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内容应⼀⽓呵成,结尾与前⾯的正⽂应⼀线相⽣,没有缺痕。读好的结尾如咀嚼⼲果,品尝⾹茗,令⼈回味再三。⼈们常称好⽂章的结尾为“豹尾”,这实际上是在说⽂章的结尾应该追求简练、⽣动与传神。“编筐编篓,全在收⼝”。精彩的结尾,有利于揭⽰⽂章的主题,有利于凸显⽂章的结构。因为,精彩的结尾往往是⾔有尽⽽意⽆穷,读之就像欣赏⼀段绝妙的乐章,⼀曲终了,余⾳仍在⽿畔缭绕回荡。
⼀篇主题鲜明、构思新颖的⽂章,如果有⼀个蹩脚的结尾,会使整篇⽂章黯然失⾊。
失败的作⽂结尾常常表现为以下⼏种缺陷。⾸先,是⽂章没有结尾。这类⽂章的结尾常常是不当⽌⽽硬⽌,即还没有把⽂章写完,⽂章的结构还不完整,主题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其次,是⽂章的结尾画蛇添⾜。这类⽂章常常是⽂章已经写完,中⼼已经表达清楚,事情已经叙述完整,形象已经鲜明突出,事理已经阐释明⽩,⽂章本该结束,可是当⽌⽽未⽌,拖泥带⽔,芜杂不堪,以致冲淡甚⾄掩盖了主题。再次,是⽂章的结尾与中⼼不⼀致。这类⽂章常常是⽂章的结尾未与主题照应,忽视了结尾与主旨的统⼀性,从⽽损害了⽂章中⼼思想的表达。
由此可见,结尾对⼀篇完整的⽂章来说很重要,要想提⾼作⽂的质量必须注意结尾的技巧。 ⼀、⾃然收束式
不论是哪种⽂体的⽂章,主要内容写完后都应该⾃然⽽然地收束全⽂,⽽不是刻意去设计有哲理性、象征性的语句作为⽂章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我们称作⾃然收束式结尾。使⽤⾃然收束式结尾,不仅可以避免⽂章的结尾出现画蛇添⾜、⽆病呻吟的⽑病,还可以使⽂章显得简洁明快、朴素⽆华。但是,⾃然收束式结尾讲究⾃然并不是就意味着结尾可以随⼼所欲,马虎草率。相反,其必须顺着⽂章的⾏⽂思路与结构安排⾃然结束全局。例如,《⼈,⼜少了⼀个》通过写⼀个⼥乞丐三年前与三年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格堕落这⼀深刻的主题。⽂中,作者未作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描⼿法记述了事情的经过。在⽂章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砰的⼀声,⼤门被踢上了。那⼥⼈回过头来,冷笑了⼀声,然后漠然望了我⼀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不加修饰的结尾,给读者留下的是⽆限的思考与⽆穷的回味。 ⼆、⾸尾呼应式
这种结尾的⽅式,常常是⽂章的结尾既呼应了⽂章的开头,⼜不是简单的重复。使⽤这种⽅式收束全⽂,能产⽣⾸尾圆合、浑然⼀体的艺术效果,唤起读者⼼中的美感。例如,朱⾃清的《荷塘⽉⾊》的开头是“……我悄悄地披了⼤衫,带上门出去”,结尾是“这样想着,猛⼀抬头,不觉已是⾃⼰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开头和结尾⽆论是写作者的⾏踪,还是写妻⼉的⼊睡,抑或是写作者的情绪,都前后照应,呈现出⼀种对称的美。 三、卒章显志式
就是⽂章结束时以主要内容为依托,运⽤简洁的语⾔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结尾的⽅式⼜称“画龙点睛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使⽤了这种结尾的⽅式——开篇即交代写作缘由,接着概括性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详细写景抒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语句收笔,突出“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主题。 四、追问拓展式
这种结尾的⽅式,常常是在⽂章结尾处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例如,《⾓度》的结尾运⽤的就是这种⽅式。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情会有不同的⾏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和样⼦,不同的评价会造就孩⼦不同的命运。何必让⾃⼰狭⼩的视⾓不公地评价⼀个⼈,伤害⼀个⼈?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都必须成为⼀个模⼦⾥刻出来的⽆个性的模型? 显然,作者以设问的形式收尾,不仅引⼈深思,还进⼀步拓展了⽂章的内涵。 五、情景渲染式
这种结尾的⽅式,常常是在⽂章结尾处通过描写或再现⼀段情景,渲染氛围,增添画意,从⽽更好地烘托主题。例如,鲁迅的⼩说《祝福》就使⽤了这种结尾的⽅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极响的爆⽵惊醒,看见⾖⼀般⼤的黄 ⾊的灯⽕光,接着⼜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隐约听到远处的爆⽵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天⾳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且舒适,从⽩天以⾄初 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扫⽽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以⽆限的祝福。
这⼀结尾,不仅通过情景描写渲染了旧中国落后、封闭的农村除⼣夜看似热闹实则死寂、看似吉祥实则险恶的氛围,还再现
了旧中国农村浊重的愚昧⽓息和悠远的原始⽓氛,更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度。 六、出⼈意料式
就是⽂章的结尾既出⼈意料⼜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往往意味深长,不仅可以使叙事曲折有致,内容丰富多姿,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就使⽤了这⼀结尾⽅式。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串本来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法郎!……”
这⼀结尾是⼈们以常规思维思考根本想不到的,不仅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还使⼩说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总之,结尾如⽂章这台⼤戏的压轴部分,必须唱得精彩;结尾如“撞钟”必须⼤⾳余响,荡⽓回肠,韵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