛》云“赤太阳之色也” ,红色 属阳色,具有辟邪镇妖的魔力。所以小孩有红衣服、 红裤子、红肚兜,以免鬼怪的侵扰。现在仍流行本命 年穿红、饰红,以求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黑、 白二色为凶色,常用来做孝衣。 4)材料的选择:民间服饰的材料运用也可以体 现辟邪的功能,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材料的来 源,如民间的百家衣是由邻里提供的小布片制作完 成的;有些挂饰是由有道行的师父开过光的,或是加 持过的,可以用作护身符。二是材料的质地,就是运 用材质本身的辟邪功能,这在服饰配件上的表现比 较明显。如桃木、金、银、玉、香等本身是有辟邪功能 的,然后做成各种挂件、首饰、香包等带在身上,既有 装饰作用,又有辟邪护身的作用。 3.2 辟牙Ij禁忌 关于服饰的禁忌,文献中有一些记载,如《清稗 类钞》云“夏不得服亮纱,恶见其肤也”_6 ;《礼记・曲 礼上》云“为人子者,父母存,衣冠不纯素”;《礼记・ 郊特牲》云“素服以送终也” 。这里的“素”指不染 色的意思,不染色的白布是做孝服的,父母健在忌白 色衣饰。民间也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说法, 肌肤被别人看见,灵魂就被别人控制;日常生活中忌 白衣,白是丧服中用的,不吉利;做寿衣忌用缎子,有 断子绝孙之嫌。这些禁忌在民间是被普遍认同的。 但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对服饰的禁忌也有 所不同。如河南沁阳一带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 的说法,意为女人忌反穿罗裙,否则会死丈夫;再如 浙江温州一带幼儿忌穿新衣,甚至是颜色鲜艳的衣 服,大概是觉得新衣易招鬼神吧 。 4 辟邪现象中的文化信息 相对于科学而言,辟邪常常有迷信的嫌疑,尽管 如此,人们仍然可以发现其生命力之顽强,民间服饰 中仍然保留了大量与辟邪相关的标志。一事一物, 俱关文化 ,辟邪在民间服饰领域以其自身的发展 规律悄然地延续着神秘文化的特质,从中可以分析 出一些文化的信息。 4.1原始的生命崇拜意识 民间服饰上的辟邪大都是围绕生命的延续展 开。辟邪首先是为了护命,然后是围绕“生”的健 康、安全、生存、繁衍的主题。所有威胁到身体健康、 安全、繁衍、生命的因素,特别是神秘的因素,都是要 避的对象。体现了原始的生命崇拜意识——人类及 一切生物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也是民间服饰辟邪现 象的缘起。生命崇拜体现了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因敬而忌,因畏而避。 4.2象征性的思维 中华民族具有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就是习惯 于使用象征手法 。民间服饰的辟邪现象中象征 性思维比比皆是,这种思维方式轻而易举地将本来 抽象的愿望转化成了可视的形象。父母期望孩子健 康成长,避免鬼怪收走,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 福就要穿百家衣,因此在很多地区有给小孩穿百家 衣的习俗。民间服饰上那些辟邪的形象,如虎象征 着力量、鸡象征着阳界等等。象征性的思维方式让 辟邪在服饰上有了立足的基础。 4.3二元对立的思维观 二元对立的思想观是指人的内心产生的好恶、 吉凶、是非,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观念。有积极的就 有消极的,有正义的就有邪恶的,这就是所谓阴阳。 辟邪现象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思想观上辟邪趋吉的 心理需求。有了二元对立的思想,才有了对错、取舍 的标准,取积极的、正义的、阳性的,避消极的、邪恶 的、阴性的。人们都希望邪不压正,民间服饰中以正 避邪的现象司空见惯。人们总是把自然界中的一些 物象分出阴阳属性,如虎、鹿、鸡都是所谓阳物,以正 的形象出现趋避那些阴性的鬼邪恶毒;既是色彩也 有吉凶之分,红、黄是吉色,黑、白是凶色,所以民间 服饰用色是要有顾忌的。 4.4 朴素的辩证思维 二元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一切力量都在相生相 克,互相转化。任何一个消极的因素都可以转化为 积极的因素,祸福相倚,善恶互转,典型的实例就是 以毒攻毒。常见儿童的肚兜绣有五毒(青蛇、蜈蚣、 蝎子、壁虎和蟾蜍)形象,毒是可以攻毒的,自然也 就有了辟邪的功能。白、黑虽然是凶色,单纯的黑、 白衣饰是不吉利的,但也不是绝对禁用,只要与其他 色彩搭配就可以使用。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人们 的思维永远具有变通性,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总有 办法解释与解决迷惑与困境。这也是平常百姓总能 第9期 孙哗等:民间服饰中的辟邪现象 ・125・ 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的思想基础。 4.5万物有灵的思维观 民间服饰中的辟邪现象体现了万物有灵的观 念,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人与自然的沟通就有了基 础。有了这个基础,人就可以选择对自身有利的灵 物来护身,因为面对自然,人实在是太渺小,在生命 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需要借助外在的力 量求得平安。在民间桃木、玉、金、银、香等都是有灵 性的,用这些材料做成各种形制的饰品戴在身上,有 辟邪之功效,可以护身。《旧唐书・刘禹锡传》云“在 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 用金银制成项圈套在小 孩脖子上,象征套住,以护佑小孩免遭病灾的侵 害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就是他的命 根子,是不能离身的。现在大部分人仍然认为玉饰 有灵性的,可以辟邪,民间爱玉的人不在少数。 5 结 语 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 惯。因为这个习惯使辟邪的现象有了生存的根,民 间服饰为之提供了一片沃土,让辟邪的思想有了展 示的空间,使之得以各种物化的形式在民间服饰中 表现出来。辟邪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已逐渐淡化, 但民间百姓总还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在服饰中传承着 辟邪的形式,传递着民族集体的生存意识,这些思维 与行为的方式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2000:5614. XIA zhengnong.Cihai:The Edition in Reduced Format in 1999[M]. Shanghai:Shanghai Lexic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2000:5614. [2] (晋)・葛洪,抱朴子.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7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1. (Jin Dynasty)・GE Hong,BAO Puzi.Wen Yuan Cabinet.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No.1057 copy)[M].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1987:101. [3] 宋小江.中国辟邪文化[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276,70—141. SONG Xiaojiang.Culture of Exorcising Evil Spirits in China[M].Contemporayr World Publishing House, 2008:276,70—141. [4] (汉)・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212. (Han Dynasty)・XU Shen.Analysing Literature and Explaining Words[M].Nanjing:Jiangsu Ancient Books Publishig House,2001:212. [5] (汉)・刘熙,释名.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1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4. (Han dynasty)・LIU Xi,SHI Ming.Wen Yuan Cabinet: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No.22 1 copy[M].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1987:404. [6] (清)・徐珂.清稗类抄[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174. (Qing dynasty)・XU Ke.Trivial and Insignifcant Manuscript(M].Beijing: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 1986:6174. [7]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34,1454 (Qing dynasty)・RUAN Yuan.The Exegesis of Thi ̄een Scriptures[M].Beijing: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 1980:1234,1454. [8] 张炽章.序[M]//胡朴安.中国风俗.4版.北京:九 州出版社,2007:1 ZHANG Chizhang.Preface[M]//HU Pu an.Chinese Customs.4 ed.Beijing:Jiuzhou Publishing House, 2007:1 [9] 祁庆富.中国吉祥物研究[M]//钟敬文,苑利.二十 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415. QI Qingfu.Chinese Mascots Research[M]//ZHONG Jinwen,YuanLi.China Folklore Classics in the 20th Century.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nd Document Publishing House,2002:415. [1O] (后晋)・刘晌.旧唐书:第13册[M].北京:中华书 局.1975:4213. (The Later Jin Dynasty)・LIU Xu.The Original Book of Tang Dynasty:No.13 Copy[M].Beijing: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1975:4213. [11] 吴林森,李德柱.镇江风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 社,2007:71. wu Linsen,LI Dezhu.The Customs of Zhenjiang[M]. Suzhou:Soochow University Press,2007:7 1. [12] 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1:148. SHEARONBUCANBU.Sequencial Bloom[M].Haikou: Hainan Publishing House,201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