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坚持可持续发展 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 提升城镇化水平

来源:吉趣旅游网


坚持可持续发展 提升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石门作为欠发达地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建设规模、规划布局、功能配套、产业支持、城乡协调、生态环保、文化特色、经营管理等滞后于可持续发展实际需要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石门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着眼可持续发展,突出扩容提质重点,全面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导力

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三大依次关联的环节,即:城市化的布局、分工体系规划;单个城市化的建设框架规划;城市的功能培育。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一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石门位于湖南西北,地处湘鄂边陲,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差异很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考虑武汉、长沙、宜昌、常德、张家界等城市经济圈的聚集、辐射、扩散效应,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科学定位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城镇,明确他们的功能和特色,形成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性很强的新型城镇群。要通过规划定位,适度撤并,控制数量,突出重点,推进小城镇的“二次聚集”。二是要突出县域性中心城镇地位,合理布局。县城是连结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桥梁和纽带,是大中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向广大农村扩散的“滩头阵地”,是县域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点地区,与大城市相比更适宜人类居住,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石门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突出县城的地位与作用,科学布局。首先要搞好县域城镇发展的总体布局,形成以县城为聚集中心,以县城向外辐射的东西、南北主干线道路为主轴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其次要搞好县城的空间布局,

按照“一城多区”、“一心多环”的扩容布局思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形成特色鲜明的功能分区。要特别注重县域工业的重新布局,让基建规模较大的工业到工业园区或到小城镇的工业小区去设厂。乡镇的第二、三产业要向小城镇集中,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使之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三是要注重提高建设品位,精心设计。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布局,精心搞好建筑设计,确保建筑物格调高雅、设计新颖、统一规范、突出特色、体现个性,有较高的生态品位、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四是要发挥城镇规划的核心导向作用,强化执行。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规划一经按规定的程序批准,就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按规划实施。

二、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力

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瓶颈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因此,强化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持系统是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以产业为基础,扩张城镇化经济总量。一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石门要始终坚持依托资源优势对接大型企业、依托大型项目配套园区建设、依托园区发展促进产业聚集、依托服务创新增强环境优势的思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通过扩大招商引资集约使用电力、磷矿、矽砂、石膏、水泥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产值过亿元的龙头和骨干企业。二是坚持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最终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这是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的递进规律。石门要遵循这一规律,加大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家禽、生猪等优势农产品的工业化建设力度,以企业为龙头,形成强大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体系,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进城经商、置业、投资。三是坚持以服务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扩大消费是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石门要按照聚散辐射澧水中下游和湘鄂边界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文

化业、金融服务业和其他消费性服务业。

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一是加快城镇交通项目建设,提高城镇可进入性。以通畅工程、通达工程和S304绕城线、澧水公路二桥、火车北站建设为契机,启动县城和皂市、新关、夹山等集镇的交通设施建设,硬化一批小街小巷,形成便捷的城镇交通经济圈。二是加快城镇市政项目建设,优化城镇服务功能。加快垃圾处理场无害化处理工程、县城自来水取水口上移工程、商贸城升级改造工程和各乡镇集镇的路网、管网、市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强化社会基础项目建设,拓宽城镇服务领域。突出以廉租房和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为重点的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强化项目储备建设,增强城镇发展能力。借助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资金投向和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重点,精心研究、论证、筛选一批带动性强、经济效益佳、社会效益好的项目,科学谋划,争取支持。

坚持以市场为手段,搞活城镇化经营管理。一是走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拍卖、招标等方式,对城镇户外广告泊位、城区出租车经营权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其他无形资产实行有偿使用,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镇建设。二是在经营土地上狠下功夫。加强城镇规划区内土地资源控制,储备一批城镇土地,控制土地一级市场,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土地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做好“以地生财”这篇大文章。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用活城建投资公司融资职能,抓住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争取城建贷款。建立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拓宽城镇建设特别是公共事业建设的融资渠道。

三、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吸引力

城镇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镇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由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从而推动城镇实力的不断提升。欠发达地区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吸引力,最具根本性的就是培植城镇吸引投资、游客和居住者的能力。因此,石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可持续发展精髓,坚定不移地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道路,着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生态城镇。一是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结合。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努力根治企业污水废气乱排乱放问题,加快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厂,促进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方向,对目前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要实行关、停、并、转,在新上项目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和前瞻性,重点发展上规模、上档次、高科技、高效益、污染小的工业项目,切忌因盲目降低投资初期的建设成本而影响投资项目的持久发展。要加强城镇绿化工作,大力开展山水园林城镇创建活动,并把城镇绿化同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二是实现城镇建设与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降低企业平均用地面积,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保证耕地的动态平衡。三是实现城镇建设与个性特色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和环境优势,在建设特色城镇上下功夫、做文章,尤其要注意尊重城镇发展历史和区域文化,保护好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各种具有个性特色的生态和环境风貌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传统城镇、街道和古老建筑,让城镇建设打上地方文化的烙印,留住区域独特的记忆。四是实现城镇建设与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的需求,有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强城镇多元化的吸引力。

四、深化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改革,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有制度保障,需要改革创新。要积极稳妥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尽快消除体制障碍,建立一种彻底打破城乡界限、城乡开放互通的新体制,使城乡居民和城乡各种生产要素都能自由迁徒和自由流动,促进经济资源向城镇聚集,扩大城镇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一是改革创新户籍管理。推倒分割城乡的户籍管理“城墙”,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人口自由迁徒,适当调整乡镇区划,扩大进城人口的控制指标,实施移民开发扶贫工程,对边远落后、生态恶劣的库区和风景保护区的移民人口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城镇搬迁,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增强城镇发展的活力。二是改革创新土地管理。改革目前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土地依法有偿转让,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企业。借助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扩容的机遇,按照“统一调整,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国有土地收购贮备制度,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改革创新社会保障。尽快建立包括进城农民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使进入城镇创业的农民同样享受到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积极引导人口跨地区有序流动。四是改革创新城镇管理。推进城镇行政管理改革,建立职责明确、责权对称、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功能,提高乡镇政府驾驭城镇经济的能力。深化创建管理,广泛深入组织开展生态县、园林县城、文明县城、环境优美乡镇等群众性城镇创建活动,加大城镇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健全综合部门牵头、职能部门参与、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城镇长效管理机制,使城镇创建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五是改革创新干部考核制度。追求城镇工作专业化,使管理城镇工作的干部成为城镇工作的内行。建立以任用和晋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制度,用科学的制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做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各项工作。

(作者系常德石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稿源:红网 作者:詹腊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