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中考化学复习探究题专项综合练

2020-2021中考化学复习探究题专项综合练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7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该小组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 。他们对白色固体成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Na2O+H2O===2NaOH ②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 (猜想与假设)Ⅰ.白色固体是Na2O Ⅱ.白色固体是Na2CO3 Ⅲ.白色固体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 固体全部溶解 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试液不变色 白色固体是 。 (得出结论)①通过上述实验,三个猜想中猜想 成立。 ②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与交流)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 。 A.水 B.干沙土 C.二氧化碳

【答案】[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Ⅲ.NaOH;【设计实验】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固体全部溶解,说明该物质能够溶于水中;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白色物质中含有碳酸钠;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是碳酸钠。【得出结论】①Ⅱ②4Na+ 3CO2【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因为①Na2O+H2O===2NaOH②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同时生成的氢氧

2Na2CO3+ C;【反思与交流】B

化钠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实验白色固体可能是三种情形:Ⅰ.白色固体是Na2O Ⅱ.白色固体是Na2CO3Ⅲ.白色固体NaOH;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物质含有碳酸钠,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说明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因此白色固体为碳酸钠,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3CO2土,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 考点: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Na2CO3+ C;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干沙

2.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每个厂各含其中两种。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厂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1)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结合溶液中物质共存的原理可推知,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对乙厂废液中的成分进行了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3)2溶液 实验二:取实验一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乙厂废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①请写出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下列物质可以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的是___________。 A稀盐酸 B氢氧化钡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答案】硫酸铜、硫酸 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产生大量气泡 无色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色(与上一空对应) 碳酸钠、氢氧化钠 Ba(NO3)2+Na2CO3=BaCO3↓+2NaNO3 C 【解析】 【分析】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碳酸钠和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钠。 【详解】

(1)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均不能共存,故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硫酸,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产生大量气泡。

(2)乙厂废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钠,碳酸

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实验步骤 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3)2溶液 实验二:取实验一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乙厂废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 溶液变红色 ①实验一中发生反应是碳酸钠和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Na2CO3=BaCO3↓+2NaNO3。

②A、稀盐酸和碳酸钠不能生成沉淀,不能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故A不正确; B、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实验二的判断,故B不正确; C、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显中性,可以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故C正确;

D、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影响实验二现象,故D不正确。故选C。

3.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编号 加入试剂 实验现象 1 无色酚酞试液 2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3 澄清石灰水 有白色沉淀产生 4 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试管1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试管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反应后试管中的溶质进一步探究:某一小组将试管3、4中的物质分别过滤,得到滤液A和B。

甲、乙两同学对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甲: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气泡生成 实验结论 猜想 成乙:_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立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甲、乙两同学均验证猜想________成立,乙同学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

(实验拓展)丙同学取一定量的滤液A和B于小烧杯中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从离子相互结合的角度分析)。 (反思与评价)

(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和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 (2)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验证生成物,还应考虑反应物。

【答案】溶液变红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OH和Ca(OH)2 二 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等,合理即可) Ba2+和CO32-结合生成BaCO3沉淀 【解析】 【分析】 【详解】

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试管1中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变红。

试管2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对反应后试管中的溶质进一步探究:某一小组将试管3、4中的物质分别过滤,得到滤液A和B。 [猜想假设]

试管3中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a(OH)2=CaCO3↓+2NaOH,如果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溶质是:NaOH;如果碳酸钠有剩余,则滤液中溶质是:NaOH和Na2CO3;如果氢氧化钙有剩余,则滤液中溶质是:NaOH和Ca(OH)2。故猜想三是:NaOH和Ca(OH)2。 [实验结论]

因为试管3 中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a(OH)2=CaCO3↓+2NaOH,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NaOH。甲同学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还含有碳酸钠,说明猜想二成立。因为乙同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设计的实验必然也是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可以酸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和含有钙离子(或钡离子)的可溶性盐(或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沉淀。根据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等,合理即可)。 [实验拓展]

因为滤液A中含有NaOH和Na2CO3,而滤液B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滤液,根据Na2CO3+BaCl2=BaCO3↓+2NaCl,滤液B的成分可能是:NaCl;NaCl和Na2CO3;NaCl和BaCl2。由于丙同学取一定量的滤液A和B于小烧杯中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故滤液B中

一定含有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因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从离子相互结合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Ba2+和CO32-结合生成BaCO3沉淀。 【点睛】

可溶性碳酸盐的检验既可利用其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进行,也可利用其能与含有钙离子(或钡离子)的可溶性盐(或碱)反应生成沉淀的方法进行。

4.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乐同学探究金属和盐溶液反应时,发现将钠放入MgCl2溶液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为了进一步探究,小乐同学将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固体A和滤液B。 (查阅资料)

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②MgCl2溶液呈酸性。 (分析与思考)

小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对产生的气体和固体A进行判断; (1)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CO2②H2③Cl2

(2)取A加入过量稀盐酸,A全部溶解,无气泡产生,则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提出问题)滤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MgCl2 猜想三:NaCl、NaOH 猜想四:NaCl、MgCl2、NaOH

小乐同学认为猜想_______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_______ 猜想三不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_______成立 (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钠不能将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该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拓展)将钠与MgCl2固体隔绝空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钠可以从MgCl2中置换出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 Mg(OH)2 四 氯化镁和氢氧化钠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共存 无明显现象 二 2Na+MgCl2【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与思考]

(1)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所以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选:②;

(2)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镁沉淀溶于酸,所以A的化学式是Mg(OH)2;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会与氯化镁反应,所以小乐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理由是:氯化镁和氢氧化钠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

酚酞遇碱变红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实验操作 步骤一: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振荡,观察现象 步骤二: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溶液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猜想三不成立 猜想二成立 Δ2NaCl+Mg

[拓展]

氯化镁和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和镁,化学方程式为:2Na+MgCl2

Δ2NaCl+Mg。

5.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常用铁锅做饭,主要利用了铁的_____性。

(2)厨房中铁锅容易生锈,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种防止铁锅生锈的具体方法_____。 (3)铝合金制造的飞机外壳,具有轻量化、能抗击强大气流的冲击、耐受水雾和雨雪侵蚀等特点。这是利用了铝合金的_____、_____等优点(写出两条即可)。

(4)某研究小组为探究铁、铜、锰(Mn)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试管中所用 5%的盐酸体积相同)。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 无明显现象 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铁、铜、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一试管中铁和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导热 保持铁锅干燥 耐腐蚀 质量轻 锰 铁 铜 Fe+2HCl=FeCl2+H2 【解析】 【分析】

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潮湿的空气直接接触,防止钢铁生锈的具体方法有在铁制品表面涂矿物性油,油漆或烧制搪瓷。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位置越前的金属,金属性越强,原子的还原性越强。 【详解】

(1)生活中常用铁锅做饭,主要利用了铁的导热性。

(2)厨房中铁锅容易生锈,结合生活实际,防止铁锅生锈的具体方法保持铁锅干燥。 (3)铝合金制造的飞机外壳,具有轻量化、能抗击强大气流的冲击、耐受水雾和雨雪侵蚀等特点。这是利用了铝合金的耐腐蚀、质量轻等优点。

(4)铁、铜、锰和盐酸反应,锰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快,铁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则锰比铁强,铜无明显现象,故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锰>铁>铜,试管中铁和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点睛】

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前面金属置换后面金属(钾钙钠除外),参加反应的必须是盐溶液,即盐可溶。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6.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明同学根据下图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_____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1)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上图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用pH试纸测量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中_____(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________。③小气球变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________,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中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__________。

(2)硫酸铵中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铵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贮存条件 加速溶解 C 变红 冷却装置后小气球体积保持不变 与碱性物质接触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解析】

本题通过探究硫酸铵的性质主要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酸碱指示剂,盐的性质等。认真审题,找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查阅产品说明:根据硫酸铵的贮存条件:阴凉干燥,可以判断硫酸铵受热易分解,再根据硫酸铵的化学式(NH4)2SO4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 探究1:溶解土样时使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速土样溶解;

探究2:根据硫酸铵溶解度曲线判断25℃时,硫酸铵的溶解度略大于70g,25℃时,50g的水溶解超过35g的硫酸铵才能达到饱和,即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图中A、B表示饱和溶液,C表示不饱和溶液,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中C;氨气显碱性,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冷却装置后小气球体积保持不变,说明有气体生成,可以说明“硫酸铵受热分解”;

拓展应用:(1)硫酸铵与碱性物质接触,容易产生氨气,降低肥效,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2) 用熟石灰进行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与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7.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实验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_______(选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与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OH;猜想三:Na2CO3和NaOH.

(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实验3)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l,观察到_______________,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质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______,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拓展)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 【答案】B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性的氢氧化钙 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CO2↑+H2O 无色酚酞试液

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法证明原溶液中否含有氢氧化钠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1】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B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性的氢氧化钙;

(3)【实验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l,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4)【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质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法证明原溶液中否含有氢氧化钠。

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_________。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

③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方案Ⅱ: 实验步骤 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若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现象 若_______ 结论 稀盐酸过量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______。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 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

全反应”_________ (填序号)。

A 铜片 B pH试纸 C 氧化铜 D 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证明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H+和OH反应生成H2O分子 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CO2↑+H2O 有气泡产生 稀盐酸量不足的情况下,也无明显现象 B、D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证明 NaOH 溶液与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

③当与盐酸反应时有气泡,气泡很可能是CO2,氢氧化钠可能变质,NaOH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碳酸钠,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Na2CO3+2HCl=2NaCl+CO2+H2O;

(2)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有气泡产生,则稀盐酸过量,因为稀盐酸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若没有明显现象,则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稀盐酸量不足的情况下,也无明显现象; (4)A 铜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检验;

B 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若pH=7,则恰好反应,若pH<7,酸有剩余,pH>7,碱剩余;C 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蓝色氯化铜溶液和水,但是只能证明酸过量,不能证明恰好反应,因为酸不足或者酸量正好均无明显现象;

D 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盐酸过量,石蕊试液变蓝,证明酸不足,如果石蕊试液不变红,说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故选BD。

9.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硫酸铜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1)实验一:探究硫酸铜溶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得pH<7,则说明硫酸铜溶液呈 性.

实验二:探究硫酸铜溶液与金属的反应.观察到试管A中有 现象时,说明铁与

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反应;而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则铜、铁、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 .

实验三:探究硫酸铜与碱溶液的反应.观察到试管C中产生蓝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组同学将实验三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得蓝色固体和无色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 种可能.

(实验验证)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欲将得到的蓝色固体转化成硫酸铜溶液,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 . 【答案】(1)酸;铁表面会附着红色物质,溶液逐渐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铜>银;2NaOH+CuSO4=Cu(OH)2↓+Na2SO4;(2)两;Na2SO4和NaOH;稀硫酸 【解析】 试题分析:

(1)实验一:用pH试纸测得pH<7,则说明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实验二: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表面会附着红色物质,溶液逐渐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因为生成的硫酸亚铁的溶液呈浅绿色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证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而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证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铜;所以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铁>铜>银;

实验三: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 +Na2SO4。

(2)【猜想假设】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滤液中溶质为Na2SO4。如果硫酸铜过量,滤液中溶质为Na2SO4和CuSO4;如果氢氧化钠过量,滤液中溶质为Na2SO4和NaOH.又因为无色滤液,所以硫酸铜不可能过量。

【实验验证】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有NaOH,所以滤液中溶质为Na2SO4和NaOH。

【拓展迁移】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10.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I.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II.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片刻后回流停止。

III.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 甲组的探究 乙组的探究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 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___7,证明猜想二成立。 [提出问题] 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OH 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______,证[实验验证] 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

(反思交流)(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实验步骤]中的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_____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答案】(甲组)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 ≤(或<或=) 2NaOH +CO2= Na2CO3+H2O 不能; 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解析】

[实验验证] (甲组)根据Na2CO3与BaCl2溶液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酸碱性不变解答;根据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解答;(乙组)根据溶液显酸性或中性,pH≤7解答;【反思交流】(1)根据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2)根据是否能够判定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解答。【拓展迁移】根据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

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解答。[实验验证] (甲组)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乙组)(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或<或=)7,证明猜想二成立;【反思交流】(1) 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水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实验步骤] 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是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实验步骤] I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比B装置压强小,且A装置内溶于仍然显碱性,故[实验步骤]中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11.二氧化锰因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制备二氧化锰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某研究性小组对此展开了系列研究。 Ⅰ.用高锰酸钾制备

资料一:3K2MnO4+2H2SO4=2KMnO4+MnO2↓+2K2SO4+2H2O, K2MnO4易溶于水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将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用稀硫酸浸取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得MnO2。用稀硫酸而不用水浸取的原因是____。 Ⅱ.用硫酸锰制备

(2)电解MnSO4溶液可制得活性MnO2,同时生成氢气和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Ш.用废锂电池制备

资料二: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用废锂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碳粉等涂覆在铝箔上)制备纳米MnO2,并进行锂资源回收,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3)“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4)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和_________。 (5) MnO2与碳粉经下列三步反应制得纳米MnO2: ①2MnO2+C高温2MnO+CO2 ②MnO+H2SO4=MnSO4+H2O

③3MnSO4+2KMnO4+2H2O=5MnO2↓+K2SO4+2H2SO4

上述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有___________(填序号)。

IV.用碳酸锰制备

控制一定的温度,焙烧MnCO3制取MnO2的装置如下:

(6)实验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石英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 MnCO3在空气中加热易转化为锰的不同氧化物,其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上图所示。图中A点(300, 75.65)对应固体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 2KMnO4△ K2MnO4+MnO2+O2↑ 使锰酸钾转化得到二氧化锰,获得更多的二氧化锰;

变小 NaAlO2 漏斗和玻璃棒 ①③ MnO2

【解析】(1) 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解答;根据稀硫酸能与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锰解答;(2)根据硫酸锰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硫酸和二氧化锰解答;(3)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4)根据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仪器解答;(5)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解答;(6)根据氧气与碳酸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锰解答;(7)根据图中信息计算解答。(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根据信息提示“3K2MnO4+2H2SO4═2KMnO4+MnO2↓+2K2SO4+H2O”,将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稀硫酸浸取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得MnO2,使锰酸钾转化得到二氧化锰,获得更多的二氧化锰,所以用稀硫酸而不用水浸取;;(2)硫酸锰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硫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MnSO4通电H2↑+H2SO4+MnO2↓,由于水越来越少,硫酸越来越多,也就是酸的质量分数变大,所以酸性越来越强,而pH越来越小,所以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将 变小;(3) 滤液中存在可溶性物质,而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根据信息“2Al+2NaOH+2H2O═2NaAlO2+3H2↑”,可知生成了偏铝酸钠,所以溶质的主要成分是 NaAlO2;(4) 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玻璃棒;(5) MnO2与碳粉经下列三步反应制得纳米MnO2:①2MnO2+C高温2MnO+CO2↑,有单质参与反应,所以有化合价改变;②MnO+H2SO4═MnSO4+H2O,为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改变;③3MnSO4+2KMnO4+2H2O═5MnO2↓+K2SO4+2H2SO4,硫酸锰中的锰元素有+2变化+4价,而高锰酸钾中的锰元素由+7价变为+4价,所以有化合价的改变,故选 ①③;(6)氧气与碳酸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2+2MnCO3一定温度2CO2+2MnO2;(7) MnCO3在空气中加热易转化为锰的不同氧化

物,其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样品100g在图中A点对应固体的质量为75.65g,而过程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100g碳酸锰中锰元素的质量为100g×

5555,则A点物质含氧元素的质量为75.65g-100g×,在固

55+12+16355+12+163100g体

5555+12+16355 :

75.65g100g555512163=1:2则固体成分的化学式为MnO2。 16点睛: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

12.Mg与NH4Cl溶液反应,除生成一种盐外,还有气泡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假设与猜想)气体可能是HCl,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①NH3+HCl=NH4Cl ②2NH3+H2SO4=( NH4)2SO4 ③2NH3+3CuO

Δ3Cu+N2+3H2O

(实验探究)

(1)为确定是否含有HCl,将气体通入酸化的 _______________溶液中,无沉淀产生,则该气体中无HCl。

(2)为了探究其他气体是否存在,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A中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NH3;

②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H2; ③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3)Mg与NH4Cl溶液反应生成盐、NH3和H2 。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4)综合以上信息和实验结论,有同学认为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请评价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银(或AgNO3) 酚酞溶液变红色 黑色粉末变红色,玻璃管内壁有水珠 除去氨气,干燥氢气 Mg+2NH4Cl=MgCl2+2NH3↑+H2↑ 是 氯化氢与氨气不共存(或

HCl与NH3反应生成NH4Cl固体等) 【解析】 【分析】

银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氨气能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加热条件下,氧化铜能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和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 【详解】 [实验探究]

(1)为了确定是否含有HCl,将气体通入酸化的银溶液中,无沉淀生成,则该气体中无HCl。

(2)①氨气能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A中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色,证明有NH3。

②加热条件下,氧化铜能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故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出现水珠,证明有H2。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和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故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氨气,干燥氢气。 [实验结论]

(3)Mg与NH4Cl溶液反应生成MgCl2、NH3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NH4Cl═MgCl2+2NH3↑+H2↑。 [试验反思]

(4)氨气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故这种说法是合理的;理由是氯化氢与氨气不共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