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西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来源:吉趣旅游网


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

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題2分,共50分)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一方面反映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省市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可见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选B;历史记述的正误不一定需要考古发现佐证,A错误;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非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石犁而非铁犁,C错误;文献资料不是不能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时候要和考古挖掘相互印证,D错误。

2.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政治中心在现陕西境内;唐代经济重心正由北往南转移,政治中心在现西安;宋代明清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而政治中心向东转移到了现北京。由此可见,题干重漕运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也与政治中心东移有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关,故选C;A只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没有体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关中自然条件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在元朝时最大的,之后明清时期不如元朝,排除D。

3.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对该表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年代 995—998年 1004—1008年 1058年 1064—1068年 1077年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A. 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 B.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 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 【答案】B 【解析】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北宋商业方面的税收逐年的增多,这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AC项从材料无法得出;D项是片面的理解。

4.《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 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 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C. 强化政治等级制度化

年商税额 400万贯 450万贯 700万贯 846万贯 879万贯 指数 100 113 175 212 220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D. 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等可知,西周的做法体现出国家管理制度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仍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政策,故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5.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列举的城市大多数位于沿海和黄河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该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关中地区向南方转移,故C正确;A中普遍发展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明显是东南沿海经济呈现上升趋势,并不是平衡发展,故B错误;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错误。

6.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 传统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关 B. 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C. 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 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说明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故B项正确;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A错误;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C错误;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7.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 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C.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说明由于两宋实行宽松开放的政策,使众多商人步入社会上层,使社会政治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B正确;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宋代的社会阶层仍然是士农工商,主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可知商人流向上层的方式并不公平公正,排除D。

8.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A. 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包括欧洲风格的器皿是因为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说明当时中国制瓷业注重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故A正确。官窑的瓷器仍然是供应官府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C错误;D中普遍使用说法绝对,排除。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9.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AC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

10.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可知,粮食种植在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在增多,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这是新的种植结构,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宋时期就已完成南移,故C项错误。 11.下表为某时期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 全国田赋总额越来越少 B. 政府提高了关税税率 C.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D. 民族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极大阻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可知,清政府的田赋收入呈下降趋势,而厘金和关税却呈上升趋势,显然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倚重于商品流通,故C项正确;田赋虽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大,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比例,并不是说明清政府提高了关税,B错误;表格的信息并不能说明民族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极大阻碍,故D项错误。

【点睛】要明确题中“厘金”的含义是指国内贸易税收“关税”是指对外贸易的税收,而“田赋”是封建传统的赋税制度。

12.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A. 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D. 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答案】D 【解析】

对外贸易是否出超,需要看进口与出口的比较,但是题干中的材料仅仅提供的是出口情况,故A不符合史实;出口的货物没有体现来自什么企业,故B也不符合史实;从题干来看,茶、丝比重减少较大,但是比重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数量减少,故C的说法也不对,所以排除C;从题干来看,丝、茶的比重减少,豆、棉的比重上升,可以说明当时中国的外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D。

点睛:读数据图表需要注意:(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格尤其要注意横纵栏间的数据大小变化);(3)关注表格或图形的题头或说明以及出处与注释,还要注意分类栏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题头之间的关系。

13.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 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1935年、“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可见政府积极筹建后方战略基地以来抵御日军侵略,故选A;当时中央红军已经战略转移到陕北,排除B;C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是洋务运动,均排除。

14.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B. 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 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D. 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吴蕴初借发展“国货”打开产品销量,反映了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B. 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D. 近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用,故B项正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而是强调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C。材料中提到“博得爱国名声”,不能表明其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愛国名声”,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5.福州船政局从创办之初到1905年先后三批招用洋员,有名可代者达81人。这些人员包括监督、帮办、总监工、工程师、匠首、工人、教师、职员、医生、翻译等。其中教师竟达30名左右,约占雇聘洋员的40%。这表明 A. 福州船政局注重人才的培养 B.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趋势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D. 洋务企业被外国人控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显示福州船政局从创办之初到1905年先后三批招用洋员比例中,教师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该机构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A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教育的信息,B错误;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C错误;洋务企业主要是官府控制,D错误。

16.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

A. 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 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 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答案】B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棉布价值百分比不断增加,且占据第一位,体现日本利用一战的时机,扩大在华经济侵略,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从各国进口棉布价值比重,而不是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排除A。材料中没有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故无法推断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排除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上升,排除D。

点睛:表格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表格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表格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中的相关数据即可。 17.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 城市化进程推动 B. 工业化水平提高 C. 国际市场的扩大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根据“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结合所学,19世纪后半期,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洋务经济、民族工业兴起,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A正确;“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表明工业化只是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一部分原因,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际市场的扩大,排除C;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8.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据此排除ABC项。因为A.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的主要是西方书籍非俄文书籍;B以俄国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开始了国民革命运动,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方面的,与当时的形势不符合;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俄文书籍关系不大,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关系恶化。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期间得到苏联的大力援助。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19.如图反映我国1953-1985年出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其经济背景分别是

A. 纠正“大跃进”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入世贸组织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53—1985年出现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的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分别是在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结合所学可知,1963-1965年是由于八字方针的指导,纠正“大跃进”错误,而1981-1985年是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正确。

20.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最新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 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B. 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 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 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时间信息“1962年9月”即内容可以得出材料强调的是三年困难后,党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的史实,C符合题意;A“彻底否定”说法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的进步,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十年探索的相关历史知识,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充分利用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明确所处的时代,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即可。

21.下面的图表是对我国新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的描述。图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

A. 市场调节已完全确立 B. 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 C. 对农业加大市场引导 D. 放弃宏观的经济管理 【答案】B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78年以来,“国家定价”的比率在下降;“国家指导价”的比率逐渐上升,而从1984年开始逐渐下降;“市场调节价”比率也在上升;这说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C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说法错误,错在“放弃”。 时间 2021年 2021年 2021年 2021年 2021年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美元) 1160 1117 1176 1196 1263 600 772 902 1029 1180 1617 560 345 274 167 83 -479 截至2021年11月 1138

A. 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 B. 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C. 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D. 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答案】A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2021年到202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额较大,对外直接投资额增多,这说明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故A正确;材料数据算不能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故B错误;数据反映出并非所有阶段都是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故C错误;材料数据与对外贸易数据无关,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变化,同时,注意区分利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等概念,结合所学知识从融入世界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正确判断。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23.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B. 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C. 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D.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工人对于企业改制不理解,十年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职工变化说明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常理解和认知,B正确;A项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与题意不符合,排除;C中社会保障不是材料反映主旨的原因,排除。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错误。

24.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洒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沟通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 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B.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C. 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D. 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选A。材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映了运河的修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故B错误;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促使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诸侯国为了能够兼并他国,纷纷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为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纷纷开凿运河, 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

25.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 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对图片的准确观察是关键,特别是时间信息“1980年12月”明确了解题的时间范围。通过排除法,A发生在1992年十四大;B发生在1984年;D发生在1984年,开放沿海14个城市,据此可以排除AB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7分,28题15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22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2)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依据: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实质: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3)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可以得出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第二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并结合所学从城市经济繁荣、纸币出现以及海外贸易发展迅速等回答。第三小问的依据,依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结合所学可知是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22多包”可以得出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依据材料三“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可以得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小问的实质,注意限定信息“全球史观的角度”,结合第一小问的回答和所学可知是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3)原因:依据材料四“1912-1920年”处于一战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回答。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对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其实质;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但是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却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1)根据材料,面对西方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材料二:

(2)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材料三: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对外仍采取所谓“两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未能赢得这次“机遇期”的国际、国内因素主要有哪些?

材料四: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4)根据材料四,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答案】(1)应对: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

结果: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2)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因素:国际上,由于美国的敌视,苏联的霸权主义,中国陷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国内,由于“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的影响,政治、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4)三个节奏: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202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详解】(1)应对: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回答。结果:依据所学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以及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等回答。

(2)依据材料二图片“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可知是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依据图片“江南制造总局”的信息可知是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依据“上海鸿盛机器碾米厂”的信息可知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因素:依据材料三1949年的时间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的敌视以及后来苏联的霸权主义促使中国陷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回答。国内因素依据材料三““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的信息归纳回答。

(4)三个节奏:依据材料四“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经济的会议以及举措从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及202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思考回答。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28.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徭役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摘自《清史简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工匠们怠工逃亡的现象严重;“班匠银”制度的推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打击;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

(2)积极意义: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根据“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得出工匠们怠工逃亡的现象严重;根据“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得出“班匠银”制度的推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打击;根据“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得出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

(2)积极意义:根据“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根据“‘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得出减轻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根据“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得出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