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别列济夫4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别列济夫【第1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砌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读后心得: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颓废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客观存在的定律。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
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人的潜能是万有引力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羞愧前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别列济夫【第2篇】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其中“若天赫加齐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很受感动。其实爱恋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有心成就大业,必须先让自己经受挫折,接受磨难,使自己增长才干,才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所以数人挫折是人因获了成功的重要条件。
穿越历史的长廊,有多少伟人下会在挫折的磨练下登上闪耀的巅峰。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记》时,仍旧因为替李陵辨护,遭到汉武帝卑劣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人生摧残和。在逆境中他忘记了死,但越来越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圣塞雷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人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忍辱负重,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终于写了《史记》。挫折对有的人分来说是来说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时写的,《春秋》是孟子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遣送时写了《离骚》,但他们都成了伟人。伟人之所以被叫
作伟人,正因为他们有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经过挫折,他们变得坚强,经过挫折,他们变得沉着,经过挫折,他们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而有些人,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条件,但他们并不是因此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因人他们缺少伤痛。例如:战国时的刘备可春秋时代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南讨,从织席为生到蜀汉称帝,可他儿子刘裨却是个昏庸放纵郑的之辈,连诸葛亮这样的能人都扶不起来。北宋名臣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败落,沦为庶民。正因为他们年少时就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没有经历磨难,没有才干,才使自己沉沦。可见磨炼对人这般重要啊!
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接受磨炼,暂时的顺利将会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潜在障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