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林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 殷姝媛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摘要:我们从高等教育在农林类的发展为切入点.对我国当 多用人单位的诟病。 前的农业结构进行探析。对当前的专业结构分类、经费投入等诸 二、改进既有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多方面对农林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在对一般的农林院校进行系统 伴随市场要素化、市场产权化的变革,劳动力市场对高等农 评估以后,从该校的办学实力出发,对高校的学校建设、人才培养 策略、培养模式等领域进行科学评估。主动探讨如何站在时代的 林类院校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加,办学模式 逐步体现多样化、深层次化,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发展,就必 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精神。为我国当前的农林 类人才培养模式献计献策。 关键调:农林类院校;培养模式:人才;定位选择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 期,办学规模先后超越很多兄弟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诸如:美国、 印度、澳大利亚等,已经跃然成为世界第一。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 育的质量,我国正在实现从办学规模到办学内涵发展的转变,我 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农业教育领域必须充分看清当前的新形势, 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发展策略,体现重视内涵发展的新的人才培 养模式,这一点逐渐被业内教育同行所接受。但是,对于学校而 言,在办学发展上,究竟以什么为发展立足点,是关注学生个性化 发展还是重视所谓的就业率,从理论上这两点之间并非是矛盾关 系,并不影响,但是,迫于现实条件,又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诸多 影响,这两点很难权衡。本文以国内农林类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 如何实现大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前国内农林类院校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原因 1、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转型,基本规律体现 在,从以往单纯意义上的种植、养殖逐步开始向社会的各个领域 拓展,因此,大学的专业结构也是从之前的单纯专业类型逐步向 多学科、学科群等方式转变,大学发展同农业的发展殊途同归,主 要体现在从以往的专科类、技师类院校逐步向多科性、综合性院 校发展。但是,不同于国外,我国的高校发展受的影响较大, 所以目前的大学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大学发展而来,尤其是农林类 院校的非农林院系和相关专业的大规模设置,呈现农、工、理、经、 管、文、法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局面,但这种不是依靠内在动力而 快速发展的专业结构演变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也就是说, 我国的农林类院校的综合化步子迈得太快。我国很多农林类院校 在学科覆盖上普遍高达7个以上,尤其在农业、林学、经济管理、 理学、工学等领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大量相关专业的不断设置,学 校之前既有的软件、硬件设备已经很难迎合这种发展规模,对于 人才培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在通识教育同专业性教育间选择的难题 很多学生受迫于就业率这个择业重要指挥棒,学校要更好地 存活下去,就必须完善自己的专业化教育水平,从而从以往每个 学生上剥削既有的个体发展教育、实践培养、创新思维练习等。需 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待完整、深入的通识教育时, 单一化、简略化的修补式教育模式很难实现通识教育的初衷,尤 其是在我国农林类高校扩招以后,面临大规模的生源,学校既有 的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讲, 很多农林类教育不是提升了,反而是落后了,很多学校甚至出现 轻视专业教育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但是什么 都不精通,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大学中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很 囫。 一 须从重视人才个体发展方面入手,可以具体从优胜劣汰模式、产 业学科融合模式等方面做积极探讨。 1、优胜劣汰模式 所谓的优胜劣汰是既有的自然法则,如果刻意逃避这一法 则,教育很难健康发展,考虑到我国教育处在发展快车道,劣汰的 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是,伴随时代的发展,劣汰必将出现。学科 间也相同,人才培养模式更应该及时引入优胜劣汰的模式,主要 体现在招生、就业等主要领域。考虑到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农林院 校有天然不足,在具体培养中,必须实行宽进严出的,学生在 大学期间必须尽可能努力,要制定严苛的学分制度,学分达不到 既定要求的要勒令退学或者延迟毕业。在对学位授予上必须严厉 把关,对于成绩较差、学术能力不足、实践缺乏的学生坚决不能授 予学位,必须保证大学学士学位的含金量,决不允许在学位授予 中出现鱼龙混在的现象,让学生始终怀抱危机意识,建立学生学 习的良性循环,通过此途径激发学生的斗志,提升其人才培养质 量。 2、建立完整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 传统教学理念和实践基础及其科研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 的快速发展需求,目前的大环境下,专业理论的发展同实践研究 将逐步趋于统一。尤其是伴随现代化的农林发展,农业领域的信 息化水平日益提升,信息技术和相关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 不断增加,转变周期不断缩减。所以,传统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必 须从之前的认识模式向实践同理论结合的模式转化,修订之前既 定的教学大纲,努力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 这些也是完善农林院校同社会各界、产业界的内在需求。为了营 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农林类院校必须联合上级领导部门、产业界、 农业部下属产业及其他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和信息交流媒介, 保证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同大方向脱节,以最快的速度掌 握最新的农林类教育、科研资讯及动态,了解各个行业的人才需 求平衡关系,保证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及时更新知识内容,提升、更 新既有知识,在宏观上形成一个顺畅的循环闭路系统,确保实践 和科学研究中的及时性、高效性、连续性。 参考文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版『M1.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在洲.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 [3】.林文雄.论大学生自主选择精神的培养.[F】.江苏高教, 2010(3) 作者简介:殷姝媛,1989,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西财经大 学11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观赏植物资 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