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涂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作者: 章培林 陈峰 江峰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0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阿昔洛韦抗病毒,弥可保、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组加用龙胆泻肝汤内服和干地龙粉浸泡液外涂患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龙胆泻肝汤;内服;外涂;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串疮、蛇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通常由水痘-带状病毒感染所致,常同时损及皮肤和神经,好发于春秋两季,成人患者较多。临床多表现为沿一侧周围神经分 布成丛状的红色疱疹,常伴局部较剧烈疼痛,可引起失明,耳聋,但更多表现为遗留神经痛。笔者对30例带状疱疹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和外涂,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符合带状疱疹标准(除外肝肾功能损害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1岁,病程3~7d,疱疹发于头面部6例,胸胁部18例,腰骶部及腹股沟区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70岁,病程2~6d,疱疹发于头面部4例,胸胁部19例,腰骶部及腹股沟区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和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静滴NS+阿昔洛韦0.5g/d,肌注弥可保0.5mg/d,维生素B1 10mg 3次/d,连续用药10d,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用抗菌药物。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药龙胆泻肝汤内服(1剂/d)和干地龙粉浸泡液外涂患处(5~6次/d)。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10g,柴胡10g,泽泻10g,木通6g,生地黄15g,当归15g,山栀10g,黄芩10g,车前子15g,甘草6g,根据症状可随诊加减,如头面部可加葛根、川芎、菊花,胸胁,腰骶部可加郁金、延胡索、金铃子;血热明显者可加牡丹皮、白茅根、丹参等,继发感染者可加用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等。
1.3观察指标参考《皮肤性病学》确定临床疗效标准[1],痊愈:水痘吸收,皮疹消退、疼痛消失。显效:水疱大部分吸收,皮疹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明显减轻。好转:皮疹部分消退、疼痛减轻。无效:皮疹少部分消退、疼痛无减轻。
1.4统计学方法观察所得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 2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且治疗组在平均止痛、止疱及结痂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带状疱疹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由水痘-带状病毒感染引起,目前抗病毒治疗尚无特效药,且抗病毒药长期应用有引起肾功能损害可能,另疱疹治疗后易遗留神经痛。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系肝胆湿热内蕴、疏泄失职所致,治宜清泄肝胆实火,泻三焦湿热为主,故治疗中用龙胆泻肝汤内服,方中龙胆草为大苦大寒之品,专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清肝肺之火,山栀泻三焦之火,二者协同增强清肝胆之力,为臣药,柴胡、当归、生地黄分别具有疏肝、活血、凉血、养阴作用[2],与清热泻火药相配伍,使泻火之药不致苦燥伤阴,再配木通(不宜大剂量或长期应用[3])、车前子、泽泻等清利药物,使湿热从小便而出,甘草调和诸药,泻火解毒,共为佐使药,本方药多苦寒,易伤脾胃,不易久服。另本治疗中地龙性寒,归肝肾肺经,功能清热平肝,通络除痹[4],其浸泡液外敷有相似功效,能促进疱疹愈合且减少神经痛发生。
应用中药内服和外涂治疗带状疱疹在改善病情、缩短疗程、止痛及减少遗留神经痛方面效果显著,并能间接减少西药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64. [2]陈伟,路一平,主编.方剂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124~125. [3]张娜,谢鸣.单味关木通和龙胆泻肝汤肾毒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7):619~622.
[4]叶显纯,主编.中药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580~581. 编辑/孙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