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吉趣旅游网
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现代教育者应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创造型人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结合CAI辅助教学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应转变老师的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科学素质的保证,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表现。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一、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

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已,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吗?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

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设计实验,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化学晚会、化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调查、了解、学习、实验。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 精心设问,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利用教材的新奇内容、设计新奇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好奇”是中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氮气一节教学中:设问1.闪电打雷常发区的树木生长为何特别茂盛?问题2.化油器汽车燃烧排放的尾气(氮的氧化物)主要是怎样产生的?四缸汽车与八缸汽车哪种排放尾气对环境污染大?问题3.在铜的还原实验中,将还原出来的铜可用氮气使之冷却到室温。若是镁能用氮气来冷却镁吗?

2. 让学生产生化学学习的成功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验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手段。

1. 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

点。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一些问题已经

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质疑方式有要求质疑和自觉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空,让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回旋。使学生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可以吗? 例如讲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先指导学生看书预习,然后让学生通过归纳对比H2、O2的实验室制法再总结出制CO2所用的原料、原理、仪器装置。在原料的选择上,许多同学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CO2,而不用稀硫酸?制H2不是用锌粒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都行吗?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让我们做个实验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当同学们把少量大理石和稀硫酸放入试管中后,仔细观察现象然后发现:只有反应刚开始才有少量气泡产生,不一会儿就停止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学们兴趣很高。我不急于回答,只作适当点拨:硫酸钙微溶于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

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我们在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在用气球来收集尾气?实验完毕后,气球里的尾气应该怎样处理?你能设计出其它改进的装置吗?但是,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仍然欠缺科学的完整性。解决问题其实就是学生进行求异、发散、逆向思维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在善于指导和引发学生解疑的同时,

传授设疑的要领,将设疑和解疑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3. 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形式,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一是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益活动,丰富生活,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参加科技、体育活动、生产实践等。二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联想到实验室制取氢气;讲到CO还原Fe2O3时,联想到H2、C还原Fe2O3。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幻想、猜想、甚至异想天开,如讲到空气的组成时,可否把氮气抽光;讲到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时,可否往大棚蔬菜地充入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少施肥而达到增产目的等。

4. 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如Fe3+离子的检验有哪些方法?要求学生一一列举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收集到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再反馈到学生中,使他们产生互补作用。

如在讲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不少学生化学式的表面化认为H2O分子中有H2分子,CO2分子中O2分子。解决学生这种不合理的想法,单凭课堂讲解及运用教学模型都还会有个别学生的不合理的想法得不到解决。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微粒的性质。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物质的空间结构,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提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计算机上所提供的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这样使得学生思维进行发散,观察力、想象力得到提高。

5. 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验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例如,在金属的防腐知识中,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铁与环境关系主要为:(1)与空气接触 (2)与水接触(3)与空气和水共同接触(4)与酸雨接触(5)隔绝与空气的接触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总之,我们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方少明 广东教育出版社

《从实验中诱发创造性思维》 陈聪 广东教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